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素芬
目前,小學作文教學常常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學生對作文望而生畏,缺乏興趣。教師工作量大,負擔重,師生都累。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
一、降低過高的要求,以成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信心
不少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常常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小學生作文,結(jié)果往往是一無是處,從而作出過低的評價。這樣必然會導致學生的畏難情緒。久之,就會使學生形成寫作難,難于上青天的信念。如此一來,學生怎能寫好作文呢?這是造成作文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教師必須要把握準課標的要求,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yè)作家。”可見,小學生作文是習作性質(zhì)的,不是藝術創(chuàng)作,不能做過高的要求。教師應多抓學生的閃光點,以正面表揚鼓勵為主,讓其得到成功的體驗,以激發(fā)其寫作的興趣,樹立信心,從而走上寫作的成功之路。錢夢龍先生教學生第一次寫作文,只要學生把字寫在方格里,書寫較認真,就可以得九十分以上,從而使絕大多數(shù)學生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由此可以看出讓學生獲得成功的第一步是多么重要。寫作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小學生初學寫作,不可能面面俱到。每篇作文都有一個訓練要求,只要基本達到這一要求,就可以給高分。
對學生作文還要注意多批少改。這樣做,一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二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試想,學生面對一篇精批細改、面目全非的文章,會是怎樣的感覺呢?既然精批細改師生都累,那還何苦如此呢?當然,不是說不可以指出學生作文中的毛病。人最容易接受的是“跳一跳,能夠到”的就近目標,因此,教師應切合學生的實際,抓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出希望,才有效果。
二、引導學生積累語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句話可以說道出了積累語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怎樣積累語言呢?
首先是要嚴格要求學生熟練背誦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篇章。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榜樣,課文背得多了,頭腦中有了大量的范文,久之,必然會有質(zhì)的變化發(fā)生。學生遣詞造句、布局謀篇自然會得心應手。而且,這些東西還會長期、潛移默化地發(fā)揮影響,成為學生一生的寶貴財富。
其次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外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課外閱讀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寫作的思路,豐富寫作的素材。如名言警句、新鮮的觀點、有趣的事情、自己欣賞的語言等,都可以走入自己的文章中,需要注意的是要記好讀書筆記,且要分門別類地整理好,以便于查找使用。
三、引導學生積累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編是編不出具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的。小學生寫作也是如此。積累生活的好方法是寫日記,寫日記的關鍵是要養(yǎng)成寫的習慣。剛開始時可以要求低些,內(nèi)容數(shù)量不限,但必須每天一篇,逐步養(yǎng)成習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要用自己的話,寫真事,寫真情,以我手寫我口,從周圍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真善美、假惡丑,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訴諸于筆端,逐步達到自能作文的境界。
從教師的鼓勵中,有了興趣和信心,從他人的文章中悟到方法和技巧,從生活中積累了寫作的素材,作文還有什么難的呢?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