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菲
【摘要】“業(yè)精于勤,行成于思”是我在楊先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一書中所感悟到的治學精神。楊先生從紛繁復雜的史料資料中,抽取出主線,選擇出重點,將我國古代音樂種類、樂律、宮調理論、音樂美學思想和樂器等諸方面以歷史的發(fā)展、變化角度為依據(jù)而撰寫出的這部著作,不僅在音樂方面涉及到了考古學、文學、音響學、民俗學等眾多知識,而且這些學問知識楊先生都勤加研究和考究過,甚至有些是親身實踐體驗過的,這“精”與“勤”的治學態(tài)度便是所有學習者都應該推崇的。
【關鍵詞】楊蔭瀏;音樂史;古代音樂
靜夜,伴著溫黃的燈研讀楊蔭瀏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手握著書卷,腦中不由地生出了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敝陨鲞@樣的念頭,乃是在研讀這本書時認為楊先生在著書之中的艱辛路程極好地詮釋了這番論述。無論是在著書之前對中國音樂史現(xiàn)狀的感慨而“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還是在著書過程中不辭辛勞,搜羅各種文獻史籍資料而“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迫于當時艱難的社會政治背景,使得這本著作不得不滯后20年才完成,卻仍是“衣帶漸寬終不悔”,最終是守得“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書是每個研究學習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習者必讀的著作,王子初先生曾評價它為“迄今半個世紀來,研究中國音樂史著必讀的基本參考書,后者無出其右”。如此至高的贊譽想必無需我輩再作贅述了。作為研讀此書的個體來說,我從中得到了許多學習上和學習外的啟迪,有想于此,當在繼續(xù)細讀此書時,楊先生在撰寫這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體現(xiàn)的“業(yè)精于勤,行成于思”的治學態(tài)度,則最是讓我為之敬佩和學習。
“業(yè)精于勤”,這是我在研讀此書時最大的感觸,從書中對于音樂史的脈絡的詳述和音樂各方面的探究論述,無不體現(xiàn)楊先生在音樂專業(yè)上的“精”,從三點來說:
首先,本書中引用了大量古代經(jīng)、史、子、集等文獻中與之音樂相關的資料,如在談及遠古時期原始音樂內容時,就引用了《吳越春秋》《呂氏春秋》《禮記》《尚書》等古文獻中有關此內容的記載;在論及六代樂舞的內容時,就引用了《山海經(jīng)》《左傳》《論語》《周禮》等與之對應的古文獻記載;在闡述漢代樂府時,把《漢書》《后漢書》《樂府詩集》《晉書》《史記》等文獻記載的漢樂府資料一一囊括,論述漢樂府的設立、任務、興盛及其與統(tǒng)治階級關系等等??傊?,只要是與音樂史相關的文獻書籍和資料,楊先生都窮盡似的注入此書中,供研究學習者們參考閱讀。這些資料詳盡的“精”背后又是多少“勤”才締造的?。?/p>
其次,便是這本書對于中國古代音樂中民歌、樂器、樂律等音樂方面追根溯源的詳盡論述,比如民歌,此書對于各個年代時期民歌的不同變化作了如實論述,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民歌的搜集、整理和“采風”到對具體民歌集《詩經(jīng)》《楚辭》的介紹;秦漢時樂府機構的成立,民歌的興盛,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相和大曲、清商大曲等的繁榮,再到清末各種民歌的百花齊放,把民歌在我國古代時期的各種發(fā)展狀況以歷史的形式來詳細述說,使閱讀者對民歌有一個直觀的音樂歷史感,這對于音樂史的學習者來說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音樂史觀的培養(yǎng)。
最后,這本書對于古樂曲、譜的大量搜羅和研究,使音樂史學有譜可探、有曲可究,而這也印證了楊先生早些時候提出的“使中國音樂史成為一部有音樂的歷史”這一觀點。如書中談到的從《樂記》中整理出來的有關西周樂舞《大武》的表演概況。想從文獻中找出先秦時古樂舞的音樂資料是相當困難的,但楊先生從僅有的文獻資料中解析其中的內容結構,再比照漢唐和明清時遺留下的與之類似的音樂舞曲來進行剖析,使現(xiàn)今的學習者們能窺探出古樂舞的大致面貌來,這已是不可多得的資料了,同時又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尚待繼續(xù)研究的課題;還有楊先生對《詩經(jīng)》中各種詩歌曲式結構的比較研究,提出了《詩經(jīng)》中運用了十種曲式結構的結論以及《廣陵散》《胡笳十八拍》的大致曲譜,這些對于沒有太多音樂、樂譜留于世的中國音樂來說無疑是一本珍貴的參考書。無論從書中對于文獻的詳盡引用還是對書中音樂知識的論述或是其他個人研究成果的提出,都顯現(xiàn)了楊先生對專業(yè)的“精”,而想要學問的“精”便需要楊先生的“勤于思考,勤于鉆研,勤于研讀”來促成,“業(yè)精于勤,荒于嬉,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說的便是這了。
“行成于思”,這“行”當是行動、行為了,楊先生在這一點上體現(xiàn)的就更為淋漓盡致了。楊先生對于自己不懂得或是不太了解的知識和事物,都秉著身體力行的原則進行親身的實踐嘗試來學習鉆研,再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結合文獻資料的敘述進行研究,得出自己對這一觀點的看法。如:在研究西漢荀勖笛律的問題時,為了更好地弄清楚荀勖對于“管口校正律”是怎樣解決的和是否準確這一問題,他根據(jù)文獻上僅有的材料作初步試驗,可難題是文獻記載上僅有的材料沒有記錄荀勖管口徑應該是多大,每個按孔應該多大,所以楊先生只能設想荀勖的管的管徑和按孔的大小與目前民間最普遍流行的一種蕭差不多,以此來制作試驗。而用這種辦法制成的荀勖黃鐘笛,吹聽起來,其七聲音階各音間的音程關系,大致上是符合于三分損益律。正是由于楊先生這種勤于思考又善于親身實踐自己疑慮的學術態(tài)度,成就了此書,也成就了楊先生,可見“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試想如果楊先生寫音樂史或其他的論著時,不曾對每一個問題經(jīng)過詳盡思考掂量又不去重視親身實踐,如果他不曾親自做過好幾百支笛子來研究音準,或是他不曾親自到過山西五臺山、西安何家營去調查過古老的記譜法,就很難考證荀勖笛的正確性和正確解讀南宋姜白石的歌曲了;如果他也不曾與道士、民間吹鼓手一起搞過合奏,就很難寫出十番鑼鼓與十番鼓的區(qū)別等精細的論述了?!皩嵺`便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乃真理也!
“業(yè)精于勤,行成于思”是我在楊先生此書中所感悟到的治學精神。楊先生從紛繁復雜的史料資料中,抽取出主線,選擇出重點,將我國古代音樂種類、樂律、宮調理論、音樂美學思想和樂器等諸方面以歷史的發(fā)展、變化角度為依據(jù)而撰寫出的這部著作,不僅在音樂方面就涉及到了考古學、文學、音響學、民俗學等眾多知識,而且這些學問知識楊先生都勤加研究和考究過,甚至有些是親身實踐體驗過的,這“精”與“勤”的治學態(tài)度便是所有學習者都應該推崇的。試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不明就里,就應該去探究,然“惑而不解,也不從師,終不得解矣”。楊先生經(jīng)歷幾十年的艱辛治學才終是守得云開見月明啊,而作為還在學習中的學生,在面對波折和困苦時,就不應該有抱怨和望而止步的思想了,楊先生的這種“精”和“勤”的治學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