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
縱觀我國近代史,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是令我們難以忘懷的國恥。不論是《天津條約》、《璦琿條約》,還是《北京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都是侵略者通過武力施壓、掠奪的產(chǎn)物,它不僅嚴重侵犯了我國當時的領土權(quán),而且還對當時的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壓迫。面對這樣的國恥,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做呢?目前,大部分初中生在面對歷史知識的時候都抱有插科打諢的心態(tài),感覺學習歷史不會對他們以后的發(fā)展起到幫助作用。但真的是這樣嗎?回顧過去的那些國仇國恥,我們真的可以釋懷嗎?當然,說復仇會顯得太過偏激,而且這也是有悖我國和平共處理念的。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不平等條約”的史實中吸取教訓,努力學習,奮發(fā)圖強,只有國家昌盛才能在根本上抵制外來侵略。
一、勿忘國恥,帶著“憤怒”激發(fā)情緒
情緒是人們學習時的必備情感,缺乏了情緒,學習將會失去原汁原味的樂趣,反而充滿機械性。假如學生在學習近代史時,他沒有學習的興趣和想法,那么不論他怎么去學,都無法從中發(fā)現(xiàn)知識。因此,適當?shù)責òl(fā)學生的情緒,讓他們帶著情緒去學習,這是極為必要的。在講解中國近代史的時候,我們便可以利用“不平等條約”這段歷史激發(fā)學生的“憤怒”情緒,并讓他們帶著情緒投入學習,提出觀點,從而落實教學。比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時候,我們可以及時導入了《中日馬關條約》,該條約涉及到了領土臺灣的割讓內(nèi)容,由此延伸到今天的兩岸關系問題,以此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憤怒”情緒。在講解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問題:“假如這次條約的簽訂沒有涉及臺灣,那么臺灣是不是就不會被分割出去了呢?假如當時的清朝政府沒有同意條約的簽訂,那么歷史會怎樣改寫呢?”能夠提出問題,就說明學生真的學習了,這時引導他們展開思考交流,并適當給予正確答案,那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自然會更加透徹。
二、奮發(fā)圖強,帶著“復仇”增強能力
對“不平等條約”的導入可以增強初中的“復仇”心理。有位學生說以后要從軍,然后把失去的領土、被掠奪的文物用武力奪回來。這名學生闡述完自己的想法后,甚至還有一些學生隨聲附和。當然,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偏激的,我們要及時糾正他們的這些想法,并告訴他們,戰(zhàn)爭給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危害。那么,這里所提及的“復仇”作何解釋呢?其實就是通過“復仇”情緒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并以此增強他們的歷史探索能力,從而讓他們帶著“復仇”心理不斷完善自身。比如在教學中法戰(zhàn)爭的相關知識點時,我便導入了《天津條約》和《中法新約》,并由此回顧了鴉片戰(zhàn)爭知識,以及兩者間的聯(lián)系。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汲取新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對以往的知識進行溫故。當然,我們還可以構(gòu)建一些探索性強的習題增強學生的能力。如,鴉片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我國司法自主權(quán)受到破壞的主要依據(jù)是什么?導致這些不平等條約簽訂的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是什么?這時,內(nèi)心開始充滿“仇恨”的學生自然會提起興趣去探索,并挖掘自己想要了解的內(nèi)容,從而實現(xiàn)對解題能力的錘煉。此外,還可以在課堂中導入討論活動,選出一個主題,讓學生們圍繞主題動用所學知識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提高初中生的實踐能力。
三、展望未來,帶著“恥辱”警示自身
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具有著很強的思想啟迪作用,通過這段歷史,我們可以認識到更多的人生哲理。比如,只有強化自身能力才能立足于社會;只有不斷汲取外來新知識才能完善自身;閉關自守、閉門造車的人永遠不會成功等。所以,帶著對“恥辱”歷史的感嘆去展望未來,不僅可以讓學生時刻警示自身,同時還能增強他們持續(xù)進步的動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jù)課堂的時間、實際情況為學生們播放一些歷史紀錄片,讓學生在視覺上感受那段歷史所帶來的“恥辱”,這樣,無疑會增強學生們的代入感,從而讓他們動力百倍,積極進取。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撰寫觀后感,用客觀、第三視角談一談他們對那段歷史的感悟和想法。通過長期的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有著很好的效果。有位學生針對不平等條約那段歷史撰寫了這樣的一篇名為《國仇國恥應猶在,奮發(fā)圖強王者存》的文章。文中不僅提到了閉關鎖國對于國家發(fā)展的危害性,同時還指出了對外開放,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并且,這位學生還以當前我國臺灣局勢、朝鮮局勢為例進行論述,并從中提出如何完善自身,提升自我,以及這樣做的重要性和意義,以此讓文章的可讀性變得非常高。由此可見,歷史的價值不僅僅讓我們了解過去的事情,還能為我們帶來人生上的啟迪,讓我們正確處事、正確做人。作為“前車之鑒”,我們要銘記歷史,奮發(fā)圖強!
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是我國近代史中的一段恥辱歷史,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不能將其忘懷,我們要帶著對國恥的憤慨而強化自身。在歷史課堂中,我們要合理借助這段歷史激發(fā)學生們的“憤怒”情緒,并以此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初中生處在青春期階段,他們在想某些問題的時候難免會偏激一些。這時,我們要及時糾正他們的思想觀,讓他們以正確的方法去“復仇”。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學習能力,同時還能增強他們的愛國情緒,以此為我國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優(yōu)秀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