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岱如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53)
中國漢代雕塑設計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與意義
王岱如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53)
盡管漢俑中的造型語言在當代的美術史研究中已經(jīng)被理解為為升仙思想在墓葬文化中的體現(xiàn),但這也更加促使我們在這個基礎之上尋找那些跟升仙思想有關的美學原因。本文從對老子著作原文的解讀,討論了其美學內涵和在藝術作品中的具體體現(xiàn),希望能從形式美學的視角來討論一下在墓葬文化中造型語言背后的社會思想及美學形態(tài)。關鍵詞:道;寫實;寫意;混沌;社會意識形態(tài)
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東漢崖墓的東漢擊鼓說唱俑,人物大笑著蹲坐在地面上,弓著背,右腿翹起,右手執(zhí)拿著鼓槌作欲敲擊左臂抱著的圓形扁鼓。俑臉部的歡喜表情刻畫得惟妙惟肖,令看得人也不禁歡喜起來。這一件作品多次被列入各大美術歷史類書籍,無論從造型傳統(tǒng)還是理論研究來看,它都不可置否地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印記。這樣一件看似樸實的雕塑怎么會有如此高的地位,幾乎可以成為這個時代的風格形象的代言?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它靈動的外在下必定蘊藏著一種比其外在更靈動的潛在思想與社會力量,這股無形的風潮推動著它,不讓它被時間的大浪所淹沒。
究竟它的特別要從何說起,我們可以追溯到比其早不過百年的秦始皇兵馬俑,對比看看時代的變化對一件作品的影響。同為陶俑,氣勢雄偉的秦皇兵馬俑呈現(xiàn)出來的風貌卻是迥然不同的。它里面的人物和馬甚至馬車都做得巨細無遺,精確到盔甲毛發(fā)的刻畫,極其寫實,兵俑面部刻板,已做到和現(xiàn)實中的無太大差別。而這種細致在漢代說唱俑中全都不見蹤影了,取而代之更突出的是人物的神韻,這里已經(jīng)不注重真實比例,寫實還原度這些了,忽略了細節(jié),更在人物神態(tài)動態(tài)上下功夫,這能很好的展現(xiàn)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它們兩者之間的這種差別在今被稱作寫實與寫意的差別。盡管這種“微縮化”和“反真實”在當代以巫鴻為代表的美術史研究中已經(jīng)被理解為為升仙思想在墓葬文化中的體現(xiàn),,但這也更加促使我們在這個基礎之上尋找那些跟升仙思想有關的美學原因。寫實講究實在,表現(xiàn)象,是對表現(xiàn)對象的視覺表象及其功能的基本如實地摹仿,這是人類在對自然的認識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最為樸素和有效的手段。因為它就是一個直觀創(chuàng)作,不需要進行太多深層次加工和聯(lián)想,因此在人類的早期文明中,寫實的表現(xiàn)手法一直統(tǒng)治著整個藝術王國,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埃及,從印度波斯到希臘,在其古代文明的形成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寫實與摹仿對其風格發(fā)展的巨大推動作用。相反,寫意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出現(xiàn)往往不是必然的,因為它的主觀還有一種意境的構想,很多民族的藝術到現(xiàn)在都沒有寫意。概括甚至抽象這些概念的出現(xiàn),往往是在某種思想或特殊的民族習慣的影響下產(chǎn)生。而這一切恰恰在漢代的中國,一種和儒家思想相融合的全新的思想甚至可以說是宗教孕育而出,這也是漢代墓葬文化中升仙思想的來源,它就是影響中國文化數(shù)千年的道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德經(jīng)》中闡釋了“道”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本源究竟長什么樣子?是混沌,是一團渾濁的氣,就如盤古開天那樣,化混濁為天地。這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在視覺語言中,通過什么表現(xiàn)這先天地生的混沌呢,漢代的說唱俑給了我們一種方式——“神”先于“形”,可以不用到位的造型一個人物依舊栩栩如生。當然,這不是唯一的表現(xiàn)方式,但它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這個問題的一種探索。從渾然天成的泥里顯現(xiàn)出一個生氣十足的小人,一團混沌的泥就這樣變活了。
漢代雕塑無不滲透著道家思想,馬踏飛燕、馬踏匈奴這種在石頭上的動態(tài),都是道家思想與漢代雕塑藝術融合的有效例證。道家思想注重辯證統(tǒng)一,它通常把自己置身于矛盾之中,“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边@些世俗現(xiàn)象都相對存在,沒有界定,你也可以理解為兩者相輔相成想做好大的方面就必須完成小的方面,總之每個人讀老子都有自己的解釋。這種對形象的模糊就產(chǎn)生了游絲般有與無、虛與實的辯證關系?,F(xiàn)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而存在的,唯有“道”是獨一無二,“道”自己運動,不受外物影響,獨立而不改,它不會隨著變動運轉而消失,經(jīng)過變動運轉又回到原始狀態(tài),處于永恒的“逝”“遠”“返”的運動之中。因此運動這一概念開始貫穿在漢代雕塑當中,也成為其區(qū)別于秦代雕塑最大的特征。對“道”的體悟與聯(lián)系在中國藝術作品中屢見不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家思想對中國藝術的影響是深遠的,而漢代雕塑恰恰以一種原始樸素的方式為中國寫意藝術開啟了一扇窗。
文化與社會的變革通常會使一個時代相關聯(lián)的的東西變得模糊起來,漢代雕塑與道家思想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就是其中一個鮮明的例證,盡管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對其進行準確的考證,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當代審美的眼光出發(fā),去審視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并將這一思路應用到圖像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考古及美學研究當中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
[3]肖長生.漢代雕塑的寫意美及其當代性淺談.美與時代,2009(2).
J305
A
1005-5312(2014)17-01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