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英語聽說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實際聽說能力,這就需要盡量縮小課堂教學情境與真實生活情境之間的差距。多媒體技術在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提供大量任務信息等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一、傳統(tǒng)英語聽說教學與交際教學
傳統(tǒng)英語課堂的教學焦點集中于語言形式而不是語言功能;單一的語言技能訓練多于綜合的語言能力訓練;教師的語言輸出多于學生的語言輸出;單向的交流形式多于網(wǎng)狀的交流形式;抽象的語言場景設置多于直觀的語言模擬情境。加之教材內容較滯后單一和固定的筆試題型以及所謂的標準考試答案,學生往往只求背熟單詞句型,而不愿花時間提高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啞巴英語”。
當前提倡在課堂上進行交際教學。Ellis在課堂交際教學活動的評價上提出6點標準:
1.Communicative purpose.活動要達到真正的交流目的,而不是為了記憶句子。
2.Communicative desire.活動的內容設計要考慮學生的需要與興趣,讓他們產(chǎn)生學習的愿望和動力。
3.Content,not form.活動應注重信息內容而非形式,交流內容需要有一個主題支撐,有“交流點”可循。
4.Variety of language.活動可讓學生選用不同語言形式進行表達??稍诨顒釉O計上做調整,對活動內容加以引導和強化,但不能強迫學生按照某一固定思路進行語言表達,并且需要鼓勵他們選擇運用任何可選資源。
5.No teacher intervention.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解惑與啟發(fā),而非完全控制言說內容與形式。
6.No materials control.教材中的對話場景可以是一種生成的基礎,是一種參考和補充,且教材中的英語用語存在老化、過時和文化意識缺失的問題,學生們不能拿別人的生活當成自己的生活去背誦和強記,而應該是在話題情境的基礎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
二、多媒體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作用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教師與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力的87%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英語聽說教學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和資源所構建的圖片、聲音、文字、影像相結合的英語聽說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突破書本知識的局限性,將最新的、多樣性的、廣泛的選材內容(如最新的美劇,及時更新的新聞信息等)帶入課堂,還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學習者對知識建構、文化吸收、交流交往的興趣和主動性。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作為一種技術輔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全部教學活動,否則只會讓教學流于形式,忽視對教學內容及對象的研究,也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
三、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英語聽說教學的案例評析
下面是筆者設計的一則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英語聽說教學案例片段,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學會用英語問路或為他人指路。
1.播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走遍美國》“The Blind Date”一節(jié)中的一個片段:Harry第一次去蘇珊家,結果迷路了。
(利用多媒體生動地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愿望。)
2.學生兩人一組利用已掌握的語句嘗試進行角色扮演,遇到不會說的地方也要繼續(xù)進行,直到形成完整對話。
(嘗試練習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明白自己不會的地方,形成信息差,加大學習動力,逐步縮小信息差)
3.播放剩余片段,教師引導幫助提煉電影中的新的語句,通過投影儀呈現(xiàn),指導學生記錄并進行鞏固練習。
(這是一個輸出新知識的環(huán)節(jié),為幫助學生積極建構,還可以采用更多更好的鞏固練習方法)
4.小組討論之前的嘗試練習,學生把之前不會的、后來學到的和現(xiàn)在仍有困惑的說給別人聽,共同探討學習。教師此時要鼓勵學生改變思路,變換多種說法。
這種方法利用了多媒體以情境為基礎的特點,生成與生活相關的概念框架和語言信息。當學生遇到難題時,他們就產(chǎn)生了解決難題的需要,教師這時再呈現(xiàn)新知識,滿足學生求知的渴望,如此學習才能歷久彌新。
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還需要不斷探索。怎樣利用多媒體乃至整個網(wǎng)絡信息系統(tǒng)為教育服務,讓學生形成自己動手、自己動腦的自主學習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敏感性和文化意識,是又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J].教育技術研究, 1997(1).
[2]陳亞斐.大學英語視聽說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新思路[J].科教文匯, 2011(10).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