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雯娜,張 瑗,孟玉春(云南省曲靖市婦幼醫(yī)院,云南 曲靖 655000)
剖宮產是解決難產和搶救母兒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剖宮產率逐漸增加,盡管手術安全性不斷提高,但是剖宮產相關并發(fā)癥也引起產科界的高度重視,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宮產術較常見并發(fā)癥,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jīng)濟和精神負擔,同時也增加了醫(yī)生的壓力[1-3]?,F(xiàn)將2012年1月~2013年3月剖宮產術切口脂肪液化100例患者切口處理方法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100例均來自筆者產科2012年1月~2013年3月住院行剖宮產術后的患者,年齡20~30歲,平均29歲,切口皮下脂肪厚度1~4 cm,治療組與對照組均為直切口內縫,同期條件相似的同一術者的患者,術后3~7 d切口均滲出淡黃色或暗紅色血性液體,切口邊緣無紅、腫、熱、痛[4]。滲液涂片鏡檢有較多脂肪滴,連續(xù)3次細菌培養(yǎng)為陰性。
1.2 方法:術后第3~5天患者切口敷料見潮濕,潮濕面積不等,輕擠切口邊緣見滲液滲出,75%乙醇棉球擦拭切口2遍,5 ml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4 ml加1 ml地塞米松加1 000 U糜蛋白酶混勻,于滲出處切口周圍約2~3 cm處皮下聯(lián)合注射,垂直進針,有落空感時平行皮膚進針,方向朝滲出處,回抽無血時緩慢注入,見滲出液中混有部分藥液為宜。在無菌操作下,用消毒棉球由切口兩側向中間擠壓,擠出切口滲液及藥液,用棉球將其擦盡,95%乙醇紗布覆蓋,膠布固定。
治療組2例出現(xiàn)脂肪液化,切口Ⅱ期縫合后愈合,其他均5~7 d Ⅰ期愈合。對照組20例出現(xiàn)切口脂肪液化,經(jīng)切口Ⅱ期縫合后切口愈合,其他7~15 d Ⅰ期愈合。
脂肪液化的診斷一般應具備以下特征:①多發(fā)生于術后3~7 d,患者除訴切口滲液或擠壓切口有滲液外,無其他自覺癥狀。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組織游離,滲液中可見脂肪滴。③切口無紅腫熱痛,切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征象。④滲出液連續(xù)3次細菌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鏡檢可見大量脂肪顆粒。剖宮產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很多,可發(fā)生于任何厚度的脂肪層,如孕產婦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營養(yǎng)不良、貧血、第二產程延長、胎膜早破、高血糖環(huán)境等更延長切口愈合時間[5-6]。糜蛋白酶屬肽鏈內切酶,具有分解蛋白質及凝固乳液之作用,能消化壞死組織,可減少局部分泌和水腫,促進炎性反應消退,助長新生肉芽,使創(chuàng)口愈合,地塞米松抗炎、抗過敏、抗毒作用顯著,慶大霉素為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需氧的革蘭陰性桿菌及革蘭陽性菌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雖未見聯(lián)合外用報道,對是否引起機體耐藥值得探討,但此方法簡便有效,能減少切口愈合時間,減輕患者痛苦,值得推廣。
[1] 段振忠,董英豪,陶春玲.平陽霉素局部注射治療化膿性肉芽腫50例療效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8,24(11):931.
[2] 陸風翔,楊 玉.臨床實用藥物手冊[M].蘇州: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86.
[3] 吳在德.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44.
[4] 伊 詠,高 爽.剖宮產腹部切口延期愈合的原因及對策(附56例報告)[J].吉林醫(yī)學,2006,27(11):1414.
[5] 龔時鵬,余艷紅,陳 莉.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的術前相關因素探討[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18):495.
[6] 武正炎.普通外科手術并發(fā)癥預防與處理[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