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毕那镏?,即立秋,是艾灸關元穴養(yǎng)生的最好時機。
“黃白住世之法”
《扁鵲心書》的第三篇《住世之法》,其間講了一個傳奇故事:有個叫王超的退伍軍人,做了強盜,遇到異人,學得“黃白住世之法”,到了九十歲的時候,仍然像年輕人一樣神采奕奕,豐腴潤澤,在岳陽一帶為非作歹。后來他被抓住,臨刑之前,監(jiān)斬官問他是不是有什么特異功能,他說,沒有,只不過是比較有火力。他告訴監(jiān)斬官,他每夏秋之交都在關元穴上艾灸一千壯,久而久之,就不畏寒暑,好幾天不吃飯都不餓。到現在,他肚臍下還有一塊地方,像火一樣暖和。正是因為火的力量,使土成了磚,木成了炭,不容易腐朽,人體也需要這樣的火力。王超死后,刑官令人剖開他腹部的暖處,見有一塊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用艾火灸出來的。
這個故事可能有夸張的成分,但從養(yǎng)生的角度,可以看出艾灸關元的功效非常卓越。
丹田關系人體元氣盛衰
說關元,也許你很陌生,但如果提到“丹田”二字,你就不陌生了。《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敝嗅t(y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
丹田,是內丹家藉以鍛煉人體精、氣、神以成丹的地方,因其有農田般的生產意義,有使人獲得金丹一樣的效果而得名。道家養(yǎng)生者說,人體中有三塊最好的田,除此之外,其余皆是不毛之地。這三塊田即上丹田、中丹田與下丹田。上丹田在兩眉間之印堂,中丹田在兩乳間之膻中,下丹田則為腹部之關元。一般所說的丹田,就專指下丹田而言。
守養(yǎng)元氣,從下丹田(關元)開始。因為這個部位靠近腎臟,元氣由元精煉化而成,而人的先天元氣又藏于腎。說得更直接一些,關元這個穴位,非常重要,因為它關系到人體元氣的盛衰!
幫助陽氣凝聚封藏
夏秋之交,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發(fā)的“多事之秋”。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故統(tǒng)治足三陰、小腸、任脈諸經病。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的作用,古今都作為保健的要穴。那么怎么找到關元穴呢?
標準的取穴方法描述是:關元在腹正中線上,肚臍中央向下3寸處(四指并攏,放于臍下,離臍四指寬為三寸,簡稱一夫法)。
而生活中更為簡單形象的描述是:關元在肚臍眼兒下一巴掌。這里必須要強調是肚臍眼兒,而不是肚臍,因為肚臍有一定范圍和面積,眼兒則特指其中心的那個點,從這里往下三寸才準確。而一巴掌則指的是四指并攏的寬度。
將艾條外包裝紙去掉,點燃一端,對準施灸部位進行薰灸或灼燙,例如手執(zhí)一根點燃的艾條,燃燒端對準下腹部的關元穴。在距離皮膚約兩厘米左右時,停下!(這里特別要注意,關元穴我們一般不用會直接燙傷皮膚的瘢痕灸)用不了兩分鐘,你就會感覺到下腹部關元穴附近的皮膚開始發(fā)熱,進而發(fā)紅,再進而發(fā)燙,就可以啦。
●掌握時間點:立秋。
立秋,標明了秋季的開始,此時,陰氣已經開始旺盛起來了,陰氣將要獲得主導權,此時陽氣沉伏,人體就象冬季一樣,逐漸進入了封藏的時候,陽氣要深藏起來,要凝聚起來,不要被外界的寒冷所損傷耗散。所以,此時正是收斂陽氣、培補元氣的最佳時節(jié)。
灸關元的最佳時機,就自立秋開始,每天上午灸一壯(半根),下午灸一壯(半根),一天就是一根。
●再好的方法也有不合適的人
炎癥或腫瘤患者不宜灸之外,腹部剛剛做完手術傷口未愈合者、正在發(fā)熱期,以及未成年的兒童,都不適合用此方法。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兒童,孩子正處于快速生長發(fā)育期,用中醫(yī)的話形容就是“稚陽之體”,特別容易出現積滯生熱或高熱的情況,并且絕大多數兒童元氣充足,此時需要的是后天調養(yǎng),所以忌過度溫補,一般只在頸后大椎穴下兩椎,也就是第三胸椎棘突下的督脈身柱穴上用較溫和的方法灸,起到促進生長發(fā)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