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俊娥
(西北民族大學 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
英國公學是獨立于英國的教育體系的一種獨特的私立學校。它歷史悠久,享有盛名,在英國教育和社會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歷史上,英國的公學是從捐辦文法學校發(fā)展而來的。在中世紀,公學實際上也就是文法學校。1382年由魏克罕的主教威廉建立的溫徹斯特公學是目前公認的最早的公學。到17世紀初,公認的“九大公學”全部建立。至今,公學已有好幾百年的發(fā)展歷史。然而,公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曾多次面臨指責與挑戰(zhàn)。19世紀上半期是公學發(fā)展的“冰河期”,許多學校因無力承受社會的沖擊而自行湮滅。就在公學瀕臨滅絕之時,一大批教育改革家掀起了一場席卷公學界的革命,使公學重振雄風。1965年至1980年這個時期被視為是英國公學的黑暗時期,因為公學在這段時期里遇到了從未有過的挑戰(zhàn)——面臨即將被取締的命運。公學通過一系列改革:擴寬課程范圍,增加自然科學知識,消除學校內部的不平等現象,增強與社會的聯(lián)系等一系列措施使自身形象得以改善,辦學水準更高… 此次改革中公學不僅保全了自身還向英國民眾甚至是世界民眾展示了它作為英國教育的“活化石”及“精英教育的搖籃”的強大生命力。事實上英國公學的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公學自身對英國社會的巨大貢獻以及它靈活適應社會變革的能力。
英國公學的一貫教育目標就是培養(yǎng)社會精英,英國公學幾乎擔任了6個世紀的培養(yǎng)社會精英的任務。中世紀時,它為教會培養(yǎng)了一大批宗教界的精英人才;進入現代社會,它主要為英國培養(yǎng)了大批政界和文化界精英人才。公學對英國社會做出的貢獻是別的學?;驒C構無法相比的。英國學者戴維·博伊德指出:“精英群體應具備以下一些特征:職位高;比例??;社會地位高;有道德責任感;擁有各種權利?!盵1]據統(tǒng)計,英國從1721年任職的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米爾爵士算起至今的50位首相中,33位曾就讀于九大公學,占總數的67.3%,其中畢業(yè)于伊頓公學者超過半數。[2]在滑鐵盧戰(zhàn)役中一舉擊敗拿破侖而享譽英國的指揮官威靈頓公爵以及不幸遇害的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都是伊頓公學的畢業(yè)生。二戰(zhàn)間的著名將軍蒙哥馬利就讀于圣保羅公學,而英首相丘吉爾曾是哈羅公學的學生。1987年英國女首相撒切爾組閣的政府中,22位內閣成員中有17位曾就讀于公學,占總數的77%。其中4位來自伊頓公學,3位來自溫徹斯特公學。[1]英國王室成員均在公學接受中等教育教育。當今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及祖父菲利普親王是戈登斯拖公學的畢業(yè)生,其子威廉王子曾就讀于伊頓公學。公學還培養(yǎng)了很多文化界精英人才。1959年出版的《作家介紹》中,屬于學術文化天才的約有2500人,其中490人畢業(yè)于九大公學,843人畢業(yè)于其他 51所公學。[3]公學聲名遠揚,除了為本國培養(yǎng)人才近年來它還接受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包括中國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也選擇遠赴英國公學接受中學教育。由此可見,公學的名望和巨大貢獻已經得到英國及世界的認可。
除了培養(yǎng)精英人才,公學還一直為公立學校樹立了學習和效仿好榜樣。公學善于吸引優(yōu)秀人才,努力把學校變成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好地方;公學的授課方式和課程設置以及公學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內容都是公學效法的榜樣。公學通過提供豐厚的薪金和福利,完備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吸引優(yōu)秀的教師人才。公學教師的待遇普遍高于公立學校。在公學的財政預算中,最大的一項預算是教師的工資:占日間公學總支出的 50%~60%,占公學總支出的 30%~40%。[4]除了豐厚的工資,公學還給自己的教師提供一些其他的福利:學校支付房租,提供免費午餐,教師及家庭成員課免費使用學校運動設施,減免在校教師子女的學費等。另外,公學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教學大樓和科學實驗室裝備先進,圖書館和宿舍圖書館藏書豐富。教師在公學工作,身心愉悅,工作高效。優(yōu)厚的工資福利和先進的教學設施贏得了老師的忠心,他們決心為學校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公學的課程和教學安排也是公立學校學習的楷模。公學的課程設置全面、靈活。公學保留了一些傳統(tǒng)的古典學科,同時它也強調現代課程的教學。學生除了學習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要求的科目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修其他課程。英國公學提倡并鼓勵教師搞課程開發(fā)以促進科學教學。得益于此,公學的課堂教學科學而有內涵,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好。公學堅持實行小班授課。這樣學生更直接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每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自己的機會相對多些;教師也可以給每位學生更多的指導與關注。英國教育作家格拉斯等人的研究表明,80%的實例證明兒童在小班要避災大班上課的成績號。他們還指出,態(tài)度和感覺的情感方面取決于班級大小。班級大小直接影響課堂環(huán)境的質量…[5]
公學的課外活動對學生的人格和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這些方面也是值得公立學校積極學習和效仿。首先,公學大力發(fā)展體育運動,磨煉學生的體格和毅力。公學中體育運動種類多樣:春季是足球、越野的流行季;夏季是板球和劃船的好季節(jié);秋季有橄欖球和曲棍球。學生在體育賽場揮汗如雨,消耗了多余的體力、鍛煉了身體也培養(yǎng)了團結合作精神和賽場上的紳士風度。除體育運動外,學生依據個人興趣組合而成立各種課外活動小組。英國公學的課外活動范圍很廣,諸如樂器、戲劇、自行車、雀牌、象棋、劃船、徒步越野、登山、集郵、演講和文藝小說等。根據自己的精力與愛好,每一名學生可以至少選擇其中一項參加。這些活動有利于訓練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學生參加劇社排演戲劇時,不僅是舞臺上的演員,還可能根據個人能力和需要擔任導演或編輯或燈光或者舞臺設計或道具管理等其他工作。公學的軍訓與社區(qū)服務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與同情心。聯(lián)合軍實習團(Combined Cadet Force 簡稱為 CCF由學生組成的正規(guī)軍事化的技能訓練團)專門培養(yǎng)了學生戶外生存的技能。由此可見從公學走出的學生絕不僅僅只是學府錦綸的書呆子,而是學識淵博,體格健碩,興趣廣泛,人格健全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精英。公學的教育特色為公立中學樹立了榜樣。同時公學也樂于同普通中學交流并提供幫助。近些年來這些交流活動逐漸頻繁,促進了英國的中學教育水平的提高。
公學的強大的生命力還體現在它積極應對社會變化,改善社會關系緩解壓力的能力上。公學一直以來高度關注社會發(fā)展與需求,與時俱進地擴寬課程范圍,增加自然科學知識,使教學科研工作跟上時代的步伐。二戰(zhàn)后,公學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和社會挑戰(zhàn),公學的存在被指責為有違教育公平原則面臨著被工黨取締的命運。60年代后,公學還面臨著一系列的經濟和文化問題。60年代的青年文化與搖滾樂的興起影響了接受“紳士教育”的公學學生,導致了他們部門于封閉的苦行僧式的公學生活;戰(zhàn)后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公學學費也跟著飛速上漲;戰(zhàn)后出生率低,適齡入學人數少,加上教學質量較好的一些公立中學的競爭,公學第一次面臨學生生源的問題。1965年至1980年這個時期被稱為英國公學的黑暗時期。面對生存威脅,英國公學積極應對,進行了歷時15年的“公學革命”。首先,公學通過改變以往舊的辦學模式來建立新的學校內部關系。舊時公學校規(guī)名目繁多,學生違規(guī)后受到的懲罰過于嚴苛,導致了學生對執(zhí)掌規(guī)章的老師積怨極深。為了改善師生關系,學校開始修改規(guī)章制度,讓其變得更人性化更符合時代要求。適當放松對學生的活動的限制,取締一些不合理的陳規(guī)。如取消冷水浴,允許學生參加其他形式的社區(qū)服務活動以代替軍訓,允許學生定期回家……。公學也著力改善學生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公學通過級長制和使役制來維持紀律。公學學生中的班長或級長手中所賦予的權利同他們的年紀及其不符,這些權利常常被濫用 — 欺侮、毆打低年級的學生或弱小學生。為了改變學生之間的關系學校減少學生干部的權利,加強對他們的監(jiān)督和正確引導。公學改變舊的教學模式的其他措施如:改變單一性別的招生模式,開始實行男女同校制;著手糾正它的宗教排他性,招收來自不同宗教信仰家庭的孩子;保持優(yōu)勢傳統(tǒng)課程的同時加強對現代課程的學術成績,等等。另外公學通過努力與外界的溝通從而新建立新的社會關系。公學還建立了如“公共關系小組”“獨立學校信息服務” (Independent Schools Information Service),“獨立學校聯(lián)合委員會”(the Independent Schools Joint Committee)等組織加強同公眾的對話。公學通過每周的家長開放日同學生家長取得聯(lián)系與溝通,消除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隔閡。公學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地方義務活動加強了同地方的對話;公學還主動同地方普通中學合作交流,促進了地方教育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公學的艱辛的改革,再次贏得英國民眾的青睞,證實了它適應社會的能力和頑強生命力。
英國公學對英國社會的貢獻及其強大的生命力是值得我們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借鑒的。當前我國正在推行素質教育以改變以往的應試教育,或彌補應試教育的不足的情況下,對英國公學數百年來始終堅持的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模式進行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公學的培養(yǎng)目標一貫強調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在德育上注重紳士品格的陶冶:在智育上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體育上注重強健體格的磨煉。這些都是合格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公學成熟的獨立自主的運作體系和先進管理經驗又為我國私立中學提供了學習范例。
[1]Geoffrey Walford.Life In Public Schools [M].Methuen&Co,Ltd.1986,12.14.
[2][英]湯姆森·G·M.英國歷屆首相小傳[M].高堅,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
[3]騰大春.外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8.
[4]Rae, J.The Public School Revolution [M].London: Faber and Faver, 1981.
[5].GV.Glass et al.School Class Size, Research and Policy [M].Beverly Hills, Sage,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