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芳燕+宋文明+楊寧+黃海
摘 要 考察水溫、光照強度和附著基質等因素對長莖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pera)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長莖葡萄蕨藻的合適生長溫度為21~27℃,水溫低于18℃或高于30℃均對其生長具有不利影響;其最適生長光照強度為8 000 lx左右,光照不足對藻體生長及形態(tài)特征產生顯著影響;附著基質對長莖葡萄蕨藻的影響也較大,單面框網養(yǎng)殖效果總體要優(yōu)于網格塑料筐。此外,在養(yǎng)殖過程中應注重防治雜藻污染。本研究為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的規(guī)?;斯ゐB(yǎng)殖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長莖葡萄蕨藻 ;水溫 ;光照強度 ;附著基質
分類號 Q55
Artificial Culture Technology of Caulerpa lentillifera
JIANG Fangyan2) SONG wenming2) YANG ning1) HUANG Hai1)
(1 Sanya Science & Technology Academy of Breeding and Multiplication,
Sanya, Hainan 572000, China;
2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ongzhou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China)
Abstract Effects of temperature, light intensity, and attaching substratum on the growth of C. lentillipera from Haina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owth of C. lentillipera was affected when the temperature below 15℃ or above 30℃. And, its optimum temperature was at about 27℃. The optimum light intensity of the growth of C. lentillipera was at around 8 000 lx. Insufficient light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its frond. The attaching substratum also had an obvious impact on the C. lentillipera, the cultivation results of single frame net was superior to mesh plastic basket. In addition, it should be focused on prevention of miscellaneous algae pollution during the culture process. This research provide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scale artificial culture of C. lentillipera.
Keywords Caulerpa lentillipera ; temperature ; light intensity ; attaching substratum
長莖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隸屬綠藻門(Chlorophyta)、蕨藻科(Caulerpaceae)、蕨藻屬(Caulerpa),是分布于中國南海、東南亞、日本沖繩、中國臺灣、大洋洲等熱帶、亞熱帶海域的一種暖溫性大型經濟綠藻[1]。因其直立莖球狀體晶瑩剔透、潤飽滿似葡萄,又稱為“海葡萄”,其食用口感如魚子醬般豐富,常蘸醬調味生食、搭配海鮮涼拌,或制成高級料理,有“綠色魚子醬”之稱[2-3]。長莖葡萄蕨藻營養(yǎng)豐富,含有大量的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等[4],不僅具有良好的食用價值,在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風濕癥、抗菌及美容保健方面也具有較好功效[5]。
目前,長莖葡萄蕨藻在日本、菲律賓、臺灣等地區(qū)的養(yǎng)殖已經非常普遍,其中以日本的技術最為成熟。日本自1950年在琉球開始養(yǎng)殖,到2006年年產量已達214 t,產值達6.6億日元。我國對海葡萄藻人工引種和養(yǎng)殖起步較晚,直到2006年才由福州市海洋與漁業(yè)技術中心首次從日本長崎引種[6]。2011年,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從越南購進長莖葡萄蕨藻體3 kg,挑選500 g健康藻體進行試養(yǎng),經過2個月的養(yǎng)殖,藻體重量達到了3 kg[7];2012年,海南省海洋與漁業(yè)科學院從日本沖繩引進海葡萄藻[8]。目前我國大陸海葡萄養(yǎng)殖主要從日本、越南、臺灣等地區(qū)引種,尚未見利用海南本地海葡萄種進行養(yǎng)殖的報道。筆者從海南省陵水縣黎安港海區(qū)采集到野生長莖葡萄蕨藻,并在三亞市崖城鎮(zhèn)養(yǎng)殖場進行擴繁。本文研究了水溫、光照和附著基質等因素對海葡萄藻生長的影響,旨在為其規(guī)?;斯ゐB(yǎng)殖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驗材料
長莖葡萄蕨藻采自海南省陵水縣黎安港海區(qū),在三亞市崖城鎮(zhèn)養(yǎng)殖場進行擴繁,選擇藻色正常、健壯的藻體作為試驗樣品。
1.1.2 主要儀器
放大鏡、直尺、電子稱、鹽度計、溫度計、pH計、光照培養(yǎng)箱(HPG-280BX)、數碼相機(Sony,Cyber-shot DSC-TX9)、過濾自然海水、農用復合肥等。
1.2 方法endprint
1.2.1 溫度和光照對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生長的影響
溫度對長莖葡萄蕨藻的影響。利用光照培養(yǎng)箱設置培養(yǎng)溫度處理分別為15、18、21、24、27、30和33℃,初始藻體重量為5 g(計100%),光照強度為4 000 lx,每天換1/4新鮮海水,每個溫度處理重復3次,連續(xù)培養(yǎng)21 d后,采用電子天平稱其重量。
光照強度對長莖葡萄蕨藻的影響。利用光照培養(yǎng)箱設置光照強度分別為0、2 000、4 000、6 000、8 000和10 000 lx,初始藻體重量為5 g(計100%),培養(yǎng)溫度26℃,每天換1/4新鮮海水,每個光照強度處理重復3次,連續(xù)培養(yǎng)21 d后,采用電子天平稱重。
1.2.2 水泥池養(yǎng)殖
1.2.2.1 養(yǎng)殖設施
養(yǎng)殖水泥池規(guī)格為6 m×4 m×1.5 m。每個水泥池上方設有入水口,下方有出水口,且池中水位可以調節(jié)。池底四周鋪有通氣管道,通氣開關設置在水泥池上邊,可以調節(jié)通氣大小。養(yǎng)殖用水為砂濾自然海水,鹽度為35左右,其水質指標符合《漁業(yè)水質標準》(GB 11607-1989)。
1.2.2.2 藻種投放
藻種投放前將水泥池和網具用漂白粉(20~50 g/m3)浸泡消毒24 h,殺滅池中的其它雜藻和搖蚊幼蟲等有害生物。水泥池消毒后用海水浸泡1~2 d,再用新鮮海水反復沖洗,確保水泥池無漂白粉殘留。
水泥池經消毒和徹底清洗后即可投放藻種。首先向水泥池中加入海水20~30 cm,以單面框網能漂浮而又不影響人工操作為宜。藻種徹底清除絲藻和硅藻等雜藻并用海水清洗干凈,清洗過程中盡量避免使藻種假根等部位受傷。將藻種均勻地綁附在單面框網上,密度約0.4 kg/m2,盡量避免藻種集中。一個水泥池中投下10 kg的藻種。如果用塑料網格狀筐(405 mm×315 mm×230 mm),則只需將藻種放入筐中,然后扣在池底,上面用石頭壓住筐即可。每個水泥池大約等間距放置8個筐即可。
1.2.2.3 日常管理
藻種投放后,前期采取不通氣、微流水方式養(yǎng)殖,避免水流沖刷藻種而影響藻種附著于網面或塑料筐上。待有新芽出現后,再采取微通氣和24 h不間斷微流水方式養(yǎng)殖。若發(fā)現水色變化,需適當加大水流;若發(fā)現絲藻和硅藻等雜藻附著在池底、網面或塑料筐上,則需立即刷洗以清除雜藻,刷洗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傷及藻種。每隔3 d用N∶P∶K=15∶15∶15的農用固體復合肥均勻撒于池中進行施肥,施肥量為每池50 g左右。施肥時間為上午8:00~9:00,施肥后關閉出水口和入水口,適當加大氣量以加快水體交換,避免局部施肥濃度過高,約2 h后恢復正常流水和充氣。
1.2.3 長莖葡萄蕨藻生長觀察與測定
每天觀察藻體生長情況,及時清除雜藻和生長狀況不良的藻體。選擇完整的藻體研究其形態(tài)特征,用Sony Cyber-shot DSC-TX9型數碼相機拍照,并作好記錄,試驗結束后以電子天平(精度為萬分之一)稱重,稱重前用定性濾紙吸干藻體表面水分。
2 結果與分析
2.1 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的形態(tài)學特征
長莖葡萄蕨藻藻體呈鮮綠色,匍匐蔓生,有直立莖及匍匐莖之分化,直立莖高約3~8 cm,長有許多小枝,小枝頂端膨大成圓球形,直徑0.1~0.15 cm。匍匐莖圓柱狀,平滑,直徑0.6~1.0 mm,向下長出須狀假根(圖1)。以尖端分裂的方式生長,新長出來的部分呈透明色,第2天轉變?yōu)榫G色。藻體斷裂后,裂口處有黃色物質流出以堵塞傷口。藻體生長較快,在環(huán)境適宜時每天可長2 cm以上。藻體假根必須附著于一定的基質。在養(yǎng)殖過程中常有部分藻體出現白化,并且出現綠色網狀紋路,一段時間后這些藻體就會死亡。
2.2 水溫對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生長的影響
長莖葡萄蕨藻廣泛分布于熱帶與亞熱帶海域,是一種暖水性藻類,溫度是限制其分布的一個重要的生態(tài)因子。不同培養(yǎng)溫度對長莖葡萄蕨藻生長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15℃時,培養(yǎng)第3天,藻體出現白化現象;18℃時,培養(yǎng)至第6天,藻體出現白化現象;溫度在21~27℃時,長莖葡萄蕨藻正常生長,未出現白化現象,其中溫度27℃時,藻體生長最快;30℃時,培養(yǎng)至第3天,藻體直立莖部分發(fā)白,而匍匐莖部分顏色變?yōu)樯罹G(圖2),藻體逐漸軟化,直至萎縮死亡;33℃時,培養(yǎng)至第2天,藻體出現白化現象。因而,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在15~33℃下,均能存活。但是,當溫度長時間低于18℃或高于30℃時,藻體生長緩慢,并逐漸出現白化現象。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的養(yǎng)殖溫度,應控制在21~27℃。
2.3 光照對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生長的影響
長莖葡萄蕨藻對光照要求較高。在自然海域中,主要分布于陽光可及之潮間帶,以有利于充分吸收光照。長莖葡萄蕨藻隨光照強度不同而形狀差異較大,有時僅從外部形態(tài)難以區(qū)分長莖葡萄蕨藻與其它類似種,給蕨藻的種類鑒定造成一定的困難。不同光照強度對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生長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如圖3,在暗培養(yǎng)(0 lx)條件下,藻體白化現象顯著,隨著培養(yǎng)時間增長,藻體逐漸萎縮,并開始腐爛。在2 000~8 000 lx范圍內,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藻體生物量與光照強度呈正相關,光照強度為8 000 lx時,其生物量增加達到峰值。當光照強度達到10 000 lx時,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的生物量低于6 000 lx 時的生物量而高于4 000 lx時的生物量,說明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的最適光照度為8 000 lx左右。此外,在實驗過程中還觀察到,光照不足會導致海南產長莖葡萄蕨藻藻體生長緩慢,顏色偏深綠,且直立莖較短;藻粒形狀也改變較大,可變?yōu)闄E球狀直至棒狀,匍匐莖也較細。
水泥池養(yǎng)殖試驗結果顯示(表1),無論是塑料筐還是單面框網,長莖葡萄蕨藻在不遮光(8 000~10 000 lx)的情況下生長情形均優(yōu)于遮光(2 000~3 000 lx)的情況。單面框網養(yǎng)殖模式中,遮光情況下,藻體生物量僅為初始的60%;而不遮光情況下,藻體生物量達到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