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是家常菜肴常見的材料,或炒或拌,鮮嫩可口。市場上黃瓜大多青蔥可愛,叫“青瓜”似乎比“黃瓜”合適;渾身帶刺,叫“刺瓜”也不錯(cuò),為什么要叫“黃瓜”呢?
這背后還有個(gè)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原來黃瓜并非中國土產(chǎn),而是來自西域,最初叫“胡瓜”。南北朝時(shí)期,后趙政權(quán)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國登基做皇帝后,對國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石勒頒布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律嚴(yán)禁出現(xiàn)“胡”字,違者問斬不赦。
有一次,石勒召見地方官員,這時(shí)襄國郡守樊坦衣衫襤褸地走進(jìn)來。石勒見狀,很不滿意,就說:“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見朕?”樊坦慌亂之中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隨口應(yīng)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搶了我衣物,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痹拕傉f完,樊坦立刻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謝罪。石勒見他知錯(cuò),也就不再指責(zé)。等到召見后例行“御賜午膳”時(shí),石勒又指著一盤胡瓜故意問樊坦:“這是何物?”樊坦知道石勒有意考問,于是恭敬答道:“黃瓜也?!笔章牶蠓讲艥M意。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稱為黃瓜,且在朝野之中傳開了。唐朝時(shí),黃瓜已成為南北常見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