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艷
摘 要:高中階段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因受其生理和心理發(fā)育和來自學校、家庭及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易產(chǎn)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影響了正常的學業(yè)和身心健康,并導致了一些不良行為和事件的發(fā)生。從實際入手,指出了當前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幾個普遍性問題,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和途徑。
關鍵詞:高中學生;抗挫折能力;主導作用
高中階段是人的心理同一性整合的關鍵期。進入青春發(fā)育時期的中學生,其學習成績、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行只是他們心性的一種外在形式,真正困擾他們健康成長的還是心理方面的問題。很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因受內在因素和外部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心理問題較為突出。近年來,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針對在校高中學生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心理問題進行了一些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的嘗試。
一、當前高中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青少年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健康或出現(xiàn)心理障礙的比例呈上升趨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的一份調查報告曾預言,“從現(xiàn)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xù)而深刻的痛苦?!庇纱丝梢姡嗌倌甑男睦韱栴}已全球化,并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而在我們的學校生活中,高中階段的學生表現(xiàn)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抗挫折承受力差
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一直處于緊張狀態(tài),學習競爭十分激烈,不少人都有擔心考試失敗的焦躁、緊張心理,他們怕成績不佳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和同學的冷眼,而一旦真的考試失敗,就很容易出現(xiàn)灰心喪氣的低落情緒。不少學生在向我反應時說:“想到壓力來自四面八方,既難以接受又不能擺脫?!薄耙坏┏煽儾缓?,不能升入大學,哪有臉見人。”
2.處事情緒化
心理學家認為,在決定成功的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來自于非智力因素。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自控能力差,他們智商高、情商低,表現(xiàn)為急躁、沖動、缺乏耐力,面對一點不順心,一點委屈,就大動肝火,怒氣沖天,與人相處,常常只想讓別人來適應自己,對家長或教師的良苦用心不能理解,甚至對立。
3.情感年齡成人化
在高中階段,學生自身的生理發(fā)育和性意識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容易導致同學之間的“早戀問題”。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班級談戀愛的同學竟占總人數(shù)的1/8,由于走進了戀愛的誤區(qū),加快了學生情感的成人化進程,加劇了心理沖突,以致產(chǎn)生一些心理上的病態(tài)反應。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問題,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贅述。
二、不健康心理問題成因解析
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關注的缺失和溝通的斷裂
一般來說,學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傾訴,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則會使學生覺得非常寂寞,逐漸產(chǎn)生孤僻心理。
教師在施教的過程中,往往僅以為“授業(yè)”“解惑”方能讓學生有知有識,于是一概地以一種固定模式去傳業(yè),去釋惑,惟此而已,為師者單憑學生成績優(yōu)劣來分等級,勢必會使學生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之出現(xiàn)一些心理障礙。若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學生的這種需要,在實際教育中往往出現(xiàn)順從教育者為“優(yōu)”,反之則認為“差”的現(xiàn)象。
2.家庭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盲點
家庭是學生社會化最初的重要場所,是家長把品質行為傳給下一代的地方。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影響學生在學校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學生知道的許多知識不是在學校里學到的,而是從爸爸媽媽那里學來的。有的家長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賭博,或忙于發(fā)財致富,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更有許多家庭對獨生子女采取嬌寵態(tài)度,使孩子嬌生慣養(yǎng),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現(xiàn)偏激行為。
3.社會環(huán)境對心靈的污染
由于現(xiàn)在社會公德意識的低落,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jīng)習以為常,并因此導致教育的誤導,使學生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引起說謊、欺騙、偷竊、破壞、對抗等品行障礙的發(fā)生;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為誘使青少年蛻變的場所。
三、解決學生不健康心理問題的主要途徑和實施對策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鼻嗌倌甑某砷L不僅是關乎個人前程、家庭幸福的問題,也是關乎民族的復興和國家未來的大事。因此,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1.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心理直接影響學生心理成長的環(huán)境。尊重理解學生,平等對待每個人,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開放創(chuàng)新學習氣氛是新時期對師生關系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師的榜樣作用對創(chuàng)設和諧、健康向上的學生心理成長環(huán)境起決定作用。
2.常規(guī)管理滲透心理輔導
針對孩子的心理狀況,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要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在智力、品德、身體諸多方面的開發(fā)和養(yǎng)成。因此要樹立全新的教育觀、人才觀。教師要在平時加強對心理教育知識的學習,工作中要把這項工作有計劃地滲透到學科實踐中去,實際上各科教學本身都包括心理教育內容,只要備課時加入心理教育的導向,就可以使授課內容深入一層。
3.認真做好班集體心理調控
一個優(yōu)秀班集體,必須有良好的集體心理作為基礎。集體心理是指大家心目中的共有的評價、選擇、情感傾向、道德準則及行為規(guī)范,也是每個個體最優(yōu)水平的集合,它應是和諧、健康、積極、奮進的大眾心理,這其中的每個成員都應積極快樂,同時又會使心理德行有待提高的學生,甚至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盡快改善達到最佳狀態(tài),進而推動集體的進步。教育教學中,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不斷研究、分析集體中的每個個體,研究現(xiàn)代學生的特點、個性、興趣愛好。
4.以人為本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就是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從而達到教育和自我心理調適的目的。為增強自我教育,應做好以下三方面:
(1)建立班級監(jiān)督和檢查機制,實現(xiàn)學生從“要我遵守紀律”逐漸向“我要遵守紀律”轉變,增強他們獨處時的自律能力,即我們平時所言“慎獨”。
(2)利用班會或課外活動組織學生交流自我教育的心得和體會,能促使他們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這種自我評價的自我調適能力既是自我教育的起點,又是自我教育的方法。只有這種能力充分發(fā)展了,才能使自我教育付諸實踐,并收到效果。
(3)加強與家庭的聯(lián)系溝通。家庭環(huán)境是學生德育的基礎環(huán)境,是他們成長的物質與精神之源,為他們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戀感,失去這些正是許多單親家庭構成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利影響的重要原因。加強與家長方面的聯(lián)系是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充分發(fā)揮好他們的作用,幫助家長認識到由于他們過多的呵護已造成學生的任性、依賴、不合群、自私、脆弱等人格缺憾,甚至有逆反心理產(chǎn)生離家出走的念頭。同時,還要使家長認識到,在教育孩子成長方面,不能過分依賴學校,自己卻撒手不管。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春市第五中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