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寶+魏妍
摘 要: 本文主要從應用型高校目前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設置、計算機教育的發(fā)展趨勢、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出發(fā),對應用型高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深入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個人觀點與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 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整合與外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8-00-02
發(fā)展應用型教育,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牢固樹立“育人為本、質量立校、學科交融、特色取勝”的辦學理念,是現(xiàn)代眾多區(qū)位型高校辦學功能多樣化后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和加強建設實踐的一個新課題。加強應用型高校建設,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標準),強化堅持應用為本的辦學定位;深化高等院校的教學改革,設置面向行業(yè)產(chǎn)業(yè)的應用型學科專業(yè);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水平,建構合理的課程體系是當務之急。課程建設與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將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下面以高校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為例對教學改革進行探究。
1 了解學生現(xiàn)狀,深化教學模式改革
高校學生規(guī)模的擴大,導致學生對計算機文化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水平的高低參差不齊。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不足1/10的學生在某一領域較熟練,但存在不足;有將近一半的學生不知道什么是Word,只有不到1/5的學生自認為還行;對文字處理中的圖文混排,更是高達4/5的學生從來沒用過,僅有1/5的學生了解一點;而對于Excel更是知者甚少。雖然大部分的學生接觸過計算機網(wǎng)絡,但是上網(wǎng)也只是聊天和看資訊,甚至有相當多的學生僅僅只會玩電腦游戲。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的激情很高,有一種想更好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能的渴求,這也是我們需要進行教學改革的動力和源泉。
當前社會,計算機應用主要還是以使用現(xiàn)成應用軟件為主。傳統(tǒng)的三尺講臺、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已顯得落后且力不從心。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知識涵蓋廣、內容豐富、操作性強,但又面臨著課時比較少,學生對計算機公共基礎課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矛盾。如何把這些龐大的知識體系用簡單而清晰的方法自然地灌輸給學生,探索出解決計算機應用技能教學方法的問題是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首要問題,只有解決了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熟練地應用知識。公共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方法的成敗,學生掌握知識層次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習后續(xù)計算機課程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所以,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探索改革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2 注重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從1946年第一臺數(shù)字化的電子計算機誕生之日起近40年間,計算機發(fā)展相對比較緩慢,每18個月翻一番的摩爾定理,近年來早就被打破?,F(xiàn)代計算機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雙核機一夜醒來就變成了四核機,容量和速度更是級數(shù)增長。新的計算機技術不斷發(fā)展更新,計算機基礎課的實用性、操作性特點,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徹底改變舊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探索和重視新的教學藝術,才能適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的需要。傳統(tǒng)的說、寫、教的教學過程是一門綜合藝術,新型的教、學、做、演、練、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也是一門藝術。它具體實施的操作性,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實用性、引導性,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與人格魅力對學生的感化感染作用和活潑、親近的教學風格等等,都是在新的教學模式中的綜合體現(xiàn),符合人們接受新事物的規(guī)律。從感性到理性,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回到概念,從淺顯簡單到深入復雜的哲學發(fā)展過程,是邏輯統(tǒng)一。
例如,在教授文件操作時,新型的教學模式一改教師教、學生學的陳舊方法。新模式中教師講、演、析,學生思、作、答,流暢教學,交叉互動,課堂氣氛不錯,教學效果也好。然后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理解得比較透徹、清晰,整個過程是分時交叉進行的,反響效果非常良好。
3 強化教學思維的邏輯過程
傳統(tǒng)教學方法看似簡潔明了,但學生并非真正理解,只是機械地記憶下來,只能應付短期的做題和考試,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做、演、練、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除了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外,再加上靈活地運用誘導、啟發(fā)、設問等方法驅動,一環(huán)一環(huán),步步為營,知識層次架構清晰,知識拓展自如。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設置陷阱,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不平鋪直敘,使課堂氣氛跌宕起伏,讓學生在學中求樂,樂中求知。
同時,新的教學方法不單要求教師教法靈活,還要求教、學、做、演、練、評的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具有真正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4 重視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外延
教學內容的整合是指知識內部的關聯(lián)和結合。整合是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進行的歸納和總結。例如,可以將中文文字處理系統(tǒng)Word中的表格制作與處理和電子表格Excel的應用進行高度概括和比較:
Word中表格的制作方法有兩種:手動制表和自動制表。
Excel中表格的設置與編輯,它與Word制表的異同是什么?
Excel中數(shù)據(jù)的快速、智能錄入方法對Word表格中數(shù)據(jù)錄入的進步。
Word表格在進行數(shù)據(jù)計算時只能通過菜單公式一個一個進行,而Excel對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可以通過公式進行也可以在單元格中直接以等號開始進行,既方便又靈活。
學生在這樣整合概括知識要點的基礎上,可以用更短的時間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識和具體操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些極具實用價值的東西,都需要教師長期的分析總結。學生對其中一種操作理解了,可以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并且,在這些整合的基礎上,學生還可對不同的功能操作進行參照比對,加深理解,開拓視野。同樣是一節(jié)課學生會更輕松、更深入、更清晰地學到更豐富的知識,并使學生樹立“學習計算機有用”的意識和增強“能夠學好計算機”的信心。endprint
教學內容的外延是指此學科與彼學科的關聯(lián)與結合。例如,計算機基礎知識與各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的結合。
教師在教學中也應善于應用其他學科知識,來理解本學科所要認識和掌握的知識,教師還應針對不同專業(yè)學科的不同需要,選擇不同的授課重點。如果是藝術專業(yè),比如藝術設計類,可重點講解Photoshop、Flash等多媒體軟件的處理與設計;如果是工科專業(yè),比如建筑土木類,可以重點講解過程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tǒng)仿真等方面的應用;如果是文科、工商類,可重點講解信息處理、電子商務等內容;如果是經(jīng)濟類、電子商務類,可重點講解公式及函數(shù)使用、數(shù)據(jù)計算透視、數(shù)據(jù)匯總與分析及套賬管理等內容。
計算機公共基礎知識和英語的聯(lián)系也是極為廣泛的。計算機專業(yè)術語中的英語詞匯,有很多都是四、六級單詞。例如artificial、intelligence、purpose、digital、analogue、arithmetic等等。長期閱讀英文原版的計算機材料,特別是經(jīng)常使用英文原版的計算機軟件,一方面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計算機基礎概念,另一方面又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好的英語學習語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使用英文教材、用英文授課,這都是十分必要的。我曾接觸過一個學生,用了半年的英文原版Windows和Office,之后并沒有特意去背四級單詞,就在實際考試中獲得高分。這都充分說明計算機公共基礎和英語兩門學科能夠很好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
總之,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高等院校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fā)展應用型高校的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具備比較強的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特別是獨立操作計算機和使用軟硬件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并具有高度創(chuàng)新能力和較強信息處理能力的新型信息化、數(shù)字化人才。
(1.黃淮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2.汝南幼兒師范學校計算機組,河南 汝南 463300)
參考文獻:
[1]劉若慧.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案例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3.
[2]蔣加伏.大學計算機基礎(第3版)[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2.
[3]譚浩強.C程序設計(第四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