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南宋新型軍正制度與基層治安管理之創(chuàng)新

      2014-08-27 01:18:38
      新聞與傳播評論 2014年5期
      關鍵詞:民兵武裝

      廖 寅

      一、 軍正制度溯源

      軍正,始于春秋戰(zhàn)國,盛于漢代*關于漢代軍正,已有研究成果有:郭利《漢代軍正初探》,載《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魏希楠《試論漢代軍正執(zhí)法制度――兼論對軍事司法的現(xiàn)實借鑒》,載《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是軍中的執(zhí)法官,“凡軍行置軍正,掌舉軍法以正軍中”*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漢紀十一》,胡三省注,中華書局2011年,第627頁。。據(jù)現(xiàn)有史料記載,軍正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后期的齊國。齊景公使者莊賈行軍違期,主帥司馬穰苴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對曰:“當斬?!?司馬遷:《史記》卷64《司馬穰苴列傳》,中華書局2006年,第2158頁?!啊盾姺ā?,期而后至者云何?”意思是:根據(jù)《軍法》,已約定軍期卻后至者當如何處理。中華書局校點本原標點為“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筆者據(jù)文意作了修正。戰(zhàn)國時期,不少國家在軍隊中設有軍正,如楚國,有魯施氏“好兵者”,“以法干楚王”,楚王悅之,“以為軍正”*楊伯峻:《列子集釋》卷8《說符篇》,中華書局1979年,第245頁。。到漢代,有關軍正的記載更加地清晰:

      (一) 軍正廣泛存在于精銳部隊之中

      “南北軍各有正,正又置丞”*班固: 《漢書》卷67《胡建傳》引顏師古注,中華書局2000年,第2910頁。,其中軍正丞是軍正的屬官。南、北軍是當時最精銳的部隊,駐扎于京師,可謂是皇家衛(wèi)隊。出征大軍亦設有軍正,如西漢武帝時,衛(wèi)青伐匈奴,蘇建亡其軍,“青問其罪于(軍)正閎”*王應麟:《玉海》卷126《漢軍正》,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34頁。;再如東漢靈帝時,司空張溫出征涼州,張玄曾勸其“整行陣,召軍正執(zhí)有罪者誅之”*范曄:《后漢書》卷36《張霸傳附陵弟玄傳》,中華書局2000年,第1244頁。,返回翦除朝中宦官。

      (二) 軍正有相對獨立的執(zhí)法權

      根據(jù)漢代《軍法》,“正亡屬將軍,將軍有罪以聞”,“二千石以下行法焉”*《漢書》卷67《胡建傳》,第2910頁。,即“軍正不屬將軍,將軍有罪過得表奏之”*《漢書》卷67《胡建傳》引顏師古注,第2910頁。,軍中校尉、都尉(二千石)以下軍官犯罪,可以直接依法懲辦*《漢書》卷67《胡建傳》引孟康注,第2910頁。。

      (三) 軍正的行政級別很高,位高權重

      軍正掌軍中司法,沒有相應的行政級別是難以司其職的。目前尚未見有史料記載軍正的行政級別,但可以從軍正的升遷窺見一斑。漢高祖五年,軍正陽成延為少府;漢武帝時,軍正趙始成為光祿大夫;漢昭帝始元五年,軍正王平為廷尉*《玉?!肪?26《漢軍正》,第2334頁。。少府,九卿之一,秩俸中二千石,僅次于萬石;廷尉,九卿之一,秩俸中二千石,僅次于萬石;光祿大夫,掌顧問應對,秩俸比二千石,次于萬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官制講究升遷有序,一般都是平級或升一至兩級調動,因此,漢代軍正的俸秩當在二千石左右,屬于高官之列?!岸韵滦蟹ㄑ伞?,軍正對二千石以下的軍官可以直接執(zhí)行軍法,這也印證了軍正自身的行政級別在二千石以上。

      漢朝滅亡后,軍正制度不復存在,以至有學者說:“漢代以后,不見軍正之名。”*柴發(fā)邦:《訴訟法大辭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47頁。但事實上,在以后的歷史中,尤其是在亂世,也有試圖恢復軍正的情況*唐末,王潮“自縣史署軍正,主稟庾”(《新唐書》卷190《王潮傳》,第5491頁),管理軍糧,與漢代軍正的職能相去甚遠;南宋初期,李雱曾出任李成軍團的參議官兼軍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1,建炎四年二月丙申條,第614頁),但職能不詳。。南宋紹興二年(1132),宰相呂頤浩出督軍事,戶部尚書李彌大擬任都督府參謀官。李彌大“乞于諸軍悉置軍政(正),如漢朝故事,以察官、郎官為之,欲殺其專,自都督府始”,并請“別為一司,伺察頤浩過失,密以啟聞”*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53,紹興二年閏四月辛卯條,中華書局1956年,第939頁。。紹興五年,劉長源舉司馬穰苴斬莊賈等事,又請擇文臣“剛方有守,才堪御史者”為軍正,“每軍置一員,令專糾諸軍之不法者,月申樞密院,類聚一季進呈”*《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95,紹興五年十一月辛未條,第1568頁。。李彌大、劉長源等人的主張是要完全恢復漢代軍正的設置和職能,但并未被采納,因為宋高宗以為此舉會“離間君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53,紹興二年閏四月辛卯條,第939頁。。

      的確,漢代以后,作為軍中執(zhí)法官的軍正已消逝在歷史的沉積之中,南宋雖有恢復之呼聲,但并未成為現(xiàn)實。然而,李彌大、劉長源等人的呼聲并非毫無意義,它表明:“軍正”這一古官名已經(jīng)進入南宋大臣的視野。也就在李彌大、劉長源等人發(fā)出呼吁的前后,軍正開始以一種新的、完全不同于漢代的形式在南宋出現(xiàn),并逐漸發(fā)展、壯大,直到南宋滅亡。

      二、 南宋新型軍正的設置

      筆者對南宋軍正的關注直接緣于新近出版的《武義南宋徐渭禮文書》,在這些出土文書中,有一通文書《端平元年三月□日差權知建康府溧陽縣牒》記載了當時溧陽縣知縣的系銜全稱為“權知建康府溧陽縣主管勸農(nóng)營田公事兼弓手寨兵軍正”*包偉民、鄭家勵:《武義南宋徐渭禮文書》,中華書局2012年,第201頁。。知縣兼軍正,表明軍正這一官職在當時縣域范圍內(nèi)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南宋的史書卻對軍正未有專門的記載,以至于元代以來極少有人知曉南宋軍正的情況?!秴桥d金石記》載有一通壙志,其中填諱者為宋理宗時期的胡居仁,其系銜為“朝奉郞差知安吉州武康縣主管勸農(nóng)公事兼軍正胡居仁填諱”,清代著名藏書家、《宋史翼》作者陸心源在為此通壙志所作按語中說:“《宋史·職官志七》,天下諸縣有戍兵則兼兵馬都監(jiān),宣教郞以下帶監(jiān)押,《職官志八》,朝奉郞正七品,宣教郞從八品,(胡)居仁官為朝奉郞,例應帶兵馬都監(jiān),志題兼軍正,史所不載?!?陸興源:《吳興金石記》卷12《宋故朝奉知府寺丞趙公壙志》按語,載《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4冊,第10822頁。連陸心源這樣博學多識的藏書家都對南宋軍正一無所知,也難怪有學者說“漢代以后,不見軍正之名”了。陸心源畢竟是藏書家,其史識與真正的歷史學家相去甚遠。早在陸心源之前,著名考據(jù)學家錢大昕在考證昆山縣城宋理宗御書放生池石刻題記時,對當時知縣項公澤的系銜表現(xiàn)出了敏銳的識見。石刻中項公澤的系銜為“承務郞特差知平江府昆山縣主管勸農(nóng)公事兼巴王寨兵軍正臣項公澤”。錢大昕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端倪,他說:“惜經(jīng)明人翻刻,神采已失,宋時知縣結銜例兼弓手寨兵軍正,石刻訛弓手為巴王,明人之疏略如此?!?《蘇州府志》卷149《雜記六·清真觀》,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0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74頁。錢大昕不僅看出“巴王”是“弓手”之誤,而且知道宋時知縣有兼軍正的情況。但錢氏也有疏誤,說宋時知縣結銜“例”兼弓手寨兵軍正是不準確的,宋代知縣兼軍正的局面始于南宋初期,到南宋后期才基本形成一種全國性的制度。茲就南宋軍正的設置情況申述如下:

      南宋軍正正式設置首見于紹興元年(1131)。其興起原委,見于《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18《利路義士》:

      紹興初,王敏節(jié)庶為興元帥,以富平之役后,兵卒單寡,乃籍興元諸縣良家子弟,號曰義士,以縣令為軍正,而尉副之,守臣提舉,毎丁免家業(yè)三百緡,合梁、洋、大安三郡至萬三千余人,軍勢大振。*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18《利路義士》,中華書局2000年,第408頁。

      富平(今陜西富平)之役發(fā)生于南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是南宋前期宋金在川陜戰(zhàn)場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戰(zhàn)爭,以宋軍大敗而告終。為阻止金軍進一步南下,維護秦嶺以南社會的穩(wěn)定,知興元府(今陜西漢中)兼利夔路制置使王庶適時創(chuàng)設了軍正制度。利路義士屬于民兵武裝,王庶所創(chuàng)軍正顯然并非指軍中的執(zhí)法官,而是指縣域民兵武裝的統(tǒng)帥,與漢代軍正沒有任何承襲性。不過,王庶所創(chuàng)軍正也是有典故的,并非隨意而設。正者,長也,在周代,作官名時,原指官長,如宮正,指主宮中官之長*孫詒讓:《周禮正義·天官·宮正》,中華書局1987年,第212頁。;酒正,指酒官之長*孫詒讓:《周禮正義·天官·酒正》,第341頁。;黨正,“五百家為黨,正,其長也”*王有光:《鄉(xiāng)言解頤》卷3《鄉(xiāng)保》引《周禮》黨正注,中華書局1982年,第52頁。;縣正,“五鄙為縣,正,其長也”*朱申:《周禮句解》卷4《地官·縣正》,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第153頁。。在宋代,正為長官亦為人所熟知,如里正,即里長,保正即保長。因此,王庶所創(chuàng)軍正是恢復到了“正”的原始涵義,指縣域民兵武裝的最高長官。之所以采用“軍正”之名,也許正是因為里正、保正為百姓所熟知,效仿里正、保正,以軍正表示民兵武裝最高長官容易為百姓所接受。軍正,亦可稱為兵正*脫脫等:《宋史》卷452《忠義七·李成大》,中華書局1995年,第13312頁。?!敖Y民兵,筑山寨”,“鄉(xiāng)鄉(xiāng)皆兵,處處皆寨”*姚勉:《雪坡集》卷2《庚申封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第12頁。。,民兵武裝一般都有自己的軍事基地——山寨,因此,軍正多數(shù)又可稱為寨兵軍正。

      高宗朝前期,南宋一直處于內(nèi)困外患之中,外有金兵壓境,內(nèi)有群雄競起,利州東路興元府(梁州)、洋州、大安軍等地民兵武裝的成功經(jīng)驗無疑為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注入了一劑強心劑。據(jù)《宋史》“義兵”條記載:“紹興十年,團集諸州(義兵),名數(shù)不等,后皆以縣令為軍正?!?《宋史》卷192《兵志六·鄉(xiāng)兵三·建炎后鄉(xiāng)兵·義兵》,第4785頁。似乎從紹興十年開始,軍正制度逐漸推廣到了全國,但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紹興年間,軍正制度似乎只推廣到了四川、兩湖、兩淮等沿邊路份,到南宋后期才真正推廣到全國。茲將南宋軍正相關記載列表如表1:

      表1 南宋軍正設置情況表

      表1中,除了利路義士外,著名的以軍正為統(tǒng)帥的民兵武裝尚有如下幾支:

      (一) 荊鄂義勇民兵

      紹興末年所創(chuàng),其法:“取于主戶之雙丁,十戶為甲,五甲為團,甲、團皆有長,又擇邑豪為總首,歲于農(nóng)隙,教以武事,而官給其糧?!苯B熙四年,荊湖北路安撫使王藺(字謙仲)奏請本路有義勇州縣,以知州兼提舉,縣令兼軍正,得到朝廷批準。當時,荊湖北路諸州基本都建立了義勇武裝,其中荊、鄂二郡“率四、五家有一人為兵”,鄂州七縣,“主、客戶六萬六千六百三十二,口三十一萬四千八百九十四,而民兵之總為一萬五千二百有一人”*《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8《荊鄂義勇民兵》,第410~411頁。。此后,義勇民兵的稱呼有所變更,端平中,知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張元簡將武昌軍義勇改名黃袍夫*張元簡受到理學宗師真德秀賞識(見《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17《福州舉自代》,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278頁),但有人說他“談辯風生若可屬大事者”,實“志大而謀疏”(見《歷代名臣奏議》卷99,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35冊,第754頁),其將“義勇”改為歧視性的“黃袍夫”也印證了此點。,嘉熙中,知江陵府兼京西湖北安撫副使孟珙又將黃袍夫改名忠義軍。忠義軍:“額二千人,即黃袍夫也,本名義勇,即今守令衛(wèi)所帶提舉軍正者?!?《壽昌乘·尺籍·忠義軍》,《宋元方志叢刊》第8冊,中華書局2006年,第8403頁。荊鄂義勇以縣令兼軍正有兩實證:(1)寶慶元年(1225),余百簡為常德府沅江縣知縣,其系銜全稱為“儒林郎知常德府沅江縣主管勸農(nóng)營田公事兼義勇民兵軍正事余百簡”;(2)景定中,程頤(伊陽伯)四世孫程淮為興國軍永興縣知縣,其系銜全稱為“通直郎新差知興國軍永興縣主管勸農(nóng)公事兼軍正伊陽伯四世嫡長孫程準”*程敏政:《新安文獻志》卷62下《伊川先生年譜》,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6冊,第70頁。。

      (二) 夔路義軍

      紹興末年,知夔州兼夔州路安撫使李師顏于夔州三縣保甲中選置,其法:“立七資職次,分上下軍名色團結,上軍免家業(yè)二百緡,下軍半之?!敝袕U。慶元中,毌丘恪為帥,重建義軍,其中奉節(jié)縣額二千人,巫山縣亦二千人,云安縣五百人,“皆以縣令為軍正”。此時,夔州路除恭、涪、忠、萬四州外,皆有義軍,每州或數(shù)千人*《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8《夔路義軍》,第418頁。。

      (三) 湖南鄉(xiāng)社

      興起于南宋初年,“領于鄉(xiāng)之豪酋,或曰彈壓,或曰緝捕,大者所統(tǒng)數(shù)百家,小者三、二百,自長沙以及連、道、興、韶,而郴、桂、宜章尤盛”。淳熙七年(1180),“言者奏鄉(xiāng)社之擾,請盡罷之”。但湖南安撫使辛棄疾持反對意見,他說:“鄉(xiāng)社皆雜處深山窮谷中,其間忠實狡詐,色色有之,但不可一切盡罷。”辛棄疾對湖南鄉(xiāng)社作了相應整改,“擇其首領,使大者不過五十家,小者減半,屬之巡尉,而統(tǒng)之縣令,所有兵器,官為之印押”*《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8《湖南鄉(xiāng)社》,第417頁。?!敖y(tǒng)之縣令”,從當時全國一般設置來看,當是以縣令兼軍正的名義統(tǒng)領。此有一實證:淳祐二年(1242),張□之為永州零陵縣知縣,其系銜全稱為“從事郎知永州零陵縣主管勸農(nóng)公事兼弓手寨兵軍正張□之”*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96《張□之跋曾宏正詩》,《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8冊,第5557頁。。

      (四) 淮南山水寨民兵

      乾道四年所創(chuàng),其法:“于山水寨保伍中取之,三丁籍一,亦名義兵,歲以農(nóng)隙聚教,官給口糧?!?《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8《淮南萬弩手山水寨民兵》,第412~413頁。淮南山水寨民兵是否由縣令以軍正名義統(tǒng)領,史書未有記載,但從當時全國一般設置來看,由縣令兼軍正統(tǒng)領的可能性相當大。此有三則實證:(1)寶慶初,翟起宗為黃州麻城縣知縣,其系銜中有“兼義武民兵軍正”*劉宰:《漫塘集》卷30《故知麻城縣翟承事墓志銘》,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0冊,第700頁。;(2)寶慶中,朱熹孫子朱鑒為無為軍巢縣縣令,其系銜全稱為“宣教郎特差知無為軍巢縣事兼義武民兵軍正總轄屯戍兵馬借緋新安朱鑒”*陳元靚:《歲時廣記》序,中華書局1985年,第1頁。;(3)景定四年(1263),尤某為安慶府桐城縣知縣,其系銜全稱為“奉議郎宜差知安慶府桐城縣主管勸農(nóng)管田公事兼弓手寨兵軍正尤缺名”*《無錫縣志》卷4中《無錫縣徐偃王廟庵記》,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2冊,第762頁。。

      從民兵中召募臨時組建的政府部隊,或許是為了讓這些士兵熟悉統(tǒng)制體系,其統(tǒng)領官也有稱軍正的情況,不過不是由知縣擔任,而是由與知縣行政級別相仿的官員,如軍事推官擔任。嘉定元年(1208),黎州蠻畜卜寇邊,“時邊報不一,而在城之兵調發(fā)既盡,乃募‘強壯’三百人號曰‘敢勇’,俾往邊頭應援,命軍事推官程伯雄充軍正,統(tǒng)之以行。”*《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20《戊辰畜卜之變》,第880頁。這里的“強壯”不是指身強體壯,而是民兵的一種別稱,如荊鄂義勇民兵,“或號義勇,或號強壯”*《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8《荊鄂義勇民兵》,第411頁。。程伯雄當時為黎州軍事推官,官名為奉議郎,官品為從六品上。這一級別的官員亦經(jīng)常出任知縣之職,如林經(jīng)德就曾以奉議郎知邵武軍建寧縣兼“寨兵軍正”*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68《奉議郎行太學博士林經(jīng)德昨任建寧宰平寇轉一官》,四部叢刊初編,第17頁。。

      三、 南宋新型軍正興廢原因

      盡管南宋民兵武裝以縣令為軍正,理論上納入進了政府的統(tǒng)治體制,但民兵武裝及其軍正制度的發(fā)展卻并非一帆風順,而是時興時廢、時強時弱。如最早的利路義士,雖然為國防和地方社會的穩(wěn)定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仍在紹興二十一年(1151)被強行解散,到紹興末年,隨著宋金戰(zhàn)事再起,利路義士又得以恢復;然隨著宋金關系的緩和,利路義士再次被解散*《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8《利路義士》,第408頁。乾道三年,虞允文為四川宣撫使,利路義士又得以恢復,但此后的廢置情況史載不詳。。那么,為什么南宋民兵武裝及其軍正制度會時興時廢、時強時弱呢?此有內(nèi)、外兩方面原因:

      (一) 內(nèi)因:民兵武裝受制于豪族,本質上是一種與國家權力相悖的民間勢力

      雖然縣令以軍正的名義統(tǒng)帥全縣的民兵武裝,但每個縣的民兵武裝并不是一支整體劃一的隊伍,而是由許多支相互獨立的民兵武裝組成,而每支民兵武裝的實際首領基本都來自于當?shù)睾雷?。如利路義士,“就令土豪官領之,土豪官率多邀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2,紹興二十一年五月辛亥條,第2367頁。;荊鄂義勇民兵,“擇邑豪為總首”*《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8《荊鄂義勇民兵》,第410頁。,“統(tǒng)之者皆是總首,不過鄉(xiāng)里有物力之家”*黃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卷16《又畫一六事》,《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0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478頁。;兩淮山水寨民兵,“舊來鄉(xiāng)豪自相結集”*《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90,紹興三十一年六月壬寅,第3181頁。,“復命郡縣推擇土豪中有官人,縣置山林寨巡檢一員,郡置都巡檢一員,統(tǒng)管下寨柵”*王之道:《相山集》卷22《罷山林寨巡檢札子》,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2冊,第692頁。,“毎郡以土豪見任官一員統(tǒng)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8《淮南萬弩手山水寨民兵》,第412~413頁。另參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wèi)武力的探討》第五章《兩淮山水寨——地方自衛(wèi)武力的發(fā)展》,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第157~185頁;湖南鄉(xiāng)社,“領于鄉(xiāng)之豪酋”,“大者所統(tǒng)數(shù)百家,小者三二百”*《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8《湖南鄉(xiāng)社》,第417頁。。

      軍正所屬武裝的民間性質決定了國家必然對其采取防范,甚至瓦解的政策。利路義士之所以一再被解散,其中一個借口就是“土豪官率多邀求”。荊鄂義勇民兵在宋金開禧之戰(zhàn)后一度被“放散”,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朝廷擔心由土豪統(tǒng)領的義勇兵勢力過于強大,難以駕馭*參拙著:《宋代兩湖地區(qū)民間強勢力量與地域秩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38~239頁。。兩淮山水寨民兵首領亦招來很多抨擊,“所置巡檢,雖號土豪,皆異時卒伍之暴橫、屠沽之桀黠者”,“借此巡檢之權,誠恐一有不虞,未必為國家用、為鄉(xiāng)里謀,而劫所轄之良民以復仇報怨、屠郡縣者,皆此曹也”*王之道:《相山集》卷22《罷山林寨巡檢札子》,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2冊,第692頁。。湖南鄉(xiāng)社,“言者奏鄉(xiāng)社之擾,請盡罷之”,雖因辛棄疾反對而得以保留,但也被整改、削弱,“擇其首領,使大者不過五十家,小者減半,屬之巡尉,而統(tǒng)之縣令,所有兵器,官為印押”*《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8《湖南鄉(xiāng)社》,第417頁。;但即使是這樣,仍引起許多官員的擔憂,辛棄疾之后,不斷有人“請罷湖南義丁,禁立私社,以杜奸民鳩聚之漸”*《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3《提舉吏部趙公墓志銘》,第783頁。。

      政府對民兵武裝防范、瓦解最典型的例子當屬瑞州民兵案。開慶元年(1259),蒙古軍隊侵入瑞州(今江西高安),狀元姚勉時寄居瑞州,受守臣委托,負責教閱民兵。姚勉為此專門寫了《檄諸鄉(xiāng)教民兵筑山寨文》*《雪坡集》卷42,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第299~300頁。,但就在事情已基本就緒的時候,卻被政府突然叫停,“不許修寨”,“不許教兵”。叫停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有人對豪族主導民兵武裝很不滿,“輕儇淺躁忌功生事之徒倡為讒言,扇惑臺閫,而不許寄居干預之令下矣”。姚勉對豪族(寄居官與豪杰)主導民兵武裝進行了申辯:“寄居與豪杰措置非自為也,乃朝廷之命、州郡之請也,驟請而驟罷之,在某者固無所損,而一切寄居、豪杰并不敢干與武備,規(guī)模盡皆廢壞”*《雪坡集》卷31《回提干陳志斤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第209頁。。姚勉擬創(chuàng)民兵武裝的體制大致與其他民兵武裝類似,“督之以才且賢之里宰,總之以才且賢之時官”*《雪坡集》卷2《庚申封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第12頁。,“才且賢之里宰”(無外乎寄居官與豪杰)是民兵武裝的實際控制者,而“才且賢之時官”(縣令)是名義上的統(tǒng)帥。

      民兵武裝雖然名義上由縣令以軍正的名義統(tǒng)領,但其本質上代表著一種與國家權力相悖的民間權力,這決定了國家必然對其采取防范甚至瓦解的政策。

      (二) 外因:內(nèi)外交困迫使政府不得不依賴于民兵武裝及其背后的豪族

      南宋始終處于一種窘蹙的境地,外有金國、蒙古的持續(xù)壓迫,內(nèi)有不斷激化的階級矛盾,這使得國家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難以應付各類突發(fā)事件,從而迫使國家不得不尋求豪族的幫助。豪族的武裝力量越強,能夠給予國家的幫助相應會越大,因此,國家不得不默許,甚至是鼓勵豪族民兵武裝的發(fā)展。但國家又不可能放任豪族發(fā)展民兵武裝,必須對民兵武裝采取適當?shù)南拗撇呗?。限制策略之一:在國家需求減弱的時候,削弱甚至解散民兵武裝。限制策略之二:將豪族民兵武裝納入國家統(tǒng)治體制,軍正制度于是應運而生??傮w而言,民兵武裝及軍正制度的興廢強弱與國家需求存在著正相關關系。

      從時間上說,軍正制度興于南宋前期,盛于南宋后期。表1的47則關于南宋軍正的記載中,除了兩則時間記載過于籠統(tǒng)外,有四則記載的時間始于高宗朝,另外41則都集中在南宋后期的理宗、度宗、恭宗朝,這不是偶然的。如前所述,高宗朝外有金兵壓境,內(nèi)有群雄競起,國家急需豪族民兵武裝的幫助,因此軍正制度不但應運而生,而且推廣到全國許多州縣。孝宗、光宗以及寧宗前期是南宋統(tǒng)治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宋金關系基本處在一種和平狀態(tài),因此此前的各支民兵武裝或被削弱改組,或被解散取締,關于軍正的記載相應亦極少見。宋金開禧之戰(zhàn)后,南宋的處境急轉直下,尤其是到理宗朝,面對空前強大的蒙古,亡國的論調開始彌漫朝野。王伯大在進對時說:

      今天下大勢如江河之決,日趨日下而不可挽。其始也,搢紳之論,莫不交口誦詠,謂太平之期可矯足而待也。未幾,則以治亂安危之制為言矣。又未幾,則置治安不言而直以危亂言矣。又未幾,則置危亂不言而直以亡言矣。嗚呼!以亡為言,猶知有亡矣,今也置亡而不言矣。人主之患,莫大乎處危亡而不知。人臣之罪,莫大乎知危亡而不言。*《宋史》卷420《王伯大傳》,第12567~12568頁。

      此次進對發(fā)生在端平入洛之役*端平元年,在聯(lián)蒙滅金之后,南宋隨即發(fā)動了收復中原的軍事行動,是為端平入洛之役。失敗后,距離南宋滅亡大約還有40年。正是在亡國氣氛籠罩全國的情形下,軍正制度臻于極盛,所命縣令“皆以寨兵軍正系銜,所以備不虞也”*《后村先生大全集》卷68《奉議郎行太學博士林經(jīng)德昨任建寧宰平寇轉一官》,四部叢刊初編,第17頁。引文原文為:“朕前命邑今,皆以尉、寨兵軍正系銜,所以備不虞也?!薄敖瘛碑敒?“令”之誤,“尉”當為衍字,從表1可以看出,南宋后期,縣令兼軍正的情況很普遍,基本符合“皆”的意思,但縣令兼縣尉的情況極為少見。。[寶祐]《重修琴川志》所記時間下限為寶祐六年,其中載有:“宋制,縣有戍兵則兼都監(jiān),次兼監(jiān)押,后復兼軍正之職?!?《重修琴川志》卷1《營寨》,《宋元方志叢刊》第2冊,中華書局2006年,第1161頁。這表明,至少在理宗中期,縣令兼軍正已成為全國性的制度。

      從空間上說,軍正制度經(jīng)歷了一個從沿邊路份向核心地區(qū)擴展的過程。南宋中前期,軍正制度主要存在于四川、兩湖、兩淮等沿邊地區(qū),著名的利路義士、夔州義軍、荊鄂義勇民兵、湖南鄉(xiāng)社、兩淮山水寨民兵等都在這些地區(qū),而在兩浙路、江南東路等核心地區(qū),則幾乎不見民兵武裝及軍正的存在,正如范成大所說:“江浙近地所謂民兵者,直保伍役夫耳,誠不足恃。乃若關外之義士,荊襄之義勇……有勝兵之實?!?孔凡禮:《范成大佚著輯存》奏札《又論民兵義士札子》,中華書局1983年,第27頁。形成這一格局的原因在于:沿邊路份除了面臨內(nèi)部階級矛盾外,還長期經(jīng)受蠻族入侵的威脅,而江、浙等核心地區(qū)受外敵威脅相對較小,國家自然會杜絕豪族民兵武裝的存在。到南宋后期,面對空前強大的蒙古和此起彼伏的內(nèi)部騷動,不但是沿邊路份,連核心地區(qū)也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因此盡管有些大臣不愿意(如前述瑞州民兵案),但國家也不得不接受豪族民兵武裝向核心地區(qū)擴展的現(xiàn)實,而軍正制度也隨之擴展到了核心地區(qū)。正如宰相吳潛所說:“多事之際,如湖南、福建、江東西、兩浙東西,皆當團結民兵,以為緩急盜賊之備?!?吳潛:《許國公奏議》卷3《奏條畫上流守備數(shù)事》,中華書局1985年,第65~66頁。茲將表1軍正設置情況分路統(tǒng)計如下:

      表2 南宋軍正設置分路統(tǒng)計

      從表2可以看出,在關于軍正的四十七則記載中,南宋核心地區(qū)的兩浙路有22則,江南東路有7則,合計29則,占了總數(shù)的61.7%,且全部是在南宋后期出現(xiàn)的。自理宗中期起,所命縣令“皆以寨兵軍正系銜”*《后村先生大全集》卷68《奉議郎行太學博士林經(jīng)德昨任建寧宰平寇轉一官》,四部叢刊初編,第17頁。,全國各州縣當大同小異,兩浙路、江南東路之所以所占比例較大,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核心地區(qū)政令推行更為有效,另一方面當是因為核心地區(qū)人文薈萃,歷史書寫與保存遠好于其它地區(qū)。

      四、 新型軍正制度是南宋國家與地方豪族之間博弈與共生的結果

      姚勉在為民兵武裝申辯時曾指出“結民兵,筑山寨”的好處:“貧富相資,主佃相養(yǎng)。一可以不費官司,二可以消弭盜賊,三可以輯睦鄉(xiāng)里,四可以防遏禍亂?!?《雪坡集》卷31《回提干陳志斤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第209頁?!爸鞯柘囵B(yǎng)”、“輯睦鄉(xiāng)里”符合地方豪族的利益,“消弭盜賊”、“防遏禍亂”既符合地方豪族的利益,亦符合國家利益。因此,在國家無力獨自承擔維護國防與社會安定的情況下,民兵武裝既能滿足豪族的欲望,也能滿足國家的需求。新型軍正制度正是雙方利益博弈與共生的結果,既默許了豪族控制民兵武裝的現(xiàn)實,又將相對獨立的民兵武裝納入進了國家統(tǒng)治體制,成為國家與地方豪族之間利益的平衡機制,可以說是一項成功的制度創(chuàng)新。

      從與國家的軍事聯(lián)系緊密度來看,軍正制下的民兵武裝介于傳統(tǒng)鄉(xiāng)兵與保甲民兵之間。鄉(xiāng)兵始于后周,宋因之,“選自戶籍,或土民應募,在所團結訓練,以為防守之兵”*《宋史》卷190《兵四鄉(xiāng)兵一》,第4705頁。,主要分布于沿邊路份。鄉(xiāng)兵的主要特點是:政府主導,本質上屬于兵役,具有明顯的身分特點,與官府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系,如“系于兵籍,難以擺脫”、“刺字”、“內(nèi)部控制嚴密”*程民生:《略論宋代西北鄉(xiāng)兵》,載《晉陽學刊》1993年第6期,第75~76頁。。保甲民兵始于王安石變法,“以家聯(lián)保,以丁聯(lián)兵”*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兵二之二二,中華書局2006年。,初衷是寓兵于農(nóng)以代正兵,但在沿邊路份以外的大部分地區(qū),普遍推行的只是“以家聯(lián)?!?,而“以丁聯(lián)兵”徒具形式而已,最終演變成為以逐捕盜賊為主要目的的基層安保組織*參吳泰:《宋代“保甲法”探微》,載《宋遼金史論叢》第二輯,中華書局1990年,第178~200頁。,正如范成大所說:“江浙近地所謂民兵者,直保伍役夫耳,誠不足恃?!毕鄬τ趥鹘y(tǒng)鄉(xiāng)兵,軍正制下的民兵武裝的主要特點為:地方豪族主導,政府則由主導者演變?yōu)橐龑д?,民兵與政府的直接人身依附關系減弱,但與豪族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系,這在南宋后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相對于保甲民兵,軍正制下的民兵武裝是相對成型的武裝組織,具備相當強的戰(zhàn)斗力,正如姚勉所說,“保伍者止為奸盜之防,民兵者當擇強壯而教,教之以洞貫之弩,教之以拒馬之槍,教之以陷陣之斧”,“結民兵,筑山寨”,“不必盡取保伍以為民兵”*《雪坡集》卷2《庚申封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第12頁。。

      需要說明的是,南宋政府并非自愿放棄對民兵武裝的主導權。軍正制下的民兵武裝在組織形式上對傳統(tǒng)鄉(xiāng)兵多有沿襲,如利路義士,“義士專法一百四十二條”,就是“參酌陜西弓箭手之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8《利路義士》,第408頁。而成。但在實踐過程中,一方面,政府對于民兵武裝的控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又迫切需要民兵武裝的支持和協(xié)助,這種局面迫使政府最終不得不放棄對民兵武裝的主導權。軍正制的推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也說明政府放棄對民兵武裝的主導權是在與地方豪族長期博弈過程中不得已而為之。最初,軍正制僅存在于利州東路,大概自紹興十年起,沿邊路份團集諸州義兵,逐漸“皆以縣令為軍正”*《宋史》卷192《兵志六·鄉(xiāng)兵三·建炎后鄉(xiāng)兵·義兵》,第4785頁。,直到南宋后期,軍正制才逐漸擴展到內(nèi)地路份。

      從實踐效果來看,軍正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前述利路義士、夔州義軍、荊鄂義勇民兵、淮南山水寨民兵、湖南鄉(xiāng)社對沿邊路份國防與社會的安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到南宋后期,盡管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已經(jīng)相當尖銳,但內(nèi)部很少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動亂,這與軍正制度向全國的推廣當有一定的關系。茲舉一例:

      淳祐中,從政郎夙子與特差知惠州河源縣兼主管勸農(nóng)公事兼弓手寨兵軍正。河源靠近江西,治安形勢很不樂觀,所謂“最是迫近贑之諸邑,山徑深阻,盜賊出沒,亦莫河源”。夙子與到任之后,召集“合邑之人士”,“與其父老講求備御,設寨柵,結保伍,明賞罰,極有條理”。合邑人士與父老當屬當?shù)睾雷?,“結保伍,設寨柵”,也就是姚勉所說“結民兵,筑山寨”。夙子與發(fā)動民兵武裝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地維護了當?shù)厣鐣姆€(wěn)定,“雖外之鹽徒每歲假道,殺傷相當,卒不得志以去;雖內(nèi)之藍口客主相攻,幾成太哄,竟以撫捕而定”*方大琮:《鐵庵集》卷4《舉知河源縣夙子與狀》,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8冊,第183頁。。

      總而言之,南宋新型軍正制度借漢代之“名”而易其“實”,將原本屬于漢代國家正規(guī)軍的制度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到南宋縣域民兵武裝之中,最大限度地適應了南宋新的國防和基層治安形勢。到南宋后期,全國性的縣級政權最高長官(知縣)兼縣域民兵武裝最高統(tǒng)帥(軍正)的格局基本形成,盡管這一格局維系的時間比較短暫,但在中國基層治安管理史上仍具有積極的意義。

      猜你喜歡
      民兵武裝
      愛紅妝更愛武裝
      輕兵器(2022年4期)2022-04-25 23:00:02
      上淘寶女軍迷也能武裝自己
      輕兵器(2021年3期)2021-04-08 07:57:55
      國有企業(yè)民兵武裝工作探討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22
      M-24武裝直升機
      惠安武裝暴動
      紅土地(2018年9期)2018-02-16 07:38:00
      南炮臺女民兵:無悔青春獻海防
      海峽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39
      長滿尖刺把自己武裝起來
      武裝起來,讓你認不出我!
      颯爽英姿女民兵
      文史博覽(2016年4期)2016-12-22 07:02:04
      提升民兵預備役衛(wèi)勤保障能力初探
      灌云县| 望城县| 宿迁市| 新龙县| 永福县| 托里县| 普安县| 和顺县| 陆川县| 安阳市| 青冈县| 满洲里市| 当雄县| 滦平县| 上饶县| 兴仁县| 南城县| 天等县| 盐池县| 徐汇区| 蓬莱市| 江安县| 金川县| 南华县| 荃湾区| 斗六市| 巴里| 定安县| 高邮市| 玉树县| 特克斯县| 将乐县| 兰溪市| 满城县| 平罗县| 武城县| 东乌珠穆沁旗| 沁阳市| 紫云| 张家口市|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