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麗
(浙江嘉興南洋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3)
伴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等學校的管理體制與當前的經濟政治發(fā)展極不協調,一些高校沒有建立合理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在改革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難以協調的問題。因此,加強黨的建設,推進高等學校黨風廉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且影響深遠。當前高校反腐倡廉建設面臨著意識形態(tài)領域滲透與反滲透斗爭、如何保證政令暢通、維護教育公平和穩(wěn)定等挑戰(zhàn),加強高校領導干部黨性修養(yǎng)和作風建設的任務更加繁重。高校紀檢監(jiān)察部門及工作人員要提高反腐倡廉的科學化水平,堅持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支持和參與”的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始終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工作方針,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加強對領導干部及關鍵部門的監(jiān)督,拓展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的工作領域,做好學校黨風廉政建設,為教育改革保駕護航。
廉潔種子的生根發(fā)芽離不開良好的土壤,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生長點在于土壤環(huán)境,缺少土壤的文化是空洞的、無力的。地域文化資源是指特定區(qū)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fā)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qū)域的生態(tài)、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huán)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它又是當地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思想境界、信仰追求、價值取向、生存狀態(tài)及人文積淀,是該地域所特有的各種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地域文化資源因其獨特性、稀缺性和親切性,在推進廉政文化建設中發(fā)揮著基礎載體的作用。因此緊緊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優(yōu)勢,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設模式,是新時期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任何一所高校因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資源,而廉政文化建設無論是目標確定還是原則把握,無論是總體規(guī)劃還是具體工作的設計,都需要充分體現個性和特色。將地域文化資源應用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可以使嘉興南洋職業(yè)技術學院做到與本地特有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可以充分體現其廉政文化的鮮明個性和特色。
根據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主體多元、認知能力差異、教育需求不同的實際特點,嘉興南洋職業(yè)技術學院以地域文化資源為依托,分層次做好廉潔教育工作。
嘉興南洋職業(yè)技術學院對領導干部著重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黨紀國法教育,尤其加強以嘉興“南湖紅船精神”為核心的價值體系教育,對關鍵部門、崗位人員分層次,有重點地進行經常性專題教育、集中教育與個別教育,尤其是注重對管人、管錢、管物等重要管理崗位人員的法紀教育。通過集中觀看一些專題片和實地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或者通過專題研討會的形式等活動,增強黨政領導干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顧全大局、誠心誠意為教職員工服務的信念,強化勤政為民的公仆意識、責任意識和表率意識,進一步解決許多涉及師生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營造了民主和諧的濃郁氛圍,“以師生為本、為師生服務”成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更加明確的工作目標。這樣才能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設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形成廉政文化建設的整體合力,保證廉政文化建設順利進行。
廉政文化在大學生中培育和傳播必須有合格的“引路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線任課教師、學生管理工作人員是和大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群體,他們的率先引導是高校廉政文化培育與傳播的先決條件。為此,對于一線教師來說,通過加強引導,建立責任信念機制,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來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教育。組織教師以社會調查、科技服務等社會實踐形式積極深入地方,在共產黨誕生地這個大搖籃里感悟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在南湖革命博物館、粽子陳列館、沈鈞儒紀念館,重溫革命時代的的奉獻、拼搏精神。結合倡導嚴謹治學、廉潔從教、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教風建設,使南洋學院的廣大教師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著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yè)道德水平和廉潔從教意識,樹立教職工依法執(zhí)教、敬業(yè)愛崗、誠信服務、為人師表的觀念。
對于大學生而言,廉政文化建設的重點是對大學生進行廉潔品德教育,樹立正確的廉潔觀念,在學校打下尚廉誠信思想基礎。同時發(fā)揮地域文化優(yōu)勢,培養(yǎng)大學生懂得感恩、甘于奉獻、善于團結、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意識。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以始業(yè)教育、專業(yè)教育、就業(yè)指導為切入點,積極開展以傳承紅船精神主線的廉潔品質教育活動,用精神鼓舞人、塑造人、激勵人。
在兼顧地域文化的廉政建設中,學院教師在講授課程時有意識地增加了“嘉興南湖”的歷史文化內容,基礎部、經管系圍繞豐富的地域文化開設了學院思源講壇、人文大講堂以及相關的一些地域文化講座,目的就是為同學們系統地闡述嘉興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時也開展了“熱愛美麗家鄉(xiāng),建設和諧校園”活動,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情感。教師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把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這些區(qū)域文化教育資源,當成了學校廉政健身的延伸和拓展基地。學校本著立足嘉興、服務嘉興的目的,與嘉興的一些企業(yè)建立了共建共管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這樣可以體現學院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區(qū)域經濟的意識。有了這些地域文化的滋潤,學院的廉政建設在不斷跟隨時代前進步伐的同時,并保持了我們學院的自身特色。學院對學生的這些培養(yǎng),使學生對所在地的文化產生了很強烈的親切感,他們逐步成了地域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參與者和宣傳者。
我們學院廉政文化建設的文化生長點是營造潔凈和諧的校園。學院師生的大多數時間是在校園中度過的,所以校園文化就成了學院廉政文化建設的大土壤、大文化背景。學院從領導到師生將“首創(chuàng)、奮斗、奉獻”的紅船精神作為營造潔凈和諧校園文化的精神支柱,極大豐富了內容,增強了鮮活性。
加強廉政教育,必須結合學院實際,學院能夠以地域文化資源為依托,打破常規(guī),深入挖掘當地文化資源中的廉政先進榜樣,同時組織學生學習當地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嘉興市十大風云人物”,并收看這些先進人物視頻資料,同學們看了以后深受感動。學院紀委對實踐中出現的廉政問題進行探討剖析等形式開展了一些專題活動,盡力為全校教職員工提供廉潔寬闊的空間。這樣,學院通過多種渠道實現了地域文化融入廉政建設載體的多樣性,真正使學院的廉政教育融入到師生的頭腦里,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中。
營造全體師生參與的監(jiān)督氛圍,強化師生監(jiān)督意識,形成正確的廉政文化導向,是學院廉政文化建設落到實處的應有之舉。在這個格局中,院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宣傳部門規(guī)劃部署,師生積極參與,形成各級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的上下結合、分層實施、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氛圍。為了真正做到宣傳教育的目的,首先學院利用宣傳標語、宣傳畫、廉政文化宣傳櫥窗等,營造了廉政文化的氛圍,在師生當中擴大了廉政文化的影響力;其次,我們基礎部的大學語文課、思政課及黨校培訓課程也將地域文化資源內容納入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廉政教育。學院通過開設這些課程讓學生更深入一步地認知了當地廉政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故事,并以此激勵學生,引導他們的精神世界。再次,在上課的同時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利用網絡、或者組成團體開展社會調研,挖掘相關的廉政信息,使我院學生能對地域文化資源中蘊含的廉政文化進行很好地傳承。最后,學生自發(fā)將自己的道德追求同本土精神相結合,將自身價值觀同嘉興建設相結合,嚴格自律,強化了南洋學院師生的廉潔意識,培養(yǎng)了師生的高尚情操。
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單純的靠“宣教”是不夠的,先進文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傳播和發(fā)揚。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學院在開展思想教育課程之余,經常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紅色文化景區(qū)、朱生豪等文化名人的紀念館;學習張琴秋等革命先烈、先驅者的優(yōu)秀事跡,通過實地參觀的實踐活動,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廉政觀,并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學院定期舉辦黨史知識競賽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給學生普及了廉政知識,傳播了廉政文化,弘揚了廉政理念。學院還嘗試著打造校園誠信體系,嘗試建立大三畢業(yè)生的廉政承諾制度,引導畢業(yè)生在實習期間,以及畢業(yè)后走上社會時,都要加強對自身的道德紀律約束,真正將廉政文化落到了實處,而不是成為一句空話。
嘉興南洋職業(yè)技術學院以地域文化為依托,為學院廉政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了和諧的氛圍。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加強廉政教育,潔凈校園文化,完善制度體系,真正把地域文化融入到學院廉政文化建設之中,不斷樹立良好的廉政文化形象,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學院廉政文化建設品牌,進而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強有力的信念支撐、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文化基礎。
事實證明,廉政文化與地域文化相結合,使廉政文化依托更豐富、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走進了學生的生活。地域文化是廉政文化取之不盡的資源。在新時期,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地域文化的精髓,不斷充實廉政文化的內涵、豐富廉政文化的表現形式,從而取得理想的廉政文化宣傳效應和長久的教育效果,為廉政建設輸送源源不絕的思想和精神支撐。
[1]斯陽,王華俊,韋敏,李琳.高校文化廉政現狀的不足及對策[J].廉政文化建設研究,2012.
[2]李瀟.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優(yōu)勢,搞好校園廉政文化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