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要】國家形象的建構離不開新聞媒體傳播和公眾輿論。本研究從國內主要英文網站上選取“中國夢”的相關新聞語篇,以身份構建理論為依托,以評價理論介入系統為具體分析工具,從對話收縮和對話擴展兩個方面探討新聞語篇中如何實現中國國家形象的話語建構。
【關鍵詞】中國國家形象 中國夢 介入系統 新聞語篇
一、研究背景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主席提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發(fā)出民族復興的口號。這是我國積極自我構建國家形象,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的契機。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國家不是固定穩(wěn)定的實體,而是一種構想出的共同體和意識建構。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也開始關注話語對國家身份認同和形象的建構能力。英語新聞網站面向英語受眾,有助于外國受眾了解中國夢的內涵及發(fā)展情況,在對外傳播及塑造我國的國際形象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選擇“中國夢”的國內英語新聞語篇為語料,運用評價理論結合身份構建理論,探索國內英語新聞語篇中如何實現中國國家形象的話語建構。
二、評價理論
評價理論是對語篇中說者態(tài)度以及說者與聽眾態(tài)度協商的分析,擴展了人際意義的研究范圍。Martin和White(2005)將評價系統分為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三個子系統。態(tài)度系統指人們參照情感反應或文化制約下的價值體系對參與者和過程進行評價的意義資源;級差系統指態(tài)度的增減;介入系統(engagement) 研究態(tài)度的來源,討論說話人基于語篇中的價值判斷或語篇運作所依賴的其他立場觀點來定位立場的語言資源。
介入系統可進一步分為對話收縮和對話擴展兩類。對話壓縮指話語中的接入挑戰(zhàn)、反擊或限制了其他的聲音和立場,包括否認(disclaim)和公告(proclaim)。否認意味著語篇中的聲音和某種反對的聲音相互對立,分為否定和反駁。否定(deny)一般為否定句,引入對立的觀點進而否決原有立場。反駁(counter)則是一些表示讓步和表示出乎意料的表達。公告意味著說話人將語篇中的聲音表達為不可置疑的、可靠的聲音或立場,從而排斥其他外來聲音,又分為一致(concur)、宣告(pronounce)、認同(endorse)。
對話擴展指話語的介入引發(fā)了其他的聲音或立場,包括接納(entertain)和歸屬(attribute)。接納指語篇中的聲音所表現的命題建立在和其他命題的聯系中,因而語篇命題表現為多種聲音中的一種,從而引發(fā)對話。歸屬意味著語篇中的聲音所表現的命題來自語篇外部,從而引發(fā)對話,包括承認性引述(acknowledge)和疏遠性引述(distance)。
三、研究方法
本文語料選自國內主要英文網站新華網、中國日報及環(huán)球時報等,自2012年11月29起至今有關中國夢的新聞語篇15篇。
研究借助語料庫工具UAM Corpus Tool 3.1.12進行切分段標注,即用戶選擇文件中的節(jié)(單詞、短語或句子)并賦予特征。擬采取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定量統計擬建立對話收縮和擴展兩層,來標注并統計各種介入資源的分布情況。定性部分借助社會建構理論解讀新聞中的中國國家形象的話語建構。
四、介入系統
統計結果(見表1)顯示:對話擴張資源有184個,占77.97%,而對話收縮資源有52個,占20.03%。擴張資源的使用遠大于收縮資源,說明新聞希望通過對中國夢的報道引發(fā)對話,給讀者預留充足的選擇及討論的空間。
1.對話收縮。表2中,否認有38個,占73.08%,其作用在于引入原有的觀點或對立命題,進而在新聞中對其進行直接的否定或反駁。否定出現20次,占52.63%,多于反駁資源的使用。英語新聞引入對立觀點來進行否認,以證明自己立場觀點的正確性,實際上是把肯定的意見引入對話,進而縮小對話的協商空間。反駁資源運用則首先承認對立觀點,進而說明對立觀點的錯誤性,是用一個命題來取代或反對另一個有可能在此出現的命題。例如:
(1) Halligan said China would never (CONTRACTION: DISCLAIM: deny) seek hegemony and never (ENGAGEMENT: DISCLAIM: deny) go in for expansion because history bears this out.
例(1)中,Halligan連用2個never來堅決否定有些人認為或可能認為中國會訴諸霸權主義和領土擴張的觀點,并指出中國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不會這樣做,給讀者以肯定的信息。
(2) However (CONTRACTION: DISCLAIM: counter), people's happiness is not only measured by their incomes, but also (CONTRACTION: DISCLAIM: counter) the possibility for them to pursue a dignified life.
例子中however和not only...but also都是反駁資源。However的出現給讀者一個轉折信號,not only引入對立觀點,收入能衡量人們的幸福指數,然后but also說明人們能追求幸福生活的可能性才是衡量幸福指數的更佳標準,讓讀者更加認同作者觀點。
說話人通過公告資源描述己方觀點的正確性、公正性,來限制、排除對立觀點,包括三種方式:一致、宣告和認可。公告資源出現較少,僅14次,占26.92%,其中宣告出現最多。宣告指說話人明顯地干預或改動某種意見,以斷定后述命題的正當性。這種強調暗示有人對說話人的斷言有抵觸或懷疑,而說話人若要堅持反對意見,則要付出更大的人際代價。例如,
(3) What has been clear from recent history is that (CONTRACTION: PROCLAIM: pronounce) the world needs several engines of growth and that we can no longer rely on Western nations to be the primary drivers of the global economy.
例(3)中,說話人用what has been clear from recent history is(近代歷史證明)說明他所要說的內容是經過歷史實踐和經驗證明的,即世界經濟的發(fā)展需要多個引擎,而不是依賴西方國家。每個人都應該尊重歷史事實,因此縮減了對話空間。
2.對話擴展。對話擴展中(見表3),歸屬資源的使用最多,有139次,占75.54%,全部都為承認性引述。而接納資源占24.467%,出現45次。歸屬把一種意見歸屬于一種外在主體,承認其只是很多可能意見之一;接納是表達一個人的主觀意見,承認這只是一種可能意見。承認性引述是一種中性的歸屬,沒有直接表明說話人對有關命題的看法。例如,
(4) But scholars like Wu argue (EXPANSION: ATTRIBUTE: acknowledge) strongly against these liberal opinions.
例(4)中,作者用argue來引述外來聲音,表明外來聲音只是眾多聲音中的一種,增加了新聞的對話空間。統計發(fā)現,新聞中say,said作為中性引述詞,頻繁用來引述當事人聲音,這說明新聞報道盡可能保證信息的正當可靠性,增加其客觀性。
接納資源可以表明作者對話語內容的態(tài)度,說明作者所說的話只是一種期望或者事實中的一種情況。例如,
(5) “Greater efforts should (EXPANSION: ENTERTAIN) be made to rais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development,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es.” Wang said.
此處,說話人指出應該(should)更加努力地提高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率,調整經濟結構,完善行業(yè)分布。Should表示一種責任,說明表達內容是必要的、應該做的,表達說話人的建議和期望,讀者可以就此有不同的討論和意見,對話空間因此得到擴展。
介入資源在新聞作者與讀者的互動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作者通過對話收縮或擴展資源的使用同意或反對現有的事件或觀點,引導讀者,邀請讀者加入對話討論。大量運用對話擴展資源,歸屬資源引入大量外來聲音,增加新聞的真實性和對話性;接納資源的使用多表達作者對中國夢建構的期待和建議,邀請讀者加入對中國夢的討論。立場原則問題的表達則多用對話收縮資源,作者通過否定、反駁是自己話語更有說服力,用來反對歪曲、誤解中國夢和中國形象的言論。
五、結束語
新聞報道巧妙使用介入資源來實現其人際目的:
首先,大量使用承認性引述,客觀報道中國夢提出、內涵及傳播等信息,把讀者引入中國夢的話題,接受各方面信息。
其次,運用接納資源,借領導人、專家、媒體之口表達對中國夢發(fā)展的期望,提出對其發(fā)展建構的意見。
第三,對話收縮資源減少對話空間,引導讀者正確認識中國夢。否認資源堅決反對某些誤解、歪曲中國夢的聲音;公告資源表明中國夢的提出來自實踐,是合理的,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的。
通過評價資源的建構,新聞中呈現的是初露頭角的中國夢,是以人為本的中國夢,是和諧發(fā)展的中國夢,也是急需實踐和完善的中國夢?;緦崿F了新聞的目的:傳達中國夢的新聞事實,正面表明價值立場,巧妙反駁對立觀點,讓讀者正確了解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陳麗.中西方媒體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比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1.
[2]高艷.美國大報之中國國家形象的話語建構[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3]劉紅偉.中國國家身份的話語建構—基于語料庫的中國領導人的“中國-東盟”會講話的話語分析[D].天津:天津商業(yè)大學,2013.
[4]De Fina,A.,Schiffrin,D.& Bamberg,M.(2006).Discourse and Ident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Martin,J.R.& White,P.R.(2005).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