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在教學實踐中,常聽學生感嘆:我作文素材的掌握不謂不多,但為什么不能寫出個性獨特的佳作呢?其實,如果只是掌握大量材料,在寫作中不能把這些材料按文意進行巧妙的組合,沒有運用材料的非凡能力,要想寫出好文章也是不切實際的。下面,筆者介紹幾種作文材料運用的技巧。
一、翻出新意,獨放異彩
現在一些學生的作文,大多一味迎合考評的基本標準,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寫作。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灌輸多,感染少;說教多,陶冶少,結果學生的作文思維狹窄、題材雷同,千人一腔,缺失了自己的個性。
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不妨學一學“老帳翻新”的方法。對老題材可以避開老路,重新加工,賦予新的更切合時代發(fā)展特征的主題,或者打破思維程式,另辟蹊徑,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境來。常說的“反彈琵琶”就有這樣的特征。如“自古傷離別”的情感,眾人皆知,但有學生卻說《告別不是悲傷》,又如“司馬遷受宮刑”的故事,有學生卻這樣寫:
“……史家絕唱光千古,無韻離騷萬丈長。”翻遍歷史,能受到如此推崇的人寥寥無幾,但太史公,當之無愧!
圣主權威沒有壓垮他正直的脊梁,身體的殘缺更激勵他勇往直前。他用遠超常人的毅力,踏遍中華大江南北,上求于皇家書庫,下訪于民事傳說,竟以不全之體,完成了一部歷史,成就了一部歷史,傳承了一部歷史,也最終,融入了這輝煌的歷史!
到底是司馬遷因那段歷史而留名千古,還是那部歷史因司馬遷而益顯恢宏?司馬遷記載了歷史,歷史也記載了司馬遷,若無從談起到底孰重孰輕,那么我只能說,司馬遷,他就是一部歷史,他也必將與歷史共存!”
此文將這一故事重新演繹,站在人生的角度、歷史的高度,凸現司馬遷的崇高形象。
要想使文章獨出心裁,創(chuàng)出新意,還需要進行逆向思維訓練,這樣可以讓學生擺脫思維的僵化、刻板和呆滯,突破思維定勢的羈絆。
二、浮想聯翩,異彩紛呈
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徑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薄拔捻氬e綜見意,曲折生姿”“為人貴直,而作詩文者貴曲”。生活中的故事平鋪直敘當然會很平淡,但如果運用一些藝術手法進行構思,就會使文章的內容題材豐富起來。如寫實之中加上聯想、想象的色彩,虛寫與實寫,相反相成、相輔相生。在這種辯證關系中,虛因實而更見其抽象,能啟發(fā)讀者用想象的馳騁而獲得更高的藝術美的感受。同時,實因虛更見其具體,能使直接的描寫更顯得氣氛濃烈、背景開闊、包孕豐富。如有學生這樣寫項羽:
“你一定會留戀的,留戀的是那些策馬疆場,豪情萬丈,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拼搏的歲月。
你一定會留戀的,留戀的是那些江東父老,竭忠盡智,愿助將軍得天下的期待的眼神。
你一定會留戀的,留戀的是那些溫莞貼心,忠貞不渝,只盼與君長相守的柔情似水的臉龐。”
以上例子,在素材的處理中用到了聯想與想象,從而把相同的甚至是用濫的材料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要想使高考議論文做到異彩紛呈,這要求學生要從表達上多下工夫?,F在的高考作文注重內在質量,這是作文的一大進步。這樣學生作文可以宣泄,可以傳達,可以馳騁想象,思接千載,情通萬里。
三、巧用對比,縱深開掘
在平時的練習中,總感覺到學生的作文蒼白淺顯,沒有廣度與深度,這是讓我們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
印度哲學大師奧修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痹谧魑纳蟿t不然,有時候需要我們去對比襯托。人們認識事物,總是將事物放在背景之上來觀察、來認識,黑的形象放在灰的背景上,形象會顯得輪廓模糊,難以留下清晰的印象。黑的形象放在白的背景上,形象的輪廓就會突現出來,就會給人留下極為鮮明的印象。這就是對比的妙處,我們不妨也在議論文上牛刀小試一把。我們來看這幾段文字:
……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李清照對她說,你該學點東西了,我老了,愿將平生所學相授。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之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勉強沒有摔倒。童言無忌,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進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了那首濃縮她一生和全生心痛楚的也是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
……
如果李清照像那個孫姓女孩一樣,是一個已經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筆喚天。她憑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細地紡織,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永遠高懸于歷史的星空。李詞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詩人的人品,于哀怨纏綿中蘊涵執(zhí)著堅韌的陽剛之氣雖說為愁,實為寫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們百年千年地讀下去。
這兩段文字中,作者選取兩個人物加以對比襯托,強有力的支撐了論點,突出了亂世中的美神的形象,使論點的深刻意義鮮明的突現出來。
當下的高考作文議論性文體大有獨領風騷之勢,要想寫出有深度有廣度的議論文,處理好事例對比猶顯重要。一則必須典型有極強的代表性,二則必須是同一主題統(tǒng)攝下的同一類事實中截然相反的事例,這樣才能比出反差,比出效果,比出主題。
四、具體充實言之有物
作文是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而作為學生的第一讀者,在每次批閱學生作文時卻深感學生作文的空洞蒼白、枯燥乏味。學生作文時也是絞盡腦汁、苦不堪言。要想使學生的作文有血有肉,有個性、有生機、有靈魂,就要做到具體充實、言之有物。
那怎樣才能做到具體充實、言之有物呢?讓我們來看下面的這篇學生作文:《英雄已逝俠骨猶香》
他是叱咤風云,威風凜凜的驍將,諸侯朝見之時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他又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情圣,放歌垓下,虞姬絕舞相和。帳外刃沁寒光,帳內柔腸百結。
他是果斷敢行,運籌帷幄的政客,訣殺卿子將軍,巨鹿一役破釜沉舟,終成西楚霸王的鴻圖大業(yè)。
他又是優(yōu)柔寡斷偏聽輕信的庸王,鴻門一宴放虎歸山,亞父逝去,兵圍垓下,終成自刎烏江之憾。
一聲壯志繞山梁,一曲悲歌震四方,一位美人傳佳話,英雄揮劍斬山河。
項羽的果敢、干練、睿智、豪放,讓他實現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千古傳奇。
項羽的優(yōu)柔、輕信、短淺、野蠻,使他終不能實現取秦王而代之的理想,他的命運也注定是一個悲劇。
上面的這篇文章,從“睿智、干練、果敢、柔情、優(yōu)柔”等多層面的性格塑造出“驍將、政客、霸王、情圣、庸王”等不同角度的項羽,使這個歷史人物豐滿的出現在讀者面前。
要想使作文言之有物,就要用真心去體驗、感受、感悟,說真話、抒真情,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
作文缺乏個性,是中學生作文的一大通病。很多作文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沒有個性的文章,是沒有生命力的。文章的中心猶如人的靈魂,文章的材料猶如人的血肉。只有個性鮮明,內容充實的文章才能達到靈與肉的完美結合。因此,希望學生今后寫作能在“個性創(chuàng)新”上下工夫,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唯我獨有的好文章。
(責編 張景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