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凌雯,陳 璇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 a.吳文化研究院;b.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近年來,蘇州市委、市政府圍繞建設“文化強市”,啟動實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設工程,作為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具體行動,《蘇州文獻叢書》的出版是標志性工程之一。目前,《蘇州文獻叢書》第二輯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3年4月正式出版,共7冊11種,歷時3年多,包括馬衛(wèi)中等點校《貝青喬集》、張修齡等點?!渡蛑芗飞舷聝?、蔡斌點?!额櫠Τ技钛?、羅時進等點校《海虞詩苑、海虞詩苑續(xù)篇》。本次出版的第二輯是繼《吳郡文編》出版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其中,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吳恩培教授點校的《至德志(外二種)》[1]為蘇州地方文獻集,該書分別記錄了古代吳地歷史上三位重要名人,即泰伯、蘇軾和韓世忠。該書點校選用版本珍貴,點校精當,是蘇州地方文獻整理的又一力作。
一
《至德志(外二種)》收錄了《至德志》十卷、《蘇亭小志》四卷和《韓忠武王祠墓志》正、續(xù)編六卷。
《至德志》,清代吳鼎科所編。吳鼎科,字庭寶,生卒年不詳。吳鼎科為吳氏一百零四世,《至德志·宗支繁衍志》有記載。其余各卷校訂者亦均為吳氏后裔。書前有清代彭啟豐作序。彭啟豐(1701—1784)[2],字翰文,號芝庭,又號香山老人,江南長洲(今蘇州)人,雍正五年(1727)狀元。其祖父彭定求,康熙十五年(1676)狀元。祖孫兩代,相隔五十一年及第,為清代蘇州著名的祖孫狀元?!吨恋轮尽啡珪?,為蘇州泰伯廟專志。本次點校以蘇州圖書館藏光緒丙子(1876)冬月重刊本為底本。蘇州泰伯廟,又名至德廟,為江南地區(qū)最早奉祀?yún)菄甲嫣┎魪R。該書的內容,全面反映了三千多年來泰伯在吳地所受到的推崇及其后裔的傳承脈絡。
《蘇亭小志》,清李彥章撰。李彥章(1794—1836),字蘭卿、則文。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和同為侯官人的林則徐同榜)。道光十三年(1833)十一月至次年(1834)四月,任江蘇按察使,在蘇州赴任。道光十六年(1836)正月,升任山東鹽務使,但尚未赴任即病逝,終年43歲。蘇祠,即蘇文忠公祠,祠址在蘇州城東定慧寺嘯軒,以宋蘇軾謚號文忠公而傳。該書記敘了蘇東坡書陶淵明《歸去來辭》的書法作品與蘇州的淵源故事。內容上由北宋、明、清等幾個不同時間節(jié)點發(fā)生的故事聯(lián)綴而成。本次點校以蘇州圖書館藏道光刻本十一卷為底本①(清)《蘇亭小志》,蘇州圖書館藏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蘇州圖書館古籍部稱該版本為國內孤本,有較高文獻價值。??傮w來說,《蘇亭小志》記錄了近千年中蘇軾的精神與蘇州的相關聯(lián)系,此書在蘇軾(東坡)研究中,有其相當?shù)奈墨I價值。
《韓忠武王祠墓志》,為清人顧沅輯錄,記錄韓世忠事跡、祠墓興修以及古今人憑吊之作。韓世忠(1089—1151),字良臣,綏德(一說延安)人。宋時,與金作戰(zhàn),轉戰(zhàn)江淮,獲黃天蕩之勝,有“中興偉業(yè)”之譽。死后封為韓忠武蘄王。本次點校以蘇州圖書館藏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為底本②(清)《韓忠武王祠墓志》,蘇州圖書館藏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輔以民國二十二年(1933)上海國光書局鉛印本中的《續(xù)編》部分,兩相補充。
二
古籍點校整理一直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至德志(外二種)》的出版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首先,《至德志(外二種)》選用版本精良,具有較高的文獻學價值。整理古籍,校讎之前的??惫ぷ魇种匾芊窭沓霭姹驹戳?,擇其最善者而用之,直接關系著該古籍整理的成敗?!吨恋轮荆ㄍ舛N)》在校讎之前充分考慮到了版本的問題。在操作上,以較全的、較精的本子為底本,擇他本互校,遇到底本未收的材料,點校時予以增補。如《蘇亭小志》,作者所見版本有二,一為蘇州圖書館藏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共十一卷(下稱“十一卷本”);一為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出版吳平、張智主編的《中國祠墓志》第46輯中所收四卷本[3]。據(jù)《中國古籍總目》“專志之屬”條記載:“《蘇祠小志》(《蘇亭小志》)四卷,清李彥章編,道光十七年長洲顧氏刻本,國圖、上圖有藏?!盵4]經(jīng)眼國圖、上圖所藏,與蘇州圖書館藏《蘇亭小志》均為道光十七年(1837)長洲顧氏刻本,而國圖、上圖均只有四卷,為該本殘本。因此,據(jù)《中國古籍總目》,蘇州圖書館藏《蘇亭小志》為善本,且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其他圖書館藏有完整的十一卷本。在點校過程中,作者選用了十一卷本為底本,將四卷本中“卷四 焦山釋性源詩”后所收“十一卷本”中沒有的“顧承、朱壽添、顧震濤、徐模廷、顧世琦”等人的詩增補入內,這就給后來研究《蘇亭小記》的學人在文獻的占有上提供了較為完備的材料。
其次,作為地方性文獻的整理,《至德志(外二種)》充分體現(xiàn)了“存史、資治、教化”的作用,具有較強的史料價值。該書分別輯錄了古代吳地歷史上三位非常重要的名人,分別是泰伯、蘇軾和韓世忠的相關材料。這三種典籍的共同之處在于都以人物為中心,輯錄了與之相關的歷史記載以及后人對其的追思之作和建祠紀念的文字與材料?!吨恋轮尽窞橛涊d蘇州泰伯廟的專志。關于泰伯廟的始建年代和位置,在蘇州很多方志中均未提及或語焉不詳,而在《至德志》中則有關于其的詳細記載。如卷三“至德廟圖志”條:“桓帝永興二年敕建,在吳郡閶門外吳縣西三里雁蕩村之南?!盵1]20同時,該書還記載了古代蘇州泰伯廟春秋祭祀時的祭期、祭品、祭器等相關內容,記錄了贊頌泰伯的歷代詩詞文賦等文學作品,內容涉及到了古代歷史、文學、宗教禮法以及書法等各個領域,這為學界對“泰伯”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史料依據(jù)。再如《蘇亭小志》一書,輯錄了蘇東坡所書陶淵明《歸去來辭》與蘇州的淵源故事。相傳宋代蘇東坡被貶海南,蘇州定慧寺僧人卓契順不遠萬里徒步前往探望,蘇東坡甚是感動,兩人結下深厚友誼,東坡特意題《歸去來辭》相贈。周忱、況鍾蘇州為官時,對這幅東坡墨寶非常喜愛,曾將其刻碑于定慧寺,歷經(jīng)400余年,東坡真跡既亡,碑刻也被風雨剝蝕。至清道光年間,福建人李彥章來蘇做官,訪得碑刻遺跡,捐出俸祿,修建碑亭、祠堂安放東坡靈位并祭祀,在亭后建“思無邪”齋,“蔚然勝跡”。當時在蘇州頗具名氣的畫家黃鞠作《蘇亭圖》一幅,蘇州的文人士大夫競相作詩詠和,留下很多墨寶,成就了長14米的《蘇亭圖詩卷》。而根據(jù)此次整理的《蘇亭小志》記載:蘇軾所書《歸去來辭》最早并非刻于定慧寺。蘇軾書《歸去來辭》相贈蘇州定慧寺僧人卓契順之后,因《歸去來辭》系陶淵明所作,卓契順將蘇東坡的這幅字帶到了廬山彭澤陶淵明的故居旁刻碑。后來周忱做蘇州巡撫,才令寺僧從彭澤將原刻拓回,復刻于定慧寺。清道光十三年(1833),李彥章任蘇州按察使,因對蘇軾尊崇,訪得定慧寺所刻《歸去來辭》遺跡,命令修葺,蓋亭奉碑,名為“蘇亭”。李彥章深恐年代久遠,碑刻將湮沒于歷史,特地廣查文獻,召眾多蘇州名流詩書歌詠,將其文字編輯為《蘇亭小志》,因其沒有等到付梓,就轉任山東鹽運使,此書后由蘇州著名藏書家顧沅刊印。從以上材料看,無論是存史,還是資治,該書的整理都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再次,作為地方性的文獻整理,極大地推動了吳地文化研究向縱深發(fā)展,并且具有相當?shù)膽脙r值。清明靈秀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吳地的歷代人文薈萃,也推動了吳文化研究作為地域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而基礎文獻的整理,對于文化研究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吨恋轮荆ㄍ舛N)》的點校整理,選用的古籍資料均未有前人點校出版過,且輯錄的歷史人物均與蘇州關系密切。泰伯為吳地之祖,是吳地文明的開拓者。商末南奔至吳地,使得太湖流域的吳地本土文化與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產(chǎn)生交融,從而孕育了吳文化。蘇軾雖一生未出仕蘇州,但《蘇亭小志》中記載的相關故事,歷明、清兩代,延續(xù)近千年。蘇州定慧寺內的嘯軒舊跡,見證了蘇州士人對蘇軾高義的仰慕以及蘇軾對蘇州佛教、書法、文學等相關領域的影響。韓世忠為宋抗金名將。蘇州現(xiàn)存歷史最為悠久的園林—“滄浪亭”,五代時為中吳軍節(jié)度使孫承祐池館,北宋時蘇舜欽購得題為“滄浪亭”。南宋初年,該園為韓世忠所有。而其死后,亦葬于蘇州。韓忠武蘄王祠墓,在蘇州靈巖山西南麓,又稱蘄王廟。此次的文獻點校,選錄這三位與蘇州相關的歷史文化名人,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特色,且文獻的內容涉及方志、歷史、文學等各方面,進一步拓寬了吳文化研究的新領域。
另外,以所輯《至德志》為例,蘇州泰伯廟建于東漢桓帝永興二年(154年),迄今近兩千年。近代以來,蘇州泰伯廟地處市區(qū),損毀嚴重。而建于明代的無錫梅村泰伯廟則早早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82年蘇州泰伯廟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時,已成為廟橋農貿市場(廟為泰伯廟,橋為廟前的至德橋)。據(jù)《至德志》記載,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曾賜蘇州泰伯廟“至德無名”匾和“三讓高蹤”匾。這兩塊匾額現(xiàn)被無錫泰伯廟復制懸掛于其大殿中。但是,原蘇州泰伯廟中的匾額邊款中題有“康熙御筆,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南巡駐蹕蘇州行宮欽賜匾額”和“乾隆御筆,乾隆十六年皇上南巡駐蹕蘇州行宮欽賜匾額”字樣,而無錫泰伯廟在用了匾額的題字后,均未注邊款。2010年后,我市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qū)綜合整治中的重點工程之一即為蘇州泰伯廟的修復,在泰伯廟的大殿中,蘇州市政府按照史書記載,將匾額原樣恢復?!吨恋轮荆ㄍ舛N)》的出版,為讀者還原了歷史,同時,也為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qū)綜合整治工程中的蘇州泰伯廟修復,提供了歷史依據(jù)。文學文化研究最終推動歷史文化遺存的修復和保護工作,這顯然是所有從事文學研究與文化保護工作學人所最想見到的理想情境,在這一意義上,該書的應用性價值則十分明顯了。
三
吳文化是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鮮明的地方性特點。保護地域文化,發(fā)揚地域文化特點,文獻整理工作首當其沖。蘇州一地文獻之富,洋洋可觀。文獻的整理若能帶有自覺的文化意識,則將在很大程度上推進該地文化的繁榮昌盛?!吨恋轮荆ㄍ舛N)》作為“蘇州文獻叢書第二輯”中的一種成果,在整理時注重了文獻版本價值、史料價值、地域文化研究的歷史價值以及社會文化的應用價值,對于推揚吳地的人文精神起著積極的作用,其點校出版為吳文化寶庫的構建又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 吳鼎科.至德志(外二科)[M].吳恩培,點校.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13.
[2] 李靈年,楊忠.清人別集總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157.
[3] 吳平,張智.中國祠墓志[M].揚州:廣陵書社,2004.
[4] 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2009: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