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廣州 510631)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廣州 510631)
知識理論與真之理論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康德的先驗邏輯關于知識說了很多,關于真卻說得很少??档碌恼嬷碚摷炔荒芎唵蔚卣J為是符合論,也不能簡單地劃歸于融貫論。引入當代邏輯哲學成果,從真之定義、形式和質(zhì)料標準、真之載體等方面分析先驗邏輯中真之觀念,可以對康德的真之觀念作一種實用論的解讀。準確把握康德的真之理論,既可以促進對先驗哲學的理解,又可以促進對邏輯哲學中真之理論的研究。
真 先驗 符合 融貫 實用論
談到知識理論,人們往往會追問“真”(truth)是什么?人們往往對“真”和“真理”兩個概念不加以區(qū)別:“真”是就語句、陳述或命題的真假而言;“真理”不僅有真假的意思還含有規(guī)律的意思。在這里,對“真”和“真理”的討論均是就真假而言??档抡J為:“知識的主要完備,乃至知識的一切完備的基本和不可分離的條件是真理?!雹伲鄣拢菘档?《邏輯學講義》,第48—49頁,許景行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認識世界,需要下判斷,而這需要判斷命題的真假,即需要一個真之理論作為支點,所以,一個認識理論,需要預設一種真之理論。亞里士多德說:“把哲學稱為真理的知識是正確的?!雹冢酃畔ED]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第33頁,苗力田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在《純粹理性批判》(下文簡稱《純批》)中,康德正式提及真之問題出現(xiàn)在對分析論和辨證論區(qū)分的過程中:“一個由來已久而著名于世的問題,人們認為是使邏輯家手足無措的……這個問題就是:真理是什么?”③[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96,100頁,韋卓民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档律踔琳J為“先驗分析論乃是真理的邏輯”④[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96,100頁,韋卓民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表面上看,康德關于真之觀點有些飄忽不定,甚至使人感到自相矛盾。迄今為止,學界對康德真之理論的解讀尚無共識。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符合論。所謂符合論指“一個命題的真不在于它與其他命題的關系,而在于它與事實的關系”⑤[英]蘇珊·哈克:《邏輯哲學》,第107,107頁,羅毅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例如,柯帕認為:“即使康德的觀念論立場更傾向于真之融貫論,但我將證明康德關于真之理論是符合論。”⑥P.COPAN.Correspondence or coherence?The Truth about Kant.Dialogue,1997,40(1):10—18.第二種觀點與之對立,是融貫論。它認為“真理在于信念集中的融貫關系”⑦[英]蘇珊·哈克:《邏輯哲學》,第107,107頁,羅毅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灯铡に姑苄Q:“真理前后一貫說(融貫論)這一立場,人們一向把這種說法歸于黑格爾,其實它的起源在《純粹理性批判》。”⑧[英]康蒲·斯密:《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解義》,第19頁,韋卓民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三種觀點是折衷派,即調(diào)和符合論和融貫論。例如,赫費認為:“康德的真之理論是:‘真理在于一種能夠達成共識,并受制于一貫的符合一致’?!雹伲鄣拢莺召M:《現(xiàn)代哲學的基石: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第163頁,郭大為譯,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甚至還有學者從解釋學角度考慮康德真之觀點,認為真即是去蔽,把真與存在聯(lián)系起來。海德格爾認為:“如果真理的問題始源同存在聯(lián)系著,那么真理現(xiàn)象就進入了基礎存在論的問題范圍之內(nèi)……因為事實上存在就同真理‘為伍’?!雹冢鄣拢蓠R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第246頁,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版。此種解讀超出了本文討論的范圍,故不加詳述。
自弗雷格的《概念文字》、羅素的《數(shù)學原理》之后,現(xiàn)代邏輯發(fā)展取得了長足進步。與此同時,在現(xiàn)代邏輯哲學領域已經(jīng)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真之理論,以當代邏輯哲學去分析康德的真之理論,可能會更有一番洞見。蘇珊·哈克認為,真之理論有符合論、融貫論、實用論、語義論等。③[英]蘇珊·哈克:《邏輯哲學》,第108頁。真之理論的延伸部分即意義理論,有指謂論、行為論、證實論、運用論、言語行為論、反實在論等。④[英]A.C.格雷林:《哲學邏輯引論》,第157—259頁,牟博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于是,一個問題自然就產(chǎn)生了,康德的真之理論可劃歸為哪一種?
就真之理論而言,觀念論(Idealism)傾向于融貫論立場,而實在論(Realism)傾向于符合論立場??屡琳J為,康德真之理論是一種符合論,盡管康德的哲學是先驗觀念論。柯帕論證的要點如下。
首先,現(xiàn)象和本體的區(qū)分??档旅鞔_承認物自體(物之在其本身)不同于出現(xiàn)(appearance,現(xiàn)象、出現(xiàn)或顯像)且物自體不可知。物自體是出現(xiàn)的基底,沒有本體,則沒有現(xiàn)象?,F(xiàn)象和本體非兩個世界的東西,而是同一個世界的,要在“雙重意義上來理解對象,就是既作為出現(xiàn)又作為‘物之在其本身’來理解它,那是沒有錯誤的”。⑤[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9,91,97頁。知性范疇盡管可以綜合雜多,但并不會否認其直觀雜多的先驗根據(jù),就如戴著一副有色眼鏡看事物,盡管事物顏色有所變化,但不能否認事物顏色的實在性。
其次,柯帕認為,對真的理解是需要分層的。第一,要區(qū)分康德對于真的兩個定義,即名稱性(nominal)定義和實在性(real)定義。名稱性定義從常識角度指派一個名稱給事物,而不太考慮事物的內(nèi)在屬性,而實在性定義主要描述事物是如何可能的。關于真的名稱性定義足以闡明真之含義,實在性定義則可以提供確定的認識??档聦で蟮氖且环N實在性的真之定義。第二,要區(qū)分兩類知識來源:(1)直觀,據(jù)此可以給予對象;(2)概念,據(jù)此可以思維對象。直觀是感性的,概念是知性的,“思維無直觀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⑥[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9,91,97頁。只有兩者共同作用才形成對象知識。由此,“符合”概念將是主體間的直觀和概念的符合,當說某事物是真的時候,是因為存在直觀和概念間的認同。
最后,邏輯只是規(guī)定知識與知性相一致的形式條件,沒有提供知識的內(nèi)容,因而不帶來對象的知識,所以,還需在邏輯之外尋找知識的可靠資料。內(nèi)在的邏輯一致性對于一個諸如數(shù)學的形式系統(tǒng)非常重要,但對于認識還是不夠的,必須把對象納入考慮的范圍。就真之檢驗標準而言,康德不認為有一個普遍的真之標準,“要求真理有充足而又一般性的標準是不可能的”⑦[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9,91,97頁。。絕對的真之標準需要滿足具體經(jīng)驗,那么就需要同時滿足先天和后天兩個要求,這是不能做到的。所以,真之理論只能要求一個必要的而非充分的標準。
柯帕三個論點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需要稍加揭示:首先,康德區(qū)分了出現(xiàn)和本體。出現(xiàn)背后有本體的支撐,若融貫論在這里有適用之處,只能是顯示出現(xiàn)的主體范圍內(nèi)的一致性,那么何以解釋主體和對象關系的客觀性?融貫論無法解釋,因為符合主要針對異質(zhì)事物的關聯(lián),融貫是針對同質(zhì)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本體和現(xiàn)象顯然是異質(zhì)的事物,所以它們之間只能是符合而非一致,這點可以阻止康德成為一個融貫論者。其次,知識有兩個要素,即感性直觀和知性范疇,它們相互聯(lián)系構成知識,融貫論一致,則要么是直觀的一致,要么是概念的一致,那么直觀和概念如何一致?最后,一般認為,融貫論是真之標準,符合論偏向于真之定義。康德自己意識到一個統(tǒng)一的形式標準是不可能的。依據(jù)柯帕的論述,融貫或一致偏向于邏輯一致,但這只是個形式標準,是真之必要而非充分的標準。只有融貫而無內(nèi)容,不帶來對象知識,沒有知識就談不上真。于是,可以認為康德的真之觀點是符合論而非融貫論。
相對于在文獻中多次提及“符合”,在《純批》中很難找到直接論述融貫論的段落??档略谝粋€腳注中提及一個類似于真之融貫論的思想:“我們必須首先借助在邏輯以外獲得的可靠資料;只有那時,我們才有條件按照邏輯規(guī)律進行研討這種資料的用處以及在一個連貫的整體中的聯(lián)系,或者更確切的說,用這些規(guī)律來檢查這種資料?!雹伲鄣拢菘档?《純粹理性批判》,第98頁。在討論其批判哲學體系的整體性時,康德說:“任何外部的東西都不能訂定我們內(nèi)部的判斷,每一部分的有效性和使用都取決于它在理性本身里面同其余各個部分的關系?!雹冢鄣拢菘档?《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xiàn)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第13頁,龐景仁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灯选に姑苊鞔_斷定:“康德是真理前后一貫說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他自己從來沒有采用過前后一貫說這名詞,而經(jīng)常的立場是和知識性質(zhì)與條件之符合說的比較上更為融洽。”③[英]康蒲·斯密:《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解義》,第78,78,80,81頁??灯选に姑艿恼撟C如下:(1)康德認為原理不是自明的也不是從經(jīng)驗歸納而來,而是通過真之理論來回答,這個真之理論就是融貫論。(2)脫離原理不能成立事實,脫離事實也不能成為原理。(3)覺知就是一種判斷行為,判斷中含有事實因素也含有解釋因素,即知識的判斷是綜合的,帶有解釋的內(nèi)容方是思想的對象。(4)經(jīng)驗的和先驗的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不能作為劃分兩種知識的區(qū)別,據(jù)此,分析與綜合的對立不是種類上的對立而是程度上的區(qū)別,“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被想象到,除非適合于使他有意義而決定于它的真實性之系統(tǒng)”④[英]康蒲·斯密:《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解義》,第78,78,80,81頁。。(5)從邏輯上講,判斷就是把特殊置于普遍之下的過程,它們在事實上的系統(tǒng)里面有其相互蘊涵的關系,它們一起組成這個系統(tǒng),“主張判斷的被證明為正確,其根據(jù)總是在它自己的范圍以外,而在前后一致的經(jīng)驗之某部分含蘊的脈絡里面”⑤[英]康蒲·斯密:《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解義》,第78,78,80,81頁。??灯选に姑苷J為“7+5=12”支持融貫論觀點,因為7、5、12等概念是獨立的東西,各有其完全不同的含義,但他們的形成,顯然是由于構成數(shù)學系統(tǒng)的各個相聯(lián)系的概念。
康蒲·斯密的觀點綜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個融貫論的論證:(1)到(3)說明真的載體是判斷,其真假之依據(jù)在于融貫性的一致,主觀性規(guī)則和事實一起方構成知識性的判斷;(3)到(4)是個轉(zhuǎn)折,知識性的判斷是綜合的且依賴解釋,這個解釋依賴知性原理,因為知性原理是一個體系,十二種判斷形式?jīng)Q定了十二個知性范疇,十二知性范疇相應有十二個知性原理,由此,分析和綜合差別不是種類的區(qū)別而是程度的區(qū)別,這樣,知識就不是單個孤立的判斷,而是一個彼此互相一致而且勾連的體系;(5)是對融貫性一致的具體說明。這個論證核心是說單獨客觀對象不是知識的對象,因為現(xiàn)象中的對象都是經(jīng)過知性規(guī)則的綜合方有可能,沒有不依據(jù)知性原理的判斷,因為知性原理是一致體系,所以判斷的真假也必須是依據(jù)于一個一致的系統(tǒng)的。由此,康蒲·斯密認定:“只是一道經(jīng)驗的命題適合于這樣一個系統(tǒng)所提供的前后關聯(lián),才能有其意義,而且只有從這樣一個假定的系統(tǒng)來看,才能確定它的真實性?!雹蓿塾ⅲ菘灯选に姑?《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解義》,第78,78,80,81頁。
赫費認為,康德真之理論兼具符合論、融貫論和共識論三個特點,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符合論的問題在于:認識與客體一致,自我認識如何達到一個與外在客體的符合?這是成問題的。共識論將普遍贊同看成標準,這是一個經(jīng)驗的相對意義的標準。科學發(fā)展史表明,普遍認同有時候也是謬誤,比如地心說的謬誤。共識論的一個潛在概念是主體間性,但如何與客觀事實相聯(lián)系?沒有這種聯(lián)系,“達成共識的共同體將滯留在單純的思想游戲中”⑦[德]赫費:《現(xiàn)代哲學的基石: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第160,161頁。。所以,共識論并不“擁有根據(jù)的頭銜,而只擁有真理后果的名分,因而只適用于作附屬的而非基本的真理標準”⑧[德]赫費:《現(xiàn)代哲學的基石: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第160,161頁。。赫費分層次解讀了康德真之觀念的融貫論。第一層次是分析的融貫性,即連貫性是無矛盾的。第二個層次是綜合的融貫性,隱藏在一切表象的“我思”之中。這是潛在的,一切表象與“我思”相聯(lián)結,我的一切表象在我思中構成為一。我思的主觀統(tǒng)一性與一切對象的客觀統(tǒng)一性是相符合的,一切對象的總體就構成自然。第三個層次是規(guī)定性,通過范疇、圖型和原理使?jié)撛诘娜谪炐垣@得現(xiàn)實性。第四個層次是借助經(jīng)驗的自然研究,作為按照普遍規(guī)則而關聯(lián)的自然方可認識,這構成了“經(jīng)驗真理的標志”。第五層次是融貫論的頂點,即真是一種哲學研究。第六個層次指融貫論是一種歷時性的要素,即在任何時候都是有效的。第七個層次是把融貫論和符合論結合,形成一種新的符合論。
赫費認為,真理在《純批》中不是一個主導概念,但有其新意。從否定方面講,追求一種普遍而可靠的真之標準本身是荒謬的;從肯定方面說,康德力圖論證的客觀性依賴于主觀的、獨立于經(jīng)驗的先決條件。真理需要對象,但這個對象是由主觀的干預和附加之物滲透的,這可以產(chǎn)生一種符合論的共識論。一方面,認識以一種在先給定的且獨立于主體的東西為基礎;另一方面,認識還需要先天的、主體的有效附加物為基礎,包括范疇、規(guī)則等?;谝陨蟽蓚€因素,認識就能獲得所有人的一致同意和語言的可傳達性,簡言之,達成共識。在共識論的基礎上,認識還將融貫論思想加以整合,由于范疇、圖型和原理的共同性,以及理性受制于統(tǒng)一性理念,認識的總體與對象的總體便使世界或自然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所以,康德的真之理論是:“真理在于一種能夠達成共識,并受制于一貫的符合一致?!雹伲鄣拢莺召M:《現(xiàn)代哲學的基石: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第163頁。可見,赫費調(diào)和了符合論和融貫論的觀點,但偏向于符合論。
先驗哲學視域中的真是如何與現(xiàn)代真之理論聯(lián)系起來?這不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但可以認為,康德的真之理論不能是符合論的,理由如下:
首先,要區(qū)分真之定義和真之標準,并且要意識到真之標準有形式的和質(zhì)料的之區(qū)分。現(xiàn)代邏輯對之進行的界定是:“定義給出真這個詞的定義,標準給出辨別一個語句是真還是假的方法?!雹冢塾ⅲ萏K珊·哈克:《邏輯哲學》,第107頁。以此論之,符合論可以劃歸真之定義這一類,融貫論可以劃歸真之標準這一類。在《純批》中,多次出現(xiàn)貌似契合符合論的文字,但同時又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質(zhì)疑?!叭绻胬碓谟谂c其對象一致,那個對象就必須因此而和其他的對象分別開來……真理的標準是在知識的任何標準都是有效的,而不管其對象如何……如果要求對于這樣的不同的內(nèi)容的真理有一種一般性的標準,那就是不可能的,而且事實上悖理的?!雹郏鄣拢菘档?《純粹理性批判》,第96,97,49,50,50,17,563,95頁。討論真之符合理論,卻常常牽引出一個真之標準,且這個標準還是悖理的,其結果就是“像古人所說那樣,一個人在擠公羊乳,另一個人拿著篩子去接”④[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96,97,49,50,50,17,563,95頁。。上述文字表明,康德雖然未明確拋棄真之符合論,但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質(zhì)疑態(tài)度,這是何故?這涉及真之形式標準和質(zhì)料標準的區(qū)分。此處所反對的這個標準是質(zhì)料的標準,因為康德已經(jīng)意識到,真之標準可以分為兩個問題:“(1)有普遍的、質(zhì)料的真理標準么?以及(2)有普遍的、形式的真理標準么?”⑤[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96,97,49,50,50,17,563,95頁?!百|(zhì)料的真理就在于知識與之有關的確定對象是一致的?!雹蓿鄣拢菘档?《純粹理性批判》,第96,97,49,50,50,17,563,95頁。但這是不可能存在的,上述引文正說明了這一點。這說明,康德并不完全接受符合論觀點。但就普遍的形式的真理而言,“形式的真理僅在于知識(在將所有的客體連同客體的一切區(qū)別完全抽掉的情況下)于自身一致”⑦[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96,97,49,50,50,17,563,95頁。。這種形式真理的標準即邏輯標準,包括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這種標準康德是贊同的,但卻不是充分的真之標準。
其次,康德真之理論與其“哥白尼革命”立場有密切關系。“人們一向假定我們的一切知識必須符合對象,可是……按照上述假定,都終歸失敗了。因此,我們必須嘗試下,如果我們認定對象必須符合我們的知識,看在形而上學中這樣做,會不會有更多的成就。”⑧[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96,97,49,50,50,17,563,95頁??紤]到這個立場,那就不是主體符合客體,而是客體按主體的規(guī)則來表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客體與主體一致,也不是符合論意義上的一致。因為,符合論被認為是經(jīng)驗論的,重在主體反映客體,而非主體規(guī)定客體?!跋闰灷砟顚τ诶硇跃腿绶懂爩τ谥砸粯?,也就是導致我們的概念和對象符合。”⑨[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96,97,49,50,50,17,563,95頁。在這里,康德認為是概念規(guī)定對象,強調(diào)了主體的能動作用。新康德主義者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且海德格爾也認同這一點,“19世紀新康德派的認識論常常把這種真理定義標識為一種方法上落后幼稚的實在論,宣稱這一定義同康德‘哥白尼式轉(zhuǎn)折’中的任何提法都無法相容”。⑩[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第247頁。
再次,康德注意到了真之定義有名稱性定義和實質(zhì)性定義,“‘真理是知識與其對象的一致’這個名詞上的定義是假定為公認的”(11)[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96,97,49,50,50,17,563,95頁。。就如柯帕所說,名稱性定義不太考慮事物的內(nèi)在屬性,實在性定義主要描述事物的如何可能。對于康德來說,事物的名稱性定義是外在充分的,它可有助于區(qū)分不同事物,但不能給予對事物自身本質(zhì)的洞見。實在性定義可以提供確定的認識,康德尋求的是一種實在性的真之定義。既然康德認為符合論是真之名稱性定義,而康德實際需要的是真之實在性定義,所以康德的真之理論不是符合論。
最后,“符合”是什么?這個概念也不是很清楚。那些堅持符合論觀點的人主要是邏輯原子論者,他們認為,命題由語詞構成,其對應物是世界中的對象,對象組合構成事實,這個事實與簡單命題對應,其“符合”就是與事實的結構和命題的結構一致。說“一只貓在一個人的左邊”,相應的事實只有兩個成分,而命題卻有三個成分,在這里,精確的符合是有困難的。這還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情況。考慮“張三嫁給李四”這種關系命題,其事實成分更加難于分析。再者,按照康德的例子,“7+5=12”這個命題又將與什么事實聯(lián)系呢?“‘事實’與‘符合’構成了真之符合論面臨的最大困境”,①胡澤洪、張家龍:《邏輯哲學研究》,第42頁,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把符合解釋為一種結構上的同構需要一種完全清晰的理想語言和一個世界終極結構的本體論理論,而這兩點都是難于說清楚的。
康德的真之理論同樣不能是融貫論的。融貫論的最大問題在于“一致性”概念,一致性無外乎三種可能:對象之間的一致,或者是主體間的一致,或者是主體內(nèi)部的一致。
首先,對象之間的一致是不可能的。就康德而言,對象有兩種理解,一是就本體而言,但是本體是不可知的,只能是思想它們。“雖然我們不能知道這些對象之作為‘物之在其本身’,可是我們卻還有條件至少來思維它們‘物之在其本身’?!雹冢鄣拢菘档?《純粹理性批判》,第23,290,679,97,465頁。另外一種理解是作為出現(xiàn)來理解,即“對象必須被表現(xiàn)為經(jīng)驗的對象,即被表現(xiàn)為徹底相互聯(lián)結的出現(xiàn)”。③[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3,290,679,97,465頁。如果對象被理解為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是按照主體先天規(guī)則而聯(lián)結起來的直觀,那么,此處的一致是偏重于主體的而非是對象之間的。
其次,關于主體間的一致,康德求助于共識論,“真理依靠的是與對象相一致,因而真理的每一個知性判斷就應當是互相一致的,所以,當一個事物被我們判斷為真的時候……也就是看它能否傳達給別人……一切人的判斷相互一致是有共同基礎的,即都是依據(jù)對象的,真是由于如此,一切判斷才全都與對象一致—從而,這個判斷的真實性就得到了證明”④[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3,290,679,97,465頁。。然而,就如柯帕所說,康德拒絕主體間的普遍認同構成真或知識的觀點,主體間認同可以是真的一個標準,但是,真需在主體和對象的關系中去尋找。
最后,主體內(nèi)部信念的一致。但這個一致僅僅是個消極條件,僅有這個條件是不夠的,還不能完全斷定真理??档抡f:“雖然我們的知識完全可能符合邏輯的要求,即不自相矛盾,但是還有可能和它的對象矛盾?!雹荩鄣拢菘档?《純粹理性批判》,第23,290,679,97,465頁?!斑@種形式的標準盡管對于客觀真理尚不充分,卻依然可視為該標準的必要條件?!雹蓿鄣拢菘档?《邏輯學講義》,第50頁,許景行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在這里康德強調(diào)的是,真之理論是關于知識的理論,除了形式規(guī)律之外,它還與對象有關。知識屬于知性范疇,單獨的理性和感性均不提供知識。在知性中,直觀提供感覺材料,知性提供先天范疇,在先驗統(tǒng)覺的綜合統(tǒng)一作用下,直觀雜多綜合統(tǒng)一為關于對象的知識。在這里,知識與對象有關,即跟感性直觀有關,所以是經(jīng)驗性的。“可能的經(jīng)驗是唯一能給我們經(jīng)驗以實在性的東西,缺乏可能的經(jīng)驗,概念只是一個觀念,毫無真實性,即與任何對象毫無關系。”⑦[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3,290,679,97,465頁。
再來看看折衷派的觀點。邏輯的一致顯然就是赫費所意謂的分析的融貫性,這僅是形式的標準但不是真之理論的充分條件,這一點前面已經(jīng)提及。赫費的第二和第三個層次的融貫性與先驗自我(即統(tǒng)覺)的意識有關,統(tǒng)覺具有綜合統(tǒng)一功能,并且是范疇的主觀根源,真的問題于是成為了一個體系的問題,這是赫費的高明之處,也切合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立場,即對象必須符合主體而不是主體符合對象。第四層次的融貫性是指這個體系要借助于經(jīng)驗,同時給自然提供規(guī)則。第五、六個層次把融貫論上升到一種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高度。最后一個層次,赫費終于與符合論聯(lián)系起來了,這是赫費的最終立場。
赫費的觀點更像蒯因的新實用論哲學立場。在《經(jīng)驗論的兩個教條》中,蒯因勾勒了其整體論的意義理論,它對真之理論同樣是適用的。“我們所謂的知識或信念的整體……原子物理學甚至是數(shù)學和邏輯的最深刻規(guī)律,是一個人工的織造物,……整個科學就是一個力場,它的邊界條件就是經(jīng)驗?!壿嬕?guī)律也不過是系統(tǒng)的另外某些陳述……”①[美]W.V.O.蒯因:《從邏輯的觀點看》,第44頁,陳啟偉、江天驥、張家龍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在這里,蒯因表達了其真之理論的要點: (1)真是一個由判斷(陳述)構成的體系;(2)這個體系內(nèi)部是邏輯一致的;(3)整個體系邊界與經(jīng)驗相關,也就是蒯因所謂的觀察句與經(jīng)驗直接相關; (4)處于系統(tǒng)中心的理論句可以通過系統(tǒng)邊緣的觀察句也與經(jīng)驗間接相關。蒯因與赫費都認為真之理論是一個體系,形式的邏輯一致性是真的必要條件,它還要與經(jīng)驗相關。不同的是,蒯因隱含地提及符合論,而赫費則明顯地主張符合論。蒯因說觀察句的真假與經(jīng)驗相關,至于觀察句是如何與經(jīng)驗相關,這就是“符合”。由上述分析可見,赫費的觀點基本上接近蒯因的新實用主義立場。
實用主義真之理論由皮爾士提出,詹姆斯等人加以完善,其優(yōu)點是:“把符合和融貫這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這是他們的獨到之處”。②[英]蘇珊·哈克:《邏輯哲學》,第120,120頁。實用主義認為研究真理的方式就是問:首先,一個信念為真造成什么差別;其次,真是探究的結果,是使用科學方法所得到的穩(wěn)定的信念,這個真是符合實在的;最后,有新的經(jīng)驗時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信念,以便最大限度地保留舊有信念的集合,使之保持一致性。蘇珊·哈克用一個圖表清晰地表達了上述實用論真之觀念的要點,見圖1。③[英]蘇珊·哈克:《邏輯哲學》,第120,120頁??梢?,真之實用論要點在于: (1)真之載體為信念,這是一種較為寬泛的理解; (2)真主要在經(jīng)驗層面與實在符合;(3)但這種符合特指一種可證實性,這表明具有符合論因素;(4)信念其內(nèi)部具有一致性,這具有融貫性。
圖1
運用現(xiàn)代邏輯哲學真之理論對康德的真之觀點進行分析,赫費在對符合論和融貫論折衷后,其合理的推論不是赫費的新符合論,而是實用論,理由如下:
第一,康德認為有三類真,即意見、信仰和知識?!拔覀儗χ幸庖姷臇|西,我在判斷中的意識便只是認為它是或然的;我所信仰的東西,便認為是實然的,但不是客觀上,而是主觀上必然(只對我有效);最后,我所知的東西,我認為是必然的確定的,亦即普遍客觀的必然的(對一切人有效),也就是假定,這種確定的認為真與之有關的對象本身,是一種單純經(jīng)驗的真理?!雹埽鄣拢菘档?《邏輯學講義》,第66頁。我們所討論的真屬于康德所謂的知識的范疇,但未涉及意見和信仰。人們一般不太關注真之載體的差異,一般而言,真之載體是語句,有的認為是陳述或命題或判斷,還有的認為是信念。康德認為真之載體為判斷,表現(xiàn)為三種樣式,就知識而言,康德認為是綜合判斷,它是必然的;就信仰而言,康德認為是信念,它是實然的;就意見而言,是主觀判斷,它是或然的。這說明康德與實用主義一樣,對真之載體采取了一種寬泛的理解,這超出了符合論或融貫論所討論的內(nèi)容。
第二,“符合”在康德那里只能是證實意義上的,實用論也采取了這種立場。首先,“既然真理在于知識與對象一致,所以立刻就可以明白,我們這里所探討的,只是關于經(jīng)驗性真理的形式條件”⑤[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31,232,232頁。??档略谀撤N程度上承認符合論,但認為這只是質(zhì)料的條件而非形式的條件,不具有絕對性,否則將與康德認為不存在絕對質(zhì)料的真之標準相矛盾。其次,符合要涉及出現(xiàn),出現(xiàn)含有感性直觀和知性規(guī)則。帶來普遍性的不是感性直觀,而是知性規(guī)則。就感性直觀而言,它帶有經(jīng)驗的內(nèi)容,這個經(jīng)驗內(nèi)容結合知性規(guī)則使得主觀判斷具有客觀性。以因果性為例,因果性首先表現(xiàn)出的是領會中時間性主觀相繼,對順流而下的船,先有上游位置再有下游位置的知覺,這是一種出現(xiàn)的客觀相繼,這種相繼具有必然性,“按照這樣一條規(guī)則,在先于一個事件的東西里,必然有一條規(guī)則的條件,依據(jù)這個條件,這一事件不變的而且必然地隨之而起”⑥[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31,232,232頁。。此處的規(guī)則意指因果性,給予相繼客觀性的是對順流而下的船的知覺,這帶有經(jīng)驗內(nèi)容。我們是從“出現(xiàn)的客觀前后相繼得出領會的主觀前后相繼”,⑦[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31,232,232頁。確定必然性的不僅是規(guī)則,還有出現(xiàn),這兩者之間要有符合。最后,考慮到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意圖,要達到一個“人為自然立法”的高度,“理智的(先天的)法則不是理智從自然得來,而是理智給自然界規(guī)定的”,①[德]康德:《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xiàn)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第93,106頁。就因果性而言,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因果性規(guī)則,出現(xiàn)的作用只是給予客觀性而已。因而,規(guī)則是普遍的,出現(xiàn)是特殊的,它們的“符合”只是某種程度的證實?!耙磺屑兇獾睦碇?知性)認識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即它們的概念都在經(jīng)驗里提供,它們的原則都是通過經(jīng)驗來證實?!雹冢鄣拢菘档?《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xiàn)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第93,106頁。也就是說,一方面,概念需要直觀提供質(zhì)料;另一方面,先天原則需要形而下的運用,即需要經(jīng)驗來證實。
第三,表面上,康德經(jīng)常在符合論和融貫論之間跳躍,這說明他洞見了符合論和融貫論的合理因素。康德認為結論(真理)“和其自身一致也和經(jīng)驗一致”。③[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32,116,274,316頁。在這里,康德既承認符合論也采用融貫論標準,顯然,康德在某種程度自覺采用了兩種理論的合理因素。
第四,知性是真之源泉,決定真的主要因素是知性規(guī)則,而知性規(guī)則是一個體系?!爸缘倪@些規(guī)則,由于本身里含有作為對象能在其中被給予我們一切知識的總和的經(jīng)驗之根據(jù),所以不是驗前真實的,而且實在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即我們知識和對象一致的源泉)。”④[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32,116,274,316頁??档抡J為,知性如果按照自身規(guī)律活動,“其結果(即判斷)就是必然與這些規(guī)律相一致,而與知性規(guī)律相一致,就是一切真理的形式要素。在感官里沒有任何判斷,既沒有真的判斷,也沒有假的判斷”⑤[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32,116,274,316頁。。在這里,真理顯然與判斷有關,并提出真理的形式要素之說??档略谟懻撘庖姟⒅R與信念的時候也提及了這一點,“認為一件事情是真的,這是我們知性中的事情。雖然可能依據(jù)的是客觀的根據(jù),但尚需要做出判斷的個人心中有其種種主觀的原因”⑥[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32,116,274,316頁。。這幾點說明了康德真之理論偏向知性體系的一致性。
可見,康德的真之觀點與真之實用論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聯(lián)系:(1)就真之載體而言,兩者均采用了一種寬泛的理解;(2)就符合而言,兩者均是證實意義上的;(3)就真之標準而言,兩者均吸收了符合論和融貫論之合理因素;(4)就主體性而言,實用論強調(diào)真是探究的結果,探究是隱含規(guī)則的,這與知性范疇的規(guī)則作用是一致的。經(jīng)過這四點的對照,可以認為康德的真之理論具有實用論特征。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實用論特征是特殊的,體現(xiàn)在康德的先驗主義哲學立場、知性和理性的截然二分、形式主義的真理標準、經(jīng)驗意義上的證實幾個方面。
通過文本的梳理、分析和比較,先驗邏輯中真之觀點的框架逐漸浮出水面。理解康德真之觀念至少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真之定義和真之標準的區(qū)別,真之定義有名稱性的和實質(zhì)性定義,康德追求實質(zhì)性真之定義,但卻語焉不詳,康德多數(shù)時候卻在談真之標準;第二,真之標準有質(zhì)料的標準和形式的標準,康德認為質(zhì)料的標準在于知識和對象的符合,不存在絕對這樣的標準,康德所謂形式的標準是偏向融貫論的,但是康德認為是不充分的;第三,通過對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和“先驗自我”等其他背景因素的分析,其“符合”意義只能是證實意義上的符合;第四,康德的真之觀念是寬泛的,涉及意見、信仰和知識領域,而符合論或融貫論真之理論多數(shù)是在談知識的真。
綜上所述,一方面,先驗哲學背景下的真之理論既不能簡單地劃歸為符合論,也不能簡單地劃歸為融貫論,它具有整體主義的要素,也具有證實意義上的要素,既有符合論要素,還有融貫論要素,這些要素一起使得對康德的真之理論只能作一種較為特殊的實用論解讀;另一方面,先驗哲學背景下的真之分析,可以給現(xiàn)代邏輯哲學的真之理論提供如下啟示:討論真,需要的背景不僅僅是邏輯的形式規(guī)律,還需要涉及形而上學的范疇,有實在論角度也有經(jīng)驗論角度,還不能忽略先驗論的角度。分析先驗邏輯中的真之觀點,是對實在論和經(jīng)驗論的補充,為現(xiàn)代邏輯哲學中真之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視角。
【責任編輯:于尚艷】
真和先驗邏輯
——康德真理觀的現(xiàn)代邏輯哲學解讀
胡澤洪,鄧雄雁
胡澤洪(1964—),湖南雙峰人,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理論粵軍·廣東省優(yōu)長學科特色學科建設資助項目(2013YCTS10);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學科共建項目“現(xiàn)代邏輯視野中的當代真理論研究”(GD11XZX01)
2014-03-27
B516.31
A
1000-5455(2014)06-0012-07
·馬克思主義研究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