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嬌
摘 要: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有兩個不可替代的教育資源——家庭和幼兒園。這兩大方面對幼兒的影響必須同方向的。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水平的家園共育既可確保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又可促進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出發(fā)點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實現家園互動合作共育?;诖耍疚膹挠變簣@家園共育的問題入手,簡述促進家園共育的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家園共育;問題;策略
一、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內涵與意義
家園共育,即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并不是家庭抑或是幼兒園單方面地進行教育工作。隨著國家和社會對學前教育的日益重視,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家園共育對于幼兒的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目前世界各國的學前教育都非常重視家園共育,我國的政策法規(guī)也積極提倡家園合作。
二、幼兒園家園共育中存在的問題
(1)幼兒園或家庭對家園共育的重視程度不高。目前,我國的學前教育發(fā)展仍不完善,而且與小學教育等存在明顯的差異,有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質,所以即使現在學前教育的發(fā)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但幼兒園的家園共育仍然存在重視程度不高的問題。
(2)家園共育中教師與家長的觀念存在分歧或誤區(qū)。幼兒園教師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學前教育方面的權威,所以會要求家長配合自己的活動,很少聽取家長的意見,從而使家長在家園共育中處于被動地位。對于某些高學歷的家長來說,他們有一套自己的育兒觀念,所以可能會與幼兒園的教師在家園共育中存在觀念的分歧,如果不及時進行溝通,必定會影響家園共育的效果。而對于某些低學歷的家長來說,他們覺得自己的學歷不高,所以會一味吸收幼兒園教師的育兒觀念,不及時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在家園共育中可能會完全成為教師觀念的執(zhí)行者,缺乏育兒理念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
(3)家園共育的活動過于單一或未落實到位。目前幼兒園中家園共育的活動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召開幼兒家長會,根據家庭教育需求以及幼兒園教育需要,幼兒園教師向家長匯報幼兒在園情況,爭取家園配合,使工作更有效地開展;②舉行親子活動,邀請家長與幼兒一起參與活動,親密家園關系;③利用園報和網站實現家園互動,使家長了解幼兒園是怎樣教育孩子的,給家長提供一些關于幼兒教育、保育知識的學習材料。所以不論是幼兒,家長還是教師都缺乏參與的積極性。
三、促進家園共育的策略
(1)提高幼兒教師的自身素質,培養(yǎng)家長家園共育的意識。對于目前幼兒園家園共育重視度不夠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幼兒教師的素質問題,只有全面提高幼兒教師的素質,使幼兒教師意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幼兒園的家園共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實施。其次,幼兒園需要向家長傳遞家園共育的理念,使其認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這樣才能調動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積極性。
(2)幼兒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積極主動地與家長進行交流。不管教師與家長的育兒觀念存在多大的分歧,但是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即通過雙方的合作,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所以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家長的角度出發(fā),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改變家長在家園共育中所處的被動地位,尋求家園共育的最佳形式。而家長也需要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活動,并為教師的活動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3)豐富家園共育的活動形式,將活動落到實處。家園共育的活動形式豐富多樣,除了開展家長會、舉行親子活動和利用園報、網站等,還可以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開展家長—教師崗位一日體驗活動、做好家訪和家長問卷調查工作以及定期舉行育兒經驗交流活動等。但是不管采用哪種活動形式,最主要的是將活動落到實處,教師應該以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為目標與家長進行家園共育合作,而家長則應該積極配合教師的活動。
四、結語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確信家園共育對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所以不論是幼兒園還是家庭都應該重視家園共育,合作促進幼兒園的家園共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生蘭.幼兒園與家庭、社區(qū)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16—117.
(作者單位:臺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