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敏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同時,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教育,除了教師淵博的知識和崇高的道德素養(yǎng)以外,閱讀教學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我們現(xiàn)在所應用的中學語文教材和以前的教材有了一定的變化,它更強調人文精神,通過學生對教材的學習,既能夠收獲一定的語文知識,也能夠給予學生思想的影響。而就學生的實際來看,他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往往會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面對這種差異,特別是新課改更強調學生的核心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對課文進行多元解讀,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那么,如何對課文進行多元解讀呢?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個人的看法,與廣大同仁交流。
一、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漢語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最細膩的語言,但漢語又同時具有朦朧、模糊的特點。這個特點也決定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夯實這一基礎性環(huán)節(jié),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和文字的訓練。對此我們應該做到:
1.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師的講和學生的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新課改下對于師生角色有著清楚的定位,那就是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的教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教學活動,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時效性。所以在語文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部分,語文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訓練,要把教師的講落到實處,要重視學生通過訓練實現(xiàn)對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進而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2.重視學生的說和寫的訓練。語文學科學習能力的四個基本方面聽、說、讀和寫是一個整體。而從學生學習的過程來看,可能是更多地側重于聽和讀的訓練,而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來說,說和寫可能與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聯(lián)系更為密切,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盡管很多學生對于一些知識已經(jīng)很清楚了,但是在具體的表達過程中還是有一定的漏洞,而如果再讓學生寫出來,學生往往就會覺得無從下手,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更重視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進而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能力。
3.根據(jù)教材特點,對學生進行適時、有針對性的訓練。我們的語文教學根據(jù)教學任務的需求,是分為幾個大的板塊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善于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明確教學重點,進而做到有效練習,使學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勤于拓展和延伸
從我們的教材來看,其中很多作品都有著可以使學生繼續(xù)去探究、發(fā)展和延伸的空間,教師要善于把握這樣的空間,利用這些難得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機會,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的基礎上,去延續(xù)那些文中沒有明確指出或者省略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這對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一課》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特別是在學生了解了文章所反映的時代背景之后,對于文中主人公韓麥爾先生的話容易產(chǎn)生共鳴,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走近韓麥爾先生,去感受他未說完的這句話“‘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的魅力,引領學生去探究韓麥爾先生究竟想說什么?那是怎樣的難以言狀的痛苦?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頭洶涌澎湃?請你做一回韓麥爾先生,說出他沒有說出的話。
學生這下可忙開了,或爭論、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詞……有的說: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你們要永遠記住法語,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是我們民族的根,記住她就有了根,誰也不能使我們屈服。有的說: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雖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愛國的種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們心中生根發(fā)芽。有的說: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不要悲傷,不要絕望,留著一份信仰,那就是對法蘭西的愛。學生們的回答精彩紛呈,這里有主旨的多義性以及解讀的生成性,與小弗郎士一樣,他們也在經(jīng)歷人生一課:面對失去,我們該怎樣,一個人的心靈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懺悔意識等等。
三、多元解讀閱讀文本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既要多元訓練又要多元解讀相關內容,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自己對文章的正確的、科學的認識,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感受和認識,保護學生個性的張揚,同時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需要教師要有一個宏觀的思路來引導和規(guī)范學生。
1.注意要做到解讀有界。新課改的實行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和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調要打破之前傳統(tǒng)教學對于學生要求過嚴的單一模式,要求鼓勵學生的參與和自由發(fā)揮,但是部分教師因為把握不住這個度,導致學生上課口無遮攔,隨性隨意,這一方面會導致課堂教學秩序的混亂,同時也與我們的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因此,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做到解讀有界,要在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時予以正確的引領,而不是隨意就能得出結論。
2.要尊重教材,從教材出發(fā)。教材是學習的起點和語文知識的載體,只有從教材出發(fā),才更有利于落實語文教學目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錢夢龍老師說:“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自由度之間的契合點,恰恰是閱讀教學最能顯示其魅力之處。因為,閱讀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更要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學會怎樣品味語言,怎樣捕捉文字背后的隱含信息,怎樣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樣獲得審美的愉悅,怎樣對文本作出既富有創(chuàng)造性又符合文本實際的解讀?!蔽覀冊诜治鑫膶W形象時,應以一種辯證的理性面對學生有創(chuàng)性的思考爭鳴。
3.多元解讀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閱讀教學中有效的多元訓練使學生讀、說、寫的能力得到鍛煉。多元解讀文本使學生有效地較準確地理解文本,使學生喜歡閱讀。
參考文獻:
[1]鮑道宏.文本多元解讀:可能及其限度——從詮釋學當代發(fā)展看新課程閱讀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7(4).
[2]李儒大.“文本多元解讀”的解讀[J].中學語文,2007(12).
[3]石義堂.警惕多元解讀的誤區(qū)[J].中學語文教學,2004(1).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