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云
最近,我看到一段小狗掩埋死去同伴的視頻,格外感動。據(jù)了解,這則來自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發(fā)生在中東地區(qū):一只流浪狗看到在太陽下因暴曬死去的小狗,停下腳步,小心翼翼地用嘴刨動旁邊的沙土,靜靜地掩埋好同伴兒,然后靜靜地離去。整個過程莊嚴清凈,令人悲憫。
可見良知源自生命的本性。
“良知”,最早由孟子提出:“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在中國儒家的鼎盛時代來自于宋明心學(xué)的集大成者王陽明,他在龍場悟道后,發(fā)出肺腑之言:“人性本善,良知現(xiàn)成?!彼舐暭埠簦骸澳秤诖肆贾f,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xué)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于是,王陽明的一生就是要實現(xiàn)“致良知”。也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他強調(diào):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爸泻弦弧笔顷P(guān)鍵。這個號稱“三不朽”的圣人一生篤行,堅稱:“除卻良知,還有什么說的!”
良知作為善心的自然體現(xiàn),是一種對是非、善惡的判斷與選擇,它發(fā)自人性內(nèi)在的愛的本能。曾經(jīng),人們以為良知是區(qū)別人與動物的關(guān)鍵,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動物同樣有良知,有情感,有愛心。
良知,是無私的大愛?!疤柟獯螅改付鞔蟆?,這種愛是一種純粹的奉獻和給予,絕對純粹,不求回報。
良知,是生命的自省。生命擁有一種先天的能力,就是懂得“凡事有度、適可而止”的道理。這樣,我們就可以“少欲知足”,身心統(tǒng)一。生命也應(yīng)當(dāng)具備一種通透的智慧,明白“盛極必衰,物壯則老”是大自然的定律。所以,如能持有“沉浮皆好,盛衰隨緣”的心念,自能覺悟人生,心安自在。
良知,是永遠的感恩。知恩感恩,知恩報恩,乃是良知的根本,若沒有對于人和萬物的敬畏與感恩,我們也就失去了生而為人的意義和價值,連禽獸都不如。
良知,是真心的懺悔。這個世界很難找到?jīng)]有犯過錯誤的人,若能真心懺悔,就能由惡轉(zhuǎn)善,扭轉(zhuǎn)命運。我們經(jīng)常閱讀到這樣的文字:“在壞事做盡之后,他終于良心發(fā)現(xiàn),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边@就是所謂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大多數(shù)人每天就在這天堂和地獄之間痛苦地穿行。
可是現(xiàn)在,不少人都早已不再敬仰堅守良知的普通人,卻愿意拜倒在不擇手段的所謂“成功者”腳下。
成功本身是無須褒貶的,但是不少人在成功路上忘記了古人的訓(xùn)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誰敢拋開良心的底線,誰就必然背負“原罪”。用一句佛家的話來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闭l有這原罪,誰就要承擔(dān)自己的果報。
所以,面對污濁,面對令人容易沉淪的淤泥,讓我們捧出那顆久被塵勞關(guān)鎖的明珠——“良知”,我們將看到“塵盡光生、照破山河”的燦爛光景。
(李中一摘自《中國青年》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