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曉發(fā)
摘 要:本文在新課程背景下,結合教學實例對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基本過程,策略和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概括了“創(chuàng)設問題——猜想假設——獲取信息——建立模型——解釋交流——應用拓展”的教學過程,并討論了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254-01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以學生為根本出發(fā)點。這種主體性教學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和需要出發(fā),盡量創(chuàng)設一種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斷地自我反思,最終能靈活解決數學問題。在幾年的數學教學中,就課堂教學的方法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基本過程
所謂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主動地通過觀察事物、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或猜想,經過調查、實驗,搜集資料,建立模型,通過分析、思考、表達與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動,積極地理解和建構知識,改善自身心理結構,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價值觀的過程和方式。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或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探究
2、引導學生對問題提出猜想或假設
3、獲得針對猜想或假設的有關信息
4、運用信息建立數學模型
5、對模型進行分析、討論、思考,對問題做出回答
6、運用知識分析,解釋實際問題,或拓展自己的認識。
二、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在數學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常常具有如下的方法和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興趣
課堂中首先由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引出問題開始的,以創(chuàng)設情境為主線,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具體學情,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參與的動機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學生通過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并在實踐感受中逐步認知,發(fā)展,乃至創(chuàng)造,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也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任何教學活動都是低效的。在實踐中,經常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從害怕數學到愛學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實際問題或設置懸念導入新課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學過程中為研究需要而臨時產生一些嘗試性的研究活動,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觀點或方案等。顯然,關鍵在教師要創(chuàng)設好問題情境,必須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從知識的形成過程出發(fā),要貼近學生生活,要帶有激勵性和挑戰(zhàn)性。只有這樣,才能引發(fā)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使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統(tǒng)一起來。
2、自主探究,建構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就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毙抡n程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生在觀察、實踐、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我們在課堂上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討論一一評價一一傾聽一一激勵,在交流中互相啟發(fā),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動中學會合作。教師應該堅持做到三個“不”。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說;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師不教。盡可能地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認識,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情感,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
3、合作交流,完善認知
在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合作小組內自主探索、交流、對話,獲得成效。小組之間互相交流、評價,達到教學互動、互促,形成比、學、趕、幫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體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獲得成功的喜悅。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幾點:(1)合理分組。按學生學習可能性水平與學生品質把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實行最優(yōu)化組合,組建“學習合作小組”;(2)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議讓學生學會合作,小組合作交流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學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開展活動;(3)教師的激勵性的評價是進一步促進合作的催化劑。評價應是更多地重視對小組的評價,注重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及活動結果中的成果,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縮小優(yōu)差生的距離;(4)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教師既要巡視并檢查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情況,又要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引導、點撥,促進其思維的不斷深化,完善認知。
4、自我反思,深化認知
在教師組織下,啟發(fā)學生進行思維過程的重新整理總結,達到認識的深化與認知結構的完善;實施激勵評價,讓學生反思探索過程,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與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勉勵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克服困難,主動發(fā)展,并不斷提高;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總結、自我評價、促進理解,逐步完善認知結構,并進一步開拓探究的空間。
通過這些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或質疑問難,或自我展現,或答疑解難。使他們對自身活動進行回顧、總結以及批評性的再思考,從而獲得新的、深入的認識,同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體驗得到了豐富,認識也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