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梅
(河南大學 研究生院,河南 開封475001)
“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是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句式,如:
(1)知道的是在救人,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部喜劇片。
(2)知道的是買教輔,不知道的,還以為學校搬到書城里來了。
句法上,以上三個句子中兩個小句之間沒有顯性的關(guān)聯(lián)詞,構(gòu)成一個無標復句;語義上,兩個小句各表示一個言語事件,前一個小句語義信息為實,表示一個肯定的命題,后一個小句語義信息為虛,和前一個小句的語義形成對比。此句式多出現(xiàn)在非正式的場合,有時具有調(diào)侃和諷刺的語氣。盡管缺少關(guān)聯(lián)詞,但是兩個小句在邏輯上是合理的,在語義上是連貫的。如果加上“可是”、“但是”、“然而”之類表轉(zhuǎn)折的關(guān)聯(lián)詞,句子依然成立。過去對于無標復句的研究都是從語境出發(fā),沒有充分考慮語言使用主體在語言構(gòu)建中的作用。認知語言學把語義等同于認知主體的概念化,概念化主體在語義建構(gòu)過程中以不同的程度參與到概念化過程中。在復句語義關(guān)系建構(gòu)的過程中,為了凸顯和強化言者“自我”的參與,言者注入了自己的個人情感、觀點或看法,給復句的語義關(guān)系建構(gòu)蒙上了一層言者個人的情感色彩(牛保義,2005)。本文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分析“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這一構(gòu)式,試圖在語言主觀性理論框架下發(fā)現(xiàn)其認知語用意義。
“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中,“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是不變項,不能被其他“V+的”結(jié)構(gòu)替換,分別引導對比項p和q。此構(gòu)式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衍生出了幾種不同的變體,在書面語和口頭語中都有體現(xiàn)。
1.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
2.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以為是q。
3.知道的以為是p,不知道的以為是q。
上述幾個句式的構(gòu)式義基本相同。p和q是比較項目,可以由名詞短語充當,如句(3),可以是動詞短語,如句(4),還可以是表示獨立事件的小句,如句(5)。在語法結(jié)構(gòu)上,前后小句中的對比項可以一致,如句(3)和句(4),也可以不一致,如句(6)。
(3)知道的是講師,不知道的是教授。
(4)知道的是唱宋詞,不知道的是還以為是表演硬氣功。
(5)知道的是火車來了,不知道的是山洪暴發(fā)。
(6)知道的是春晚,不知道的是滿門抄斬。
如果把上面句(3)至句(6)的前后比較項互換位置,形成句(7)至句(10)句子依然會成立。
(7)知道的是教授,不知道的是講師。
(8)知道的是表演硬氣功,不知道的以為是唱宋詞。
(9)知道的是山洪暴發(fā),不知道的是火車來了。
(10)知道的是滿門抄斬,不知道的是春晚。
兩個小句之間看似是一種并列的聯(lián)接,然而,人們使用這個句式,常常是為了凸顯和對比兩個事物的差異,說話人首先說出命題p,然后說出和命題p相反命題q。這一復句是轉(zhuǎn)折比較復句,小句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可以用“然而、相反”之類的轉(zhuǎn)折比較標記標識。那么,怎么從認知上解釋其內(nèi)部語義關(guān)系?說話者在建構(gòu)此復句時識解過程是什么樣的?
沈家煊(2003)把復句中小句順應(yīng)的事理分為客觀事理、認識事理和語用事理。其內(nèi)部的邏輯聯(lián)系,或者反映客觀世界的事態(tài),或者反映語言使用者組織語言時的主觀思維模式,或者符合反映語用上的事理。牛保義(2005)認為,復句語義的主觀化是言者借助自己的視角、情感、認識等主觀因素把兩事件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概念化為一定的邏輯關(guān)系。我們認為,作為一種比較固定的句法結(jié)構(gòu),“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這一復句的建構(gòu)涉及言者的主觀推理,反映說話者的認知事理,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感情。下面將從語言主觀性的角度分析“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這一構(gòu)式的主觀義。
此構(gòu)式中,為了凸顯p的某一特點,說話者試圖將事物p和事物q做一對比。以句(3)“知道的是講師,不知道的是教授”為例,說話人把講師和教授進行對比,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講師的水平和教授的水平相當。然而,根據(jù)客觀事理,教授的學識能力高于講師,兩者不可能等同。因此,“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是一種主觀比較。“講師”之所以可以和“教授”比較,是因為在說話者的主觀認識世界里,這個“講師”和“教授”的水平是不相上下的。兩種屬于不同范疇具有不同屬性的事物能夠被聯(lián)系并被視為相同或相似,是語言使用者主體主觀賦予的,和客觀事實并不相符。
我們認為,存在于“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中的邏輯關(guān)系反映的是說話者的主觀認知事理,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性。通過使用這一語言結(jié)構(gòu),語言使用者對p和q進行比較,通過凸顯語義量差異表達說話者的主觀評價。我們嘗試做出假設(shè),“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是一種比較構(gòu)式。此結(jié)構(gòu)賦予兩個事物p和q在同一語義量級不同的位置,說話者把擁有相同或相似語義屬性但具有不同語義量值的兩個事物進行比較,主觀認定客觀語義量小的事物p擁有語義量大的事物q的語義量值,或者客觀語義量大的事物p擁有語義量小的事物q的語義量值。
1.比較范疇。黎錦熙(2007)認為:主從比較復句“或以深刻的比喻,襯出主句意義的真切;或以程度之相差,發(fā)揮主句關(guān)系的重要”。在他看來,“與其p,寧可q”、“與其p,不如q”連接的是表審決的復句,“就差比的兩端,再從主觀的意見上加一番審察、決斷”。也就是說,比較復句表達說話者對事物的看法,即表達言者主觀性。我們認為,通過使用構(gòu)式“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說話者對兩個類似事物進行比較,和“與其p,寧可q”、“與其p,不如q”不同的是,句式“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缺少比較句具備的形態(tài)標記,需要我們從語義和認知的標準發(fā)掘。
2.語義量級。認知語言學中將量級看作人類認知中的一個基本意象圖式(Johnson,1987)。我們經(jīng)驗中對事物體驗形成的量的多少和程度的深和淺的感受是量級的基礎(chǔ)?;谡J識體驗,我們對事物的量級形成了特定的期待,在職稱高低量級上,職稱高是如意的。使用量級不僅可以賦予具體事物語義量值,還可以把具體的量級隱喻性地投射到抽象實體中。量級圖式是比較范疇的基礎(chǔ),也正是“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前后兩個比較項存在的基礎(chǔ)。在“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構(gòu)式中,充當比較項的p和q可以是同一范疇的事物,也可以屬于不同范疇。當p和q屬于同一范疇的時候,兩個事物處于相同的認知域,此時,比較產(chǎn)生的“級次量”是指“因同一維度上量的差異或等級的差異而形成的序列”(李宇明,2000)。如: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職稱量級)。這種數(shù)量程度方面的級次或量級客觀地存在于語言系統(tǒng)中,強調(diào)同類事物的比較。如:
(3)知道的是講師,不知道的是教授。
(11)知道的是汽油發(fā)動機,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柴油機。
“講師”和“教授”是職稱高低這一語義量級上的兩點,能顯示程度差異或量度變化。同理,柴油發(fā)動機工作時發(fā)出的聲音比汽油發(fā)動機的聲音大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客觀量。另一種情況是,當p和q分屬不同的范疇或認知域時,說話者進行的是跨域比較,由說話者根據(jù)不同認知域兩個事物之間的共同屬性臨時建立起來,由具體量級通過隱喻映射擴展到抽象事物上,主觀性較強。比如:
(12)知道的是跑步,不知道的以為玩殺人游戲呢。
(13)知道的是北京監(jiān)獄開放,不知道的以為是一所學校。
(14)知道的那是春晚,不知道的還以為中央電視臺滿門抄斬呢。
要理解上述句子,說話人需要根據(jù)比較項的共同屬性建立一個抽象的語義量級。前面小句對比項的客觀語義量小于后面小句對比項的客觀語義量,即p<q。如在氣勢和場面大小維度上“唱宋詞”<“表演硬氣功”,對外開放程度上“監(jiān)獄”<“學?!?。前后比較項量級呈現(xiàn)遞增性特點,性質(zhì)上表現(xiàn)為從具體到抽象,從事實到虛設(shè)的變化。此外,充當p、q的詞語在數(shù)量程度或?qū)傩苑矫嬗袝r并不非常接近,屬于同一量級序列中距離較遠的兩個事物的比較,比如:
(15)知道的是講師,不知道的是副教授。
(3)知道的是講師,不知道的是教授。
在職稱高低這一語義量級上,講師和教授的語義級差比講師和副教授的語義差要大,教授-講師﹥副教授-講師。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句(3)的主觀評價量要大于句(15),或者說句(3)的主觀性要高于句(15)。因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在構(gòu)式“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中,在某一共享的語義量級上,當p的語義量小于q時,p和q的語義級差越大,句子表達的主觀性越高,兩者成正比。用S表示主觀量(subjective quantity),Sq表示對比項q的語義量,Sp表示對比項p的語義量,我們嘗試用以下公式表示“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這一句式表達的言者主觀量。
S=Sq/Sp
3.對比項的對稱與不對稱
前面我們說過,如果把前后分句的比較項互換位置,句子依然會成立。
(16)知道的是放學,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暴動了。
(17)知道的是暴動了,不知道的是放學。
(2)知道的是買教輔,不知道的,還以為學校搬到書城里來了呢。
(18)知道的是學校搬到書城里來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賣教輔。
通過語料檢索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在“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構(gòu)式中的可變項p一般是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p的語義量小于q的語義量。相比之下,比較項q一般出乎人們意料,語義較抽象、語義量較p大。如(16)“知道的是放學,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暴動了?!痹趺磸恼J知上解釋這一現(xiàn)象?我們認為,造成前后兩個小句比較項不對稱源于人類的認知特點。人類認知的順序為:先認知簡單的、基本的、具體的、語義量小的事物,后認知復雜的、衍生的、抽象的和語義量大的事物。因此,p和q在“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中的順序是存在于語言域和認知域之間的相似性驅(qū)動的。對比項事物出現(xiàn)的前后順序和人們認知他們的前后順序相似,不能隨便互換位置,否則不符合一般的認知常規(guī),理解起來比較費力。
作為一個構(gòu)式,“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性。雖然沒有出現(xiàn)“像”、“比”、“如”、“似”之類的比較標記,該構(gòu)式通過進入其中的比較項目的對比表達一種隱性級差語義,從而投射出說話者的主觀性判斷?!爸赖氖莗,不知道的是q”表達說話者主觀認定,當p的語義量小于q時,p和q的語義級差越大構(gòu)式表達的說話人的主觀量越大,對p的主觀評價越高。相反,如果p的語義量大于q,p和q的語義級差越大,構(gòu)式表達說話者的主觀小量,對p的主觀評價越低。
[1]Johnson,Mark.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121.
[2]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3]李宇明.漢語量范疇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牛保義.復句語義的主觀化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5(4).
[5]牛保義.英語因果復句的認知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6(4).
[6]沈家煊.復句三域/行、知、言[J].中國語文,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