孫淑榮
(延邊大學 師范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班級文化環(huán)境是同學們的精神家園,是班級生存與發(fā)展的動力和成功的關鍵,它對學生的熏陶潛移默化,具有無形的影響力量,能使學生自覺地在有品位的文化氛圍中受到心靈的陶冶、獲得深層的感悟、達到高度的自律,產生蓬勃向上的力量,最終使學生健康成長,終生受益。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我采用生——師——家共育的班級文化構建途徑,從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活動文化四個層面入手,形成了我育文化、文化育我、人人參與、處處共享的文化愿景,使班級文化正朝著健康、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班級的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內容,主要是指班級成員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習得且共同認同的思想觀念、心理傾向或情緒反映方式,其中包括價值取向、行為規(guī)范、倫理道德、審美情趣等多種內容。①張作嶺宋立華.班級管理[M].北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55.它是一個班級本質、個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體表現在班風、學風、班集體輿論和班級人際關系等方面。②劉靜張楠.重視班級文化促進學生發(fā)展[J].保定技術學院學報,2007(4).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將會對學生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響,它必將使學生自覺地約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級利益的各種行為,能在班級成員的心理上產生一種內在的激勵因素,從而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③柴曉云.抓班級文化謀學生發(fā)展[J].管理,2011(12).班級精神文化的思想基礎是價值觀的建設,主要內容是班級主流精神的建設,班級主流精神是指在班級中絕大多數學生認可的,對師生們的思想、心理與行為起支配作用的班級精神。④盧研宇.班級文化建設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5.因此,在班級對學生進行“忠、孝、廉、恥、勤、誠、仁、義、禮、信”的教育,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是培養(yǎng)班級主流精神文化的精髓。
班風、班訓是一個班集體精神的體現,也是一個班集體的共同目標,它代表全體成員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首先在班級讓全體同學都提出自己認為最適合班級的班風和班訓。結果大家集思廣益,通過班會課每個同學都到臺上介紹自己提出的班風、班訓的依據,然后大家推薦出最好的10個再討論。通過與同學們反復商榷,綜合考慮班級存在的典型問題,最后我們提出班風是:“寬容謙讓 敢于擔當 輕松學習 快樂成長”,班訓是:“自尊、自愛、自信、自主、自立、自強,讓今天的自己勝過昨天的自己”。這樣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寬容別人,改變自私行為;每天都給自己定一個小小的目標,每天進步一小步,一年進步一大步;讓學生敢于擔當,有責任感;體會學習過程的快樂,培養(yǎng)自理、自立、自強的精神,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有了班風、班訓就是有了班級的精神核心和價值追求目標,為了同學們每天都能喊出自己班級氣勢恢宏的自勉口號,班級又進一步凝練了班魂:“加盟吾班不博今日何建樹,凈化心靈唯有美德乃風流”。意在讓同學們珍惜時間,把握青春,充實自我,挖掘潛力,實現夢想,修煉身心,立德樹人。
“班級榮辱我的責任”的班級警示,“比學習——切問近思、博學篤志;比紀律——以德為備、嚴于律己;比衛(wèi)生——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比出操——整齊劃一、氣勢如虹”的班級宣言,“水珠滴入江河而成激流,你我融入集體遂成精英”的班主任寄語,都是全體師生價值取向的體現和班主任教育哲學思想的反映。班級提煉出反映班級精神的班風、班訓,班魂、班級警示和班級宣言,為了將這些精神深深地滲入學生的內心并且內化為行為,班級每天都利用晨讀上課之前的時間大聲誦讀,不斷強化。
為了使同學們知禮儀、懂感恩、有責任、有擔當,班級以國學經典為補充教材,學習《三字經》、《弟子規(guī)》、《朱子治家之道》、《千字文》、《百家姓》、《論語》等優(yōu)秀傳統的修身讀本,通過每天的誦讀學習,將傳統文化中的“忠、孝、廉、恥、勤,誠、仁、義、禮、信”等精髓文化根植于人心,運用于文章,作用于言行。班級還以我國和世界名人、模范、優(yōu)秀青年作為榜樣進行學習,剖析他們的成才之路,成功秘訣,做人準則,學習他們的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育人目的。
班級制度文化是指班級各種規(guī)章、條令、程序所組成的條文及其執(zhí)行系統、行為模式,它為班級成員提供了行為框架,使所有人在這個架構內有序地學習與生活,與其他人和諧相處從而保證班級工作卓有成效地運轉。制度文化的實質是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與科學管理手段的結合,以發(fā)展人的主體性、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提升人的生命價值為根本目的。10⑤張作嶺宋立華.班級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62.在過去的學校管理模式中,往往有針對校風校紀的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要求學生必須遵守,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也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導致一些負面效應,不良的班級制度管理會成為學生精神的枷鎖,束縛學生個性的發(fā)展。而以人為本的管理是根據共同價值觀和文化、精神氛圍進行的人格化管理,內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勵重于控制,務實重于務虛。⑥深增紅.構建班級文化,促進學生發(fā)展[J].教學教研,2006(12).這種管理為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開發(fā)和挖掘學生的潛能,提供了有益指導。
在實踐中,經過一段時間的互相認識和磨合,班級由全體學生提出班級存在的主要問題,大家共同商議對策,一條條記錄下來再經過反復推敲,多次召開班會研究、探討,最后確定了16條班規(guī),到現在隨著不斷的補充已經達到了30條。班規(guī)基本解決了班級遲到、校服、手機、說臟話、間操、作業(yè)、考試作弊、破壞公物等常見的學生違規(guī)問題。班級共有三個大隊、九個小組。根據班級的班規(guī)各小組自行制定自己的組規(guī),各小組設組長、紀律科長、衛(wèi)生科長、語文科長、數學科長、英語科長,使六個人組成的一個小組人人有事干。
為了解決班級只有懲罰制度沒有獎勵制度的問題,班級采取了量化管理辦法。班級的量化考核積分制度設加分項和減分項,將量化內容分為學習、勞動、衛(wèi)生、紀律和活動等幾項。學習加分項包括參加市級以上單位組織的各種學科競賽,根據不同的級別和名次分別加10分、8分、6分不等;紀律加分項包括全組在一天的總結中沒有因違反紀律的現象被老師和其它小組的同學點名批評的加10分,點名1人次只加9分,點名超過3人次不加分。通過這樣的量化細致的管理,班主任老師徹底地從繁雜的日常管理中解脫出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充電,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學生真正成了主人,在這種自主管理中逐漸養(yǎng)成了自律、自立的好習慣。
為了解決班級衛(wèi)生的老大難的問題,為了解決班級公物無人管理總遭到破壞的問題,為了增強班級每一位同學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班級實行了具體的責任分工。分工后的工作都有具體要求,小到一花一燈、一門一窗、班級的講臺、多媒體平臺、電視機、圖書角、地面、墻圍,大到收作業(yè)、批作業(yè)、布置習題、講習題等都有專人專項負責。每天檢查者按責任分工檢查,實行問責制,真正突出了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時時有事干的主人翁地位。
結合學校開展的最美四中人評比辦法,班級出臺了最美三班人評比細則,并對參評條件和評選辦法給予了具體地說明。最美三班人的參評資格在學習上必須是班級前20名;必須在班級一直擔任某一項為班級同學服務的工作,并且表現出色;必須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至少參加一項校級以上的文體活動、演講比賽、知識大賽、讀書報告會、社會實踐活動等競賽并且獲獎;在班級就有較高威信,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孝順長輩、沒有任何違反校規(guī)、班規(guī)的現象。
班級的物質文化是班級文化中的實體部分,是指班級活動環(huán)境、設備設施、綠化美化等班級硬件以及表現班級精神文化的雕塑、標語、櫥窗、板報、班徽與對聯等。班級物質文化是班級中“人”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體現著一種精神價值的物質結構。這些物質形式是班級價值的客觀反映,靜態(tài)的班級文化是一首無聲的歌、無言的詩,無論是班級的櫥窗還是板報與標語都應以反映現實為目的,同時繪上時代色彩。⑦張作嶺宋立華.班級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61.如果只是為了布置環(huán)境而在班級簡單地掛上一些格言、警句,窗臺上擺上幾盆花,板報隨意出幾期,勢必造成了有文字無文化,有文化無主題,有主題無自我;同質文化多,個性文化少;預設文化多,生成文化少;靜態(tài)文化多,動態(tài)文化少的文化建設硬傷。⑧薛瑞平.教室功能的新思考[N].中國教師報,2013-05-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創(chuàng)造一個教育人的環(huán)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班級的物質文化對引導學生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的品格,啟迪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帶領全班學生和家長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來布置教室、美化環(huán)境、提升素養(yǎng)。
班級前面黑板上方醒目地掛著:“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后面墻上是:“性格決定命運,思路決定出路;態(tài)度決定一切,細節(jié)決定成敗”,側面墻上是:“播下一種心態(tài),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命運?!北眰葔Ρ谏鲜前嗉壍陌囡L、班訓、班魂和班級警示。我的教育目的就是要通過這些標語和口號的視覺刺激,不斷強化其中的精神內涵。
傳統的班級黑板報都是根據學校的統一部署,結合重大節(jié)日出一期。班級出黑板報的同學基本就那幾個宣傳委員負責,班級的同學甚至不知道板報什么時候更換的,是什么內容,板報實質上形同虛設,成了應付學校檢查的負擔。為了充分利用好這塊宣傳陣地,班級專門開展了關于如何利用好板報的大討論,最后班級同學達成一致意見:各個小組分一版塊,自行設計,每天留言;留言要自創(chuàng)語言,能夠激發(fā)斗志,培養(yǎng)情操;每周評出最佳留言,給予獎勵。
班級左前方是擺滿各種書籍的圖書角,圖書角的書架分層次擺放著不同類別的書。第一層是關于班主任管理的書籍,是班主任提高管理能力的必讀書;第二層是班主任老師購買的自己喜歡的好書,同學們可以借閱,老師同學共同讀后進行交流;第三層是中學生必讀書目中要求學生必讀的書,是同學們從家里拿來寫上自己的名字放在書架上大家可以換著看的,第四層是家長捐獻給班級學生的圖書,因為每一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有條件的家庭提供的書給了其它孩子品讀好書的機會,每周五通過讀書交流會暢談自己的讀書心得,每個學期要求家長和孩子共讀兩本好書,在家長會上溝通交流家長和孩子的讀書體會;第五層是中考滿分作文書,是幫助同學們提高作文成績的;其它層是同學們讀完后推薦的好書,放在班級互相傳閱,但是每次讀完都要放回原處。圖書角上的圖書是月月更新的,為學生養(yǎng)成“讀好書、好讀書”的習慣提供了條件,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
班級南面墻上懸掛的世界和中國名牌大學的校訓,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這些好大學的育人理念、悠久歷史、名氣磅礴的成因,開闊學生的大視野,指導學生早立志、立長志,而不要常立志卻沒有遠大理想和目標。同學們查找這些大學的地理位置、專業(yè)設置、發(fā)展歷史,在班級進行交流,談自己喜歡的大學并闡明依據,這樣做能在學生心中早早埋下理想的種子,敦促學生為實現夢想而不懈努力。
班級一進門的墻上有一塊小小的留言板??刹灰】催@一塊小小的留言板,它可以傳情達意、溝通心靈、化解烏云、激發(fā)動力。如有的時候剛剛考完試,學生的精神萎靡不振,留言板上便有了這樣的鼓勵:“困難面前我們勇往直前,困難面前我們挺拔直立。放眼世界,放眼未來,愈挫愈勇,戰(zhàn)無不勝”。班級正是通過強化墻壁、條幅、口號、板報和宣傳欄外顯文化的視覺沖擊力和感召力,使學生受到健康、文明、儒雅、高尚的熏陶,在思想上、情感上“如入云煙之中而為其所烘,如近墨朱之處而為其所染”。
班級行為文化是在班級的活動中產生的,而各項活動是學生綜合素質內化的有效載體,也是班級不斷發(fā)展的重要機制。因此,開展豐富而有內涵的活動無疑會對學生產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影響。
為了創(chuàng)新班級活動載體,給予學生豐富的精神食糧,形成健康的班級主流文化,班級每天清晨7:00—7:15開展“日有所誦”活動,每天中午12:00—12:10以自編自導的動作唱中華孝字歌《跪羊圖》。班級除了誦讀全國著名班主任薛瑞萍主編的誦讀書籍外,還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大學》、《中庸》中的片斷。好的美文要求背誦下來。班級每周二定為讀書日,學生利用中午時間品讀自己喜歡的好書;每周五中午為讀書交流日,同學們將自己最近的讀書心得在全班面前進行交流,同時向同學進行推薦。讀書交流的時候必須介紹書名、作者,說明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概述故事情節(jié)、誦讀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描述。經過這樣統一要求、格式化的讀書匯報訓練,同學們一次比一次交流的時間長,對書的內涵的挖掘一次比一次深刻。經過交流之后的書要求放到班級的圖書角書架上,其它同學再讀、可以再交流。
每個月對學生進行一次文化講座,以世界上成功人士或成功公司為樣本進行勵志訓練。比如以西點軍校為研究對象,通過學習西點軍校施偉德著作的《沒有任何借口》來訓練學生的做人做事作風。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學習那些驚天地、泣鬼神風云人物的感人事跡,給學生講臺灣著名校長高振東的“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的演講稿和教育理念,邀請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的班長給孩子們講他是如何通過自身的苦練和苦學走向今天的成功的經歷,邀請考入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學哥、學姐介紹學習的方法和講述成功經歷,跟同學們一起學習和分析俞敏洪是怎樣成功地把“新東方”打造成世界品牌學校并遍布全中國的。同時還經常給同學們樹立本校、本班級的榜樣人物,組織學生學習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通過這些一系列榜樣的樹立,鞭策著學生們不斷前進。
春、秋兩季,班級每周都開展小組集體跳繩比賽,當場表彰成績前三名的小組。跳繩是中考必考體育項目,從初一就開始以比賽的形式促進學生有目的訓練,長期堅持班級越來越多的同學能達到滿分的程度。以小組的形式集體參賽,關注了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發(fā)展,也有效地培養(yǎng)了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我們還每學期進行兩次籃球、足球、手球比賽,為參加學校的校長杯角逐做好充分的準備。每學期開展一次趣味運動會,運動會上的項目都是集體配合的項目,如運球、夾球、或者幾人多足跑,像這樣的集體項目特別能鍛煉學生的配合與默契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團隊精神。
七年級“三八節(jié)”感恩親情會是這樣開的:當所有的母親靜靜地聆聽著來自孩子們的優(yōu)美的歌聲——“有你的地方是天堂”,欣賞著學生代表誦讀的母親贊歌,接過來自孩子的真摯的一封信和火紅的玫瑰花,與孩子互相擁抱和親吻臉頰的時候,全場已經泣不成聲——那是幸福的淚水。八年級的“感恩親情會”完全由學生自己設計組織,在假期提前布置了任務,每個家庭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參演一個節(jié)目。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會了感恩、懂得了關愛、感悟了親情。樸同學的姥姥激動地上臺擁抱了老師并且連聲說: “這樣的活動太好了,老師辛苦了。” 家長孩子共同參與的“體驗式家長會”,通過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所有活動的微型體驗觀察,換位思考學生角色;老師、家長和孩子在中國傳統節(jié)日——端午節(jié)“登山、品粽、采艾蒿”活動中一路走,一路聊,一起分享每個家庭的不同口味的粽子;老師給每個學生按中國傳統風俗系了五彩線,孩子們在老師的介紹中,一絲不茍地滿山找艾蒿。通過活動既培養(yǎng)了親情、增長了知識,也拉近了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距離,提升了老師的親和力。
班級每個月開展一次“樹立理想、放飛夢想”的小組集體演講比賽。為了調動每一個同學的積極性,每個小組6名同學一起參加演講,最后的評比是取小組總分第一的進行集體表彰。集體演講的好處是改變過去只有好孩子才有上臺的機會,其它人永遠當觀眾的弊端,同時培養(yǎng)同學們團結協作的精神,這也正是當今社會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班級經常挑選一些班級出現的問題作為辯論的主題,辯論不追求勝負,更注重的是辯論的過程和辯論之前的準備,因為這其中就是一次心靈的感化。比如班級上網玩游戲的同學特別多,班級就組織了一次“上網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出現了早戀問題,班級及時組織了以“早戀的好處和害處”的辯論。通過辯論同學們自己也的確找不到太多的好處,卻對害處說的條條是道,在辯論的過程中就已經達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的目的。同學們最后達成共識,花只有到了開的季節(jié)才能彰顯它的美麗,果實只有熟透了才能品出它的芳香。
由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和愿景建設的班級精神文化,通過制度文化形成約束學生行為的班規(guī),再通過物質文化固化到上墻,最終通過活動文化內化于人的心靈、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就達到了優(yōu)秀的班級文化對學生全方位的影響的作用。在四個維度的班級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核心,老師只有做到了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引領,才能做到像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闡明的那樣“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