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偉 黃其根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的臨床療效。方法 62例闌尾穿孔患者隨機分為開腹組和腹腔鏡組(各31例), 開腹組行開腹闌尾切除術, 腹腔鏡組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 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明顯比開腹組更短(P<0.05), 術中出血量明顯比開腹組更少(P<0.05),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腹腔鏡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5%(2/31), 開腹組為45.2%(14/31), 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 能有效降低腹腔殘余感染、腸粘連、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減少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 是治療闌尾穿孔的理想術式。
【關鍵詞】 腹腔鏡;開腹;闌尾切除術;闌尾穿孔
闌尾穿孔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 常規(guī)的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 術后腹腔感染、切口感染風險較高[1]。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自問世以來, 就受到了廣大臨床醫(yī)師及患者的青睞, 目前已是治療闌尾炎的主流術式, 但關于LA治療闌尾穿孔的文獻報道則相對較少[2]。本院在闌尾穿孔的臨床治療中, 采用了腹腔鏡闌尾切除術, 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2例闌尾穿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闌尾穿孔臨床診斷標準, 并經(jīng)病理及手術證實。所有患者均有全腹壓痛(或反跳痛)等臨床表現(xiàn), 術前B超檢查結果顯示腹腔有積膿。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分為開腹組和腹腔鏡組(各31例):開腹組男20例, 女11例, 年齡12~66歲, 平均年齡(32.2±3.6)歲;腹腔鏡組男22例, 女9例, 年齡13~67歲, 平均年齡(35.3±4.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腹腔鏡組: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進行臍部上緣穿刺, 建立人工氣腹即:[壓力13~15 mm Hg (1 mm Hg=0.133 kPa], 將10 mm套管針置入臍部穿刺孔中, 再置入腹腔鏡, 探明闌尾病變及腹腔情況后, 右上腹置入10 mm套管針, 左下腹置入5 mm套管針, 患者取頭高腳低位, 將左側抬高15°左右, 讓腹腔膿液聚集在右下腹及盆腔中, 將膿液吸凈后, 調整為頭低腳高位, 將右側抬高15°左右, 充分暴露闌尾, 對闌尾周圍粘連組織進行分離, 游離系膜和闌尾, 使用超聲刀將闌尾系膜切斷、使用圈套器對闌尾根部進行套扎2次, 在兩套扎線之間將闌尾切斷, 對闌尾殘端黏膜進行燒灼處理, 從套管中將闌尾取出。調整手術床, 取頭高腳低位并抬高左側, 使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若腹腔膿液較多, 可在左下腹操作孔放置引流管。最后解除氣腹, 將操作器械退出, 以創(chuàng)可貼粘合穿刺孔。
開腹組:手術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嚴格按照常規(guī)開腹流程進行操作, 找到闌尾, 查看闌尾病變及其與周圍組織、臟器的關系, 然后提起闌尾, 以止血鉗穿過闌尾根部系膜, 使用2條4-0絲線結扎系膜, 然后在結扎線間將系膜切除。在與闌尾根部相距1 cm處, 使用絲線在盲腸壁上對漿肌層做荷包縫合, 在距離闌尾根部0.3 cm的位置, 鉗夾闌尾, 再以絲線結扎。使用止血鉗鉗夾結扎線遠端, 在結扎線與止血鉗間, 將闌尾切斷。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做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明顯比開腹組更短, P<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腹腔鏡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比開腹組更少, 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 2 術后, 腹腔鏡組共有2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切口感染1例、腹腔殘余感染1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5%;開腹組有14例(切口感染5例、腹腔殘余感染6例、近期腸粘連3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5.2%, 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已被成功應用于壞疽性闌尾炎、穿孔性闌尾炎的臨床治療, 但關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的文獻明顯比其他闌尾病變更少, 這除了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操作技術有關外, 還可能與一些手術醫(yī)師認為闌尾切除僅需小切口即可, 而腹腔鏡手術較為麻煩, 未能正確認識到腹腔鏡手術的優(yōu)點有關[3]。雖然開腹闌尾切除術操作相對簡單, 但術后具有較高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與開腹手術相比,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獨特優(yōu)勢在于[4]:①腹腔感染發(fā)生率低。闌尾穿孔可引起彌漫性腹膜炎, 術中對腹腔沖洗是否徹底, 將直接關系到術后腹腔感染率的高低。傳統(tǒng)開腹手術由于切口較小, 對盆腔、膈下等部位顯露不充分, 通常不進行腹腔沖洗, 所以感染擴散幾率較高。而LA可在直視下將腹腔膿液吸凈, 徹底沖洗腹腔, 較好地避免了膿液殘留引發(fā)感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的腹腔殘余感染率為3.2%, 顯著低于開腹組的19.4%(P<0.05)。②切口感染率低。切口感染是闌尾切除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 其不僅會延遲康復時間, 也會增加患者痛苦。LA的手術切口小, 經(jīng)套管取出闌尾, 闌尾不會與穿刺口直接接觸, 在拔出套管針后, 使用碘伏反復沖洗穿刺口, 很好地避免了穿刺口污染, 所以切口感染幾率更低[5]。腹腔鏡組的切口感染率為3.2%, 顯著低于開腹組的16.1%(P<0.05)。③避免腸粘連。有學者提出[6], 術后腸粘連的有效預防措施主要有兩點, 一是術畢徹底沖洗腹腔;二是術中操作輕柔。LA術中, 使用夾持小紗布的無損傷鉗輕輕分離闌尾周圍粘連組織, 在分離粘連后將膿液吸凈, 并徹底沖洗, 從而有效預防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本研究中, 腹腔鏡組無腸粘連發(fā)生, 開腹組則有3例發(fā)生腸粘連。這與文獻報道相符。
總之, 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 能有效降低腹腔殘余感染、腸粘連、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減少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 是治療闌尾穿孔的理想術式。
參考文獻
[1] 黃奕江, 陳慶杰, 徐連春, 等.闌尾根部穿孔合并急性化膿性腹膜炎的腹腔鏡治療(附51例報告).淮海醫(yī)藥, 2013, 31(3):197-198.
[2] 黃奕江, 龔兵, 侯金華, 等.腹腔鏡結合小切口手術處理急性復雜性穿孔性闌尾炎.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1, 11(8):754-755.
[3] 楊波.開腹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穿孔性闌尾炎的臨床價值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5):64-65.
[4] 戴維, 杜工亮, 謝婷利, 等.腹腔鏡闌尾切除術43例.陜西醫(yī)學雜志 , 2013(10):1413-1414.
[5] 任培土, 沈志宏.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適應證探討.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0, 15(2):146-148.
[6] 胡偉來, 何海榮, 葉德夫, 等.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治療中的療效分析.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1, 08(13): 50-51.
[收稿日期:2014-05-22]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的臨床療效。方法 62例闌尾穿孔患者隨機分為開腹組和腹腔鏡組(各31例), 開腹組行開腹闌尾切除術, 腹腔鏡組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 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明顯比開腹組更短(P<0.05), 術中出血量明顯比開腹組更少(P<0.05),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腹腔鏡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5%(2/31), 開腹組為45.2%(14/31), 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 能有效降低腹腔殘余感染、腸粘連、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減少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 是治療闌尾穿孔的理想術式。
【關鍵詞】 腹腔鏡;開腹;闌尾切除術;闌尾穿孔
闌尾穿孔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 常規(guī)的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 術后腹腔感染、切口感染風險較高[1]。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自問世以來, 就受到了廣大臨床醫(yī)師及患者的青睞, 目前已是治療闌尾炎的主流術式, 但關于LA治療闌尾穿孔的文獻報道則相對較少[2]。本院在闌尾穿孔的臨床治療中, 采用了腹腔鏡闌尾切除術, 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2例闌尾穿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闌尾穿孔臨床診斷標準, 并經(jīng)病理及手術證實。所有患者均有全腹壓痛(或反跳痛)等臨床表現(xiàn), 術前B超檢查結果顯示腹腔有積膿。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分為開腹組和腹腔鏡組(各31例):開腹組男20例, 女11例, 年齡12~66歲, 平均年齡(32.2±3.6)歲;腹腔鏡組男22例, 女9例, 年齡13~67歲, 平均年齡(35.3±4.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腹腔鏡組: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進行臍部上緣穿刺, 建立人工氣腹即:[壓力13~15 mm Hg (1 mm Hg=0.133 kPa], 將10 mm套管針置入臍部穿刺孔中, 再置入腹腔鏡, 探明闌尾病變及腹腔情況后, 右上腹置入10 mm套管針, 左下腹置入5 mm套管針, 患者取頭高腳低位, 將左側抬高15°左右, 讓腹腔膿液聚集在右下腹及盆腔中, 將膿液吸凈后, 調整為頭低腳高位, 將右側抬高15°左右, 充分暴露闌尾, 對闌尾周圍粘連組織進行分離, 游離系膜和闌尾, 使用超聲刀將闌尾系膜切斷、使用圈套器對闌尾根部進行套扎2次, 在兩套扎線之間將闌尾切斷, 對闌尾殘端黏膜進行燒灼處理, 從套管中將闌尾取出。調整手術床, 取頭高腳低位并抬高左側, 使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若腹腔膿液較多, 可在左下腹操作孔放置引流管。最后解除氣腹, 將操作器械退出, 以創(chuàng)可貼粘合穿刺孔。
開腹組:手術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嚴格按照常規(guī)開腹流程進行操作, 找到闌尾, 查看闌尾病變及其與周圍組織、臟器的關系, 然后提起闌尾, 以止血鉗穿過闌尾根部系膜, 使用2條4-0絲線結扎系膜, 然后在結扎線間將系膜切除。在與闌尾根部相距1 cm處, 使用絲線在盲腸壁上對漿肌層做荷包縫合, 在距離闌尾根部0.3 cm的位置, 鉗夾闌尾, 再以絲線結扎。使用止血鉗鉗夾結扎線遠端, 在結扎線與止血鉗間, 將闌尾切斷。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做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明顯比開腹組更短, P<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腹腔鏡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比開腹組更少, 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 2 術后, 腹腔鏡組共有2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切口感染1例、腹腔殘余感染1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5%;開腹組有14例(切口感染5例、腹腔殘余感染6例、近期腸粘連3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5.2%, 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已被成功應用于壞疽性闌尾炎、穿孔性闌尾炎的臨床治療, 但關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的文獻明顯比其他闌尾病變更少, 這除了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操作技術有關外, 還可能與一些手術醫(yī)師認為闌尾切除僅需小切口即可, 而腹腔鏡手術較為麻煩, 未能正確認識到腹腔鏡手術的優(yōu)點有關[3]。雖然開腹闌尾切除術操作相對簡單, 但術后具有較高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與開腹手術相比,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獨特優(yōu)勢在于[4]:①腹腔感染發(fā)生率低。闌尾穿孔可引起彌漫性腹膜炎, 術中對腹腔沖洗是否徹底, 將直接關系到術后腹腔感染率的高低。傳統(tǒng)開腹手術由于切口較小, 對盆腔、膈下等部位顯露不充分, 通常不進行腹腔沖洗, 所以感染擴散幾率較高。而LA可在直視下將腹腔膿液吸凈, 徹底沖洗腹腔, 較好地避免了膿液殘留引發(fā)感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的腹腔殘余感染率為3.2%, 顯著低于開腹組的19.4%(P<0.05)。②切口感染率低。切口感染是闌尾切除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 其不僅會延遲康復時間, 也會增加患者痛苦。LA的手術切口小, 經(jīng)套管取出闌尾, 闌尾不會與穿刺口直接接觸, 在拔出套管針后, 使用碘伏反復沖洗穿刺口, 很好地避免了穿刺口污染, 所以切口感染幾率更低[5]。腹腔鏡組的切口感染率為3.2%, 顯著低于開腹組的16.1%(P<0.05)。③避免腸粘連。有學者提出[6], 術后腸粘連的有效預防措施主要有兩點, 一是術畢徹底沖洗腹腔;二是術中操作輕柔。LA術中, 使用夾持小紗布的無損傷鉗輕輕分離闌尾周圍粘連組織, 在分離粘連后將膿液吸凈, 并徹底沖洗, 從而有效預防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本研究中, 腹腔鏡組無腸粘連發(fā)生, 開腹組則有3例發(fā)生腸粘連。這與文獻報道相符。
總之, 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 能有效降低腹腔殘余感染、腸粘連、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減少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 是治療闌尾穿孔的理想術式。
參考文獻
[1] 黃奕江, 陳慶杰, 徐連春, 等.闌尾根部穿孔合并急性化膿性腹膜炎的腹腔鏡治療(附51例報告).淮海醫(yī)藥, 2013, 31(3):197-198.
[2] 黃奕江, 龔兵, 侯金華, 等.腹腔鏡結合小切口手術處理急性復雜性穿孔性闌尾炎.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1, 11(8):754-755.
[3] 楊波.開腹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穿孔性闌尾炎的臨床價值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5):64-65.
[4] 戴維, 杜工亮, 謝婷利, 等.腹腔鏡闌尾切除術43例.陜西醫(yī)學雜志 , 2013(10):1413-1414.
[5] 任培土, 沈志宏.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適應證探討.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0, 15(2):146-148.
[6] 胡偉來, 何海榮, 葉德夫, 等.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治療中的療效分析.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1, 08(13): 50-51.
[收稿日期:2014-05-22]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的臨床療效。方法 62例闌尾穿孔患者隨機分為開腹組和腹腔鏡組(各31例), 開腹組行開腹闌尾切除術, 腹腔鏡組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 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明顯比開腹組更短(P<0.05), 術中出血量明顯比開腹組更少(P<0.05),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腹腔鏡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5%(2/31), 開腹組為45.2%(14/31), 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 能有效降低腹腔殘余感染、腸粘連、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減少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 是治療闌尾穿孔的理想術式。
【關鍵詞】 腹腔鏡;開腹;闌尾切除術;闌尾穿孔
闌尾穿孔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 常規(guī)的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 術后腹腔感染、切口感染風險較高[1]。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自問世以來, 就受到了廣大臨床醫(yī)師及患者的青睞, 目前已是治療闌尾炎的主流術式, 但關于LA治療闌尾穿孔的文獻報道則相對較少[2]。本院在闌尾穿孔的臨床治療中, 采用了腹腔鏡闌尾切除術, 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2例闌尾穿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闌尾穿孔臨床診斷標準, 并經(jīng)病理及手術證實。所有患者均有全腹壓痛(或反跳痛)等臨床表現(xiàn), 術前B超檢查結果顯示腹腔有積膿。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分為開腹組和腹腔鏡組(各31例):開腹組男20例, 女11例, 年齡12~66歲, 平均年齡(32.2±3.6)歲;腹腔鏡組男22例, 女9例, 年齡13~67歲, 平均年齡(35.3±4.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腹腔鏡組: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進行臍部上緣穿刺, 建立人工氣腹即:[壓力13~15 mm Hg (1 mm Hg=0.133 kPa], 將10 mm套管針置入臍部穿刺孔中, 再置入腹腔鏡, 探明闌尾病變及腹腔情況后, 右上腹置入10 mm套管針, 左下腹置入5 mm套管針, 患者取頭高腳低位, 將左側抬高15°左右, 讓腹腔膿液聚集在右下腹及盆腔中, 將膿液吸凈后, 調整為頭低腳高位, 將右側抬高15°左右, 充分暴露闌尾, 對闌尾周圍粘連組織進行分離, 游離系膜和闌尾, 使用超聲刀將闌尾系膜切斷、使用圈套器對闌尾根部進行套扎2次, 在兩套扎線之間將闌尾切斷, 對闌尾殘端黏膜進行燒灼處理, 從套管中將闌尾取出。調整手術床, 取頭高腳低位并抬高左側, 使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若腹腔膿液較多, 可在左下腹操作孔放置引流管。最后解除氣腹, 將操作器械退出, 以創(chuàng)可貼粘合穿刺孔。
開腹組:手術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嚴格按照常規(guī)開腹流程進行操作, 找到闌尾, 查看闌尾病變及其與周圍組織、臟器的關系, 然后提起闌尾, 以止血鉗穿過闌尾根部系膜, 使用2條4-0絲線結扎系膜, 然后在結扎線間將系膜切除。在與闌尾根部相距1 cm處, 使用絲線在盲腸壁上對漿肌層做荷包縫合, 在距離闌尾根部0.3 cm的位置, 鉗夾闌尾, 再以絲線結扎。使用止血鉗鉗夾結扎線遠端, 在結扎線與止血鉗間, 將闌尾切斷。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做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明顯比開腹組更短, P<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腹腔鏡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比開腹組更少, 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 2 術后, 腹腔鏡組共有2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切口感染1例、腹腔殘余感染1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5%;開腹組有14例(切口感染5例、腹腔殘余感染6例、近期腸粘連3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5.2%, 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已被成功應用于壞疽性闌尾炎、穿孔性闌尾炎的臨床治療, 但關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的文獻明顯比其他闌尾病變更少, 這除了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操作技術有關外, 還可能與一些手術醫(yī)師認為闌尾切除僅需小切口即可, 而腹腔鏡手術較為麻煩, 未能正確認識到腹腔鏡手術的優(yōu)點有關[3]。雖然開腹闌尾切除術操作相對簡單, 但術后具有較高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與開腹手術相比,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獨特優(yōu)勢在于[4]:①腹腔感染發(fā)生率低。闌尾穿孔可引起彌漫性腹膜炎, 術中對腹腔沖洗是否徹底, 將直接關系到術后腹腔感染率的高低。傳統(tǒng)開腹手術由于切口較小, 對盆腔、膈下等部位顯露不充分, 通常不進行腹腔沖洗, 所以感染擴散幾率較高。而LA可在直視下將腹腔膿液吸凈, 徹底沖洗腹腔, 較好地避免了膿液殘留引發(fā)感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的腹腔殘余感染率為3.2%, 顯著低于開腹組的19.4%(P<0.05)。②切口感染率低。切口感染是闌尾切除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 其不僅會延遲康復時間, 也會增加患者痛苦。LA的手術切口小, 經(jīng)套管取出闌尾, 闌尾不會與穿刺口直接接觸, 在拔出套管針后, 使用碘伏反復沖洗穿刺口, 很好地避免了穿刺口污染, 所以切口感染幾率更低[5]。腹腔鏡組的切口感染率為3.2%, 顯著低于開腹組的16.1%(P<0.05)。③避免腸粘連。有學者提出[6], 術后腸粘連的有效預防措施主要有兩點, 一是術畢徹底沖洗腹腔;二是術中操作輕柔。LA術中, 使用夾持小紗布的無損傷鉗輕輕分離闌尾周圍粘連組織, 在分離粘連后將膿液吸凈, 并徹底沖洗, 從而有效預防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本研究中, 腹腔鏡組無腸粘連發(fā)生, 開腹組則有3例發(fā)生腸粘連。這與文獻報道相符。
總之, 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穿孔, 能有效降低腹腔殘余感染、腸粘連、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減少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 是治療闌尾穿孔的理想術式。
參考文獻
[1] 黃奕江, 陳慶杰, 徐連春, 等.闌尾根部穿孔合并急性化膿性腹膜炎的腹腔鏡治療(附51例報告).淮海醫(yī)藥, 2013, 31(3):197-198.
[2] 黃奕江, 龔兵, 侯金華, 等.腹腔鏡結合小切口手術處理急性復雜性穿孔性闌尾炎.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1, 11(8):754-755.
[3] 楊波.開腹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穿孔性闌尾炎的臨床價值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5):64-65.
[4] 戴維, 杜工亮, 謝婷利, 等.腹腔鏡闌尾切除術43例.陜西醫(yī)學雜志 , 2013(10):1413-1414.
[5] 任培土, 沈志宏.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適應證探討.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0, 15(2):146-148.
[6] 胡偉來, 何海榮, 葉德夫, 等.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治療中的療效分析.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1, 08(13): 50-51.
[收稿日期:2014-05-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