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摘要:近年來,語言共性論研究成為語言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诖?,從研究歷史、理論基礎和相關研究的角度,對近幾十年來國內語言共性論的研究做了一個簡要的回顧分析,以期更清楚地認識語言共性研究的現(xiàn)狀,推動這一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語言共性;研究歷史;理論基礎;相關研究
中圖分類號:H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9-0149-02
近年來,語言共性論研究越來越受國內外語言學界的重視,盡管迄今為止不同語言學流派對于語言共性論褒貶不一,但是基于眾多語言學家對世界上大量語言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語言之間是存在著共性的,而且這種共性非常顯著。找出不同語言之間存在的共性,對于更好地去認識人類語言,找到恰當的方法去習得不同的語言,以及用于不同語言間的互譯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筆者對國內外近幾十年來語言共性論的研究做了一個綜述,以便對國內語言共性論研究的現(xiàn)狀有所了解,推動這一研究的繼續(xù)深入開展,期待中國的語言學界能夠為這一研究課題做出應有的貢獻。
1語言共性論的研究歷史
丁信善曾對語言共性研究的歷史做過詳細的論述:早在13世紀,語言學家基爾沃德比(Robert Kilwardby)就認為語言學應努力發(fā)現(xiàn)一般語言的本質。大約在1630年,德國哲學家阿爾斯特德(Alsted)首次使用了一般語法(general grammar)一詞,用以區(qū)別具體語法(specific grammar)。到了19世紀,許多語言學家紛紛致力于對語言形態(tài)進行分類,建立它們之間的譜系關系。最早提出這種分類的是施萊格爾,他把語言分為三種類型:孤立語、粘著語、屈折語。20世紀前半葉的語言共性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語法形態(tài)方面的對比,而是把視野擴展到了語音平面的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語言共性的研究在國外,特別在美國受到空前的重視,其代表人物有格林伯格、喬姆斯基、科姆里[1]。
2幾種不同的語言共性觀
觀點一:在美國結構主義者中普遍流行著一種保守的共性觀思潮。他們并不否認語言共性的存在。例如,所有語言都使用音素和語素兩種語言單位的觀點就是由結構主義者首先提出來的。但是他們一般不作具有跨語言意義的論斷,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個別語言作孤立的描寫上。因此,他們的言論和研究帶有一種濃厚的個性論色彩。例如,Sapir強調:“語言是一種有無限變異的人類活動?!盵2]Bloomfield認為:“我們認為普遍性的特征很可能就在下一種我們能接觸到的語言中蕩然無存?!盵3]
觀點二: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生成語法學派認為存在一種能夠幫助人們習得母語和外語的普遍語法,以及與關于語法結構的普遍語法假說相對的語義分解法,即研究語言的語義結構。其理據是假定語言知識具有與生俱來的預規(guī)范(prespecification)。根據該理論,語言的表層結構可能有所區(qū)別,然而在表層結構之下的底層結構卻有著廣泛的相似性。而且這種驚人的相似可以得到實證的佐證,即人類語言內部存在著一套普遍的底層原語(primitives),這些底層原語與作用于它們的普遍原則共同發(fā)揮意義建構作用[4]。
觀點三:認知語言學的誕生是建立在對于形式語言學的不滿的基礎之上的。認知學派和生成學派具有共享目標,即解釋類似的語言現(xiàn)象。但是,生成主義學派低估甚至忽略語義在句子意義建構中的作用,過分強調句法的作用。與之相對,給予語義充分的重視正是認知功能主義學派的優(yōu)越之處。構式語法家們摒棄了生成語法的主流觀點,認為人類知識正是由這些形式—意義對子,即構式組成的。因此“單詞和規(guī)則”模型被一種“言語者思維中所有語法知識的統(tǒng)一表征”模型取而代之[5]。謝信一(1991;1992)把語法現(xiàn)象歸結于兩個相互競爭的原則:臨摹性和抽象性。兩者在所有的語言中都存在,所以是一種共性的現(xiàn)象。但不同的語言(甚至語言在不同的時期)可以在臨摹性和抽象性兩個極端之間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形成臨摹性的語言(如漢語)和抽象性的語言(如英語)[6~8]。
3語言共性觀的理論基礎
程工列舉了來自兒童語言習得、語言感知和神經語言學方面的證據,以說明語言共性存在的深刻性。這些證據包括:(1)從兒童語言習得的角度來看,語言之間的差異微乎其微;(2)從語言感知的角度來看,各種語言都有相同的特性,如快速性和強制性等等;(3)從神經語言學的角度看,尤其從失語癥的角度來看,各種語言都有相同的生理基礎,在語言殘疾的成因和表現(xiàn)上是完全一致的[9]。Lenneberg認為語言是有生理基礎的,主要有以下幾點證據:第一,語言與其他生理現(xiàn)象一樣,其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歷程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第二,生理現(xiàn)象在一定時期都會出現(xiàn),是壓抑不住的。第三,不管進行怎樣的刺激,動物也不能學會人類的語言[10]。心理語言學家發(fā)現(xiàn)語言共性有著它的心理學基礎。蘭萍認為,語言共性的心理學基礎主要表現(xiàn)在感性范疇、認知范疇、社會范疇以及語言心理范疇[11]。
4語言共性觀的相關研究
通過對近年來這方面的論文的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對于語言共性觀的研究比較多的是關于語言共性的不同表現(xiàn)方面的羅列,以及對比兩種或三種語言在某些方面的共同之處,以便促進英語或對外漢語教學。此外,還有關于語言共性的理論運用于翻譯領域,即語言共性與可譯性的關系。也有少數文章對生成語法學派的語言共性觀提出質疑。姚曉波對語言共性的不同表現(xiàn)方面做了非常詳細的羅列,如語音、詞匯、語法方面的共性[12]。王紅旗把語言共性分為現(xiàn)象共性和規(guī)則共性。現(xiàn)象共性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和語義方面;而規(guī)則共性則表現(xiàn)在詞法和句法方面[13]。張松松、張琰通過HAVE分解法的個案研究,來說明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以及語義分解法的可行性[14]。許多學者對英漢兩種語言的某一具體方面如詞匯、短語、諺語等進行對比研究,找出其共性以此來印證語言共性觀。語言共性為可譯性提供了理論基礎,這方面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v觀這些關于語言共性的文章,都是對語言共性進行佐證,鮮有對其提出質疑的。范連義(2011:56,58)引用語言類型學的研究結果,旨在說明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無論從數學上還是從語料的實際調查分類上都是有問題的,從而對喬氏的理論提出了質疑[15]。endprint
5結語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語言共性論的研究在國際上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它的理論也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近年來,在中國語言學界盡管有人對語言共性論持懷疑和抵觸情緒,但是這一理論已為多數中國學者所接受,然而國內的研究還是停留在對國外理論的詮釋階段,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這還有待于中國的語言學者在這一領域進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以推動語言共性觀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丁信善.語言共性與類型研究的歷史發(fā)展述略[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89,(3):27-33.
[2]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 Harcourt Brace,1921:106.
[3]Bloomfield L., Language[M].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33:20.
[4]Chomsky N., 1993.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C].In K. Hale and S.J. Keyser (eds.) 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 1-52. 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Sylvain Bromberger.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reprinted as chapter 3 of Chomsky (1995))
[5]Croft 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255.
[6]謝信一,葉蜚聲.漢語中的時間和意象(上)[J].國外語言學,1991,(4):24-32.
[7]謝信一,葉蜚聲.漢語中的時間和意象(中)[J].國外語言學,1992,(1):20-28.
[8]謝信一,葉蜚聲.漢語中的時間和意象(下)[J].國外語言學,1992,(3):17-24.
[9]程工.語言共性的心理學和生理學證據[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5):6.
[10]Lenneberg E. H.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New York: Wiley and Sons,1967.
[11]蘭萍.語言共性對“沃爾夫假說”的修正[J].外語教學,2001,(6):28-29.
[12]姚曉波.語言的共性與中介語[J].渤海大學學報,2007,(6):136-139.
[13]王紅旗.共性—個性—共性:語言學價值取向的歷史變遷[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45.
[14]張松松,張琰.論語言共性的生成語法視角——以HAVE分解法為例[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2).
[15]范連義.“語言共性”與“家族相似性”——維特根斯坦和喬姆斯基語言哲學思想比較研究之一[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56-58.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Sep.20141Vol.33 No.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