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張之洞“中體西用”教育思想及其啟示

      2014-08-15 00:47:12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中體西用西學張之洞

      魯 力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

      張之洞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其“中體西用”教育思想影響深遠。張之洞認為,在近代中國不學西方是死路一條,因為中國的落后是明顯的,而僅僅依靠傳統(tǒng)的學問是拯救不了中國的。而全盤西化也是不行的,因為這樣就會產(chǎn)生盲目崇洋媚外的賣國思想,最后也會導致中華民族的滅亡和國家的滅亡。張之洞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才是救亡圖存的好辦法。張之洞不僅大力鼓吹“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而且創(chuàng)辦了大量的學校,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一、“中學”是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教育

      所謂“中學”就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在張之洞看來傳統(tǒng)的“中學”教育具有三大重要意義。

      (一)“中學”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

      張之洞認為,如果一個人僅僅只是懂西學而不通中學,那么,就會崇洋媚外而敵視本國的歷史文化。“如中士而不通中學,此猶不知其性之人、無轡之騎、無舵之舟,其西學愈深,其疾視中國亦愈甚,雖有博物多能之士,國家亦安得而用之哉!”[1]202更有甚者,唯恐天下不亂,希望中國亂下去,以求外國人的統(tǒng)治,張之洞說:“昏墨之人,則視國家之休戚漠然無動于其心,意謂此非發(fā)捻之比,中華雖淪,富貴自在,方且乘此阽危,恣為貪黷,以待合西伙為西商,徙西地入西籍,而莠民邪說甚至詆中國為不足有為,譏圣教為無用,分同室為畛域,引彼法為同調(diào),日夜冀幸天下有變,以求庇于他人。若此者,仁者謂之悖亂,智者謂之大愚。”[1]195一些人主張全盤西化就是極端的崇洋媚外心理的表現(xiàn),這些人恨不得被西方國家奴役,做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他們也好做外國人的走狗。這樣的主張一直都有,但是從來不可能實現(xiàn),沒有哪個國家喪失了自己的主體地位而能獲得富強的,即便是文化也不可喪失,全球化時代,文化安全更加重要。張之洞雖然不懂文化安全這個概念,但他看到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對這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他批評那些主張全盤西化的人愚不可及,昏聵到不可救藥。

      語言文字是民族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據(jù),要加強中國語言文字的教育?!敖袢窄h(huán)球各國學堂,皆最重國文一門,國文者,本國之文字、語言、歷古相傳之書籍也。即間有時勢變遷不盡適用者,亦必存而傳之,斷不肯聽而澌滅。至本國最為精美擅長之學術、技能、禮教、風尚,則尤為寶愛護持,名曰國粹,專以保存為主。凡此皆所以養(yǎng)其愛國之心思,樂群之情性,東西洋強國之本原,實在于此,不可忽也?!保?]523張之洞從歷史的視野看到舉凡強大的國家都珍惜自己民族的文化,這樣來培養(yǎng)人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中學”是德育的重要手段

      張之洞看到文化與倫理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倫理道德體系。德育就是傳承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體系,使之在新一代人中生成,為新一代的人接受、認可、踐行。因此,張之洞認為,“中學”是對人們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若中國之經(jīng)史廢,則中國之道德廢;中國之文理詞章廢,則中國之經(jīng)史廢。國文既無,而欲國勢之強,人才之盛,不其難乎!”[1]525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都是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學習的,如果傳統(tǒng)文化廢掉了,那么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也就失去了。而道德顯然是人才的根本。沒有道德也就沒有可用的人才。西方人入侵以后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被拋棄,人們的道德水平一落千丈,社會充滿浮華的風氣,實在是不利于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只有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保持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才能培養(yǎng)能夠擔當國家大任的人才。

      (三)“中學”也是科學

      中華民族先人重要的歷史經(jīng)驗、科學知識的總結(jié),與西方現(xiàn)代知識一樣是治國平天下的大學問。中華民族發(fā)展了幾千年,創(chuàng)造了極為輝煌的文化。在沒有西方學術以前,我們中國人對宇宙、人生的認識都非常豐富,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內(nèi)容之豐富前所未有。而這其中又包含了許多有益的經(jīng)驗和理論總結(jié),這正是我們中國人為世界文明所做的貢獻。因為西方在近代以來所表現(xiàn)的優(yōu)勢地位而否定中國的傳統(tǒng)是錯誤的,在幾百年前中國也曾經(jīng)是令世界向往的中心。不能因為近代暫時的落后而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碼在現(xiàn)代文明里面,中學可以作為不同于西學的一個重要參照,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啟發(fā)西學,彌補西學的一些不足。萊布尼茨受到周易的啟發(fā)創(chuàng)立了二進制,而二進制又是現(xiàn)代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我們今天不僅不能否認中學的重要作用,反而要提倡中學。反觀近代以來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越是中學底子厚的一代做出的學術貢獻越大,而在今天這個遠離了中學的時代反而在世界上沒有有影響力的學問家、科學家了。這充分說明,中學不僅不是我們的劣勢,反而是我們中國人的優(yōu)勢,認為中學阻礙中國現(xiàn)代化是沒有根據(jù)的。

      二、西學是開民智、興中華的必要手段

      學習西方在近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要救亡圖存搞老一套肯定不行,所以必須要學習西方。張之洞看到近代中國的危機是前所未有的,唯有學習西方才是解決之道,守舊沒有前途,不想滅亡只能學習西學?!敖裼麖娭袊?,存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保?]201

      (一)西學是開民智的必要手段

      在張之洞看來,講西學是開民智的方法,只有民智大開才能與外國競爭,庶幾拯救民族的危難?!按蟮謬钦撸瑒蓦m弱,敵不能滅其國;民之智者,國雖危,人不能殘其種。印度屬于英,浩罕、哈薩克屬于俄,阿非利加分屬于英、法、德,皆以愚而亡。美國先屬于英,以智而自立;古巴屬于西班牙,以不盡愚而復振?!保?]212智慧的民族雖然貧弱但是不會亡國,而愚昧的民族則會滅亡?!白詮娚诹?,力生于智,智生于學?!保?]211要增長民族的智慧唯有靠學習,顯然中國要自強就必須向西方學習。張之洞認為歐洲各國由于處于比較狹小的地理范圍內(nèi),因而互相之間競爭異常激烈,為了在這種艱難的環(huán)境下生存,各國都不斷創(chuàng)新,唯恐落后,于是各種科學技術進步尤其快。而中國處于東方,四周環(huán)繞的都是野蠻落后的小國,沒有國家可以與中國競爭,中國只需要“守其舊學,不逾范圍,已足以治安而無患”[1]211,故而增長了中國人的惰性,守舊的思想根深蒂固,于是中國與科技、文化日新月異的西方國家比就落后了。張之洞認為,一個又一個的國恥就是上天警醒國人要振作起來,改變泄沓的習慣,學習西方,然而上天的警示沒有被士大夫們意識到,張之洞列舉了六大事件,一是割讓臺灣,二是丟掉琉球,三是伊犁條約,四是朝鮮被日本侵略,五是越南、緬甸淪為法國殖民地,六是甲午之戰(zhàn)敗于日本。這六件大事顯示出國家危亡的敗相,而士大夫們“茫昧如故,驕玩如故”。對于傳統(tǒng)士大夫們的愚昧、守舊,張之洞感到無可奈何。

      (二)要廣泛而全面的學習西學

      要開民智以存國保種就要全面學習西方,各行各業(yè)都要講究智巧?!胺蛘瘫常瑖鴦莅罱?,士之智也;種宜土化,農(nóng)具糞料,農(nóng)之智也;機器之用,物化之學,工之智也;訪新地,創(chuàng)新貨,察人國之好惡,較各國之息耗,商之智也;船械營壘,測繪工程,兵之智也。此教養(yǎng)富強之實政也,非所謂奇技淫巧也,華人于此數(shù)者,皆主其故常,不肯殫心力以求之。若循此不改,西智益智,中愚益愚,不待有吞噬之憂,即相忍相持、通商如故,而失利損權,得粗遺精,將冥冥之中,舉中國之民已盡為西人之所役矣;役之不已,吸之、朘之不已,則其究必歸于吞噬而后快。是故智以救亡、學以益智、士以導農(nóng)工商兵。士不智,農(nóng)工商兵不得而智也;政治之學不講,工藝之學不得而行也。”[1]212要開民智就得講求西學,全面學習西方的學問,全民都要學習西方,學習西學不僅僅是哪一個階級、階層的事。

      三、中體西用的教育是解救近代民族生存危機的改革措施

      在張之洞看來中體西用的教育是解決近代民族危機的最好手段,因為民族復興的根本在教育,而中體西用的教育方式正切合了近代歷史的主題,既能保存國粹,又能師夷長技。

      (一)民族復興的根本在教育

      “教育為政治服務,主要是通過培養(yǎng)人來實現(xiàn)的?!保?]356張之洞認為教育關乎國運興衰,政治清明與否,因為國家是由人來治理了,而治國的大小官吏的文化水平就決定了國家的政治運行的好壞。尤其在近代中國,政治活動的特征就是人治,往往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政治家的素質(zhì)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好壞。出現(xiàn)雄才偉略的政治家就可能出現(xiàn)王朝“中興”的局面,如果上層統(tǒng)治集團都昏聵乏力,那么國家就只能衰敗下去。熟讀中國歷史的張之洞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說:“古來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1]183又說:“造就人才為一切政治之根本,培植之法全在學校。”[1]171政治的根本在于造就能夠擔當重任的人才,而人才的成長需要學校的培養(yǎng)。正是所謂“學術造人才,人才維國勢”[1]187。

      身處近代那樣一個大變革時代,外敵入侵,清政府喪權辱國,作為清王朝的重臣,國家的頂梁柱,怎樣振興國家和民族是張之洞思考的時代課題。張之洞認為要自強只有實行教育改革,向國外學習,因為國外富強也是由推行學校而富強的,中國要富強也必須廣開學校,大力學習外國。張之洞說:“竊維學校之盛,近推泰西,合計英、法、德三國幅員不及中國之半,而所設初學、中學、大學三等學堂凡二十余萬區(qū),所收學生在堂有額可稽著共一千七百八十余萬人之多,所習則史冊、地志、富國、交涉、格致、農(nóng)事、商務、武備、工作各學,其專門小學堂尚不在此數(shù)。魄力雄厚,何患無才。中國力圖自強,舍培植人才,更無下手處?!保?]126世界各國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要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就必須加強人才的培養(yǎng)和建設。世界各國都在普及教育培養(yǎng)人才,中國要自強也必須從教育下手培養(yǎng)大批的優(yōu)秀人才。國家的競爭就是每個國家國民素質(zhì)的競爭,人才多少和質(zhì)量的競爭。而人才不是憑空生長出來的,只能通過教育才能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所以張之洞說:“國勢之強弱在人才,人才之消長在學校。環(huán)球各國競長爭雄,莫不以教育為興邦之急務?!保?]405

      (二)中體西用的教育是切合近代歷史主題的教育

      面對近代的危機,出現(xiàn)了兩種傾向,一種是保守的,一種是激進的。保守主義者拒絕學習西方,力圖保持舊傳統(tǒng),而激進主義者反對傳統(tǒng),力主西化。對于這兩種傾向,張之洞都不贊同。他力圖在中西之間保持必要的平衡和張力。張之洞說:“圖救時者言新學,慮害道者守舊學,莫衷于一。舊者因噎而廢食,新者歧多而羊亡。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制變之術,不知本則有非薄明教之心。夫如是,則舊者愈病新,新者愈厭舊,交相為瘉,而恢詭傾危、亂名改作之流,遂雜出其說以蕩眾心。……吾恐中國之禍,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內(nèi)矣?!保?]183張之洞認為,保守派不知變通,因噎廢食,制敵無術,只能被動挨打,亡國滅種指日可待。作為一個開明的朝廷要員,張之洞明白,面對危機的形勢,保守派空談義理之學是不起作用的,窮則思變,唯有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引入西方先進的科技才能抵御西方的入侵。而激進派崇洋媚外,完全失掉了民族自信心,恨不得做外國殖民地,給外國人當奴才,激進派這樣做可能丟掉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被徹底西化,最終失去民族特性,導致亡國滅種,這兩種傾向爭論不休,最后都會誤國。

      于是,張之洞提出了他著名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八臅褰?jīng)、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保?]216關于體用,無非有三種:中體中用,這是在中國古代的體用方式,在近代顯然已經(jīng)不合時宜,因為倫理中心主義的中國,缺乏科技的力量來面對近代殖民者的洋槍洋炮;西體西用,這是西方的體用方式,或者是全盤西化,這是激進派的主張,如果如此那就不必抵御外國入侵,做外國的殖民地好了,這顯然也是不可以的,無論是中國民眾還是清政府都是絕不會答應的,“因為文明是保守的,而且,所謂全盤西化在‘量’上根本不可能”[3]187;中體西用,這是張之洞所主張的,既保持中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又吸收西方先進科技,這是為當時中國人所能接受的最好方案。

      四、張之洞教育思想的啟示

      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雖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是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因其有舊,才使得改革能獲準實行。若不能獲準實行,那么再好的改革措施也將無濟于事?!保?]7在當今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的情勢下,我們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遭到強大挑戰(zhàn),國家需要富強,民族需要復興,張之洞的教育思想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fā)。

      第一,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為載體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以我們的母語——漢語及其漢文化為重要載體。據(jù)語言學的研究表明,語言是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的,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堅持社會主義主導意識形態(tài)就必須重視對于本國語言的保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民族語言文化是最好載體,如果民族語言被拋棄了,那么民族就失掉了文化的自信。我們不同于近代中國的是當時優(yōu)秀的留學人才愿意回國效勞,而今天的優(yōu)秀留學人才多不愿回國。反思當前的德育工作,不能不說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與當時相比有差距。我們要搞清楚,一個貧困落后的中國當時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優(yōu)秀的留學人才回來,這些人即便在歐美也是頂尖人才。而今天的中國經(jīng)濟繁榮、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卻有那么多優(yōu)秀的留學人才選擇留在國外,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民族文化被破壞殆盡,人們對民族沒有認同感,覺得中國文化就是落后的文化,于是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也沒有了,既然中國都是學習外國,不如留在外國學習外國好了。要轉(zhuǎn)變這種狀況只有加強民族語言文化的教育。

      第二,更加積極學習西方,在學習中超越。不可否認,當前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比我們先進、發(fā)達,學習西方仍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但是我們對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的學習決不可停留于簡單的模仿、復述,更重要的是在西方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更加先進的文化,否則我們永遠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我們要發(fā)揮玄奘法師求法的精神,不畏艱難,取得真經(jīng),同時還要超過西方。自從玄奘法師求法以后,佛教在印度就衰落了,而佛教則在中國發(fā)揚光大。同樣,我們學習西方的目的是要超過西方,后來居上,這是我們學習西方的最終目標,只有如此我們的民族才能復興。

      第三,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要把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人才培養(yǎng)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長期以來我們都說科教興國,可是教育經(jīng)費的投入總也達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水平遠遠達不到世界一流,這說明我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首先就是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張之洞作為一個封建官僚都能認識到教育對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重要意義,奮力籌措資金開辦各種學堂,選派留學生,聘請國外專家來華講學,我們今天更應該重視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

      總之,張之洞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寶貴的思想,是探索中華民族自強之路的寶貴成果,雖然由于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性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1]陳山榜.張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3]林毓生.中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

      猜你喜歡
      中體西用西學張之洞
      張之洞的“三不爭”
      做人與處世(2022年4期)2022-05-26 04:43:14
      再論晉撫張之洞之口外七廳改制
      “中體西用”概念的嬗變與發(fā)展:基于近三十年學術研究的思考
      漢宋調(diào)和與“中體西用”論的生成——兼論曾國藩、張之洞的經(jīng)學史定位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58
      康熙皇帝的西學教師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6
      高三復習的概念教學——以“中體西用”為例
      孤本《性原廣嗣》與西學之影響
      西學大家系列叢書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46
      淺論“中體西用”中的“實用理性”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4
      張之洞被“教育”
      安仁县| 浦北县| 武山县| 咸丰县| 昌邑市| 游戏| 建湖县| 同仁县| 彰武县| 永济市| 高州市| 长武县| 东方市| 高唐县| 兴海县| 泾川县| 福鼎市| 洪洞县| 东宁县| 科尔| 普宁市| 永新县| 静乐县| 赤峰市| 上思县| 松滋市| 桐乡市| 昆明市| 巴彦县| 民勤县| 宁德市| 建昌县| 阿图什市| 古丈县| 荥阳市| 宣武区| 康保县| 临猗县| 阿坝县| 荔波县|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