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摘要:《阿Q正傳》是魯迅和中國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在眾多外文譯本中,威廉·萊爾的英譯本得到的評價較高。翻譯目的論自誕生以來,對翻譯實踐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基于此,從翻譯目的論角度賞析《阿Q正傳》第二章的英譯本,分析譯者是如何遵守翻譯目的論而創(chuàng)作出成功的譯本,以期為其他譯者指明方向。
關鍵詞:翻譯目的論;《阿Q正傳》;威廉·萊爾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9-0160-02
一、翻譯目的論概述
目的論是現(xiàn)代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最初的倡導者是賴斯。她于1971年首次提出將翻譯行為要達到的目的納入翻譯研究之中。翻譯目的論者認為,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目的決定手段。翻譯策略必須根據(jù)翻譯目的來確定?!皬哪康恼摰挠^點可以看出,這一學派的主張是一種以讀者為中心或說以目的語文化為導向的翻譯理論”[1]。因此,譯者在決定具體翻譯策略時,也不必過于拘泥于與原文“對等”。
該理論包含目的、連貫和忠誠三原則。從翻譯目的出發(fā),譯者能動地選擇翻譯手段。忠誠原則要求譯文必須忠實,不能隨意曲解原文內(nèi)容。連貫原則指譯文必須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李文革認為,譯文必須在目的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2]。
二、從目的論角度分析《阿Q正傳》英譯本
(一)目的原則
目的原則即在翻譯中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以目的語言或譯文讀者為主,使譯文更通俗易懂。翻譯目的論基本上是一種以譯語讀者為中心或者說以目的語文化導向的理論。
1.傳統(tǒng)習俗的翻譯
漢英兩種語言不僅屬于不同的語系,其代表的文化傳統(tǒng)、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表達習慣、思維方式、意識形態(tài)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翻譯就是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交際,涉及文化和語言的轉(zhuǎn)移。有時翻譯中碰到的主要問題往往不是語言方面,而是文化差異造成的,如何妥善處理文化差異至關重要。
①這是未莊賽神的晚上?!鰬虻蔫尮?,在阿Q的耳朵里仿佛在千里之外;……
It was on a night when Wei Village was holding a festival of thanksgiving to the gods....the orchestras crashing cymbals and pounding drums might just a...
賽神是浙江紹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當天人們會祭拜土地神,以祈求土地神的庇佑,賜予他們吃穿。為得到神的保佑,人們會以唱戲、奏樂等方式把神請出寺廟,娛樂眾神。譯文處理成a festival of thanksgiving to the gods。感恩節(jié)是西方人極其重要的節(jié)日,全家人會團聚一堂,享用大餐。這樣處理便于英語讀者了解中國的地方風俗,加深對文章情節(jié)的理解。鐃鈸是拉丁美洲舞曲音樂中的打擊樂器,作用與鑼鼓類似。
2.貨幣單位的翻譯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貨幣單位和金融體系,其發(fā)展歷史也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和人民的發(fā)展,因此也屬于文化的范疇。翻譯中國的文學作品時,面對絢麗多彩的具有東方特色的錢幣文化體系,譯者有多重選擇。
②他贏而又贏,銅錢變成角洋,角洋變成大洋,大洋又成了疊。
Copper pennies turned into silver dollars, ...
銅錢、角洋、大洋都是民國時期,即魯迅的寫作時期所通用的貨幣,一個大洋約等于一百銅錢。銅錢是用銅鑄成的,大洋是用白銀鑄造的。在譯文中,譯者把他們處理成pennies、dollars,也就是美國的貨幣單位,并且一美元也略等于一百美分。于是在保障功能對等的前提下,譯者的處理方法方便了讀者的順利理解。
(二)連貫原則
連貫原則要求“由譯者產(chǎn)生的信息必須能夠用于目標接受者情景相連貫的方式來解釋”[3]19。因此,譯者應當充分考慮目標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
連淑能指出[4],西方人注重理性思維與邏輯判斷,因此英語是形合的、顯性的語言;而中國人強調(diào)靈感和領悟,因此漢語是意合的、隱性的語言,需要讀者依靠上下文自己理清語句的邏輯關系。漢譯英時,譯者要把隱性的變成顯性的,明示邏輯關系。
③說是算被兒子拿去了罷,總還是忽忽不樂;說自己是蟲豸罷,也還是忽忽不樂……
He tried to write the whole thing off by telling himself that hed been robbed by his own sons... Then he considered dismissing it by calling himself a bug, ...
阿Q本應能破天荒地贏到一大筆錢的,但一場不明不白的騷亂后,設賭攤的人跑了,到手的錢也沒了,還莫名其妙地挨了拳頭。阿Q實在郁悶,便調(diào)用了“阿Q精神法”:安慰自己被兒子搶,自己是蟲豸。原文中只敘述了動作,卻沒有明示動作的起因。于是譯者添加He tried to write the whole thing off by和 Then he considered dismissing it by,使句子變得連貫有條理,且讀者不會感到困惑。
④做戲的鑼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聽得樁家的歌唱了。
So as far as Ah Q was concerned, the orchestras crashing cymbals and pounding drums..., for he heard nothing but ...
譯文有兩個地方體現(xiàn)了連貫原則。第一,添加了so和for兩個連詞。So使該句同前面緊密銜接:雖然一片喧囂中有戲臺子和賭攤的聲音,阿Q認為做戲的鑼鼓聲是在遠處。for用來解釋原因。第二,句序調(diào)整。譯文的句子順序:在阿Q聽來,戲中的鑼鼓聲仿佛十里之外;(因為)他只聽得樁家的吆喝聲了。先果后因,符合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endprint
(三)忠實原則
忠實原則關注文本間(譯文和原文之間)的連貫。這在某種意義上類似于其他翻譯理論中所說的譯文對原文的忠實。
1.語言風格的忠實
《阿Q正傳》是一篇諷刺小說,但魯迅把諷刺表現(xiàn)得很含蓄微妙,比如運用反語。譯文中,譯者保留了原文風格,且為了幫助讀者感受諷刺效果,加了很多注解,盡可能多地給讀者提供背景信息。
⑤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xiàn)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于是也心滿意足地得勝地走了。
腳注:Contemporary readers saw Ah Q as representing China in miniature: continually humiliated by the imperialist power, China had gained “psychological victories” by boasting about the superiority of her ancient civilization.
一方面,譯者在內(nèi)容上忠實了原文,傳達了隱晦的諷刺。另一方面,腳注介紹了背景信息,讀者能無誤地感受到諷刺。譯文中還有很多腳注的例子。
2.措詞的忠實
《阿Q正傳》中生活化的口語和講究的文言文并存。這是因為阿Q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是顯赫人家之后,所以偶爾會冒出幾句文言句子以證明身份。而實際上他不過是一介流民,生活在社會底層,所以他說的話也就理所當然地體現(xiàn)出口語化、俚語化和粗俗的特點。利奇等認為,言語表現(xiàn)能很好地刻畫人物的性格。于是譯者在措辭時遵循了忠實原則[5]。
⑥夫文童者,將來恐怕要變秀才者也。
...those whom one doth Young Literati name can darn well get to be those whom one must Budding Talents proclaim.
原文是文言文形式,譯者相應處理成了古英語,用doth來表示第三人稱單數(shù)。
⑦他想:……然而未莊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xiāng)下人啊。
... I gotta remember that next to me, Wei Villagers are just a bunch of hicks.
碰到文言文形式,譯者相應處理成了古英語doth。gotta在書面語中用于代表發(fā)音不很規(guī)范的have got to(必須)。Hick(鄉(xiāng)巴佬),也是極口語化的粗魯表達。
三、結(jié)語
威廉·萊爾[6]在處理《阿Q正傳》中的文化特色詞時,套用目的語的文化成分,使讀者容易接受又符合原文意義。漢語是隱性的語言,因此漢譯英時,譯者要承擔起明示邏輯關系的責任,為此添加了許多連詞。對原文的忠實不僅強調(diào)意義方面,更強調(diào)寫作風格上。譯文完整地表現(xiàn)了原文的諷刺風格,更在措辭上凸顯了人物的個性刻畫。
參考文獻:
[1]金朋蓀.大學英語翻譯與理論實踐[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2]李文革.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Shuttleworth Mark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利奇&肖特.小說文體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6]Lyell William A. Diary of A Mad Man and Other Stories[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0.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Sep.20141Vol.33 No.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