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雪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公共外語教學部,湖南 長沙 410205)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語言其實是對其文化了解的一個過程,一個國家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在很多程度上是該國文化的一個濃縮。[1]英美文學所具有的美學價值、愉悅功能、語言典范及人文教育等特征,在某種意義上使英美文學起到“有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語言能力,增強自信,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提高人文素養(yǎng)……”等作用。[2]眾所周知,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并在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中占居重要位置。著名學者蔣洪新早在2002年就指出,英美文學不僅對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也有著非同尋常的啟發(fā)。[3]隨后,還有吳云龍(2008),羅云(2009),姜敬(2010)等眾多學者呼吁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增加英美文學的比例。然而,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英美文學所占的比重如何,卻少有觸及。[4]鑒于此,本文從英美文學這一角度出發(fā),以湖南三所高校為研究對象,對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展開多方位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包括教材中英美文學所占比例情況、師生對教材的滿意度及學生學習效果的自評情況等方面;并得出相關數(shù)據(jù),以期為以后相關研究提供借鑒依據(jù)。
筆者于2012年上半年對湖南三所高校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進行了全面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紤]到篇幅的限度,在此只論述與本文相關的兩項調查:一項是英美文學類文章所占教材的比例情況,另一項是師生對教材的滿意度調查。
本研究所選取的湖南三所高校使用的教材是以下三種:《新視野(第二版)》(外研出版社),《希望英語(第二版)》(外研出版社),《大學英語(第三版)》(上外出版社)。在這三種教材中,《新視野》教材共4冊,共有主課文40篇,副課文40篇?!断M⒄Z》教材共4冊,共有主課文32篇,副課文32篇。《大學英語》教材共4冊,共有主課文40篇,副課文40篇。為了了解教材中英美文學所占的比重情況,本研究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性質、體裁及來源,大致將其分為三類:科普文、應用文和英美文學。
以下是統(tǒng)計結果:
表1
表2
表3
從表格中所顯示的數(shù)據(jù)得知,科普文和應用文在數(shù)量上均占有絕對優(yōu)勢,說明這三種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較為重視科普信息的傳播和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新視野》中英美文學類共3篇,占教材的3.75%;《希望英語》中英美文學類共3篇,占教材的4.69%;《大學英語》中英美文學類共7篇,占教材的8.75%。不難看出,英美文學在大學英語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極少,被嚴重“邊緣化”。
為了解師生對大學英語教材的整體評價(包括教材難易度、趣味性、信息量及實效性等方面),本研究對來自這湖南三所高校的45名大學英語教師和310名非英語專業(yè)在校生進行了相關調查與訪談。調查中,教師問卷共收回42份,有效回收率為93.3%;學生問卷共收回302份,有效回收率為97.4%。問卷采用利克特式5點計分法,其中5表示滿意度最高,依次遞減;分數(shù)越多,表示滿意度越高。以下是師生滿意度的調查結果:
表4:42名教師對大學英語教材總體滿意度的測量變量統(tǒng)計
表5:42名教師對大學英語教材總體滿意度的統(tǒng)計結果
表6:302名學生對大學英語教材總體滿意度的測量變量
表7:302名學生對大學英語教材總體滿意度的統(tǒng)計結果
上述表格顯示42名教師對大學英語教材滿意度的平均分為3.13;42名教師當中,有10名教師(23.8%)對教材給了2分,20名教師(47.61%)給了3分,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大部分教師對教材是不滿意或是感覺一般。除此之外,學生對大學英語教材的評價也不樂觀,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學生對教材滿意度的平均分為3.01;302名學生當中,有 11名(3.64%)學生給了1分,85名學生(28.14%)學生給了 2分,116名(38.41%)的學生給了3分。由此可見,目前所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與師生對教材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為了解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真實情況,筆者與參加問卷調查的42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訪談。內(nèi)容涉及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環(huán)節(jié)及教學手段等方面。訪談中得知,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雖然未形成一個固定的范式,但在本質上都彰顯出某種一致性。
首先,42名教師當中,有13名教師明確表示,目前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較為注重信息量。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掌握最新的信息以及相關的英文術語,使他們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但無形中讓課堂教學產(chǎn)生“重信息而輕文學”的偏向5。另外,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大都是圍繞英語等級考試設置的。比如詞匯量后面會通過標注四級詞匯或六級詞匯來體現(xiàn)其難度系數(shù),除此之外還有每單元的課后練習,在題型設計和難易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英語等級考試所占居的重要性。
其次,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使用的教材。在與教師的訪談中得知,這三所高校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大都圍繞詞匯、語法知識和四級考試等方面設計,對篇章的學習和理解大都停留在“語意”或“語義”這一層面,而對文章中所蘊含的“寓意”和“鑒賞性”卻不被重視甚至被完全忽略。
最后,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他們大都表示“成本太大”,“耗不起”。有29名教師或多或少透露出所在學校會采取不同的形式對教師進行考評和獎勵,其中一個標準就是該教師任教班級的英語等級通過率。說壓力也好,誘惑也罷,這些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師想方設法提高任教班級的通過率。這種大環(huán)境下,英美文學自然而然就被“邊緣化”了。
本研究所制定的問卷調查包括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自評情況,自評情況包括學生對自身英語應用能力、成績、學習動機及學習態(tài)度、自信心等方面。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自評情況依然采用利克特式5點計分法,其中5表示自評得分最高,1表示得分最低。以下是統(tǒng)計的結果:
表9:學生英語學習效果自評情況的統(tǒng)計結果
上述數(shù)據(jù)顯示,302名學生當中有93名(30.79%)學生在自評時給了1分或2分,說明他們對自身的英語學習效果是不滿意的;有129名(42.72%)的學生給了3分,說明他們感覺自身的英語學習效果一般。總體來看,302名學生自評的平均分為2.92,還沒達到及格線。由此可以看出,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自評情況是不理想的。
除問卷調查外,筆者還對42名學生進行了訪談。訪談中發(fā)現(xiàn)在這42名學生中,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自身存在一些消極的心理因素,如主觀能動性不強,缺乏興趣和信心,學習目的不明確等問題。
基于本研究針對湖南三所高校所做的調研結果,可以得知英美文學在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所占比例極少,完全被“邊緣化”了,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的不理想與英美文學的缺失不無關系。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狀,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不妨嘗試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英美文學這一新的教學模式。
[1]王云華.英語中的文化學習與學習文化[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3,(5):3-8.
[2]王守仁.應該終結‘文學史+選讀’模式[J].鄭州大學學報,2002(5):10-11.
[3]蔣洪新.大學的理想與英美文學教學改革[J].外國文學,2005(1):106-109.
[4]張夢雪.提高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學比重對學生學習效果影響的案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
[5]程玲.淺議大學英語的教學現(xiàn)狀及提高策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