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訓詁”釋義考
張莉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tǒng)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tǒng)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對于指導古代作品的閱讀與學習、整理古籍、編纂字典辭書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訓詁學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其理論體系也在不斷地完善。所有的訓詁學著作都離不開一個最基本的理論性問題:“訓詁”的釋義。本文列舉了主要訓詁學家對于“訓”“詁”和“訓詁”的解釋,并進行了比較分析,說明了掌握“訓詁”一詞的重要性。
訓詁;釋義;分析與比較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歷代的訓詁理論和實踐為研究對象。我們在學習訓詁學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什么是訓詁?解決了這一問題才能進一步去研究訓詁學的其他問題。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把“訓詁”二字的釋義考證清楚。
“訓詁”的說法很早就有,但最初并不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而是兩個經(jīng)常連用的單音節(jié)詞,單稱為“訓”或者“詁”。前人把這兩個字分別解釋,認為“訓”和“詁”的意義有差別。
(一)“訓”的釋義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言部》對“訓”解釋為:“訓,說教也?!倍斡癫米⒃疲骸罢f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申之凡順皆曰訓?!雹龠@里的“訓”是動詞的用法,意為“訓釋疏通”。同樣把“訓”解釋為動詞的還有:
《爾雅·釋訓》:“訓,道也。”
《廣雅·釋詁》:“訓,順也。”又“訓,教也?!?/p>
《經(jīng)典釋文》中《爾雅·釋詁》音義引張揖《雜字》:“訓者,謂字有意義也?!?/p>
孔穎達《毛詩關雎詁訓傳》正義:“訓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p>
徐鍇《說文系傳·言部》:“訓者,順其義以訓之也?!?/p>
郝懿行《爾雅·釋義》義疏:“訓之為言順也,順其意義而道之。”
“訓”的動詞義可歸納為:1.“教也”“說教也”“說釋而教之”,2.“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3.“順也”“順其義以訓之也”“順其意義而道之”,4.“謂字有意義也”。即“說解”“解釋”“理順”。
“訓”還有名詞義。例如《詩·大雅·生民》:“古訓是式?!泵珎鳎骸肮?,故;訓,道?!编嵐{:“故訓,先王之遺典也?!泵嘟忉尀椤暗馈保嵭选肮拧备臑椤肮省?,把“故訓”合起來解釋為“先王之遺典”?!暗馈薄暗洹倍际侵腹糯摹敖塘睢薄胺睢??!秶Z·周語》“修其訓典”,《晉語》“君君、臣臣,是為明訓”,兩個“訓”字也都是“教令”義。
因此,“訓”名詞義為“教令”或“對教令進行解釋、理順的活動”。
(二)“詁”的釋義
“詁”也有動詞義和名詞義兩種解釋。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言部》:“詁,訓故言也。”段玉裁注云:“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這里把“詁”解釋為動詞“解釋故言”??追f達《毛詩關雎詁訓傳》正義:“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绷硗猓霸b”又可寫作“故”,多用作注釋書之名稱,如《詩齊氏故》《詩韓故》《倉頡故》等。
“詁”作名詞,是指“故言”“古言”“古義”?!稜栄拧酚小夺屧b》《釋言》《釋訓》篇??追f達在《詩·周南·關雎》疏里引《爾雅·序篇》說:“《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詁”“言”都是指古言、古字。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中《爾雅·釋詁》音義引張揖《雜字》說:“詁者,古今之異語也?!眳纬馈蹲至帧氛f得更明白:“詁,故言也?!?/p>
(三)“訓詁”的釋義
“訓詁”連用,便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語言文字學科的術語了。殷孟倫先生說:“訓詁,就是解釋,用語言解釋語言古代就叫作訓詁?!辈贿^,“訓詁”作為學科名稱最早連在一塊使用是從“故訓”開始的。最早使用這個詞的是漢初魯人毛亨,他給《詩》作的注解就叫做《毛詩故訓傳》。孔穎達說:“傳者,傳通其義也?!保ㄒ姟睹婈P雎故訓傳》正義)“傳”也是“解釋”之義,不過它解的是詩句的思想內(nèi)容,除去“傳”不說,就只剩下“故訓”?!肮视枴笔亲⒔?、解釋意義上的“詁”(或故)和“訓”的重復使用,是并列結構。在注解、解釋的意義上,雖然可以說成“故訓”,也可以說成“訓詁”,但在使用過程中選擇了后者,如揚雄《答劉歆書》:“獨蜀人有嚴君平、臨邛林翁孺者,深好訓詁,猶見輶軒之所奏言。”以“訓詁”取名的注解書,錢大昭《補序漢書藝文志》有劉陶《尚書訓詁》、張衡《周官訓詁》、陳元《左氏訓詁》、杜林《蒼頡訓詁》等。②
由以上分析可知:“訓”“詁”都既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那么筆者認為“訓詁”和“詁訓”在意義上是一樣的?!掇o海》給“訓詁”下的定義是:“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钡劣谧罱K為什么選擇了“訓詁”而非“詁訓”,筆者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兩個詞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訓詁”的適用范圍比“詁訓”的使用范圍廣,因此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大多說人根據(jù)語言習慣選擇了“訓詁”。
注釋: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說文解字注.91.
②楊端志.訓詁學·上.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6.
H13
A
1005-5312(2014)17-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