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潔 陸倩 孫劍
摘要:基于對湖北省長陽縣17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調查數據,通過實證分析,探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和運行績效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優(yōu)化農戶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健全組織的監(jiān)督機制與利潤分配機制、重視社員表決權等促進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fā)展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運行績效;實證分析;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3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3-3211-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of Changyang County in Hubei Province
MA Ming-jie, LU Qian, SUN Jian
(Huang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dministration,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17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in Changyang country of Hubei provi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was studied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It is advise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hrough optimizing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farmers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perfecting supervision and profi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voting rights of members.
Key words: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empirical analysis; Hubei province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農產品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的一種特殊的企業(yè)組織形式,其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消除農民分散經營的弊端、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也呈現出諸多問題,其中內部治理問題是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具體表現在:少數人控制、普通社員對合作社事務參與不夠、內部監(jiān)督被虛置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合作組織的運行績效。圍繞這個問題,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馬彥麗等 [1]、邵科等[2]、陳俊梁 [3]、孫亞范[4]、吳彬等[5]分別從合作社的雙重委托—代理關系、成員異質性、治理問題、治理結構類型等方面展開研究。黃祖輝等[6]提出了一個關于合作社剩余控制權的研究框架,認為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治理結構是一種基于能力和關系的合作治理結構。吳彬等[7]則從控制權介入,構建了一個基于成員在投資者角色、惠顧者角色、控制者角色三種基本角色匹配度的新的合作社治理結構分析框架。此外,合作經濟組織績效問題也是研究的熱點,王立平等[8]、浙江省農業(yè)廳課題組[9]、徐旭初[10]、范遠江等[11]分別從經濟、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構建了合作經濟組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但總體來說,關于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對運行績效的影響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基于組織運行效果視角來考察其績效的研究數量更為有限。因此,研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治理結構問題,弄清內部治理結構中不同的結構特征與合作社的運行績效之間的作用關系,對完善合作社內部治理結構,提高合作社的運行績效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1 文獻回顧
治理結構是一組聯結并規(guī)范經濟組織中所有者、支配者、管理者的權利、責任和利益的系統(tǒng)制度安排。關于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Hansmann[12]認為,合作社作為“一個由多人共同分享所有權的企業(yè)組織”,其治理結構主要表明了合作組織內部正式決策權的歸屬以及收益和成本的分配方式。Vitaliano[13]與Cook[14]總結了合作社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及其緣由,指出合作社的內部治理結構與利潤分配及控制權緊密相關 。國內關于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治理結構的相關研究中,黃勝忠等[15]通過研究指出,一個良好的合作社治理結構主要依賴于內部機制,內部機制主要包括理事會結構、管理人員報酬、股權結構、內部監(jiān)督機制、社員退出權等幾個方面。黃祖輝等[6]認為核心社員控制與社員關系約束構建了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合作治理的基本樣式。陳俊梁[3]的研究著重指出決策機制對合作組織治理的重要性。孫亞范[4]則強調要進一步強化監(jiān)事會的民主監(jiān)督作用,實行社務公開、財務公開,推進社員民主參與制度化。此外,徐旭初等[16]還指出牽頭人情況也是影響合作社治理的重要因素。對以上文獻進行綜合分析,發(fā)現學者們對農村合作組織的內部治理結構的研究內容一般包括如下幾個方面:決策機制、內部監(jiān)督機制、利潤分配機制、領導者影響力和社員退出權。即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治理結構研究可從以上五個方面來展開。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由于具有社員共同體和企業(yè)的雙重身份[17],其經營宗旨也就具有了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的雙重特性。因此,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績效測量指標應該是多維的。浙江省農業(yè)廳課題組的研究指出,所謂績效,是指立足于組織長遠發(fā)展,以提高個人績效和組織績效為目標,以組織功能的實現度、組織運營的有效性和組織服務對象的滿意度為基本衡量指標,對組織的運營效果和功能發(fā)揮的一種綜合性衡量。其提出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認為,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可以從行為性績效和產出性績效兩方面加以考察,具體分為組織運行、運營活動、社員收益、組織發(fā)展和社會影響五個維度。目前國內關于合作經濟組織績效的相關研究多從以上五個維度中展開。但是,以往的研究多以合作經濟組織的領導者為調查對象來獲取相關的績效信息,會造成數據不夠客觀真實。為解決以上問題,本文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效果視角出發(fā),以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社員為調查對象來考察組織運行績效,并在浙江省農業(yè)廳課題組的研究基礎上進行變通,以組織運營、社員收益和服務效果三個變量對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績效進行考察。
在合作經濟組織績效的諸多影響因素中,治理結構及機制是核心因素[13,14]。但是,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和運行績效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目前國內學者研究并不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黃勝忠和徐旭初的研究。黃勝忠等[15]通過對臺州、溫州和邯鄲三地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進行實證分析,指出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績效與治理機制緊密相關,改善治理結構是促進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規(guī)范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徐旭初等[16]則通過對浙江省526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實證分析,提出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股權結構、牽頭人情況和理事會結構三大治理因素對合作社績效具有較大影響。但總體而言,以上關于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或機制)與績效關系的研究,均以合作社的主要負責人為調查對象,合作社負責人對問卷的填答情況即代表了該合作社的調查情況,該類調查的優(yōu)勢在于合作社負責人熟悉總體情況,對合作社的各項經濟指標能清楚掌握,其不足之處則在于,調查結果缺乏客觀性和真實性。本研究將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社員為調查對象,研究農戶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治理結構對其運行績效的影響。
2 研究方法
2.1 理論模型構建
根據Hansmann[12]、浙江省農業(yè)廳課題組[9]、黃勝忠等[15]、徐旭初[16]等的研究結論,結合湖北長陽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實際調查情況,本研究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主要包括決策機制、內部監(jiān)督機制、利潤分配機制、領導者影響力和社員退出權等五項)作為自變量,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績效(主要包括組織運營、社員收益和服務效果)作為因變量,構建了如下研究模型(圖1)。
2.2 變量設定與測度
2.2.1 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的度量 通過文獻回顧,將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治理結構歸納為決策機制、內部監(jiān)督機制、利潤分配機制、領導者影響力與社員退出權五大類。為對以上五類內部治理結構變量進行測量,本研究對每一變量分別設計了2~3個具體題項,通過對具體題項的測量獲取合作社社員對各變量的綜合評價。
本研究選取社員“一人一票”表決權(Q1)、社員對重大事務的參與權(Q2)和社員異見是否被采納(Q3)三個指標來反映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決策機制。合作社社員除了依托社員(代表)大會通過投票的方式正式地決策重大事項,還通過非正式渠道以異議的形式表達個人意見[6,18]。兩種形式都是合作社決策機制科學與否的體現。
社員(代表)大會監(jiān)督作用發(fā)揮情況(Q4)、監(jiān)事會監(jiān)督作用發(fā)揮情況(Q5)和財務信息公開情況(Q6)三個指標反映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監(jiān)督機制。黃勝忠等[15]通過研究指出,為確保社員的利益,加強對管理者的內部監(jiān)督和增加財務信息的透明度都是必要的。一般而言,社員(代表)大會和監(jiān)事會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的情況及財務信息的公開情況表明了合作社的運作規(guī)范程度。
利潤分配機制是否有明確規(guī)定(Q7)、利潤分配機制是否合理(Q8)兩個指標反映了合作經濟組織的利潤分配機制。除了獲得合作社的使用權以外,對社員而言參與合作社的價值還在于分享合作社的剩余。因此,合作社對如何分配利潤有明確規(guī)定、合作社利潤分配機制合理,合作社才能真正體現出其合作價值。
合作社領導者能力(Q9)、領導者是否值得信賴(Q10)兩個指標反映了合作經濟組織的領導者影響力。張滿林[19]認為,培育具有現代組織管理意識和市場開拓能力的組織領導人是強化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的關鍵所在。合作社的領導者在引領合作社發(fā)展、帶領社員增收致富方面發(fā)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領導者有能力、值得社員信賴,合作社發(fā)展必然獲利。
社員退社是否自由(Q11)、退社時權責利分割是否合理(Q12)兩個指標反映了社員的退出權。社員退社自由,社會退社時相關權責分隔合理,則表示社員的退出能力很強;否則,則表示社員的退出能力很弱。黃勝忠等[15]認為,由于合作社缺乏股權交易的外部市場,社員不可能在公開市場上通過出售股權而退出合作社。較高的社員退出權可以起到對管理者的威懾作用。
研究通過5級李克特量表對每一題項的評價進行測量,“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比較不同意”、“3”代表“一般”、“4”代表“比較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每一變量所設的具體題項及代碼見表1。
2.2.2 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績效的度量 本研究重點參考了浙江省農業(yè)廳課題組[9]、徐旭初等[16]提出的浙江省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變通,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績效歸納為組織運營、社員收益和服務效果三個方面。為對以上三類運行績效變量進行測量,本研究對每一變量分別設計了3個具體題項,通過對具體題項的測量獲取合作社社員對各變量的綜合評價。研究通過5級李克特量表對每一題項的評價進行測量,“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比較不同意”、“3”代表“一般”、“4”代表“比較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每一變量所設的具體題項及代碼見表2。
3 實證分析及結果
3.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13年8月對長陽縣17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社員進行的問卷調查。自2007年《合作社法》頒布以來,長陽縣的農村合作社及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大量涌現,范圍囊括畜禽養(yǎng)殖、柑橘、蔬菜、茶葉、魔芋、林業(yè)、漁業(yè)和木本油料等方面。本研究根據調查的可實施性,對其中17個生豬養(yǎng)殖合作社的社員進行了調查。每個合作社隨機抽取20名社員進行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40份,回收有效問卷28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4.12%。
3.2 信度與效度檢驗
對內部治理結構中的12個題項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與Cronbach's ?琢值見表3。
運用SPSS軟件對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量表中的12個題項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據研究,Cronbach's ?琢值在0.60~0.65區(qū)間信度欠佳;在0.65~0.70區(qū)間勉強可接受;在0.70~0.80 區(qū)間效果較好;在0.80~0.90區(qū)間則非常好。由表3可見,對各變量的信度檢驗的Cronbach's ?琢值分別為0.811、0.743、0.853、0.699與0.756,除第四個變量的Cronbach's ?琢值在勉強可接受范圍內,其他四個變量的Cronbach's ?琢值均較好,說明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量表中各變量的內部題項的一致性較高。KMO值為0.805,Bartlett球形檢驗的Sig值為0.000,說明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此外,通過旋轉后的因子載荷與分組可以看出,各指標題項在所分組的因子上的因子載荷值均高于0.66,即各因子的分類效果較理想。
對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績效的9個題項進行效度與信度檢驗,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與Cronbach's α值見表4。
通過信度檢驗結果(表4)可以看出,各變量的Cronbach's ?琢值分別為0.834、0.805與0.902,說明各變量的信度效果非常好,適合進行因子分析。KMO值為0.849,Bartlett球形檢驗的Sig值為0.000,說明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通過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看出,各題項在各因子上的因子載荷均高于0.66,說明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績效方面的調查題項的因子分析效果也較理想。
3.3 合作社內部治理結構對運行績效的回歸分析
為探究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對其運行績效的影響,以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為自變量,分別以合作社的組織運營、社員收益與服務效果這三種組織運行績效指標為因變量,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
由回歸分析結果(表5)可以看出,合作社的內部治理結構中內部監(jiān)督機制、利潤分配機制和社員退出權這三個因素對合作社的組織運營績效有顯著影響,且均為正向影響,說明健全的內部監(jiān)督機制,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及具有自主權的社員退出權,能有效促進合作社的組織運營績效。內部監(jiān)督機制、利潤分配機制和社員退出權這三個因素的標準化回歸系數分別為0.377、0.102與0.318,說明內部監(jiān)督機制對組織運營的影響效果最為顯著,其次為社員退出權,利潤分配機制的影響效果相對較小。
決策機制、內部監(jiān)督機制、利潤分配機制與領導者影響力這四個方面對社員收益績效有顯著影響,且均為正向影響,說明科學的決策機制、健全的內部監(jiān)督機制、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與擁有較有影響力的合作社領導者這四個方面對保證社員收益較為關鍵,其標準化回歸系數分別為0.163、0.409、0.180與0.143,四個影響因素中,合作社的內部監(jiān)督機制對社員收益影響最為顯著。
決策機制、內部監(jiān)督機制、利潤分配機制與社員退出權四個方面對服務效果績效有顯著影響,也均為正向影響,說明越科學的決策機制、越健全的內部監(jiān)督機制、越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及越突出的領導者影響力越能有效提升合作社的服務效果,四個因素的標準化回歸系數分別為0.245、0.289、0.114與0.128,說明內部監(jiān)督機制與決策機制對合作社的服務效果績效的影響較大。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實證研究系統(tǒng)討論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與運行績效的關系問題,研究結論如下:第一,內部監(jiān)督機制對組織運營、社員收益、服務效果三種運行績效均有顯著影響,且影響較其他因素更為顯著,說明內部監(jiān)督機制在保證合作社的運行績效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體現了社員追求公平的心理特征,這也與現代合作社的建立初衷——保證入社社員的公平性的特征相符。第二,利潤分配機制對三種運行績效也均有顯著影響,說明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是合作社成立與健康運行的根本。第三,合作社的決策機制、領導者影響力與社員退出權分別對三種運行績效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此綜合說明合作社的內部治理機制對其運行績效確有影響。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對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規(guī)范發(fā)展得出如下啟示:第一,優(yōu)化內部治理結構,充分重視內部治理結構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第二,注重內部監(jiān)督機制的建設,設立專門的監(jiān)督部門或崗位,并注重監(jiān)督職能的貫徹落實與財務公開。第三,在兼顧公平、效率的基礎上,制訂科學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另外,還應尊重社員對合作社事務的表決權,暢通社員退出機制,選擇更有能力、更值得信賴的領導者帶領社員增收致富。
參考文獻:
[1] 馬彥麗,孟彩英.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雙重委托—代理關系——兼論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路[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8(5):55-60.
[2] 邵 科,徐旭初.成員異質性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結構的影響——基于浙江省88家合作社的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9.
[3] 陳俊梁.創(chuàng)新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結構的思考[J].南方農村,2010(2):64-67.
[4] 孫亞范.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運行機制與產權結構:江蘇205個樣本[J].改革,2011(12):85-92.
[5] 吳 彬,徐旭初.合作社治理結構:一個新的分析框架[J].經濟學家,2013(10):79-88.
[6] 黃祖輝,徐旭初.基于能力和關系的合作治理——對浙江省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結構的解釋[J].浙江社會科學,2006(1):60-66.
[7] 吳 彬,徐旭初.合作社的狀態(tài)特性對治理結構類型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3省80縣266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調查[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3(1):107-119.
[8] 王立平,張 娜,黃志斌.農民專業(yè)合作經濟組織績效評價研究[J].農村經濟,2008(3):124-126.
[9] 浙江省農業(yè)廳課題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初探[J].農村經營理,2008(10):31-35.
[10] 徐旭初.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及其驗證[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9(4):11-19.
[11] 范遠江,楊貴中.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評價研究范式解析[J].經濟縱橫,2011(10):58-61.
[12] HANSMANN H.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M].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1996.
[13] VITALIANO P.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 basis for analyzing a complex institu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65:1078-1083.
[14] COOK M L.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l995,77:1153-1159.
[15] 黃勝忠,林 堅,徐旭初.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機制及其績效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3):65-73.
[16] 徐旭初,吳 彬.治理機制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基于浙江省526 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5):43-55.
[17] HENDRIKSE G W J,Veerman C P.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 incomplete contract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52(1):53-64.
[18] FULTON M.Cooperatives and member commitment [J].Finnish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1999,48(4):418-437.
[19] 張滿林.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
[4] 孫亞范.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運行機制與產權結構:江蘇205個樣本[J].改革,2011(12):85-92.
[5] 吳 彬,徐旭初.合作社治理結構:一個新的分析框架[J].經濟學家,2013(10):79-88.
[6] 黃祖輝,徐旭初.基于能力和關系的合作治理——對浙江省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結構的解釋[J].浙江社會科學,2006(1):60-66.
[7] 吳 彬,徐旭初.合作社的狀態(tài)特性對治理結構類型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3省80縣266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調查[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3(1):107-119.
[8] 王立平,張 娜,黃志斌.農民專業(yè)合作經濟組織績效評價研究[J].農村經濟,2008(3):124-126.
[9] 浙江省農業(yè)廳課題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初探[J].農村經營理,2008(10):31-35.
[10] 徐旭初.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及其驗證[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9(4):11-19.
[11] 范遠江,楊貴中.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評價研究范式解析[J].經濟縱橫,2011(10):58-61.
[12] HANSMANN H.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M].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1996.
[13] VITALIANO P.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 basis for analyzing a complex institu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65:1078-1083.
[14] COOK M L.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l995,77:1153-1159.
[15] 黃勝忠,林 堅,徐旭初.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機制及其績效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3):65-73.
[16] 徐旭初,吳 彬.治理機制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基于浙江省526 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5):43-55.
[17] HENDRIKSE G W J,Veerman C P.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 incomplete contract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52(1):53-64.
[18] FULTON M.Cooperatives and member commitment [J].Finnish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1999,48(4):418-437.
[19] 張滿林.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
[4] 孫亞范.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運行機制與產權結構:江蘇205個樣本[J].改革,2011(12):85-92.
[5] 吳 彬,徐旭初.合作社治理結構:一個新的分析框架[J].經濟學家,2013(10):79-88.
[6] 黃祖輝,徐旭初.基于能力和關系的合作治理——對浙江省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結構的解釋[J].浙江社會科學,2006(1):60-66.
[7] 吳 彬,徐旭初.合作社的狀態(tài)特性對治理結構類型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3省80縣266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調查[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3(1):107-119.
[8] 王立平,張 娜,黃志斌.農民專業(yè)合作經濟組織績效評價研究[J].農村經濟,2008(3):124-126.
[9] 浙江省農業(yè)廳課題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初探[J].農村經營理,2008(10):31-35.
[10] 徐旭初.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及其驗證[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9(4):11-19.
[11] 范遠江,楊貴中.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評價研究范式解析[J].經濟縱橫,2011(10):58-61.
[12] HANSMANN H.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M].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1996.
[13] VITALIANO P.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 basis for analyzing a complex institu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65:1078-1083.
[14] COOK M L.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l995,77:1153-1159.
[15] 黃勝忠,林 堅,徐旭初.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機制及其績效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3):65-73.
[16] 徐旭初,吳 彬.治理機制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基于浙江省526 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5):43-55.
[17] HENDRIKSE G W J,Veerman C P.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 incomplete contract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52(1):53-64.
[18] FULTON M.Cooperatives and member commitment [J].Finnish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1999,48(4):418-437.
[19] 張滿林.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治理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