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燕
在很多情況下,各種公開課、研究課,一般都會展示第二課時的教學。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第一課時沒有講頭,就是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了解大意,為第二課時的閱讀教學作鋪墊等,也沒有教學經驗可以借鑒。這樣一來,似乎精彩都在第二課時。然而,這第二課時的閱讀教學也很難把握尺度,教學目標似乎很難定位,年段訓練目標不明確,有時不到位,有時模糊不清。如何處理好語文課堂中教學目標的定位,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與需要,可以重點考慮處理好以下兩個關系。
一、正確把握年段訓練目標中
在新課程標準中,小學階段的三個學段閱讀教學目標是螺旋式上升的,年段訓練目標不是很清晰。一線的語文教師在具體進行閱讀教學時或多或少存在著目標定位不準的問題。雖然每個年段都要進行字詞句段篇的教學,但因為各年段的學生認知有區(qū)別,思維有差異,所以訓練點和訓練方式應有所不同。在閱讀教學前,教師要正確把握各年段分類教學目標的主次關系,使年段訓練目標能得到有效的落實。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教學目標中字詞句段篇的主次關系呢?
1.低段目標
低段閱讀教學的重點在聯(lián)系前后文,聯(lián)系生活經驗理解字詞句的意思,產生段落的意識,在閱讀中學習語言、積累詞語。
(1)在閱讀課文中,一是掃清字詞障礙,結合具體的課文要求,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把生字詞教學與整篇、整段、整句教學緊密結合。二是結合課文中的語言環(huán)境,用給詞找好朋友,找近義詞、反義詞的方法豐富積累詞匯量。擁有豐富的詞語是學生廣泛閱讀的基礎,反過來,大量的閱讀更能豐富詞匯量。這是低段閱讀教學的重點。如低段的課文《東方明珠》,課文中的廣播電視塔如何工作不是我們閱讀的重點,而幫助孩子理解“巨人”“五光十色”等詞語,進而感受東方明珠的高大和美麗是低段的目標任務。
(2)要注重句子和段落的滲透訓練,培養(yǎng)學生初步整體感受段落的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練習,強化句子意識,表達要完整;培養(yǎng)理解句意的能力;初步認識自然段,為低中年段的段落深入閱讀做好銜接過渡。
2.中段目標
中段閱讀教學的重點要從低段的詞句訓練為主過渡到整篇課文內容的把握,進行段落訓練。
(1)三年級必須腳踏實地抓好由句到段的訓練。段落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如《東方之珠》《北大荒的秋天》兩篇課文全部采用了典型的總分構段方式。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會這種構段方式的巧妙,能進行段落仿寫。這是為閱讀篇章鋪路,也是為起步作文教學架橋。
(2)弄清段落與篇章的關系。讓學生學會把自然段歸納成有意義關聯(lián)的邏輯段,培養(yǎng)學生概括的能力。
3.高段目標
高段閱讀教學的重點在感悟作者的遣詞造句的精妙,通過語言文字去讀出文字表達的深層含義。
(1)好多文章段落之間的表面聯(lián)系不那么緊密,必須讓學生弄清各邏輯段和整篇文章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如《理想的風箏》,作者回憶了劉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講課的情境和課后放風箏的情境,與課文所要表達的對老師的懷念和尊敬是不可分割的。
(2)在感悟文章中心時,必須引領學生弄清作者言在此意在彼的寫作方式。如《青海高原一株柳》用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柳樹的對比來體現(xiàn)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樹的神奇;《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一封信》則用自己是如何工作的來激勵家鄉(xiāng)孩子努力學習。這些都要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學習去領悟、感受。
二、正確把握課時訓練目標
有了對各年級段閱讀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我們還必須把這些教學目標落實到每一篇具體的課文中去,既不能把所有的閱讀目標都留到第二課時,又不能把該整篇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其實,每篇課文都有很多字詞句篇訓練點,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有得必有失。我們要牢牢抓住文中的“主”,松松文中的“次”?!叭跛?,我只取一瓢飲”,適當取舍。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精選目標、精選問題。
1.篩選目標
為了確保每一課時的重點,必須對預設的多重教學目標進行篩選,保留有利于落實課時訓練目標的主要點,如低段典型的陳述句、感嘆句、疑問句式等;中段典型總分構段訓練;高段的謀篇布局等。課時目標還要充分尊重課文。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就可以根據課文特點,確定兩個教學目標:一是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二是圍繞事物的特點仿寫排比句。
2.篩選提問題
瑣碎零亂的問題會導致閱讀教學效率低下。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必須是能提綱挈領的有價值的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最有價值、最有效呢?筆者在高年級做法是,課前讓學生自學,提出不懂的問題并進行記錄。了解預學情況是提升課堂有效性的關鍵因素。教師結合學生不明白的地方和教材、教學目標的預設等方面進行整合提煉,歸納出幾個大問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幫助學生解決最困惑的問題。
語文教學有著自身的特點,就是要結合課程標準、結合文本、結合學生實際,確定科學準確的教學目標。只有當教師正確地把握住教學目標中的兩個關系,才能更加合理地解讀文本,為課堂教學掌舵,讓學生在閱讀課堂中真正有所得、有所悟。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