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幸福是人的理想和追求。亞里士多德認(rèn)為人有兩種幸福:沉思和合于倫理德性的活動。這兩種活動都是靈魂的完善的活動。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引發(fā)了我們對幸福的重新思考。
關(guān)鍵詞:亞里士多德;幸福;倫理德性
一
“如果在人的目的系列中國存在著因自身的原因而被當(dāng)作目的的,如果有一種這樣的目的,人們追求它不再為著獲得別的任何目的,并且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著它,就一定存在著某種最高的善。這種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笨梢?,幸福就是人的最高的善或者是人一生而不是某個時段的終極目的。人的每種記憶與研究、實踐與選擇,都是以某種善為目的,善就是這些活動所追求的目的。“既然技藝與研究、實踐與選擇有多種,目的也就有多種?!钡牵藨?yīng)當(dāng)都有追求至善的欲望。因為至善自身就蘊藏著目的,是最終完善狀態(tài)。
人的現(xiàn)實活動就是實現(xiàn)人的生命的目的的一種實踐活動。人的實踐活動不同于其他生命物的目的的實現(xiàn)。人的目的的不是以自然的方式達(dá)到的而是獲得的。人的目的的實現(xiàn)需要借助于人的理性,因而是實踐的,是非自然的;其他生命物的活動目的是自然地實現(xiàn)的。此外,人的活動由于實踐理性的參與而呈現(xiàn)為積極的狀態(tài),即“隱德來希”。亞里士多德將“隱德來?!狈Q之為生命實現(xiàn)其最終完善狀態(tài)的傾向或品質(zhì)。人的靈魂的“隱德來?!本褪亲非笮腋?。正常的人的生命必定包含著靈魂的“隱德來?!?,否則人就是過著動物式的生活,只是腐敗的生命。
二
“人的目的,即人的可實踐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這是亞里士多德對幸福的定義。但是人們對于什么是幸福有著不同點意見,如有人認(rèn)為“幸福的人都是既生活得好又做得好;幸福屬于靈魂的善,是靈魂的一種完善的活動;幸福中還包括著明智或智慧、快樂等”。不管人們?nèi)绾握J(rèn)為,幸福一定是在現(xiàn)實的活動中才能尋找的。人們對于什么是幸福發(fā)生的分歧意見原因在于他們都是從閑暇的生活方式中來判斷什么是幸福的?!坝羞@樣三種生活:享樂的、政治的和深思著?!毕順返纳钪蛔非笕怏w的快感是一種動物式的生活方式。政治的生活追求榮譽與德性,但是這也是很膚淺的。所以,沉思是最好的、最值得向往的閑暇生活方式?!吧钏际亲罡叩鹊膶崿F(xiàn)活動,因為它是理性的那個最高部分——積極的努斯或理論理性的活動。它比任何其他活動都更為持久。它伴隨著驚人的快樂,并且既純凈又持久。它也是有最多的自足的生活,因為沉思依賴外部的東西最少,有智慧的人靠自己就能沉思,即便在復(fù)雜問題上需要同友人一道思考,這種生活也比其他生活更自足。沉思也是惟一因自身之故而被人們喜愛的活動,它并不產(chǎn)生什么,人們并不是因為他產(chǎn)生的東西,而只是因為它的問題而喜愛它。”所以,從以上可以看出,沉思生活是人的最完善的幸福,過著沉思生活的、有智慧的人最幸福。如果可以,人們在擺脫了物質(zhì)的紛擾并擁有中等的財富時,應(yīng)當(dāng)過這樣的生活,這是人所能獲得的最高等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認(rèn)為沉思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只是屬于少數(shù)的“神人”。然而還有另外一種生活是屬于大多數(shù)有德性的人,那就是——合于倫理德性的生活。即當(dāng)一個人過著正義、勇敢、節(jié)制的生活就是合于倫理德性的生活,就是幸福的。這種生活大多數(shù)人只要關(guān)注完善自己的德性通過努力便可以獲得,這種生活是“人性”的,而不是“神性”的。
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有兩種幸福:一種是沉思的生活;一種是合于倫理德性的生活。合于倫理德性的生活同實踐是分不開的。合德性的活動都不是一時一刻的,而是一生。
三
“幸福是學(xué)得的而不是靠運氣獲得的。一個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獲得幸福?!蓖ㄟ^這一點,也可以說幸福是人們都能享有的,通過學(xué)習(xí)來獲得靈魂的善。幸福不是一時一事的合乎倫理德性,不是不確定的東西,而是在一生中踐行合乎倫理德性的活動,一個人只有在一生中努力合乎倫理德性的生活,才是幸福的?!靶腋R馕吨掷m(xù)地、嚴(yán)肅的活動而不是消遣活動?!薄疤热粢粋€人遭遇了重大的厄運,如果這個人是在生活中合乎倫理德性的人,那么這個人就不會輕易的離開幸?!?,亞里士多德這樣說的,“他會漸漸走出陰影,做出新的努力來重獲幸福。”
亞里士多德認(rèn)為,“幸福也需要外在的善作為補充”。如朋友就是最大的外在的善。因為人人都需要朋友來接受自己的善舉,讓朋友來幫助提升自己的品質(zhì)。幸福最終是在于人們同朋友一起持續(xù)地進(jìn)行合乎德性的活動。
參考文獻(xiàn):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 廖申白譯
[2]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
[3]苗力田:《品質(zhì)、德性與幸?!?,載《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
作者簡介:朱哲(1987—),女,山東省青島市人,山東師范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思想發(fā)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