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羽 蔡戀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學習不良的定義,然后剖析了學生學習不良的問題表現(xiàn)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轉(zhuǎn)化學生學習不良的建議。
關鍵詞:學習不良;問題表現(xiàn);成因;轉(zhuǎn)化建議
一、學習不良的界定
1958年,Thelander等首次在《與輕微腦損傷有關的學習不良》中將學習不良界定為輕微腦功能障礙和學習困難[1]。1963年, Kirt認為學習不良是:“個體在一種或多種過程中涉及說話、語言、閱讀、書寫、算術或其它學科中表現(xiàn)出的落后、障礙或延遲發(fā)展[2]。” 俞國良(2005)認為,學習不良本質(zhì)上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聽、說、讀、寫、思考、數(shù)學計算的落后和困難[3]。綜上所述,學習不良是學生身心發(fā)展處于健康水平且智力正常,表現(xiàn)為聽、說、讀、寫或某一技能學習的落后或困難,其成績的提高需要額外輔導和自身努力。
二、學習不良的成因
(一)內(nèi)部因素
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認知機構,由態(tài)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等組成。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不良學生和非學習不良學生在其他自我概念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學術自我方面有著明顯差異[4]。 學習不良學生更傾向于持消極自我概念,而消極自我概念會削弱其學習動力從而形成學習不良。
自我歸因風格是個體在長期歸因過程中所形成的穩(wěn)定的歸因傾向[5]。韋納的歸因理論認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是人們在解釋成功或失敗時所知覺到的四種主要原因,并將這四種原因分成控制點、穩(wěn)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學習不良學生傾向于把結果歸因為不穩(wěn)定、外源和不可控制的,對學習成功與否,反應消極,這不僅削弱了學習積極性,也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習者進行學習并維持學習活動使其學習朝向某一目標的內(nèi)部動力[6]。耶基斯-多得森定律認為,過高和過低學習動機都會減低學習效率,而中等強度學習動機有助于學習效率提高。因此,學習不良學生過低的學習動機,會降低學習效率導致學習不良。
(二) 外部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行為舉止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研究表明,學習不良學生的父母以專制型和放養(yǎng)型為主,家長不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將造成學生厭學、怕學的不良心理,從而影響其學業(yè)成績[7]。
學校因素是學習不良形成的另一個因素。巴班斯基對3000名學生學習不良的主要原因進行調(diào)查分析發(fā)現(xiàn),教育因素在學生學習不良中起著主要作用,約占70%[8]。在一些學校,學校為了抓升學率忽略了學生的均衡發(fā)展。一些老師為了提高班級升學率,忽略了學習不良學生而導致其缺乏學習熱情。
同樣,社會因素也會影響學習不良的產(chǎn)生。隨著各種論壇、博客等網(wǎng)絡文化傳播方式給民眾提供了言論空間,并成為了不良言論的交流、傳播平臺。一些學生受 “讀書無用論”,“學得好不如長的好,長的好不如嫁的好”等不良言論的影響產(chǎn)生棄學心理從而形成學習不良。
三、轉(zhuǎn)化建議
(一)增強自信
自信是一種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特征和心理狀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習不良學生做一些簡單任務,讓其體驗到成功,樹立信心。學習不良學生在取得成功時,應及時給予鼓勵,并告訴他們是其能力的體現(xiàn),以幫助他們建立積極歸因和正面自我概念。
(二)建立和諧家庭
家庭作為學生最重要的生活、成長的場所,對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在自由民主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有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家庭環(huán)境。這可以讓孩子在這種環(huán)境中自由思考、平等地參與進家庭決策中,以培養(yǎng)孩子的思考和決策能力,同時父母還應該多與孩子溝通交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環(huán)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人際關系。它不僅影響著學生對教育的接受和認可程度,而且還很大程度上決定教育質(zhì)量和效果[9]。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習不良學生,多與他們交流談心。在發(fā)現(xiàn)學習不良學生的優(yōu)點時,多加表揚;在發(fā)現(xiàn)他們進步時,給予鼓勵。一方面,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對不同學生運用不同教學方法,以使學生達到要求。
參考文獻:
[1] Kirk S A, Bateman B D. Diagnosis and Remediation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J].Exceptional Children,1962(29)
[2] 王禮申,楊盈.兒童學習不良與社會因素探究[J].教育論壇,2009,24(4)
[3] 俞國良.學習不良:一個有待拓展和深化的研究領域[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
[4] Tabassam W,Grainger J. Self-concept,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J].2002,25(2)
[5]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第2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 匡華,張仲華等.兒童記憶特點和學習成績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2)
[7] 胡文琴,胡俊.非智力型“學困生”的成因及轉(zhuǎn)化對策[J].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26(5)
[8] 王虹.互聯(lián)網(wǎng)對社會關系的影響[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10(24)
[9] 李凌.淺議語文教學中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J].中學教學參考,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