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華
《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是適應(yīng)新時代的需要,是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
當前,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學具操作,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現(xiàn)象:1.操作的要求不明確,提出問題的針對性不強;2. 教師沒有從學生的思維實際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
場景呈現(xiàn)
師:要求三角形的面積,你想怎么做?
生:可以轉(zhuǎn)化成平行四邊形。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仿照我們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選擇你喜歡的圖形,按提示進行研究:
(1)做一做:想辦法把三角形轉(zhuǎn)化成學過的圖形。
(2)找一找:轉(zhuǎn)化成的圖形和原來的三角形的底、高、面積有什么關(guān)系?
(3)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積該怎么算?
學生拿著幾種圖形,不知所措,有的拿著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不停地擺弄,完全沒有得出預設(shè)的五種剪拼方法。
教師巡視時好不容易發(fā)現(xiàn)有個別小組用一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邊形,及時表揚并讓該小組代表進行演示,但學生又出現(xiàn)了不知怎樣表達的情況。教師只能一句一句地帶著學生表述,但用一個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邊形的方法沒有學生想出來。
追因診斷
學生天生喜歡玩,注意力容易分散,使用學具時要規(guī)范有序。很明顯,該案例存在以下問題:
1.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在合作探究之前老師沒有進行適時的指導,把一大堆學具和問題丟給學生,學生不知該如何入手,怎樣操作交流,無法把獨特的經(jīng)驗展示出來,合作失去了實效性。
2. 操作指向性不明確。教師的指導沒有到位,沒有講清學具該怎樣用,是剪還是拼?學生一臉茫然,不知所云。提供給學生的學具不夠嚴謹,從而影響了操作實效,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教學思考
怎樣的學具操作才能使教學更加有效?由此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
1. 精心準備適當?shù)膶W具材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在選用學具時,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使用效果來定。本著需要的原則,沒有必要的就不使用,不能片面地追求學具的使用率。根據(jù)對上面案例的分析,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從操作的實效出發(fā),靈活地使用教學具。
“把平行四邊形沿對角線剪開,然后把這兩個小三角形重疊起來,完全重合,就知道這兩個三角形是一樣大的,從而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求出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焙汀耙粋€三角形割補成平行四邊形”兩種操作方法對學生來說很有難度,學生說不清楚如何割補??梢栽陟柟叹毩暡糠纸Y(jié)合課件補充演示三角形割補、折疊、轉(zhuǎn)化成平行四邊形的方法。新課探究可以先給學生平行四邊形的學具,先模仿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探究,考慮能否用割補的方法,再研究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的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而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和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或鈍角三角形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操作探究得出兩者的底、高和面積的關(guān)系??梢蕴峁┻@三對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給學生獨立探究??梢姡瑴蕚溥m當?shù)膶W具非常重要。
2. 密切關(guān)注操作學具的過程,是有效教學的根本
(1)注意操作的組織有序。學生在使用學具時要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操作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操作的要求,規(guī)范學生的操作行為,保證操作順利開展。教師必須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將要進行什么形式的操作活動,該怎樣動手,探究和思考的問題是什么,預見達到什么樣的效果。明確操作要求后,要指導學生抓住哪些是操作細節(jié),留心觀察,克服操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2)注意教師的指導到位。學生在操作學具過程中,教師應(yīng)對其進行方法指導,實時監(jiān)控,讓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整個活動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的“動”或者完全放手,而是以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介入,指導學生有序操作、及時觀察、認真分析,使操作真正落到實處。
總之,在教學中運用學具操作時,要摒棄形式上的刻意追求,研究操作的有效策略,避免低效操作,充分發(fā)揮操作促進思維的隱性功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