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花
摘 要:當下社會人們越來越開始關注現實、關注自我,關注人生。一些不愿安于現狀的人開始探尋人存在的內在價值。土耳其當代著名作家李凡納利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小說《伊斯坦布爾的幸?!分械囊练惨彩沁@樣的人。本文主要通過三個部分:伊凡的恐懼、伊凡與瑪麗和伊凡與雷奧波爾·布魯姆來分析伊凡這個人物。通過探究伊凡恐懼的原因,知道他為什么會拋棄一切離家漂泊,去尋找生命的內在價值;瑪麗在他人生中的出現,使伊凡精神的踏上回歸的旅途;通過伊凡和布魯姆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當代人知識分子的進步性。
關鍵詞:伊凡;瑪麗;布魯姆;生活價值
《伊斯坦布爾的幸?!繁还J為是李凡納利出版的六部小說中最重要的一部,該小說在土耳其高居暢銷書榜首,近年來也成為國際暢銷書。小說主要以三條線索交替敘述三個人的故事。一場“榮譽謀殺”牽涉了一個十五歲的天真少女瑪麗和一個在東部山區(qū)與庫爾德工人黨游擊作戰(zhàn)后退役的軍人西瑪爾。一個是被殺者,一個是被賦予家族使命的殺人者。另一位主人公是伊斯坦布爾大學的教授伊凡,因為不堪生活的乏味,決定拋棄一切出走。一次海灣停泊時,伊凡和瑪麗與西瑪爾相遇,三個人的命運碰撞后,又開始了新的生活。三個人代表三個不同的人生,筆者最關注的是被稱為上層知識分子伊凡的人生。伊凡精神上的的經歷可能是土耳其的知識分子都曾有過的,作者寫的這個人物也帶有普遍性。伊凡所關注的人生問題也是我們大多數人要關注的,然而這些問題的終結點是:我是誰?
伊凡的恐懼
伊凡是一個有名大學教授。由于種種關系,他常常出現在電視節(jié)目里,所以被人熟知。伊凡從社會的底層爬到上層,一個原因,他有一位有錢又漂亮的妻子。他們頻繁光顧高檔的娛樂場場所,從開始的新鮮到后來感到麻木,到慢慢為自己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感到恐懼和不安。本來“一個人的命運應該永遠是個秘密,沒有人堅強到能夠準確無誤地了解生命的全部安排,包括何時會發(fā)生意外,或是死神會以何種模樣到來”。然而他感覺到了,他預知了他的命運。為此,他恐懼的整夜整夜的失眠,他的痛苦比沉睡的恩底彌翁還可怕。
伊凡雖是一名高級的知識分子,但是伊凡認為“他和所有的土耳其知識分子一樣,是蕩秋千的空中飛人,在東西方文化之間蕩來蕩去,他就是個蕩秋千的藝人,已經松開了東方的秋千把手,卻仍然在空中飄蕩,沒能落在西方的接網上。”他在這種文化的真空中飽受煎熬,找不到歸屬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人。
伊凡找不到精神的歸宿。以前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居民講的是眾神的故事,那些神具有人性,他們的故事也總是那么激動人心,現在的一神教總使伊凡感到枯燥。然而現在的人也有了新的男女眾神,可是他們不是來自奧林匹斯山,而是來自伊斯坦布爾的貧困區(qū)。他們從事的不再是冒險工作而是爭著搶著上電視。演員、足球明星、模特、政客、網球運動員充斥著各大媒體雜志,“土耳其社會階層之間有著深刻的隔閡;但是工廠老板和他的工人,高管和他的司機,一家控股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和一個乞丐,全都在電視機前聯系起來。所有的人全都追隨同一批男女眾神,看他們的照片,看他們的表演” 伊凡不明白這些人的趣味怎么會相同,伊凡感覺到,那些自稱是伊斯坦布爾的精英們是一個有錢而沒有文化的群體。
而他就混在雜合個群體之中。復雜的人際關系令他窒息,他不能忍受,他想沖進系主任的辦公事給他一拳,讓他的嘴里掉幾顆牙齒,看他還敢不敢在背后詆毀他污蔑他。然后幻想這一舉動后的后果,他沉浸在其中,覺得自己終于揚眉吐氣,然而結果是他不僅沒有那樣去做反而比平時還愚蠢。伊凡在夜里是堂吉柯德,白天就是 桑丘·蕃沙了。他也并不是一個好的變色龍,他是一個無能的變色龍。
伊凡與瑪麗
生活的乏味,千篇一律,甚至死亡悄無聲息地到來時,都不會發(fā)生任何變化。生活在文化的真空中,沒有歸屬感,找不到自己的內在價值。于是伊凡開始逃離,揚帆起航駛向大海尋找生活的真正價值。
在尋找的過程中,伊凡遇見了他想象中的女兒—瑪麗?,旣愂且粋€天真的少女,然而身體卻被道貌岸然的禽獸大伯蹂躪,不但得不到一點同情,反而面臨的是要么自殺,要么被殺的事實。不但感受不到家人的愛,也感受不到真主的愛。直到她遇見伊凡。伊凡也對瑪麗產生一種奇特的好感,他熱情的幫助她,引導她,教她航海技術,教她閱讀,教她游泳,很快瑪麗從無知的村姑變成一位能夠獨立思考、處事冷靜的成熟女子,同時也拋開了宗教束縛。伊凡愛瑪麗就像愛自己的女兒一樣,生活出現從未有過的活力?,旣惖纳钜渤霈F了奇跡,“這個有錢有學問的男人對她很關心體貼,令她內心震顫,開啟了一扇情感復雜的大門,她平生頭一次感覺自己受尊重,感覺自己聰明伶俐”他們互相治愈了彼此的傷口。他們的人生也找到了新的方向。等到瑪麗的不幸被伊凡醉酒后澄清,伊凡遭受西瑪爾的一頓暴拳,這次事件讓伊凡拋開了腦袋里所有毒害人心的問題,他告訴自己“你被打敗了”,他很開心,“屈服和失敗的感覺是他不可名狀的滿足”他決定回家了,不是回到伊斯坦布爾妻子的家,而是回到媽媽身邊,過平淡的生活?!皬牡讓又匦麻_始生活”,他的精神寄托開始起航回家。
伊凡與雷奧波爾·布魯姆
李凡納利筆下伊凡和喬伊斯筆下的雷奧波爾·布魯姆在人物特點和情節(jié)結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在對待妻子的態(tài)度上,二人都愛著自己的妻子,即使對于妻子的某些行為不滿甚至惱火,但是最后還是克制住自己溫柔地和妻子說話。另外,兩個人都不是真的有才之士,伊凡自嘲雖然是教授,但是沒有寫過一篇有價值的東西,想寫一本書,卻遲遲開不了頭;布魯姆的平庸也在于此,出版社對他寫的詩嗤之以鼻。最后,兩個人尋找到另一個人,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然而伊凡和布魯姆又有很多不同之處。
伊凡的自省與布魯姆的平庸。布魯姆唯唯諾諾,平庸淺能,不思進取,安于現狀。與喬伊斯塑造的布魯姆這個小人物相反,李凡納利寫的伊凡擁有世人眼光中美滿幸福的家庭,有錢有社會地位。但是這個身在“幸福”中的人卻整夜失眠,對生活充滿了恐懼。愛爾蘭猶太民族的痛苦在布魯姆的頭腦中有過,在他為猶太民族辯護時可以看到,但是他的痛苦是短暫的,在不涉及這個敏感的話題時,他會把它放在一邊,生活照舊的活下去,他沒有一種自省與反省的意識,沒有開始新的探索。然而,伊凡不能這樣繼續(xù)。他不恐懼死亡,而是恐懼在沒有創(chuàng)造任何有意義的東西、沒有留下能表明自己存在過的那怕最微小的痕跡時候死亡。他甘愿放棄一切名譽地位甚至是家庭揚帆起航去海上漂泊,尋找與活著相關聯的那種欣悅人生真正的價值。
布魯姆的精神治愈是暫時的,伊凡的精神治愈是永久的。布魯姆有時也感到空虛,他一直想起他死去的兒子,他的苦悶無所寄托,后來他遇見了斯蒂芬,醉酒后的布魯姆出現了幻覺,感覺斯蒂芬想使自己夭折的兒子,于是把他帶回家。布魯姆找到了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東西,找到了兒子。然而這種治愈是暫時的。在伊凡的身上也存有虛無主義,他覺得生活似乎沒有任何價值讓他去實現。一個人在海上漂泊,有時候感到孤獨,可是他感覺自己尋找的就是這種感覺,感覺孤獨的時候才是最真實的感覺。直到他遇到瑪麗,生活才完全變了樣。伊凡首先被瑪麗的那雙明亮的綠色的大眼睛勾住了思緒,然后又為其不幸的遭遇而憤怒不平。他意識到純潔少女的不幸,無知軍人西瑪爾的不幸,旅途中各色人物的“不幸”以及自己的不幸,都是生活給的。生活為何?人生為何?有些問題就經不起叩問。一問就會有很多問題。最后伊凡在西瑪爾的一頓拳頭后清醒了。他“雄心勃勃的奮斗階段已經結束了,帶走了伴隨的全部恐懼和毒害人心的問題,那些毒害人心的問題“自己是土耳其人?愛琴海人?地中海人?美國人?歐洲人?中東人?穆斯林還是無神論者?富人還是窮人?人還是非人?......”歸根結底是要回答一個找不到答案的問題:我是誰?” 伊凡要回去了,不再漂泊,他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了,他要回到母親身邊,她是世界上最疼愛他的,要永遠守在她的身邊,他要到父親的墳前給他送上一束花,他要找一個不顯眼的工作,他要過他父親那樣平淡的生活終此余生。他已經從人生的最大的失敗中清醒過來所以他再也不懼怕失敗,只有失敗過,生活才變得真實了。只有真實的生活才知道我是誰。
參考文獻:
[1]李凡納利(O.Z.Livaneli)著;賈文浩譯.伊斯坦布爾的幸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2.
[2]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著;蕭乾譯[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