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甘肅臨澤新出土“田產爭訟爰書”窺見西晉民事糾紛的解決

      2014-08-15 00:51:59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盟誓陳述當事人

      羅 將

      (河西學院政法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一、新出土“田產爭訟爰書”概況

      西晉法制尤其是基層司法實踐限于史料問題目前學術界研究甚少,已有成果集中在對法律制度層面探討。2010年,南京師范大學受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對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城西南黃家灣灘墓群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在編號為M23的墓葬中發(fā)掘保存完好的木質簡牘一批,該批簡牘共計27枚,計900余字,據歷史學者研究簡牘記載的是西晉晚期張掖郡臨澤縣地方政府對一起爭訟田產的民事糾紛案件的處理過程,歷史學者已對此文進行相關釋讀[1]121-129,本文重點關注爰書所涉及到的法律問題。

      二、爰書反映西晉時期的法律問題

      (一)關于“田產爭訟爰書”的結構問題

      從新出土爰書所記載內容可窺見西晉基層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為此首先對爰書的結構進行分析,其內容包括以下幾部分。

      原告陳述:

      6300十二月四日故郡吏孫香對:“薄祐九歲喪父母,為祖母見養(yǎng)。年十七祖喪土,香單弱,時從兄發(fā)、金龍具(俱)偶居城西舊塢。

      6301以塢西田借發(fā)、金龍耩佃。發(fā)、金龍自有舊塢在城北,金龍中自還居城北,發(fā)住未去。發(fā)有舊田塢賣與同縣民蘇騰(?),今因名香所

      6303借田,祖母存時與買,無遺令及讠乇子女至券書以田與發(fā)之文。祖父母存時為香父及叔季分異,各有券書,發(fā)父兄弟分得城北田

      6313塢二處。今自憑兒子強盛,侮香單弱,辭誣祖母,欲見侵奪。乞共發(fā)、金龍對,共校盡,若不如辭,占具牡二具入官,對具?!?/p>

      從爰書上下文記載來看,爰書由專人記錄,《晉書》載:“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有主薄、錄事史、主記室史……”[2]錄事史、主記室史為掌管文書、記錄文書的低級官吏,本文所討論爰書很可能出之其手。這份爰書詳細記載起訴時間以及兩造姓名,上文是爰書第一部分即原告孫香的陳述。從其陳述我們注意到原告陳述具有固定表達:其中“對”即為固定表達,意為起訴、訴稱、稱述,在下文有類似表達;原告結尾稱述“若不如辭,占具牡二具入官,對具。”在此爰書中類似表達多次出現,“對具”意為稱述完畢,這種表達方法在現代法庭審判稱述中為常用語。上述說明我國在西晉時期司法實踐中對訴訟文書的制作已經有格式的要求。

      被告陳述:

      6298十二月六日,老民孫發(fā)對被名(召?):“當與從庶弟香了所居塢田土。父同產兄弟三人,庶叔三人共同居同籍,皆未分異。荒毀之中,俱皆土沒,唯祖母

      6296存在,為發(fā)等分異。弟金龍繼從伯得城北塢田,發(fā)當與香

      6309共中分城西塢田。祖母以香年小,乍(?)勝(?)田,二分,以發(fā)所得田分少,割金龍?zhí)锪€益發(fā)塢。與香中分臨(?)塢,各別開門,居山作壩塘,種桑榆杏柰

      6305會皆民盛,論列黃籍,從來四十余年。今香橫見誣言,云發(fā)借田寄居,欲死誣生,造作無端。事可推校,若不如對,占人馬具牡入官,

      6319對具?!钡綉?,下重,自,里令分割

      被告孫發(fā)于建興元年十二月六日被名(召),此處“召”意為傳喚,這是原告起訴后被告的應答,此處用“召”,意為法官利用職權強制要求被告到庭陳述,可以理解當時審理案件的方式是由法官依其職權發(fā)起?!罢佟迸c上文“對”均為固定表達,下文依然可見類似表達。此外被告結束陳述與原告類似,都屬于文書固定表達。

      與案件相關的第三人陳述:

      6307十二月七日民孫金龍對被名(召?):“當了庶從弟香所爭田。更遭荒破,父母土沒。唯有祖母存在,分異,以金龍繼養(yǎng)上從伯,得城北田,祖

      6315母割金龍?zhí)锪€益發(fā)。分居以來四十余年,今香發(fā)諍,非金龍所知。有從叔丞可問,若不如對,占人馬具牡入官,對具?!?/p>

      現代民事訴訟中有第三人訴訟制度,依照現代理論,此案中孫金龍為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十二月七日孫金龍被法庭傳喚要求陳述相關案情,現代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參加訴訟可以是自己申請參加也可以是法庭通知其參加,此處孫金龍被召依然可以看出法官在此案件中的職權蹤跡。此外,上文第三人陳述開頭與結尾表達與原被告陳述相類似。

      審判官處理意見:

      6294建興元年十二月壬寅初十一日壬子,臨澤令髦(?):“孫司馬,民孫香、孫發(fā)、孫金龍兄弟共諍田財,詣官紛云,以司馬為證寫,

      6292辭在右。司馬是宗長,足當知。書移達,具列香兄弟部分券書,會月十五日,須得斷決如律令?!?/p>

      從文書記載看,審判官希望了解案情的宗長孫丞開列證據,配合審判,按照國家律令判決,即“斷決如律令”?!叭缏闪睢币鉃榘凑辗膳袥Q。在出土漢簡中類似表達多見。如《敦煌懸泉漢簡》:“當徙遷未行,行未到若亡勿徙,赦前有罪,后發(fā)覺勿治。奏當當上勿上,其當出入其□□□在所縣為傅,疑者讞廷尉,它如律令?!?Ⅱ0214②:565)[3]16但從下文記載可知審判官知曉宗長已近調解處理,只是當事人不服宗長調解繼續(xù)訴訟才有現在審判官指令宗長開列券書等證據配合審判,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在當時民事糾紛先由宗長調處,是糾紛解決常道,在不能解決或者當事人不接受時才會發(fā)生訴訟。從審判官角度看,他也希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如此不能解決才按照律令判決。在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一是魏晉時期宗長在民事糾紛的處理上權威如何?二是孫香為什么不遵守宗長處理結果繼續(xù)訴訟?這兩個問題答案相互依存,我們只能得出這樣結論,在當時宗長還沒有足夠大的權威處理民事糾紛,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民眾的法律意識強烈,不顧兄弟之情來為自己爭取利益。

      接下來是調解人陳述先前處理決定:

      6288建興元年十二月壬寅十五日丙午戶民孫丞敢言之,臨澤逢被壬子書:“民孫香、孫發(fā)訟田,丞是宗長,足知盡。香、發(fā)早各

      6290自有田分。香父兄弟三人孫蒙、孫弘、孫翹,皆已土沒。今為平史,使香自繼其父蒙。祖母存時命發(fā)息為弘后,無券,香所不知

      6311翹獨無嗣,今割香、發(fā)田各四十畝及塢舍分命親屬一人以為翹祠(嗣)。平史巳卩,請曹理遣,敢言之。”

      從時間上講,孫丞調解發(fā)生在本案訴至官府以前,只是因為當事人不服才訴至官府。從上文陳述得知孫丞就其先前調解情況向審判官如實陳述且請官府處理。

      審判官最終判決:

      6323戶曹掾史王匡、董惠白:“民孫香、孫發(fā)、孫金龍共諍田塢相

      6327誣冒。未問從叔丞,移丞列正,今丞移報:‘香、發(fā)早自有田

      6325分。香父兄弟三人,孫蒙、孫翹、孫弘皆土沒。今為平史,

      6321使香自繼其父蒙。祖母存時命發(fā)息為弘后,無券

      6286書,香不知。翹無嗣,今割香、發(fā)田各 畝及塢舍,分命親

      6317屬一人為翹繼。’香、發(fā)占對如丞所斷,為卩。香、發(fā)兄弟

      6281不和,還相誣言,不從分理,詣官紛云,興長訟,請求(?)官法。

      6280請事諾,罰香、發(fā)鞭杖各百五十,適行事一用聽如丞。

      6284移使香、發(fā)人出田畝及塢舍分與繼者。又金龍未相

      6282爭,田為香所認,前已罰,養(yǎng)不生(?)謹問如用,

      6283教諾田錢但五十(不滿)教迷……”

      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呼?!保?]從上文表述可知,審判官并不希望當事人“詣官紛云,興長訟”,民事“細故”由了解實情的宗長調處似乎是當時人們處理問題的慣例。從判決結果看審判官尊重宗長意見,并對不服從官府和宗長處理的當事人進行刑事處罰。

      通過以上對爰書結構及內容的分析使我們對西晉時期基層民事糾紛解決有初步認識。從形式上看此爰書格式規(guī)范,記載內容順序合理,符合案件審理過程邏輯;從內容上看這是一則有關田產糾紛處理過程的記錄,記錄者從事發(fā)到結束較完整地記錄案件處理過程,屬于古代爰書中綜合性的爰書[5]54-58,這種綜合性爰書在我國秦漢時期普遍存在,出土文獻湖北云夢秦簡有類似文書,但西晉時期這份爰書在結構以及內容上還有獨特之處,下文將詳細分析。

      (二)訴訟盟誓在西晉實踐

      通過上文對爰書結構的分析,我們發(fā)覺這份爰書結構有其特色,即當事人在其陳述結束時有固定語言表達:“‘若不如辭,占具牡二具入官,對具?!畬?,若不如對,占人馬具牡入官’”。上述表達方式在現代司法文書中無從談起,但在我國古代卻有跡可尋?!吨芏Y·秋官·大司寇》規(guī)定:“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于朝,然后聽之。”在這里,束矢,即一百支箭①,要求原被告繳納一百支箭才能受理案件,任何一方不繳納便是自服不直,判為敗訴,且束矢沒收。此處繳納箭的目的從鄭玄和韋昭的注解中可知。鄭玄注《周禮》:“必入矢者取其直也,詩曰其直如矢?!表f昭注《國語·齊語》:“訟者坐成,以束矢入于朝,乃聽其訟,兩人訟,一人入矢,一人不入則曲,曲則服,入兩矢乃治之,矢,取往而不反也?!编嵭㈨f昭所言一致,此處繳納束矢其主要目的都在于表達理直,防止當事人惡意訴訟,不繳納者則認為理曲。

      筆者認為要求當事人繳納束矢其主要目的是來表達自己理直,涉訴后一定能夠勝訴,所陳述的事實是真實的,并向對方傳達己方有理,希望法官能夠支持自己觀點,而不繳納的另一方則被判定為敗訴,沒收束矢作為懲罰。繳納束矢是對案件事實的自我肯定,是對未來結果的保證,是當事人對訴訟的盟誓。這種做法對于法官來講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實解決糾紛,在神權法時代尤為必要。對此《周禮》中有專門的規(guī)定,《周禮·秋官·司盟》:“盟萬民之犯命者,祖其不信者,亦加之”?!坝歇z訟者,則使盟祖”?!抖Y記·曲禮》也說“約信曰誓,氵位牲曰盟。”可見這一制度運行的核心是誠信。新出土西晉爰書中當事人以具備鞍具的馬的做法是承諾自己陳述的真實性并愿意承擔不實的后果是當事人對訴訟的盟誓。

      盟誓在中國由來已久,夏商周時期,出于政治軍事需要,王與諸侯以及諸侯之間往往通過盟誓來達成協(xié)議。《尚書》記載夏啟準備討伐有扈氏時的一則最早軍事盟誓,即《甘誓》: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

      這里夏啟假借天的名義與其將士盟誓,努力作戰(zhàn)將在你的祖先面前賞你,不努力作戰(zhàn)的則殺死。

      先秦盟誓除涉及政治軍事性質以外,訴訟盟誓在文獻中也有記載。西周是我國訴訟盟誓發(fā)展繁榮期,大量出土文物所載可證明,如西周銘文《亻朕匚也》記載牧牛因違背誓言誣告上司,審判官判定其誣告,判決本應鞭打一千下、處以臉上刺字的墨刑,經過寬宥減刑,鞭打五百,罰銅三百鋝,讓他賠償五個奴隸并與其上司重新盟誓:“今后,我大小事都不敢再擾亂你?!?/p>

      這個事例說明,訴訟之前的盟誓是法律判決的依據,訴訟過程中的盟誓是法律調解的手段,而最終以集會形式舉行的盟誓,則具有警戒和約束民眾作用。[6]42-47西周時期我國成文法欠發(fā)達,神權思想依然盛行,訴訟盟誓在糾紛解決過程之中確實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西周銘文案例就是明證。

      盟誓在中國先秦時期較為流行,尤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源自于當時國家政治不穩(wěn)定及國家不統(tǒng)一,隨著大一統(tǒng)國家的到來,這種制度逐漸萎縮,戰(zhàn)國后期開始衰落,尤其是政治軍事性盟誓,但訴訟盟誓作為民眾一種訴訟習慣相對來講具有一定獨立性,并沒有馬上消失。西晉訴訟盟誓保留下的原因之一是先秦神權法思想的遺留,但隨著法律科學、人本思想的發(fā)展,尤其是西晉律學的發(fā)展,西晉時期的這種訴訟盟誓已經不具有神權法時代的價值,當事人盟誓再也不是法官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臨澤出土的這份爰書,從審判證據采用上來看法官已近對當事人的盟誓不予重視,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要求了解情況的宗長出面協(xié)助調解處理,判決結果也沒有提及對先前承諾的落實,可以想象此時的盟誓似乎已近流于形式了,對當事人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從出土漢代簡牘中我們亦鮮見盟誓情形,僅見《敦煌懸泉漢簡》:“兵令十三:當占緡錢,匿不自占,占不以實,罰及家長戍邊一歲”。(Ⅱ0114③:54)[3]11有類似表述。于此我們也可說盟誓制度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在西晉爰書再現也不足為奇。盟誓在西晉司法實踐中表達除以上原因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當時的河西地區(qū)佛教盛行,是我國佛教圣地之一?!皼鲋葑詮堒壓?,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保?]唐智異《開元釋教錄》卷四載:從張軌永寧元年辛酉至天錫咸安六年景子凡經八主七十六年。外國優(yōu)婆塞一人譯經四部,合六卷。②而據《晉書》卷八十六載:前涼自張?zhí)戾a繼位后,國政日漸衰微,張?zhí)戾a“數宴園池,政事頗廢”,校書祭酒索商上疏勸諫,張?zhí)戾a仍執(zhí)述不詞。②杜斗城先生認為張?zhí)戾a受魏晉以來“清談”之風的影響很深,其玩物而喪志,頹廢又“超脫”,這種情況是極易接近佛教的。[8]79-84佛教因統(tǒng)治者的熱愛在當時河西地區(qū)流行,而趨于衰落的訴訟盟誓在新的宗教信仰的影響下有了新的發(fā)展機會,于此我們在西晉的司法實踐中看到了訴訟盟誓的蹤跡。田兆元先生認為:“三國兩晉南北朝與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佛教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盟誓發(fā)展固然有許多尚處于部落時代的種群因素,但佛教盟誓還是為這一時期盟誓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保?]144

      但宗教始終未能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我國法律科學的發(fā)展,我們發(fā)現訴訟盟誓已基本上消失,唐宋的法律文書中像西晉這樣的做法已近很少出現,宋代司法判例集《名公書判清明集》記載的大量判例中我們很難找到類似做法,而這與唐宋時期法律科學、人本思想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法官審理案件依靠科學取證,當時勘驗技術、法醫(yī)技術都應用于司法實踐當中,法官不用依靠當事人的發(fā)誓作為審理的依據。相對于西方國家一直以來的證人宣誓制度,我國現在實行的證人宣誓效果卻不盡人意,其原因值得反思。

      (三)西晉民事糾紛解決模式窺見

      民事糾紛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細故”,相對來講統(tǒng)治者不重視,這也為民事糾紛的解決提供了更多途徑。從爰書敘述我們可看到在西晉民事糾紛解決過程首先由了解情況的宗長進行調解,按照宗長意見處理,再未能解決的情況下才會依照國家法律判決。西晉這份爰書至少反映了當時人們解決糾紛的路徑。爰書中審判官認為,“……司馬是宗長,足當知。書移達,具列香兄弟部分券書,會月十五日,須得斷決如律令?!睆谋磉_來看,在當時人們對于民事糾紛一般由宗長等組織調處,本案中孫丞就孫香案件已近進行了調處,但本案當事人孫香并沒有接受宗長調處而是繼續(xù)訴訟,在這種情況下審判官指令宗長協(xié)助調查,陳述事實,收集當時券書來判決。分析到此我們可以基本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西晉對于民事糾紛首要解決之道是調解,這是國家賦予基層社會組織的也是得到國家認可的,在未能調處的情況下國家公權力將會插手。本案中我們看到發(fā)生了兩種糾紛解決模式:一是民間調解即孫丞作為宗長的調解;二是審判官指定宗長孫丞協(xié)助審理案件,這種做法類似于黃宗智先生所講的“半國家、半社會的中間領域”③糾紛解決模式,在這里國家和社會展開交接與互動,宗長的意見被官府認可并且要求當事人遵守,否則將受到制裁。

      在此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發(fā)生在基層的民事糾紛人們通常通過調解來化解糾紛,在不能調解結案情況下國家法律才會插手干預,這一方面體現了類似于西方人講私法自治的精神;另一方面說明在農業(yè)社會,熟人社區(qū)中人們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訴諸國家公權力插手自己家事。事實上這種民事糾紛解決之道是中國古代一貫做法,筆者曾經閱讀南宋判例,記載南宋時期著名法官對民事案件的處理過程,其方法一般來說首先是調解然后在調解無效的情況下法官會按照律令判決。

      試舉一例說明,劉克莊審理“德興縣董黨訴立繼”一案,此案審判官查明糾紛的是非曲直,認為曲在養(yǎng)母一方,但因是養(yǎng)子與繼母之間的爭訟,事關倫常,所以命令雙方親族從中調解:“帖兩縣,請董、許二士亦以臺碟及當職此判,請二士更為調護。……董黨亦宜自去轉懇親戚故舊從中調停母氏,不可??抗偎?。”[10]從解決方法看,審判官為解決糾紛,同時考慮到家庭的和睦選擇了指令親族調解。類似做法在宋代判例中較多,可以看出無論在西晉還是唐宋我們對于民事糾紛的解決有著相似之道。

      (四)爰書反映西晉其它法律問題

      1.證據種類問題

      通過對爰書分析我們還可以窺見西晉時期訴訟過程中證據的適用問題,本案中當事人陳述、證人證言、書證先后呈現,可知在當時我國審判活動法官是比較重視證據的應用的。“祖父母存時為香父及叔季分異,各有券書,發(fā)父兄弟分得城北田塢二處?!薄皶七_,具列香兄弟部分券書,會月十五日,須得斷決如律令?!笨梢姛o論是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訴訟中民眾都具有很強的證據意識。

      2.訴訟時效問題

      從爰書記載來看,此案件原告于建興元年十二月四日起訴,而法官要求必須在本月十五日按照律令判決,僅有11天時間,足見當時司法審判中法官對于訴訟時效的把握,但由于《晉律》的散失,我們無法全面了解晉代法律規(guī)定,更不知晉代是否有有關訴訟時效規(guī)定,但我們至少可以看出當時審判官審理案件時講究效率的。

      3.刑罰種類以及執(zhí)行問題

      因晉律的散失,現在我們也無法得知西晉時期刑罰的詳細規(guī)定,程樹德先生在《九朝律考》中考證西晉的刑罰時引用《太平御覽》等文獻,認為西晉存在鞭仗刑。臨澤出土這封爰書事實上也印證了程先生考證的準確性。

      此外,對于鞭仗刑的執(zhí)行問題,爰書載:“香、發(fā)兄弟不和,還相誣言,不從分理,詣官紛云,興長訟,請求(?)官法。請事諾,罰香、發(fā)鞭杖各百五十,適行事一用聽如丞?!边@是戶曹掾史王匡、董惠所言,其將案件擬判后請求上級批準,可知在西晉鞭仗刑執(zhí)行需上報上級批準。據《晉書》記載:“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有主薄……戶曹掾史干、法曹門干等?!保?]戶曹掾史干主民戶,臨澤出土這份爰書顯示田產糾紛類案件由戶曹掾史初審然后向其上級縣令匯報批準執(zhí)行。

      魏晉時期是我國法制發(fā)展重要階段,臨澤新出土這封爰書讓我們對西晉時期民事糾紛的解決有初步了解,但因出土文獻有限,本文也只是個案研究,進一步研究有待后續(xù)出土文獻的發(fā)掘。

      [注 釋]

      ①《詩·魯欲·泮水》記載五十為一束,《國語·齊語》記載二十為一束。

      ②轉引自:杜斗城《前涼張?zhí)戾a時期的佛教》敦煌學輯刊,1997年第1期,79-84頁。

      ③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書店,2001年107頁,這里只能說是類似于不能等同于,黃宗智先生將“半國家、半社會的中間領域”界定為第三領域,他認為在第三領域糾紛的解決不同于非正式調解,在非正式調解里沒有州縣官的任何意見,完全是由親鄰自行調解,雖然也考慮到律法條文,但總是以妥協(xié)互讓的辦法來息事寧人,而在第三領域是由國家法庭和民間調解相互作用組成的空間。

      [1]楊國譽.“田產爭訟爰書”所展示的漢晉經濟研究新視角[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1):121-129.

      [2]晉書·職官志[M].

      [3]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6.

      [4]論語·顏淵[M].

      [5]劉海年.秦漢訴訟中的“爰書”[J].法學研究,1980,(1):54-58.

      [6]雒有倉.論西周盟誓制度[J].考古與文物,2007,(2):42-47.

      [7]魏書·釋老志[M].

      [8]杜斗城.前涼張?zhí)戾a時期的佛教[J].敦煌學輯刊,1997,(1):79 -84.

      [9]田兆元.盟誓史[M].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144.

      [10]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92·“德興縣董黨訴立繼”[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盟誓陳述當事人
      浣溪沙 . 楓葉
      當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18:26:20
      虛假陳述重大性
      我不喜歡你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20 18:50:05
      美國就業(yè)歧視當事人的訴訟權保障
      反歧視評論(2019年0期)2019-12-09 08:52:34
      地方行為與邊疆治理:云南沿邊土司盟誓研究
      陳述劉
      心聲歌刊(2018年4期)2018-09-26 06:54:14
      什么是贊揚激勵法?
      兵團工運(2018年11期)2018-01-22 09:32:17
      《蘇東坡·和陳述古拒霜花》
      中華詩詞(2017年9期)2017-04-18 14:04:38
      論盟誓的多重特征
      當事人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8:59:55
      海门市| 达尔| 福海县| 板桥市| 永登县| 临夏县| 兰考县| 友谊县| 凤山县| 富民县| 鹿邑县| 夏邑县| 苗栗县| 陵川县| 社会| 湘乡市| 巨鹿县| 崇文区| 老河口市| 建湖县| 绥棱县| 旅游| 鲜城| 斗六市| 萨迦县| 梨树县| 嘉善县| 中超| 新丰县| 新宁县| 芒康县| 洞口县| 木里| 松阳县| 沅陵县| 鲁山县| 合川市| 巴青县| 贵阳市| 闻喜县| 昂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