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
中國的小說,大致都有個核心點睛的情節(jié),古人叫“關(guān)捩”,《三國演義》的關(guān)捩是赤壁之戰(zhàn),而《西游記》則是大鬧天宮。讀者不妨做個試驗,如果把赤壁故事從《三國演義》中刪去,而《西游記》中沒有“大鬧天官”,這兩部書身價不是跌落一半,而是要跌出百分之九十去了——把魂都給弄沒了,把書的神給滅了。
書的更高境界是不以情節(jié),以精神貫串全書,這樣的書沒有核心關(guān)捩,翻開任何一頁都能讓人孜孜地讀下去,去掉哪個情節(jié),也不會影響你的閱讀興味。你讀讀《紅樓夢》看,就是這樣?!段饔斡洝窙]有達到這個檔次,《西游記》是比《紅樓夢》要低一個檔次的。
比《紅樓夢》低一個檔次,不算恥辱,仍是高水平的,仍是了得的。它有一個接受的過程,你中學(xué)畢業(yè)時喜讀《西游記》,到你成為大學(xué)中文系學(xué)生,又喜歡讀《紅樓夢》,這一點也不稀奇。我有一段時間讀《西游記》自我瘋魔,逢人就說孫悟空。
如果當(dāng)心一點,《西游記》里頭的道士們都是有點尷尬的,太上老君算一個,讓人把八卦爐都蹬倒了;還有五莊觀鎮(zhèn)元道士人參果樹倒了,自己不能治活,還得觀音來,用凈瓶楊柳水施治。老君是道士的領(lǐng)袖吧,他治不了孫悟空,要如來方能解決問題;鎮(zhèn)元是道士“二把手”吧,還不是要觀音來?顯見得比“釋”們要低一個層次的。我長期認(rèn)為,《西游記》的作者不是個和尚,至少也是個崇佛居士。
然而后來讀書多了,看了資料,才曉得,清初人普遍地認(rèn)為《西游記》是丘處機作的。這使我很目瞪口呆了一陣子,丘處機是宋末元初人,是貨真價實的一個“著名道士”呀。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有幾個沒讀過金庸的?他的書里丘處機的事多了去了。資料里說得明白,他真的是寫過一部《西游記》的。但是,我們再看紀(jì)昀(紀(jì)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說《西游記》中的“東城兵馬司”“錦衣衛(wèi)”都是明代才有的,丘處機是無法用這詞的,可見我們見到的《西游記》與丘某人無關(guān)。
歷史上的事,有時越弄越糊涂,有時只能去問一問自己的感覺。
孫悟空偌大本領(lǐng),十萬天兵、太上老君、觀音齊出動奈何不了一根金箍棒。但他“歸正”之后,跟了唐僧,太上老君的燒火童子就把他治得苦不堪言,佛祖、菩薩隨便哪個坐騎私離出來,孫悟空就拿人家沒辦法。他怎么突然變得這么無能呢?這也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這一解竟是俗得不能再俗的一句話“強龍不壓地頭蛇”,他在花果山是地頭蛇,跟了唐和尚,變成了強龍。
真正的歷史事實是,唐僧玄奘不是小說里頭那般一個小白臉,文弱、庸善、窩囊。我的老師馮其庸曾沿著玄奘當(dāng)年西行的路走了一遭,黃沙接天,大漠孤客,無人穿行,其況味如何?漫說當(dāng)年步行,即今“現(xiàn)代化走路”,那也是極不容易的,你去看看這條路,就可以想見這個人。
唐和尚的真正貢獻,是把佛教的火種引進了中原,我們自身的一維文化,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忠孝節(jié)義三綱五常……就這一味,加上道士的方藥——不了解還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維文化,玄奘把它引入了。這種文化與中原文化一旦融匯,就產(chǎn)生出雜交優(yōu)勢,創(chuàng)造出中華佛教文化燦爛奪目的輝煌。
讀《西游記》,可以讀出這點味道來,興致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