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航,趙 琳,韓麗穎,劉 瑩,牛 野,謝 明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藥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敗醬是我國的傳統(tǒng)中藥,性辛、苦,微寒,具有清熱解毒、祛瘀排膿的功效,其功效確切、療效顯著,為臨床常用中藥?!吨袊幍洹?015年版四部收載了敗醬與敗醬草兩個藥材品種:“敗醬為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的干燥全草,敗醬草為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或白花敗醬PatrininavillosaJuss.的干燥全草?!盵1]敗醬草的使用古今存在著很大差異,為正確應用,進行敗醬本草考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本研究查閱了主流本草以及相關(guān)史料,并結(jié)合現(xiàn)代文獻報道,從敗醬的名稱、用藥部位、白花敗醬的基原三個方面進行考證,以期為敗醬的臨床應用和安全性保障提供本草學支持。
敗醬作為藥材最早收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被列為中品,一名“鹿腸”[2];至魏晉時期,《名醫(yī)別錄》云:“一名鹿首,一名馬草,一名澤敗。”[3]到了唐代,《外臺秘要方》記載的“木占斯散”,組方用到了“敗醬草(一兩)”[4],首次出現(xiàn)敗醬草一名,《劉涓子鬼遺方》稱木占斯散為“消癰排膿之散方”,并記載:“若癰及疽之不能發(fā)壞者,可服。瘡未壞,去敗醬。已發(fā)膿,納入敗醬?!盵5]其排膿之功效與今日之敗醬功效相同。至宋代,《衛(wèi)濟寶書》提到了“趙侯須散”:“趙侯須即敗醬草?!盵6]《婦人大全良方》稱“苦蓍”[7]。至元朝,《珍珠囊補遺藥性賦》記載:“苦薺菜,酸醬草?!盵8]到了明代,《普濟方·針灸門》云:“酸醬?!盵9]《本草品匯精要》又名:“酸益?!盵10]《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稱:“苦麻菜?!盵11]直至《本草蒙筌》記載:“俗名苦菜,多生山谷中?!盵12]其后李時珍又描述:“南人采嫩者曝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陳醬氣,故又名苦菜,與苦荬、龍葵同名,亦名苦菜,與酸漿同名,苗形則不同也?!盵13]據(jù)此認為敗醬植物的名稱出現(xiàn)混淆應從明代開始,李時珍的描述更加深了后人對于苦菜即敗醬的誤解。相繼出現(xiàn)了如《本草乘雅半偈》所載“苦蕺”[14]、《本草易讀》中“苦菜子”[15]、《張氏醫(yī)通》中“苦蔗菜”[16]等別稱,自清朝以來,敗醬的名稱逐漸分為兩種,其中《本經(jīng)逢原》[17]《醫(yī)宗金鑒》[18]《藥性切用》[19]等書籍稱其為“苦菜”;而《女科證治準繩》[20]、《重訂通俗傷寒論》[21]《時病論》[22]等書稱其為“敗醬草”。見表1。
表 1 敗醬草別名及出處
古代醫(yī)籍中對敗醬草名稱的記載,清之前基本均為“敗醬”(個別書籍除外),自清代開始部分書籍稱“敗醬草”,因此本研究認為“敗醬”的正名仍應稱之為“敗醬”。
“苦菜”一詞自《本草綱目》之后,廣泛流傳,李時珍曰:“節(jié)間生葉,四散如傘。顛頂開白花成簇,如芹花、蛇床子花狀。結(jié)小實成簇?!备鶕?jù)其形態(tài)所述者為白花敗醬,因此本研究認為《本草綱目》中的描述,將苦菜名稱與敗醬名稱混淆,導致后世敗醬與苦菜藥材發(fā)生交叉混淆,此為李時珍造成的歧義,應將苦菜和敗醬區(qū)分應用。
《名醫(yī)別錄》云:“八月采根,曝干。”明代以前《圖經(jīng)本草》《本草經(jīng)集注》《本草綱目》《新修本草》等主流本草均沿用了這一說法。直到《本經(jīng)逢原》一書,書中清代醫(yī)家張璐有云:“徽人采取笮干,曰苦笮菜,惜乎,不知治療之功用也?!钡颂幉⑽凑f明榨取哪個部位,而且也未作藥用;《藥性切用》中首次提出“取根、苗用”,根苗即指植物的根和最初破土長出的部分,仍以根為藥用部位;而后《本草從新》《本草則要綱目》《本草撮要》也沿襲了“用根苗”這一說法?!侗静荼阕x》一書曾云:“敗醬辛、苦、咸、微寒,一名苦菜。葉如芥,其色青紫,能入血分。”可見清代醫(yī)家張秉成也認為敗醬葉有活血之功效。
至近現(xiàn)代,敗醬的藥用部位分為兩種,一種為根入藥,一種為全草入藥。其中《中國藥學大辭典》記載為根部入藥[42],《中藥志》記載為和根及根莖入藥[43]。自1977年版《中國藥典》始收錄敗醬,均為干燥全草入藥,而后《中藥大辭典》[44]《藥用植物辭典》[45]均收載為全草入藥。見表2。
表2 歷代敗醬藥用部位及古籍出處
綜上所述,經(jīng)過對古典文獻的仔細比對,本研究得出以下結(jié)論:歷代有關(guān)敗醬的藥用部位主要分為兩個時期,明代以前記載敗醬為根部入藥,至明清時期,部分古籍記載了敗醬的藥用部位為根部、葉、苗等入藥。至近現(xiàn)代《中國藥典》1977年版開始收載為全草入藥,但卻缺少歷史依據(jù)及本草理論的支持,因此本研究認為這是1977年版藥典的記載錯誤,應更正為:古代所記載的敗醬以根部入藥,對于敗醬全草入藥仍有待深入研究。
白花敗醬收載于1977年版《中國藥典》正文,之后各版《中國藥典》均收錄于附錄中。在《中國植物志》[50]中黃花敗醬被新擬為敗醬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ex Trev.,白花敗醬則被當做敗醬屬植物攀倒甑P.villosa(Thunb.) Juss.。通過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新華本草綱要》考證認為攀倒甑即敗醬科敗醬屬植物白花敗醬[51],《浙江植物志》第六卷白花敗醬別名項下也有攀倒甑之名[52]?!逗鲜≈兴幉臉藴省芬卜Q“敗醬是攀倒甑P.villosa(Thunberg) Jussieu.的干燥全草”[53]?!吨袊幍洹分悬S花敗醬、白花敗醬的名稱是根據(jù)植物的古代文獻中本品植物花的顏色而定名的;而《中國植物志》中植物攀倒甑P.villosa(Thunb.) Juss.名稱來源于《圖經(jīng)本草》[54]和《植物名實圖考》[55],蘇頌曰:“攀倒甑,生宜州郊野。味苦、性寒。主解利風雍、熱盛煩渴、狂躁。春夏采葉,研搗,冷水浸,絞汁服之,甚效。其莖、葉如薄荷,一名斑骨草,一名斑杖絲?!鼻宕鷧瞧錇F在《植物名實圖考》中也有關(guān)于攀倒甑的記載:“按攀倒甑,湖南土呼攀刀峻,聲之轉(zhuǎn)也,形正似大葉薄荷,莖圓,枝微紫,對節(jié)生葉,梢頭開小黃白花如粟米?!逼渲小按合牟扇~”與宋朝時期白花敗醬的根部入藥不符,而且“枝微紫”也不是白花敗醬的植物形態(tài);而《中國植物志》中攀倒甑的描述與白花敗醬的形態(tài)相一致:“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或傘房花序,分枝達5~6級,花序梗密被長粗糙毛或僅二縱列粗糙毛,花冠鐘形,白色,本種根莖及根有陳腐臭味?!彼员狙芯空J為《中國植物志》所載攀倒甑不是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而《中國藥典》中敗醬的基源植物為黃花敗醬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或白花敗醬PatrininavillosaJuss.的名稱較合理,因此植物學工作者與藥學工作者非常有必要結(jié)合起來。筆者建議將《中國植物志》中“敗醬(新擬)”種下增添為黃花敗醬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與白花敗醬PatrininavillosaJuss.。
本研究認為:①敗醬的藥用部位,應當沿襲古代所記載的根部入藥,對于全草入藥,應進行深入研究;②建議以“敗醬”取代“敗醬草”作為敗醬的正式名稱,各相關(guān)書籍應更正這一點;③應取消部分地區(qū)將攀倒甑作為白花敗醬的用藥習慣。中藥敗醬在使用時,為保證其臨床用藥的準確性與安全性,藥材的來源鑒別、混偽品的鑒別顯得尤為重要。敗醬的用藥部位失當、來源混亂,可導致其臨床療效得不到保證,藥材產(chǎn)地、藥材市場、藥企及其飲片廠、醫(yī)院都應嚴格為質(zhì)量把關(guān),嚴格鑒別區(qū)分,杜絕混淆品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