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武夷山摩崖石刻看明代旅游現(xiàn)象及其特征

      2014-08-17 13:07:40黃麗娟
      關鍵詞:題刻天游峰摩崖

      黃麗娟

      (武夷學院 旅游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從武夷山摩崖石刻看明代旅游現(xiàn)象及其特征

      黃麗娟

      (武夷學院 旅游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摩崖石刻是傳統(tǒng)中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資源,也是一種重要的旅游文化現(xiàn)象,它們蘊含著豐富的旅游信息,是研究旅游的重要實證資料。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反映了當時旅游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也反映了明代旅游所呈現(xiàn)的人本主義、旅游者對游覽對象的敬畏態(tài)度、審美體驗層次的多樣性等特征。這一角度的研究,對今天的旅游發(fā)展和開發(fā)有一定的反思意義。

      武夷山;摩崖石刻;旅游;人本主義

      一、問題的提出

      摩崖石刻是中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資源。目前對它的研究主要在歷史學、文化學、美學和人文地理學歷史、文化、藝術等價值。近年來,已有學者對摩崖石刻的旅游學價值展開研究。如江舸概括了摩崖石刻對旅游者而言的歷史、文學和藝術價值[1];朱樂朋、林靜梅強調了摩崖石刻與提升旅游品味和旅游質量的關系[2]。這表明學術界開始關注摩崖石刻與旅游的關聯(lián),從一個側面拓寬了旅游學的研究視野。但這些研究仍局限于把摩崖石刻當作一種旅游資源,著重對其當代旅游開發(fā)價值的探討。其實,從旅游學的角度,摩崖石刻不僅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而且它的產生和發(fā)展本身就與旅游密切相關,絕大部分摩崖石刻是古代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有所觀、有所悟、有所題的結果。廣泛存在的摩崖石刻,集中而直觀地反映了古代旅游者的旅游態(tài)度、旅游思想和審美觀念,承載著豐富的旅游信息和旅游價值。本文以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為研究對象,嘗試探討它們所反映的旅游現(xiàn)象及其特征,以期能夠對當代旅游的發(fā)展提供些許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二、武夷山摩崖石刻的時空分布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一座久負盛名的文化名山。早在唐代,武夷山就被列入國家祭祀系列的“天下名山”和道教三十六洞天系列的“第十六升真玄化洞天”。崇尚道教的宋代,“統(tǒng)領地仙”的“武夷君”備受皇室尊崇,使武夷山獲得特殊的地位,南宋之后朱熹、呂祖謙、張栻、辛棄疾、陸游、葉適等文化名流曾先后生活、講學或任職于此,使得武夷山成為著名的“道南理窟”。元代以降,由于對朱子理學的推崇,這里儼然已成文化圣地,是眾多文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修學模式不可或缺的一站,亦是當時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賦詩、游記、題刻是傳統(tǒng)中國文人游覽觀光的三大文化表現(xiàn)和文化貢獻。據(jù)武夷山地方志編委會所編纂的《武夷山摩崖石刻》統(tǒng)計,武夷山現(xiàn)在共存有摩崖石刻438方,從晉唐迄于民國約有380余方[3]。其中明代142方,約占總數(shù)的37%,筆者對這些石刻的時空分布進行了統(tǒng)計。從時間上看,以嘉靖和萬歷時期為主,分別有56方和68方,約占明代石刻的87%(見表1)。從空間上看,以九曲溪沿岸和天游峰景區(qū)為主,分別為67方和49方,占明代石刻的82%(見表2)。

      表1 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的時間分布

      注:資料整理自《武夷山摩崖石刻》[3],以下同。

      上述統(tǒng)計顯示,明代武夷山摩崖石刻集中于明中后期,這印證了當時國內旅游盛行的時代特征;主要分布于九曲溪、天游峰、一線天、大王峰等地域,已經涵蓋現(xiàn)今國家風景名勝區(qū)的核心景點和主要線路,也表明當時武夷山旅游發(fā)展的空間格局已基本定型,并達到相當成熟的地步。同時,表2也顯示明代摩崖石刻的空間分布呈現(xiàn)較為明顯的差序狀態(tài),即主要集中于以美景著稱的九曲溪沿岸和天游峰景區(qū),大王峰和水簾洞景點則少了很多。武夷山的大王峰在唐宋時期曾被稱為“武夷山”“天柱峰”,承載著供奉武夷君、舉行祭祀、投龍等含有神仙崇拜內涵的活動,與其毗鄰的幔亭峰是著名的“幔亭招宴”發(fā)生的地方,說明大王峰一帶是唐宋時期人們關注或朝拜的中心。從明代摩崖石刻的分布來看,顯然人們在武夷山旅游的核心區(qū)域是九曲沿岸和天游峰一帶,對天游峰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大王峰。關于這一點,還可以從摩崖石刻本身得以印證。如天游峰胡麻澗有嘉靖年間劉世則的一方石刻——“武夷第一峰”,它表明在明代人看來,天游峰已是武夷山三十六峰之首。明末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來到武夷山,他在《游武夷山日記》中寫道,天游峰“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4]。徐霞客也認為天游峰當是武夷山第一峰,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代武夷山旅游發(fā)展在空間上的變化。

      表2 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的空間分布

      三、題刻者地域和身份特征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摩崖石刻題刻者的研究不夠,很多地方文化學者和旅游開發(fā)者往往十分重視某些題刻者的政治和文化地位,但作為一個群體屬性的關注不夠。其實,無論是什么身份,只要是自覺地置身于慣常生活之外的環(huán)境之中,面對非慣常環(huán)境有所觀、有所感、有所題,他們在屬性上均應屬于旅游者。事實上,在武夷山明代142方摩崖石刻中,共有88位題刻者,除去建寧府衙門的官方免茶稅告示和另外3名紀事題刻者之外,剩余85位題刻者所題內容均與旅游觀光有關。無疑,他們都屬于旅游者。筆者對這些題刻者的地域和身份特征分別進行了進一步的統(tǒng)計,詳見表3和表4。

      表3顯示,除18位已損或無考的明代題刻者之外,剩余67位確定籍貫的題刻者以福建、浙江、江西、廣東等東南各省為主,呈現(xiàn)出以福建為中心、由近及遠地向周邊各省輻射的自然差異狀態(tài),遠及云南、四川、河北等地。從另一個角度看,在這些籍貫可考的題刻者中,福建省之外有47位,占總數(shù)的70%,表明作為福建之鎮(zhèn)山的武夷山已經成為東南一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影響也已涵蓋全國其他地區(qū)。

      表3 題刻者的地域分布

      表4 題刻者的身份分類

      眾所周知,官宦游在傳統(tǒng)中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絕大多數(shù)官宦都是經過系統(tǒng)文化訓練和熏陶的文人墨客,他們傳承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對天地自然的精神寄托,往往在公務閑暇之時,暢游山水,寄情物外,賦詩題刻,其中不乏著名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文化精英。由于官宦階層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雙重優(yōu)勢地位,他們的行為方式必然會影響到社會其他階層,因此官宦游在中國古代旅游的興起和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筆者對上述85位題刻者的身份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其中“職任游覽”是指任職或巡按福建當?shù)?,以官員身份到武夷山游覽觀光的題刻者,實際上他們就是所謂的官宦游者。表4統(tǒng)計顯示這類題刻者共34人,占總數(shù)的41%,依然占據(jù)一定的比例。另一類是見于文獻記載的辭官、罷官的仕宦或地方文人,他們往往以周游天下名山大川為念,武夷山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站,在此駐足并有所題刻,此類題刻者約占總數(shù)的16%,應屬于地位較高的文人階層。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題刻者中,有27人除了個別名字已損無考之外,絕大多數(shù)雖有留名,但卻不見于文獻記載,可見他們應屬于地位較低的中下層文人,比例約為32%。明代中期以后,在楊慎、董其昌等文化名人影響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為一種時尚的修學之道,中下層文人游覽名山大川已是一個較為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武夷山出現(xiàn)大量明代中下層文人的摩崖石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情形。

      四、石刻分類及題刻者的行為特征

      從內容來看,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大致可以分為贊景、景名、紀游、宗教和紀事五類(詳見表3)。其中絕大多數(shù)屬于贊景、景名和紀游題刻,約占總數(shù)的96%(含1方長篇游記)。

      表5 摩崖石刻分類

      贊景題刻是指反映題刻者對景觀的贊頌或借景抒懷的題刻,約占明代石刻總數(shù)的48%。題刻者一般是用最簡約的語詞,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我的直觀感受和贊嘆之情。它們有的從總體上點明武夷山的特征和屬性,如一曲的“碧水丹山”“名山大川”就具有很強的概括性,也有的結合具體的景觀特點以表達贊嘆之情,如六曲的“高山仰止”“仰之彌高”“壁立萬仞”“空谷傳聲”以及其他景點的“絕壁飛湍”“飛翠流霞”“翠洞流霞”“漸入佳境”“一塵不到處”“天上山”,等等。這些題刻是游覽觀光的結果,反過來又蘊含著豐富的旅游信息,如一曲水光巖上王守禮的“漸入佳境”,表明從此漸漸進入佳美境地,語雖平淡,但反映了當時人們游覽九曲溪是從一曲到九曲逆流而上的方式,與今天從九曲到一曲順流而下的方式剛好相反。置身迷人勝境,賦詩贊景是傳統(tǒng)官宦、文人的另一種游覽行為,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也有很多以詩歌形式表達對景觀的贊美,如萬歷年間福建巡撫勞堪游歷武夷,所題多方石刻均采用五言詩的形式,如他在九曲溪南題刻《九曲》詩云:“耽勝深深入,溪窮見小村。桃花浮水出,仿佛武陵源?!泵枥L的是乘竹筏逆流而上至九曲遙望星村,但見水面桃花,似乎到了世外桃源一般的游覽情景。也有幾位游者共同用韻賦詩,如嘉靖年間建寧太守劉佃、建寧司馬董遂和崇安知縣戴瑞匯聚武夷,三人共同以“荒”“芳”“陽”“香”為韻賦詩,并鐫刻于一曲水光巖上,反映了傳統(tǒng)官宦、文人傳承了儒家圣哲孔子“吾與點也”的特殊情結和審美情趣。

      景名題刻是指書寫某一特定景區(qū)或景點名稱的題刻。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中,景名題刻共36方,約占總數(shù)的25%。相對而言,景名題刻顯得簡單,它們往往與地方文化傳統(tǒng)和具體的地理特征相結合,如“寒巖”“涵翠巖”“幼溪津”“晚對峰”“更衣臺”“印石”“鏡臺”“伏羲洞”“司馬泉”“天游門”,等等。景名題刻同樣也能反映出題刻者個人的審美境界和價值觀念,如萬歷年間罷官歸鄉(xiāng)的兵部右侍郎陳省,曾隱居于武夷山天游峰下的云窩一代,他是迄今為止在武夷山留下刻石最多的個人題刻者,共有署名石刻33方,其中含有“云”的景名題刻達13方之多,如“云路”“云窩”“云橋”“白云深處”“樓云閣”“云石堂”,等等,不僅生動描述了云窩一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特征,也表明了陳省個人對來去自由、舒展自如的“云”的鐘愛和情感寄托,反映了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但也有擅自改變景名的行為,如明嘉靖年間,任巡按監(jiān)察御史的趙孔昭來到武夷山,據(jù)他自己的紀游記載,泛舟九曲時,遙望八曲之右兩山并峙,便詢問舟人此峰之名,當?shù)弥扮姽姆濉焙螅J為其形狀不似“鐘鼓”,遂改“鐘鼓峰”為“并蓮峰”,又改峰下“鼓子庵”為“蓮子”,并親書“并蓮峰”名和紀實一篇,令人刻于峰下。由于這一改動有悖于武夷山地方文化傳統(tǒng),所以并未通行,而這一行為本身也表明了以官員身份游覽地方勝境的特殊性。

      紀游題刻是指記錄游覽過程的石刻。武夷山的明代紀游題刻共33方,其中包括一方長篇游記。此類題刻多采取“時間+同游者”的格式,如六曲溪南響聲巖上一方題刻云:“嘉靖庚子八月三日,甘泉翁若水來訪,門人節(jié)榷、周琦主之,秋官洗桂侍,鄉(xiāng)進士譚潛,儒者黃云淡、謝顯、王元德從?!焙喖s記述了明代著名理學家湛若水帶領門生、士人“來訪”的情境。也有不少題刻記載當日情景以及攜帶酒具、茶具、筆墨等行為特征,或者記述奇遇、重游、相約游覽等特殊情境。如八曲溪北水獅巖上一方紀游題刻云:“嘉靖壬寅秋九月二□□□不□□信南源葉祺柳、□三尚,同游武夷□□之九曲。是日,雨霽云開,天□□□□平石酌酒□杯,同綦□刻石記名□□?!鳖}刻雖有殘缺,但依稀可知當日雨過天晴、幾位游者歡暢共飲的情境。一曲溪北岸邊巖石題刻:“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七日,福建按察副使、棠陵方高初入武夷,宜窮九曲,明年賀三月十三日入重游?!庇涗浟朔礁邇纱蝸淼轿湟纳接斡[的過程。四曲溪北題詩巖上也有嘉靖八年福建按察使郭持平的紀游和題詩石刻:“乙丑九月重游武夷,遇朱海陽同造九曲,暮歸次韻……”這里記錄了郭持平重游武夷山,且遇到好友朱海陽,可見當年武夷山的旅游已是一種常態(tài)了。六曲響聲巖有兩方紀游題刻引人注目,一方是嘉靖二十一年廣東布政使陳暹和戶部主事馬森等人的紀游題刻“明嘉靖壬寅端午日,陳暹、馬森、柯尚德來游,時李廷臣、藍渫、范炫、黃源、藍坊同集?!绷硪环今R森之子馬熒于隆慶四年的題刻:“隆慶庚午冬,余自京來,藍君坊邀游九曲,步家君題處,廿有九年矣?!毕嗤目臻g、不同的時間在此交響,馬熒看到其父馬森于二十九年前的題刻,自然感慨萬千,題刻留念,這不能不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奇遇。

      可見,無論是贊景題刻,還是景名或紀游題刻,它們都直接反映了題刻者的旅游行為特征,蘊含著豐富的旅游信息。

      五、明代摩崖石刻所反映的旅游特征

      縱觀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它們突出反映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旅游特征。

      (一)普遍的人本主義特征

      如前所述,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的空間分布呈明顯的差序狀態(tài),傳統(tǒng)的道教活動中心——大王峰的地位和影響已經被以風光旖旎而聞名的天游峰所取代,天游峰成為武夷山三十六峰之首,這一變化表明明代人已漸漸脫去“仙游”的外衣,呈現(xiàn)更加注重旅游者自我的感受、以“游”的體驗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特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徐霞客也認為天游峰為武夷第一峰,理由是“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顯然他是站在旅游者自我的視野、以“游”為標準來評價的。

      從歷史的角度考察,這種人本主義特征開始于南宋朱子首倡的《九曲棹歌》,其中就已經呈現(xiàn)淡化神仙、關注“游”的審美效果的傾向,如棹歌《一曲》和《四曲》中分別有云“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薄敖痣u叫罷無人見,月滿空山水滿潭?!边@里的“虹橋”是指武夷君與皇太姥、魏真人一起宴請鄉(xiāng)民、人神相會的傳說;“金雞”指四曲“金雞洞”而言,是大藏峰下有懸棺可見的巖洞,據(jù)說其中有仙人遺蛻。但在朱子看來,“虹橋”斷了,“金雞”不見了,見到的卻是“萬壑千巖”和“月滿空山”的審美景觀。明代官宦、文人繼承了朱子所開創(chuàng)的人本主義傳統(tǒng),很多摩崖石刻反映了這一點。如萬歷年間,吳心學在隱屏峰北壁題詩云:“危峰遙望倚云霄,卻笑仙人不可招。一野天風三萬里,玉城送我任逍遙?!眲诳坝谒那痣u洞下題刻:“金雞不可聽,歲月幾回徂。仙骨同凡骨,居然洞里枯?!彼鼈儾粌H延續(xù)了朱子傳統(tǒng),似乎還有嘲笑仙人傳說的味道。還有很多其他的石刻都體現(xiàn)出這一特征,一曲巨石上無名氏(名字已損)的題詩石刻則為這種趨勢做了很好的注解:“當年鶴背控飛云,六六峰頭鐵笛聞。大地幾更人世主,千巖猶屬武夷君。仙跡逝矣爭探勝,儒舍巋然孰入門?長嘯一聲溪谷震,棹歌九曲興馀兮。”題刻者已敏銳地感覺到控鶴仙人、鐵拐李、武夷君等“仙跡逝矣”,而顯示出游人“爭探勝”、儒者追尋朱子蹤跡的時代特征。顯然,明代文人對朱子所開創(chuàng)的人本主義旅游做出了回應和發(fā)展,正是這一轉向和發(fā)展使武夷山成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同時,這也表明了明代人本主義旅游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時代特征。

      (二)敬畏的態(tài)度

      某種程度上講,題刻行為本身就表明了題刻者對自己所面臨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的敬畏之情,從大量的贊景和紀游題刻中,更可以直接感受到當時旅游者的這種氣氛。

      眾所周知,程朱理學是元、明、清三代備受推崇的官方哲學,而朱子又在武夷山琴書四十年,尤其在九曲溪之五曲的隱屏峰下創(chuàng)辦“武夷精舍”,收徒講學,自南宋末年開始,這里經過官方擴建改為官辦“紫陽書院”。明代官宦、文人游武夷無不拜謁紫陽書院,很多題刻表達了他們對先賢圣哲的敬畏之情。如一曲水光巖上一方摩崖石刻,記載福建巡撫殷從儉于隆慶初年自福建赴任浙江的途中,“……來游武夷,朔流謁紫陽書院,愛其崖壑幽勝,不殊粵中,徘徊久之……”(殷從儉是桂林人,此處“粵中”指桂林),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武夷圣哲先賢和自然山水的敬畏。勞堪在五曲更衣臺下的五言詩題刻《五曲大隱屏峰有紫陽書院》有云:“紫陽臺上月,炯炯照山靈?!辟濏炛熳又畬W如明月高照。天游峰下、隱屏峰北麓有一方明代長篇游記《武夷山游記》,題刻者是萬歷后期時任福建僉事的熊明遇,他在游記的結尾特別寫道:“謁紫陽書院,肅然有振衣千仞之威,神仙不得專美矣!”敬畏之情,溢于言表。即便是朱子留下題刻的地方,也備受敬仰。如六曲響聲巖上就有朱子當年與門生故舊一同游覽的—方紀游題刻和“逝者如斯”的贊景題刻,前文所提到的著名理學家湛若水于嘉靖年間在這里也留下紀游題刻,他使用“來訪”一詞,隱喻先哲尚在、晚輩造訪之意,字里行間透露出敬畏之情。而萬歷年間陳省也在響聲巖上題刻“景賢講德,徘徊久之,不徒愛其書也”,并書“空谷回聲”于此,且又在對面五曲溪邊題刻“虛堂習聽”,仿佛聆聽遠方傳來朱子教誨之音,敬畏之心可見一斑。

      明代摩崖石刻所反映出來的對自然山水的敬畏更是普遍的現(xiàn)象,如前文所提到的“碧水丹山”“名山大川”“高山仰止”“壁立萬仞”“仰之彌高”“漸入佳境”“一塵不到處”“天上山”等贊景題刻,不僅表達題刻者置身于“名山大川”的一種自豪感,甚至流露出“此山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覽”的“天上山”的感嘆。此外還有“景陽洞天”“赤霞洞天”等等不一而足,在此不再一一列舉。這些石刻多反映出來的敬畏態(tài)度,也是一種境界,與今天所普遍存在的占有、消費、炫耀的態(tài)度相比,應該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三)多層次的審美體驗

      很多現(xiàn)代學者認為旅游的本質在于審美,如郁隴余認為旅游是一種廣義的審美(人類求取與外部世界的和諧)形式[5],謝彥君認為“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種主要以獲得心理快感為目的的審美過程和自娛過程”[6],曹詩圖等也認為“旅游是人們以消遣、審美等精神愉悅為主要目的,到日常生活環(huán)境之外的地方旅行和逗留的各種身心體驗,它是人們的一種短期異地休閑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流活動”[7]。對審美的關注,應該接近于旅游的本質。然而,旅游活動必然屬于異地空間的游覽活動,旅游者由景生情,因情入境,而情之生又因人、因景而異,審美體驗自然豐富多樣。即便是同屬于社會精英的官宦、文人階層,從摩崖石刻的記載來看,這些明代旅游者的審美體驗也呈現(xiàn)多樣的層次。

      第一,身體經驗層面的直觀體悟。如前文提到的“壁立萬仞”“仰之彌高”“絕壁飛湍”“白云深處”等都表達了題刻者所體驗到的直觀感受,此類題刻還有很多,如嘉靖年間的福建按察使郭持平在四曲題詩云:“……邂逅都清興,翩翩共勝游?!比f歷年間罷官歸田的馬明衡于四曲大藏峰題刻“師山道人馬明衡清樂于此”,天啟年間著名“鐵面御史”林汝翥在四曲溪北希真巖上題刻“百折磯頭幾濯足,千尋峰頂一嘯歌”,這些題刻都記錄作為旅游者的題刻人在旅游過程中的興致和直觀感受,而萬歷末年的福建巡撫趙參魯于水光巖的“興來獨往”題刻,審美的感性特征十分明顯,頗具后現(xiàn)代旅游的味道。

      第二,外在景觀與自我內在志向相契合,借景抒發(fā)自我追求和理想的體驗。如一曲水光巖上理學家李材的題刻“修身為本”,表達了儒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審美與修養(yǎng)共同依存的境界,而閩浙總兵戚繼光的題刻:“大丈夫既南靖島夷,便當北平胡虜,黃冠布袍,再期游此!”體現(xiàn)了抗倭名將的氣概與遠大志向。

      第三,擺脫現(xiàn)實生活的煩惱,進入清靜之境的閑適與自由境界。如前文提到勞堪所題“桃花浮水出,仿佛武陵源”,表現(xiàn)游者似乎找到了心中的世外桃源。此外還有很多與此相關的題刻,如“一塵不到處”“物外”“萬慮消融”“洗心處”“醒心巖”等,這些題刻都表達了作者通過純真自然的游覽活動,除卻心中私心雜念,獲得擺脫日常生活舒服的自由心境。陳省的朋友王應鐘在天游峰下伏虎巖上的題刻“君岸已登吾在筏,羨從峰頂看迷津”,也表明他本人對已經無官一身輕、擺脫塵事紛擾的陳省的羨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追求自由境界的渴望。

      第四,天上一游的體驗。從明代摩崖石刻中,還有一種對“天”的向往的傾向。如前文提到的“天上山”“赤霞洞天”“景陽洞天”等題刻都是從“天”的視野來贊景的,并且用唐宋以來一直為道教所專有的“洞天”來稱贊他們所認為的景觀,這是在之前題刻所沒有的現(xiàn)象,與明代武夷山游覽的中心從大王峰轉向天游峰的趨勢是一致的。實際上,“天游峰”這個名稱在宋代也僅見于詩人陳觀的一首《天游峰》詩[8],而在宋代其他人的記載中,均使用“仙掌峰”或“曬布巖”,而明代人則擯棄這些神仙色彩濃厚的名稱而普遍代之以“天游峰”。這表明在明人看來,“天”是存在的,而且是“可游”的,也就是說“天游”是可體驗的。如天游峰胡麻澗有一方嘉靖年間署名周安的《登一覽臺》題刻詩,其中有云“登陟地居勝,憑云天可游”,另一方署名張祥的題刻詩:“六曲溪邊維小舟,白云推我上天游。如何仙境無窮樂,不似人間有底愁?!碧焐弦挥尉褪菍ο删车捏w驗,游者也頓覺“仙凡混合”(胡麻澗題刻),自然其樂無窮??梢姡鞔娜艘环矫娴瘋鹘y(tǒng)的“神仙”之說,另一方面又渴望自我天上一游的“神仙”體驗,這應該屬于旅游者滿足超越自我有限存在精神需要的審美層次[9]。

      長期以來,由于受西方“tourism”概念體系的影響,學術界曾有一種觀點認為“旅游”產生于近代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的創(chuàng)辦,導致“旅游”與“旅游業(yè)”概念不分的認知后果,從單一經濟學范疇認識旅游現(xiàn)象。時至今日,“旅游”已經成為吃、住、行、游、購、娛的代稱,“旅游者”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的“消費者”,這種觀念在學術界、產業(yè)界乃至整個社會早已深入人心。上述對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所反映的旅游現(xiàn)象的考察,表明武夷山已成為當時國內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現(xiàn)象已較為普遍和成熟,呈現(xiàn)注重旅游者自我感受、以“游”的體驗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特征,旅游者對人文和自然山水的敬畏態(tài)度十分突出,審美體驗也呈現(xiàn)多層次的形態(tài),尤其是對心靈層面、超越層面的關注,這也表明旅游功能的多樣性和深刻性。這一層面的理解,對我們今天旅游開發(fā)與發(fā)展有很重要的反思意義,很多地方本來是“天上一游”的人間仙境,開發(fā)之后卻變成了“地上一游”的地理景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1] 江舸.四川摩崖石刻演變及其現(xiàn)代旅游價值[J].蘭臺世界,2012(13):77-78.

      [2] 朱樂朋,林靜梅.桂林摩崖石刻與旅游[J].旅游論壇,2011(3):36-40.

      [3] 武夷山地方志編委會.武夷山摩崖石刻[M].北京: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7.

      [4] 徐霞客.游武夷山日記[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3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6.

      [5] 郁龍余.中國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序Ⅰ.

      [6] 謝彥君.論旅游的本質與特征[J].旅游學刊,1998(4):41-44.

      [7] 曹詩圖,鄭宇飛,黃蓉.旅游概念的哲學辨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4):71-74.

      [8] 陳觀.天游峰[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38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33.

      [9] 王中華.哲學視野與旅游活動之本質[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3(4):84-88.

      ObservingTourismPhenomenonofMingDynastyandItsCharacteristicsfromWuyiMountainCliffInscriptions

      HUANG Li-juan

      (Tourism School,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354300, China)

      Cliff inscription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resource in ancient China,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tourism culture phenomenon,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tourism information that makes it an important empirical research material. Wuyi Mountain cliff inscriptions of Ming Dynasty shows that tourism had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at time, and tourism of that day is featured with humanism, the reverence of tourists to the tour object, diversit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levels and so on. It has an introspe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f today.

      Wuyi Mountain; cliff inscriptions; tourism; humanism

      2014-08-09

      黃麗娟(1977-),女,福建寧德人,武夷學院旅游學院講師,碩士。

      F590-0

      A

      1009-2463 (2014)06-0131-06

      猜你喜歡
      題刻天游峰摩崖
      西狹頌摩崖石刻
      丹山碧水
      海峽姐妹(2022年9期)2022-09-18 03:13:40
      漆涂層對題刻類石質文物的影響研究
      石材(2022年4期)2022-06-15 08:55:38
      摩崖石刻在建筑裝飾中的應用
      湖南包裝(2020年6期)2021-01-20 02:02:12
      武夷山歸來
      飛天(2020年4期)2020-04-17 14:48:24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圖輯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紅巖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19:12
      點評曹海永老師的天游峰的掃路人的教學散記
      平果縣陽明洞摩崖題刻遷移保護
      陜西神木清涼寺石窟金代漢文題刻校錄與研究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8:16
      顺平县| 和硕县| 错那县| 惠来县| 安义县| 金华市| 内乡县| 嘉义市| 从化市| 剑川县| 嘉义市| 漳州市| 绥宁县| 通河县| 浏阳市| 安达市| 邹城市| 霍城县| 绥芬河市| 抚松县| 阿鲁科尔沁旗| 诏安县| 远安县| 广安市| 和田市| 柳河县| 东光县| 郴州市| 寿阳县| 时尚| 犍为县| 宿州市| 运城市| 钦州市| 鲜城| 措勤县| 丹东市| 米林县| 龙泉市| 阿尔山市| 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