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國強
【摘要】共鳴在發(fā)聲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賦予了嗓音質(zhì)量和音質(zhì)優(yōu)劣,并加強其響亮度。為了發(fā)出一個厚實飽滿的嗓音,依靠共鳴比依靠力量更重要些。歌唱的聲音不僅要有比較寬廣的音域,相當響亮的音量,還要有表達歌曲感情的各種聲音色彩。做到這些除了要靠正確的氣息控制和正確的發(fā)聲法外,還需要正確掌握人對發(fā)音共鳴腔的運用,從而達到每個歌唱者所追求的聲音色彩豐富、音量擴大、音域寬廣的目的。筆者將從共鳴在歌唱中應怎樣合理準確地運用以及共鳴的重要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歌唱共鳴;發(fā)聲法;共鳴調(diào)配;要義
歌唱與人體共鳴腔體的正確運用,有關歌唱共鳴的文論一直就是聲樂界熱議和敏感的中心話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決不能把歌唱孤立起來。能否獲得良好的聲音,主要依靠正確的呼吸、共鳴和發(fā)聲器官準確合理地運用。好的歌聲,是歌唱者運用科學唱法,將氣息、發(fā)音、共鳴這三大要素進行調(diào)整,使它們在對立統(tǒng)一的情況下,從不平衡、不諧調(diào)轉化為平衡、諧調(diào)的狀態(tài)。
一.歌唱之共鳴 人體共鳴形成的過程,從歌唱發(fā)聲到利用人體內(nèi)很多可以產(chǎn)生共鳴的空間,使氣息沖擊聲帶而出現(xiàn)了基音。這個基音雖然很微弱,但是它一進入人體固有的共鳴空間之后,就產(chǎn)生了不同形式的聲波共振,于是,出現(xiàn)優(yōu)美、悅耳的聲響效果。
二.歌唱共鳴之作用
(一)使用與側重
人體的各共鳴腔體,只是產(chǎn)生共鳴的先決條件,而如何取得歌唱時的正確共鳴,還有賴于整個歌唱器官的適當配合和調(diào)整。首先弄清楚的是聲音產(chǎn)生的位置,氣息輸送的方向,如何產(chǎn)生泛音,以及各發(fā)聲器官之間的相互關系。力求在歌唱的一瞬間達到;呼吸自然、流暢、有支持點、聲音明亮、圓潤、不撐、不壓、不擠、有彈性、穿透力強,有生命力。以胸腔、咽腔、蝶竇(腦后音)、額竇(頭聲)、腹腔為主體;以鼻腔、口腔、喉咽腔為輔;唇音、齒音、氣音、泛音、顫音、小破音、哭音作為一種佐料。歌唱者可以根據(jù)演唱作品所需,自然地有所側重。因此演唱者必在自然歌唱的基礎上,鍛煉和加強共鳴腔體的調(diào)節(jié),使其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在聲樂科學發(fā)聲法實踐教學中應注意以下方面的調(diào)整訓練。(1)將額骨興奮提起,保持打哈氣的狀態(tài),舌頭平放、抵于前齒下面,利用呼吸的彈力,在硬腭后端震響,震動鼻腔及各共鳴腔,經(jīng)過氣息的反彈產(chǎn)生明亮而有彈性的共鳴聲音;(2)使用正確的起音方法。通常使用的是軟起音,即在發(fā)音的一瞬間,將聲門關閉,起到擋氣的作用,然后輕輕打開聲門,平穩(wěn)、輕巧的聲音,從而能使鮮明、干凈、圓潤的聲音迅速地沖出聲門,這種軟起音能使發(fā)聲器官更有持久性;(3)用開口音的感覺唱閉口音,這樣能使開口音不散、不撐、不擠、不尖,以至達到聲音圓潤、甜美的效果;(4)良好的共鳴產(chǎn)生于正確的呼吸。呼吸的狀態(tài)不正確,聲音的真正潛力就不能發(fā)揮。呼吸必須要解決,不然就會依賴喉嚨和咽肌來發(fā)音,使聲音沒有彈性;(5)歌唱時,各共鳴腔的運用不是孤立的,要相互協(xié)調(diào)配合。使歌唱者要有一個完整的共鳴感覺。
(二)常見問題與解決措施
1.在初學聲樂中常見的幾種情況
找共鳴求上不求下;正聲不正氣,注意力放在聲音上,不注意氣;不根據(jù)作品效果的要求來調(diào)整發(fā)聲的腔體位置:該靠前不靠前,該靠后不靠后。
2.解決以上問題的措施
解決找共鳴求上不求下的問題,關鍵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下面,放在胸腔里解決,特別注意橫膈膜彈性的應用,并應用正確的氣息和正確的發(fā)聲的位置,得到“金石”般的頭聲效果,所以要注意氣息的練習,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是練習橫膈膜彈性的一種手段。
解決正聲不正氣特別予以高度的重視,注意氣息和聲音的平衡。聲音的平衡取決于氣息的控制問題,沒有好的氣息支持,聲音的平衡就談不上,氣息控制得好,聲音就能平衡得好。
要根據(jù)作品風格的需要調(diào)整共鳴腔體。(1)學習美聲唱法者,一定在橫膈膜產(chǎn)生氣壓后,沿著打開的通道,震動聲帶發(fā)聲,順著后咽壁,往頭腔走,進入蝶竇空間去產(chǎn)生泛音區(qū);(2)民族唱法:打開的程度沒有美聲那么大,氣息順著腔體往前沖,著力點在前硬腭;(3)民美唱法:民族唱法不斷進化,是吸取了美聲唱法的某些有用的方法而來形成的,著力點在軟硬腭之間的區(qū)域。(4)通俗唱法:共鳴腔體打開的程度沒有那么大,氣息也沒有那么深,它一個特大的特點是:只要歌手能形成自己的特點,就能打動和吸引人,容易被觀眾接受。聲音主要靠嘴角來控制聲音的平衡,用嘴角、咽壁、橫膈膜三者有機地結合,控制住氣息的支點,氣息的支點對了,方能得到“金石”般的聲音和理想的效果。
三.歌唱共鳴之運用
(一)共鳴的分類
通常有三種分類的方法:從生理構造上進行分類;從共鳴結構能否調(diào)節(jié)上進行分類;從共鳴運用性質(zhì)上進行分類。從生理構造上,可分為頭腔共鳴、鼻腔共鳴及口腔共鳴。
頭腔共鳴產(chǎn)生的生理結構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竇部各空間有額竇、篩竇等。它們屬于固定空間,聲波共振是無氣息的共鳴。體積小、位置高,這種共鳴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演唱時要注意打開頜關節(jié),減輕下頜重量,感覺骨室有輕微振動感,眉心處也有微振感,這樣歌聲集中明亮。頭腔共鳴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與軟腭,控制進入鼻腔的聲音方向,使聲音進入頭腔,形成共鳴。這種控制需要細心體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還要注意的是,當運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時,聲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處振動即可;如果運用美聲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戲劇性的歌曲時,聲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圍較大面積的骨面上振動。有經(jīng)驗的歌唱家們?yōu)楂@得頭腔共鳴的感受,常常把聲音送到頭腔,認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這種唱法,聲音不會疲勞,永遠年輕。如果失去了頭腔共鳴的支持作用,不但歌唱的壽命會縮短,聲音同樣不會悅耳。
鼻腔共鳴及作用:鼻腔共鳴不是鼻音。是聲波進入鼻腔后經(jīng)過控制產(chǎn)生的共鳴效果。從生理結構上看,鼻咽腔的上部是顱骨,下部是軟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組成共鳴空間,體積大,共鳴振動在鼻腔內(nèi)而產(chǎn)生,是由無氣息的固定空間形成共振的。要獲得良好的鼻腔共鳴,還需要注意軟腭的運用,軟腭即平時所說的小舌頭。軟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壁對聲音推送。通過軟腭的運用,促使鼻咽腔形狀的變化及音色的變化。用哼唱練習,便于使軟腭中部產(chǎn)生振動,擴大鼻咽腔,同時還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開。演唱者要學會控制頜關節(jié)上下頜關節(jié)活動應張開小半寸,對于取得共鳴有好處。下頜輕輕下移,感覺好像沒有重量,聲音就輕松自如了。還要記住,鼻咽腔既可以使聲波進入鼻腔共鳴的較大空間里去,又能不讓氣息進入這個空間中來。它起著聲氣離析的作用,能夠促使共鳴的色彩變化。
口腔共鳴及作用:口腔共鳴是可變共鳴腔。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間銜接區(qū),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鳴區(qū)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鳴。
(二)可調(diào)節(jié)與不可調(diào)節(jié)共鳴腔體,以及上部共鳴與下部共鳴
固定不變共鳴腔:它包括鼻腔和額竇、喋竇、篩竇、及窩音等。鼻包括外鼻和鼻腔。鼻腔的容積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篩骨,下壁是硬腭,后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圍的骨頂空腔有篩竇、頟竇、蝶竇。這些共鳴腔具有穩(wěn)定的固定空間,其體積和形狀是無法進行調(diào)節(jié)的??勺児缠Q腔:它包括口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谇坏纳锨安渴怯搽?,后部接到舌根和會厭咽腔。喉咽腔上部通口是咽部,下連食管,上部是舌根和會厭(喉頭肌可以主動調(diào)節(jié)),與共鳴腔下部接喉口,通喉前延部位(聲帶位于喉室)。
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軟腭為界,通向口咽。
口咽腔,上與鼻咽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聲道,在聲帶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連,形成類似管狀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在鼻腔、口腔。喇叭的嘴是喉室。聲帶、聲道是主要的共鳴腔體之一。人體的固定共鳴腔、可變共鳴腔,經(jīng)訓練都會引起美好的共鳴反應。咽腔和口腔、胸腔相連,它是重要的共鳴腔。胸腔在共鳴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體歌唱發(fā)聲系統(tǒng)的全部共鳴腔體為歌唱共鳴發(fā)揮作用之外,共鳴在人體的骨骼中也會發(fā)生作用。人的聲音共鳴主要是腔體共鳴。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變化的。經(jīng)過共鳴的作用可以增大音量,變化音色。使聲音發(fā)出泛音,得到美化,從而發(fā)出動聽的聲音來。
(三)調(diào)配共鳴腔體合理運用共鳴
聲音傳播的媒介是空氣,有空氣才會有共鳴,凡是充滿空氣的地方都可以發(fā)生共鳴。頭腔并不是充滿空氣的腔體,但是它卻可以引起聲音的共鳴,它不是利用有空氣的腔體作為傳聲的共鳴腔,而是利用固體的骨組織的傳導作用而加強聲音的強度。聲音的強度是構成聲音響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骨傳導作用與高音相結合,聲音自然增加響度,因此利用上部共鳴有助于聲音的擴大。利用上部共鳴的道理,就是利用喉、咽、口的共振,經(jīng)過頭骨的傳導,引起幾個竇體的共振,來加強聲音的共鳴,我們稱它為“骨傳導”,而不是“氣傳導”。上部共鳴主要是借助“骨傳導”作用來實現(xiàn)的。在生活語言中,雖然意識不到它的共鳴作用,但在高聲說話或發(fā)某些音時, “骨傳導”的共鳴作用也在參與擴大音響的行列。歌唱家所以強調(diào)要把上部共鳴利用上,是因為它的共振作用較強,如果和下部共鳴聯(lián)合起來,對于高低音的音響以及歌唱中的情感配合,都有著積極作用。應用上部共鳴,必須先造成下部共鳴強有力的聲波。聲波達到硬腭,利用硬腭的振動引起鼻腔和頭腔各竇的共振,這就是骨傳導的作用。這樣既增加音量,又可增加聲音的力度。按理說,氣流到達口腔時,不能使氣流通過鼻腔匯出口,必須使鼻腔中的氣流折回口腔,再從口腔噴出去,這樣才能真正得到上部共鳴的音響。然而,咽腔是個三岔口,當氣流到達咽腔時,必然有一部分沖向鼻腔,一部分沖向口腔,要想把鼻腔中的氣流折回口腔是非常不容易的。使用上部共鳴,便會形成全部的半鼻音。這種情況,在一些歌唱演員中是常有的。當他們希望得到上部共鳴的幫助時,便把舌根降低,軟腭放松,有時還把鼻孔張大,這樣,把氣流引進鼻腔時,也就從鼻腔中泄出大部分。
能否引起上部共鳴,和氣流壓力的強弱很有關系。從聲音的高低來說,高音容易引起頭部共鳴,低音則容易引起胸部共鳴。因為唱高音時聲帶閉合較緊,氣流的沖擊力較強;發(fā)低音時聲帶閉合較松,氣流的沖擊力較弱。低音歌唱家常是利用胸部共鳴,高音歌唱家則必須兼用頭部共鳴。在這里我們應該注意,唱低音只能說是以下部共鳴為主,并不是說完全拋棄上部共鳴,而應該以上部共鳴為輔。當唱高音的時候,如果得到上部共鳴的協(xié)作,發(fā)出的聲音將是純厚而清亮的。相反的,唱高音只能說上部共鳴起主要作用,要是缺少上部共鳴,聲音的高度將會受到影響;然而下部共鳴也不應該完全不去利用,如果缺少下部共鳴,要得到高音的寬度是有困難的。我們對于歌唱的聲音,總是要求圓潤動聽的。常聽到一些男高音,雖然能唱到核C,但聲音聽起來卻感到干燥刺耳,缺乏圓滿的色彩,這就是上部共鳴和下部共鳴沒有配合起來的結果。所以,共鳴的利用在唱高音或低音時應該分別主次,高音要以上部共鳴為主,下部共鳴為輔;低音要以下部共鳴為主,上部共鳴為輔。兩者必須調(diào)配適當,才能發(fā)出寬厚而有力度的聲音。我們聽到一些歌聲很美的高音歌唱家歌唱時,如果用手撫摸頭頂,可以感覺到劇烈的震動,同時用手撫摸胸廓,也會感到胸廓的骨骼發(fā)生震動。這說明高音不僅使用上部共鳴,下部共鳴也在起作用。有人強調(diào)上部共鳴的作用,而忽略了下部共鳴的協(xié)作關系因而得不到理想的高音。從廣義上說,胸腔、頭腔和骨組織都有傳導聲音的作用,但是它們的作用是不相等的。胸腔的骨組織再加胸壁本身的震動,所引起的共鳴是很明顯的;頭腔的骨組織由于區(qū)域不同,引起共振的強弱和清晰的程度不同。一般說,額竇部位的共鳴最強最清楚,這是因為這個共鳴區(qū)受到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全部聲波直接振蕩的結果。
我們要求歌者要把聲音提到頭部上來,也就是希望提到額竇位置上來,使這部分的骨骼產(chǎn)生共鳴作用。其次,頭部共鳴作用比較大的部位還有枕骨。它是構成顱腔底部和后部的骨頭,在頭部后面正下方。因為它的位置是聲波直接沖擊的地方,所以這部分的共鳴腔的發(fā)聲,除了利用額部共鳴以外,當唱高音的時候,還兼用枕骨的共鳴作用。那么,怎樣才能把這部分的共鳴使用上呢?有一種理論認為枕骨的下面接連頸椎骨,當強有力的聲波沖到喉腔之后,它會引起頸椎骨的振動,再由頸椎骨往上傳導,枕骨便發(fā)生振動。當聲波到達口咽腔時,引起很大的傳導力量,直接影響枕骨的振動,而且這部分離“蝶竇”很近,因而它的共振作用也就更加強了。在利用枕骨共鳴時,有一點應該注意,發(fā)聲時必須頸部挺直。這樣的姿態(tài)可使喉、咽腔擴大,氣流暢通,造成強有力的氣流柱,上升直達軟腭的后部,引起枕骨的振動,造成聲音的力度。當我們把聲音提上來的時候,會感到腦后發(fā)生振動,這時上部和下部的共鳴則已經(jīng)連在一起。實驗證明,只是喉腔的共鳴作用是不大的,聲音不是很響,音色的變化也不是很明顯,這是因為喉腔基本由軟組織組成,在軟組織共鳴體中發(fā)聲,聲音首先被吸收一部分,共鳴作用不強,再因為喉腔沒有顯著的變化,音色變化不大。
上部共鳴和下部共鳴的運用,有賴于強有力的氣流,然后在良好的喉、咽、口、鼻腔共鳴的基礎上才能產(chǎn)生。所以我們要得到全部共鳴協(xié)作,要特別鍛煉呼氣和擋氣的作用。
綜上所述,共鳴在歌唱中的要義是顯而易見的,協(xié)調(diào)好共鳴腔體在各聲區(qū)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鳴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聲音獲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時頭腔共鳴應加強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時,聲音要求圓潤、流暢,口腔共鳴應多一些,胸腔、頭腔共鳴也要有;唱低音時聲音低沉、渾厚,以胸腔共鳴為主體,這樣我們的歌聲就會優(yōu)美動聽。演唱者,要加強學習調(diào)配不同共鳴腔體的能力,根據(jù)作品風格的需要,塑造出不同的藝術形象,這是中國聲樂發(fā)展之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