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米拉
1997年10月,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波馬農(nóng)場內(nèi)的一座土墩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金銀器,堪稱精品。該墓葬被稱為波馬古墓,位于昭蘇縣西南100公里處,地屬天山西段北麓的山前草原地帶,東依木札特河,西臨納林果勒河,北靠伊犁河的主要支流特克斯河,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這里水草豐美,植被茂盛,是一處理想的天然牧場。歷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如月氏、烏孫、突厥等民族均曾活動于此。對于該墓葬的時代和族屬方面的定位,現(xiàn)在考古界有幾種觀點。通過考古工作者對波馬古墓出土文物的整理和分析,認為這批文物的時代下限為6至7世紀,可能是游牧民族貴族墓葬。
波馬古墓作為游牧貴族的墓葬,出土遺物中金銀器占多數(shù),制作工藝技術(shù)以鑲嵌寶石、焊接、錘揲、模壓、拋光等為主,器物厚重,做工精巧,風(fēng)格獨特。其中的鑲紅寶石黃金面具、鑲嵌紅寶石帶蓋金罐、鑲紅瑪瑙虎柄金杯、鑲紅寶石金劍鞘、紅寶石金戒指、錯金銀瓶以及鑲紅寶石金杯等都堪稱是美輪美奐的精品。在此對這些文物略作介紹,與大家共同鑒賞。
首先是鑲紅寶石黃金面具,它是波馬墓地的一號文物,富麗奢華到極點。整個面具高17厘米,寬16.5厘米,重245.5克。面形由以鼻梁為中線的兩塊金片鉚合后錘揲而成,面形寬闊,濃眉大眼,八字胡。另用寬約1厘米的長條形金片鉚接于兩腮,上及耳鬢,下及下頜,自然形成了絡(luò)腮胡。眉眼和胡須均鑲嵌了紅寶石。胡須所飾紅寶石周圍均點焊了一周金珠,形成了小巧精致的聯(lián)珠飾(見圖1)。面具的表情莊嚴而不失威嚴。雖然紅寶石部分已經(jīng)失落,整個面具也有些變形,但這并不影響面具本身散發(fā)出來的富貴。
鑲嵌紅寶石帶蓋金罐比起金面具保存得要好些,罐高約14厘米,重489克。罐蓋上模壓有7朵寶相花紋,寶相花中心原有蓋鈕,與蓋鉚聯(lián),已缺失。每朵寶相花蕊部位均應(yīng)鑲有水滴形寶石,也已缺失。寶相花下蓋面邊緣有一圈長條形凹槽,槽內(nèi)也應(yīng)鑲有寶石,同樣缺失。罐身頸肩部位飾一圈金質(zhì)辮形紋,其下鑲嵌圓形紅寶石一周。不難看出,凹槽內(nèi)曾經(jīng)也鑲有透亮的寶石,現(xiàn)已缺失。再往下的腹肩部位便是一周14組垂飾的三葉形紋飾,葉內(nèi)同樣鑲有寶石。瓶肩腹部有耳,現(xiàn)僅存鉚接點。瓶足焊接于罐身,邊緣飾有金質(zhì)聯(lián)珠(見圖2)。雖然裝飾此罐的紅寶石缺失了不少,但這完全沒有影響它散發(fā)富麗堂皇的光芒。
想要用金碧輝煌來形容一件器物的話,那么波馬古墓出土的鑲紅瑪瑙虎柄金杯是最當(dāng)之無愧的。此杯通高16厘米,重725克,全金制成,通體壓出菱格紋,每個菱格內(nèi)鑲有一枚橢圓形紅瑪瑙。杯柄為金質(zhì)猛虎,金杯也因此而得名。此虎給人的視覺效果可以用警惕、勇猛、敏感三個詞形容,它四肢健壯,腰身細長,通體塹刻虎斑紋,栩栩如生,使這個器物達到了完美的藝術(shù)境界(見圖3)。通觀此杯,金色與紅色相融,灼灼生輝。
波馬墓出土的錯金銀瓶可以說是銀器中的佼佼者。這件銀瓶通高17.2厘米,器形雖略顯肥長,但不失精巧。瓶頸部錯有一圈金帶,金帶的上下兩沿各裝飾有一圈聯(lián)珠紋飾,在兩圈聯(lián)珠紋中裝飾有一圈別致的四瓣花紋,使這件銀瓶散發(fā)著讓人望塵莫及的高貴氣質(zhì)(見圖4)。
除這幾件金銀器以外,波馬墓出土的鑲紅寶石金劍鞘、紅寶石金戒指、掐絲金帶、金指套以及各類金飾件等近60件(組),都堪稱金器中的巧奪天工之作(見圖5-圖9)。
波馬金銀器品級之高、數(shù)量之多、制作工藝之精湛,大量使用紅寶石,均為過去所不見??梢哉f它們是新疆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的第一批高級金銀制品,這一件件具有稀世價值的文物對新疆考古文化,尤其是向來被視為游牧民族生產(chǎn)、活動理想舞臺的伊犁河流域考古文化研究,以及對我國古代金器制作技術(shù)和審美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