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筷子,古稱“箸” 或“筋”。它結(jié)構(gòu)簡單,方便靈活,能撥能挑能搛能挾,蘊(yùn)藏著各顯特色的民族文化,可謂中國國粹,被西方學(xué)者譽(yù)為“東方的文明”。
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史記·宋微子世家》也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已使用象牙筷子了。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
古代,許多文人雅士喜歡贊詠筷子,給我們留下了眾多妙趣橫生的詠筷詩文。據(jù)二十四史《魏書》記載,有這樣一則謎語詩:“眠則俱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這首謎語詩活靈活現(xiàn)地從一個側(cè)面刻畫出了筷子的使用特點,并使其人格化了。
我國清代著名文人、美食家袁枚的筷子詩讀來又是另一番風(fēng)味。他寫道:“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詩人以筷喻人,意味深長。這其中既有憐憫、同情之意,又對世人為追逐名利而送往迎來、失去自我的可笑作了深刻的諷刺。
明代文人程良規(guī)的《詠竹箸》卻為筷子唱了一首“無私奉獻(xiàn)”精神的贊歌。詩云:“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嘗。滋味他人好,樂空來去忙?!痹姼栌脭M人化的筆調(diào)歌頌了筷子樂于先嘗苦,再讓他人享用,毫不吝惜勞累的品德。
唐代詩人李白《行路難·其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之詩句,則是借用筷子,表達(dá)出他因受權(quán)貴讒毀,丟掉“供奉翰林”之職而落魄離京時食不下咽的苦悶抑郁心情。
民間還流傳著一則關(guān)于筷子詩的掌故。劉伯溫去拜見朱元璋時,正趕上朱元璋在吃飯。這位正急于求賢的皇帝靈機(jī)一動,立即以筷子命題,讓劉伯溫詠詩一首,以觀其志。劉伯溫見朱元璋當(dāng)時用的是一雙湘妃竹制的筷子,就吟詠道:“一對湘竹并玉肩,二妃曾灑淚痕斑?!贝藭r朱元璋已經(jīng)面露不屑之色,但劉伯溫隨即續(xù)詠道:“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痹娭星擅畹仉[含了張良“借箸”勸漢高祖不要分六國的典故和自己的遠(yuǎn)大抱負(fù),終于博得了朱元璋的賞識。
當(dāng)然,最讓我心動和欽佩不已的是司馬相如的《詠箸詩》:“少小青青老來黃,每結(jié)同心配成雙。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來時要共嘗。”窮小子司馬相如同富家小姐卓文君私訂終身時,倆人的定情信物就是筷子。一雙筷子,如同身邊的愛人或是知己,相愛相知相濡以沫,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不論甘甜苦澀都一起承擔(dān)和品味,一生中需要我們品味的,不只是食物,還有人生本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