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曦 蔣瑛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新經濟社會經濟學的社會關系網絡理論十分關注,出現(xiàn)了一些研究成果。社會關系網絡體現(xiàn)為個體的人或社會活動主體在從事各種社會活動中與人類社會建立的有著特定的聯(lián)系的實體空間及虛擬空間結構。對社會關系網絡的研究可從“嵌入性”理論、聯(lián)結理論、分類理論、市場網絡理論、網絡組織理論、功能理論及社會關系網絡與資本的關系幾方面進行。
關鍵詞:新經濟社會學;社會關系網絡;理論述評;馬克思;物質關系;思想關系;經濟行為;稀有資源
中圖分類號:D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4)06-0150-09
一、社會關系、網絡及社會關系網絡的內涵
關于社會關系的理論,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理解。但對社會關系作出透徹深刻的分析,應是馬克思莫屬。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①即是說,無數(shù)個體的人組成了人類社會,是形成社會關系的細胞和源泉。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也與共同處于一個自然環(huán)境中的其他人或其他群體和組織逐漸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不同個體的人組成了人類社會,個體的人在各種社會生活(包括經濟、政治、法律等范疇)中與人類社會建立的關系即為社會關系。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指的“個體的人”是廣義的“個體的人”,即是說“個體的人”既可以指單個“內在生命物質本體與特定的大腦意識本體構成整體的自然人”②,也可以指單一的進行各種社會活動(包括經濟、政治、法律等范疇)的主體,如企業(yè),政府、組織、機構以及黨派等。
社會關系有很多類型。馬克思、恩格斯將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看作社會關系的兩種基本類型。人們在生產活動及其他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不依人們的意識和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聯(lián)系稱為物質關系;而通過人們的意識形成的關系為思想關系,它反映了物質關系。而社會學認為社會關系的類型是:(1)按關系領域劃分,可以分為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及政治關系和法律關系。(2)按關系主體劃分,可以分為個人、群體、階級、民族以及國家內部及相互之間的關系。(3)按關系矛盾的性質劃分,可以分為對抗性關系和非對抗性關系。(4)按關系建立的基礎劃分,可以分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yè)緣關系,等等。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這一概念在數(shù)學、物理、計算機等各種學科領域被頻繁地界定和使用。數(shù)學把網絡定義為一種特定的加權圖,物理學則認為網絡是用數(shù)學中的圖論來表達及研究的并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而在計算機領域,網絡是指聯(lián)系各個點、面、體的信息,實現(xiàn)資源共用從而形成信息傳輸、接收、共享的虛擬平臺。
從網絡的內部構造看,網絡實際上是由若干節(jié)點和連線構成,用于表示各個研究個體及其相互聯(lián)系的圖形模型。一個節(jié)點表示一個研究個體,節(jié)點間的連線則表示兩個研究個體之間存在的特定關系。網絡的形態(tài)是多變的,如一個網絡只由一個單一節(jié)點構成,則可以看作是網絡的特殊形態(tài);而存在兩條或兩條以上節(jié)點間的連線的圖形模型被稱之為網絡的一般形態(tài)。網絡的連接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既可以是一個節(jié)點自身的自我連接(特殊連接方式),也可以是一個節(jié)點與其他節(jié)點的直接連接,還可以是一個節(jié)點通過其他節(jié)點間的直接連接而形成與其他節(jié)點間的間接連接(見圖1)。
由于節(jié)點間的特定連接方式和復雜性的不同,節(jié)點間交錯的連線形成的圖形模型形狀也迥然不同。這種圖形模型最初是二維的,隨著研究個體間關系復雜化程度的加深,逐漸擴展成三維甚至n維圖形模型(見圖2)。
20世紀50年代初,A.R.拉德克力夫·布朗(Radcliffe)最先提出了“社會網”的概念,并試圖用“社會網”的理論從社會關系學的角度研究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關系③。20世紀60年代,一些學者進一步將“社會網”的概念運用于社會學及相關人文學科領域。他們將“個體的人”及各種社會活動主體所形成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抽象成網絡模型,網絡結構中每一個節(jié)點代表社會關系中“個體的人或者社會活動主體”,節(jié)點間的連線代表“個體的人或者社會活動主體”之間產生的關系。由此,這種以網絡結構來模擬社會結構、以網絡節(jié)點來類比社會中個體的人或社會活動主體、以研究網絡運行原理的方法來研究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的社會關系網絡理論逐漸形成。綜合經濟學、社會學、技術學的理論來看,社會網絡實際上就是社會關系網絡,前者是后者的代名詞。但長期以來,學界對社會關系網絡都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直到1969年,米切爾(Michell)提出了他對社會關系網絡的定義。他認為,社會關系網絡實質是“某一群體中個人之間特定的聯(lián)系關系,其整體的結構,可以稱之為該群體中個人的社會行動④?!彪S后,這一定義中的“個人”的概念被延伸為單一化的組織、企業(yè)、群體甚至國家等活動主體。
由此可見,社會關系網絡最終體現(xiàn)為個體的人或社會活動主體在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包括經濟、政治、法律等范疇)中與人類社會建立的有著特定的聯(lián)系的實體空間及虛擬空間結構。本文所研究的社會關系網絡主要涉及個體及非個體(如客戶和銀行)在從事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建立的特定關系網絡。
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很多新經濟社會學家已經將社會關系網絡作為分析工具引入了對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的分析和研究中,逐漸形成了新經濟社會學視角下的社會關系網絡理論。
二、關于社會關系網絡的“嵌入性”理論
1944年,波蘭尼(Polanyi)最早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新經濟社會學的核心概念——“嵌入性”。他認為,以19世紀作為分界點,19世紀前,人類的經濟行為作為一種制度過程嵌入社會關系之中,并由社會關系、經濟制度和非經濟制度共同作用。在19世紀后,經濟不再嵌入社會關系之中,而是按照自己的特定模式脫離社會的約束自由發(fā)展并反作用于社會⑤。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 M)批判性地發(fā)展了波蘭尼的“嵌入性”概念,創(chuàng)立了以“嵌入性”為核心的社會網絡理論。他認為,嵌入的內容是研究網絡關系的行動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⑥。同時,他不贊同波蘭尼將19世紀后的經濟與社會關系脫離研究的“非嵌入論”觀點,而認為人類的經濟行為和社會結構是永久性緊密相連的。他提出,經濟行為嵌入社會關系的程度和水平或許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發(fā)生改變,但經濟行為嵌入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之中的事實是永存的,人們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所建立的社會網絡則是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核心。因此,網絡分析是研究經濟社會學的主要手段和工具⑦。
此外,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 M)還根據(jù)經濟行為嵌入社會關系的方式差異,將嵌入分為關系嵌入和結構嵌入兩類。關系嵌入又稱為關系凝聚力,是從微觀層面對嵌入網絡中的行為者與他人關系的特征描述,具體指單個行動者采取的經濟決策和經濟行為,要受到他所在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各個因素(如互惠性原則、信息共享、規(guī)則性期望等)的影響和作用,即嵌入與他人經濟行為互動所形成的關系網絡中。單個行動者在其所嵌入的關系網絡中與另一行動者取得聯(lián)系,建立信任和協(xié)作關系等二元關系,并共同獲得交換后的最大信息量和收益。同時,行為者與他人構成的關系網絡也是整個社會網絡的一部分,即嵌入整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中。不同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有著各自的文化、價值因素和社會特征,也使行為人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決策在不同的社會關系網絡下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結構嵌入則是從總體層面上描述行動者嵌入社會網絡的結構特征,認為行為者在網絡中處于不同位置、網絡密度、網絡規(guī)模、位置結構等因素將影響行為者有差別地占有和配置稀有資源。
此外,哈利寧(Halinen)及托恩羅斯(Tornroos)認為,網絡嵌入可以分為行為者中心角度、二元網絡角度及多元意義上的宏微觀網絡角度這三種研究模式⑧。行為者中心網絡模式以單個行為者與其他行為者的關系為研究主體,重點強調網絡中各個行為者圍繞某個處于網絡核心領導地位的行為者進行行為活動的網絡結構,核心領導者的決策與行為對其他行為者有著重大的影響。二元關系網絡模式主要研究網絡中某兩個特定行為者通過互動建立的相互關系,并根據(jù)這兩者建立的關系作為橋梁,逐漸延伸到整個行業(yè)的網絡系統(tǒng)。多元意義上的宏微觀關系網絡模式即先從微觀層面對網絡行為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后,再研究這些微觀行為者在宏觀環(huán)境的影響下(如國家政策、制度、法律等)的行為和決策,從宏觀層面意義考察行為者在社會網絡中的嵌入類型,如技術嵌入、市場嵌入、政治嵌入、社會嵌入、時間性嵌入以及地域與空間嵌入等。
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 M)對嵌入的定義以及對嵌入的分類是較為科學的。他首次利用網絡嵌入的思想,將微觀主體在復雜抽象的社會、經濟層面的相互聯(lián)系形象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使社會嵌入理論成為研究社會和經濟關系的有效的分析工具。同時,他強調了嵌入的本質是微觀行為者的行為對關系的依賴和適應。他認為,行為可以分為經濟行為和社會行為,關系可分為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微觀行為者的經濟行為和社會行為都分別依賴和適應著形態(tài)各異的網絡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并產生不同的影響和作用⑨。隨著嵌入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對這方面的問題開始進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出要把網絡分析與制度分析結合起來,使人們對經濟行動的理解走向更加綜合的狀態(tài)⑩。我們認為,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 M)最初的嵌入觀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片面強調經濟行為和關系是嵌入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之中的,從而形成社會關系的組成部分。實際上,經濟關系和經濟結構本身就是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一部分,他的這種說法有割裂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之嫌。
三、關于社會關系網絡的聯(lián)結理論
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 M)在1973年最早提出了聯(lián)結的思想,并引入了網絡“力度”的概念{11}。他認為,社會網絡中單一行動者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以聯(lián)結為載體存在的。并認為,這種聯(lián)結存在于人與人、組織與組織、微觀個體與宏觀系統(tǒng)之間,是一種通過互動建立起的實體性紐帶聯(lián)系,而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抽象的關系虛化。行動者可以直接通過社會關系網絡中的這種聯(lián)結獲得信息和資源。同時,作為社會網絡的最基本單位,行動者之間聯(lián)結的緊密程度則是衡量雙方在社會網絡中嵌入深度與力度的標準。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 M)根據(jù)行動者在網絡聯(lián)結的緊密程度,將聯(lián)結分為強聯(lián)結和弱聯(lián)結兩種類型,即行動者互動頻繁、聯(lián)系緊密的強聯(lián)結和行動者間接交流、聯(lián)系稀疏的弱聯(lián)結。強聯(lián)結和弱聯(lián)結在社會網絡中對行動者產生不同的影響,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
此外,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 M)提出了測量和判定強弱聯(lián)結的四個標準:互動頻率、情感強度、親密信任程度和互惠互助次數(shù){12}。他認為,在社會關系網絡中性別、年齡、職業(yè)、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及經濟實力等社會特征相近的行動者之間更容易建立強聯(lián)結。由于強聯(lián)結對行動者的要求更加嚴苛,因此在強聯(lián)結的關系網絡中,行動者的數(shù)量較少,網絡封閉程度較大,行動者之間的聯(lián)結更穩(wěn)定,更具強制力和維持收益的獲得,其傳遞的資源和信息更豐富。反之,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社會特征不同的行動者之間更容易建立弱聯(lián)結。在弱聯(lián)結的關系網絡中,行動者的數(shù)量較多,網絡開放程度較大,行動者之間自由程度更大,有利于行動者在社會關系網絡中有選擇性地獲得和傳遞非多余信息和資源,保證行動者自身獲得最大利益。
筆者認為,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 M)對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強弱聯(lián)結分類和判斷標準的研究是比較準確的。但是,需要注意一點,強弱聯(lián)結的狀態(tài)并不是永久不變的,而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二者可能隨著宏觀環(huán)境(如國家政策、法規(guī)、經濟制度、市場狀況、戰(zhàn)爭等)的變化而相互轉化,也可能一味地向強聯(lián)結或弱聯(lián)結的方向單一轉化,這些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社會關系網絡內部的微觀行為者的決策和行為,從而形成更加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同時,隨著對社會關系網絡的強弱聯(lián)結的進一步研究,許多學者認為,強弱聯(lián)結的衡量標準除了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 M)提出的四個維度外,還應加入行動者之間的聯(lián)系時間、信息共享程度、共同協(xié)商解決問題程度、共有過程和價值共享程度等指標{13}{14}{15}{16}。
四、關于社會關系網絡的分類理論
在經濟和社會中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個體的人或活動主體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絡。于是,關系網絡的概念迅速突破了原有的信息技術領域的界限,被引入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在社會學層面,關系網絡可以看作是除獲得經濟利益之外的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聯(lián)系(如情感支持、人際關系、信任等)。在經濟學層面,關系網絡則是個體的人或經濟活動主體在市場上從事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系的總和。同時,根據(jù)社會關系網絡在不同學科領域的應用,很多學者將社會關系網絡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分類。
根據(jù)社會關系網絡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和表現(xiàn)形式,中國學者程恩富將社會關系網絡分為兩類,即“生成性關系”和“繼承性關系”{17}。“生成性關系”是指行動者在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中自身創(chuàng)造出的人際資源,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繼承性關系”是指行動者在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之前就已經存在、不需要其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的先天性人際資源,是一個從“他有”到“我有”的過程。程恩富認為,這兩種類型的社會關系網絡,以不同方式提供給行為者獲取經濟資源的渠道,行為者必須根據(jù)社會關系網絡的類型現(xiàn)狀,合理利用現(xiàn)有關系資源,開發(fā)潛在的關系資源,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行為以獲得利益。
同時,中國學者向彩虹認為,從關系構成的形式上,按照社會關系的親疏程度可以將社會關系網絡的類型依次分為血緣、親緣、地緣、業(yè)緣四種。其中,血緣社會關系網絡是指由具有直系或旁系血緣關系、或有直接婚姻關系的家族成員組成的家族網絡;親緣社會關系網絡是指由血統(tǒng)關系或婚姻關系疏遠的親屬及關系較為密切的無血緣關系的朋友組成的親友網絡;地緣社會關系網絡是指按照行為者居住所在地的區(qū)域范圍進行劃分,將村莊作為最小社會關系的區(qū)域單位,由村莊之間的關系所組成的社會共同體網絡;業(yè)緣社會關系網絡則是指行為者在社會和經濟活動中所確定的人際網絡{18}。
在研究社會關系網絡的分類在現(xiàn)實社會和經濟中的運用問題上,程恩富認為,業(yè)緣社會關系在更多情況下與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生成性關系相類似,而血緣、親緣和地緣社會關系在更多情況下構成了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繼承性關系{19}。他指出,血緣、親緣、地緣和業(yè)緣社會關系共同作用于微觀行為者,但業(yè)緣關系對行為者在社會和經濟活動中攝取社會資源的數(shù)量多少和質量高低更有著決定性作用。
我們認為,程恩富對社會關系網絡的分類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當然,社會關系網絡按照不同的標準和角度,還可以分為更多不同的類型,但程恩富的分類理論,將生成性關系和繼承性關系與血緣、親緣、地緣和業(yè)緣社會關系有機結合起來,并通過這兩種分類的內在共同點找到了隱藏在其中的必然聯(lián)系,更有利于對社會關系網絡的作用和功能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
五、關于市場網絡理論
1981年,社會網絡學派的關鍵創(chuàng)始人哈里森·懷特(Harrison C. White)第一次從社會學的視角對微觀經濟學的基礎領地(市場)進行了結構主義的重新構建。在探討市場產生的來源問題時,他開創(chuàng)性地將市場定義為一種社會網絡,且是一種可持續(xù)再生的社會結構。他強調,在社會關系中,特定的行為者及其他行為者通過對雙方行為的相互觀察而作出相應的反應,從而演化出各自在社會活動中的角色,市場也由此形成{20}。因此,可以看出,市場在社會關系中產生,是社會網絡發(fā)展的自然產物。此外,從功能上看,市場是用于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易的場所,而社會網絡則是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易發(fā)生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市場的存在是以社會網絡的存在為前提條件的。因此,市場的本質屬性即是一種由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社會網絡。懷特為了給市場功能的實現(xiàn)找到結構上的支撐,較為成功地用結構主義的市場定義替代了功能主義的市場定義。
同時,懷特認為,作為社會網絡的市場存在如下特征:(1)處于同一市場中的行為者可以通過社會網絡獲得所需要的重要市場信息,并用于決策和行動。(2)處于同一市場中的行為者在社會網絡中建立了相互信任關系,并共同遵守同一規(guī)則和制度。(3)處于同一市場的行為者都會自覺遵守市場秩序,這種市場秩序是處于同一社會網絡內部的行為者通過互動產生的暗示、信任和規(guī)則的反映。
我們認為,懷特從社會網絡的角度對市場進行分析,是對社會網絡理論的開拓性研究。從微觀經濟學層面看,市場是一個人類社會的縮影,市場本身也是經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單元,包含著各種市場活動主體在經濟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因此,將市場結構抽象為網絡結構進行分析的方法,無疑是適用的。
六、關于網絡組織理論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企業(yè)間的信息傳遞和商業(yè)往來更加頻繁,行業(yè)間的競爭加劇。在這樣的經濟環(huán)境下,網絡組織理論應運而生。網絡組織理論又稱為企業(yè)網絡理論,該理論認為,為了達到既規(guī)避風險又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的目的,許多大型企業(yè)改變了過去多元化經營的模式,將內部子系統(tǒng)分化成許多專注于生產經營某一行業(yè)的分支企業(yè),這些分支企業(yè)既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形成網狀結構的社會關系。因此,很多學者以單個企業(yè)或公司為研究對象,分析企業(yè)間及企業(yè)內部存在的關系網絡對企業(yè)經營和發(fā)展的作用,以及關系網絡在企業(yè)群體中的分布特點及影響要素。
首先,理查德森(Richardson)按照企業(yè)從事生產和經營的能力,將企業(yè)的活動分為“相似性活動”和“互補性活動”兩類,奠定了網絡組織理論的基礎{21}。他強調,在整個社會經濟生產中,企業(yè)有著各自的分工。在選擇具體工作內容時,企業(yè)都會傾向于熟悉的、符合自身生產能力和經營條件的活動(相似活動)。同時,為了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的企業(yè)之間需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內容進行組合和協(xié)調(互補活動)。于是,理查德森認為,為了確保各個企業(yè)順利地完成互補活動的生產和經營,需要一種處于企業(yè)之外(市場)、企業(yè)之內(科層)的協(xié)調機制之外的協(xié)調機制——企業(yè)間協(xié)調機制。
賈根良認為,市場和企業(yè)的關系密不可分,是相互聯(lián)結滲透的。他提出,這種聯(lián)結和滲透,主要表現(xiàn)在市場機制和組織機制共同存在于市場和企業(yè)之中,并形成了市場內部和企業(yè)之間錯綜復雜的被制度化的關系網絡{22}。鮑威爾(Powell)認為,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網絡組織是處理系統(tǒng)創(chuàng)新事宜時所必須的。它作為一種組織集合,是一種在其成員間建立有強弱不等的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紐帶。這種制度安排和聯(lián)系紐帶,是一種新的組織形式,介于市場組織和企業(yè)層級組織之間,比市場組織穩(wěn)定,比層級組織靈活{23}。由此可見,網絡組織是由組織內成員之間的互動建立起來的各種聯(lián)系和集合,因此具有開放性、動態(tài)性、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特點。首先,開放性是指處于同一網絡中的各個組織成員均可以利用網絡中的外部資源進行生產和出口。其次,動態(tài)性是指處于同一網絡中的各個組織成員可以自由地相互交流,交流使成員間結成“網狀”關系,并在“網狀”關系中產生新的組織成員。隨著組織成員的發(fā)展,“網狀”關系的節(jié)點密度越來越大,成員間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頻繁的交流會產生出更多的組織成員和創(chuàng)新機遇。再次,處于同一網絡中的成員利用關系網絡共享著各種資源,這些資源形態(tài)多樣,包括物質、信息、技術、人員、資金和情感等。最后,處于同一網絡的組織成員的交流方式是多層次、多渠道的。正因為網絡組織具有上述特點,使組織成員在更加廣闊的活動平臺上從事分工和合作性的生產和經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獲得最大的外部效應。
我們認為,網絡組織理論強調了企業(yè)之間存在的關系網絡的重要性,通過鼓勵企業(yè)積極利用建立的社會關系與外部環(huán)境互動的方式,擴大了企業(yè)無邊界化的發(fā)展范圍。但是,在實踐中由于企業(yè)間的社會關系網絡建立的時間晚、信任度和規(guī)則機構不成熟,企業(yè)的網絡化組織結構在從事互補性活動時面臨較大的風險和交易成本。
七、關于社會關系網絡的功能理論
不難看出,社會關系網絡在經濟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個體的人或經濟活動主體在市場上扮演的角色和從事經濟活動的效率。目前,研究社會關系網絡功能的相關理論主要如下。
1. 信息傳輸功能理論。眾所周知,隨著資訊的膨脹,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引領人們進入新的時代。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出現(xiàn)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也日益嚴重。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的產生會導致市場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礙市場透明化交易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個體的人或經濟活動主體在新的海外市場進行貿易和發(fā)展時,需要預先掌握新市場的各方面信息和資訊,從而做出準確的決策和發(fā)展戰(zhàn)略。而新市場和新經濟環(huán)境充斥著更多的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以及其催生的各種復雜多變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這些都需要經濟主體耗費大量資源和精力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甄別、篩選、處理及合理運用。怎樣才能最大效率地對接受到的信息進行合理地加工和處理?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和伯特(Burt.RS.)均認為社會關系網絡具有信息傳輸功能,能夠幫助某個個體的人或經濟活動主體迅速發(fā)現(xiàn)有關市場交易機會的信息,并接近零風險地將這些信息傳遞到市場中,使市場根據(jù)接受到的信息做出相應地反應和完善,再通過社會關系網絡將市場做出的反應傳遞給更多的個體的人或經濟活動主體,從而促進這些活動主體獲得市場所提供的更大范圍上(乃至跨國界)的市場交易機會{24}{25}{26}。
理論與實證研究表明,社會關系網絡所具備的信息傳輸功能,比過去傳統(tǒng)意義上獲得市場信息的來源和渠道更具有高效性和可靠性。一般來說,個體的人或經濟活動主體獲得市場信息的來源渠道主要有政府機構、市場調查、國際展銷會、民間商行和行會組織、媒體廣告及商業(yè)間諜等,而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卻是不均勻分布的{27}{28}。因此,誰能及時準確地獲得市場的信息,就意味著誰能在市場上先于競爭對手發(fā)現(xiàn)市場交易機會,從而拔得頭籌。由于社會關系網絡本身就是由各種信息通過高級媒介互相頻繁傳送和高速反饋所構建的強大的網絡平臺,再加上計算機技術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運用,將促進企業(yè)以更低的成本更快更準確地獲得第一手最新信息資料。因此,利用社會關系網絡獲取市場信息動態(tài),把握市場交易機會,已成為現(xiàn)代企業(yè)獲得行業(yè)內競爭優(yōu)勢、快速開展海外擴張業(yè)務、進行國際化經營管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見,社會關系網絡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信息來源{29},也是企業(yè)經營應該選擇的最優(yōu)途徑。
2. 媒介連接功能理論。從發(fā)展歷史來看,企業(yè)的經營的成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相當長的、艱辛的過程。無論這個企業(yè)在母國的規(guī)模多么大、經濟實力多么雄厚,在最初邁出開拓海外新市場的第一步時,都是困難重重的。由于對東道國市場情況的不熟悉,海外經營經驗缺乏,企業(yè)的產品很難被東道國政府和當?shù)叵M者認可和接受,這些都將極大地限制企業(yè)的國際經營能力{30}。2005年,奧維亞特(Oviatt)和麥克杜格爾(McDougall)提出,多個個體的人或經濟活動主體在不同國家之間的互動,是企業(yè)國際化經營得以成功實現(xiàn)的重要條件。企業(yè)在海外擴張初期,只有通過尋找海外合作伙伴的方法,利用自身和合作伙伴的比較優(yōu)勢和綜合資源,盡快獲得國際化經營的成熟條件{31}。
然而,建立在跨國合作基礎上的國際化經營需要合作者之間存在堅固的信任關系。但是,信任關系的建立也需要合作雙方存在較長的考驗期和磨合期。一般認為,由于處于相同的傳統(tǒng)文化和經濟環(huán)境,合作雙方在本國國內更容易建立信任關系{32}。相反,由于海外文化、社會和經濟環(huán)境的復雜和差異性,加之企業(yè)本身缺乏國際經驗,在尋找海外潛在的合作者時可能會因為隨時保持高度警惕性和防衛(wèi)心理而無法真心對待合作伙伴。這也會使海外潛在合作者對企業(yè)產生戒心和拒絕態(tài)度,從而無法建立信任和合作關系。因此,具有媒介連接功能的社會關系網絡孕育而生,為幫助企業(yè)尋找海外合作者、建立海外合作和信任關系提供了最佳條件。
社會關系網絡在發(fā)揮媒介連接功能時一般分為兩種運作模式,即主動模式和被動模式。眾所周知,每個企業(yè)在經營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會逐漸發(fā)展客戶,建立自己的社會關系。這種龐大復雜的關系網絡的形成,不僅僅是通過企業(yè)自身的人脈資源積累而逐漸擴張,同時在企業(yè)與另一企業(yè)貿易交往過程中,雙方的社會關系網絡資源也在交往的同時對接、互換、共享和綜合,形成比自身在交往前更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雙方企業(yè)社會關系網絡的對接和共享的過程,使企業(yè)突破原有資源和信息不足的局限,使企業(yè)能站在更高的市場平臺上,具備新的商業(yè)眼光和判斷力,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的媒介傳遞,將自己推薦給更廣闊的海外市場,獲得不同國家的市場認知。各企業(yè)的社會關系網絡將形成通往全球市場領域的連接紐帶{33},自發(fā)主動地幫助企業(yè)聯(lián)系海外潛在合作伙伴,并根據(jù)對方的社會關系網絡對其進行篩選和評估,最終建立信任和合作關系{34}。同時,社會關系網絡媒介傳遞功能的被動模式對企業(yè)海外市場拓展更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如企業(yè)A與企業(yè)B在國內建立了合作關系,或者企業(yè)B是企業(yè)A的國內客戶,則企業(yè)A與企業(yè)B各自擁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將通過合作關系相互融合,形成共同的社會關系網絡。這時,當企業(yè)B開展國際化經營的同時,企業(yè)A也通過共同的社會關系網絡,被迫與企業(yè)B的海外關系網絡相連接{35}。由此可見,社會關系網絡的媒介連接功能將為企業(yè)迅速滲透海外市場,實現(xiàn)國際化經營提供極大的便利。
3. 資源配置功能理論。林(Lin,N.)認為,社會關系網絡是社會資源,屬于無形資源的范疇{36}。企業(yè)在進行海外擴張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因此,獲取外部的資源支持渠道,是企業(yè)實現(xiàn)國際化經營進行物質基礎準備的必要條件{37}。一般說來,企業(yè)從外部獲取資源,通常是將資源內部化后直接獲得資源的所有權和配置權。但是,將資源內部化的過程,本身也是資源消耗的過程,因此,經過內部化的資源會有一部分在企業(yè)得到其所有權和支配權的過程中浪費掉。同時,資源內部化的交易費用高昂,這將進一步使企業(yè)大量消耗現(xiàn)有資源的情況惡化,甚至入不敷出。1994年,奧維亞特(Oviatt)和麥克杜格爾(McDougall)提出,企業(yè)可以通過替代性治理結構的方式,找到介于企業(yè)內部控制資源和市場外部控制資源之間的平衡點{38}。替代性治理結構分為混合結構和網絡結構兩類,混合結構是指企業(yè)間通過發(fā)放許可證或授予特許權的方式相互交換資源,從而對外在資源進行控制和支配。這種方式的實質屬于企業(yè)間的合作關系,企業(yè)實質上是將自身擁有的資源的使用權轉讓和交換給合作企業(yè),而資源的所有權并未發(fā)生改變。網絡結構將會使企業(yè)以最大程度節(jié)約資源的內部化方式,利用社會關系網絡來控制和配置所需資源。當這種情況經常出現(xiàn)時,企業(yè)不需要通過計算擁有多少海外資源的所有權來衡量其國際化的程度{39}。因此,企業(yè)只需要對一小部分極為重要的核心資源進行內部化控制和配置,其余非核心資源部分則由社會關系網絡進行控制和配置{40}{41},從而有效地降低資源內部化的交易成本和資源的浪費度,提高資源的合理利用效率。社會關系網絡資源配置功能的發(fā)揮,使企業(yè)能快速調動外部資源,充分整合內部和外部資源,為海外擴張和發(fā)展提供物質支持。同時,社會關系網絡的利用也使企業(yè)擺脫了過去一味依靠內部化利用資源方式的時間限制,為企業(yè)自身積累內部核心資源贏得了充足的機會和時間。
4. 道德約束功能理論。如前所述,企業(yè)在海外擴張的初期,海外合作者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是企業(yè)與海外合作者建立的合作關系對企業(yè)本身的海外發(fā)展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和反作用。這主要體現(xiàn)在海外合作者可能會在合作過程中做出不利于合作的機會主義行為,其嚴重后果甚至會導致企業(yè)的經營失敗和破產{42}。扎赫拉(Zahra,SA.)、愛爾蘭(Ireland,RD.)和希特(Hitt,MA.)認為,海外合作者通??赡芾煤献鞯幕献?,采取多種手段暗中侵占和奪取企業(yè)的核心資源(其中高級人才獲得渠道、尖端技術、知識資源等無形資源則是海外合作者侵占的主要對象){43}。這種現(xiàn)象在企業(yè)“被動型”{44}國際化經營的情況下,更為常見。
社會關系網絡的存在,則能幫助企業(yè)有效地規(guī)避上述的風險和負面效應。作為一個篩選、甄別和選擇合作者的高效率交易平臺,社會關系網絡有著嚴格的評判衡量標準、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廣闊的輿論媒介空間。因此,由社會關系網絡連接和建立的合作關系,是在個體的人或經濟活動主體雙方反復多次的互動和考察后形成的{45}。合作者之間的信任度高,在合作中雙方各自的行為都將受到社會關系網絡的監(jiān)督和道德約束,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具體懲罰機制{46}。在社會關系網絡的監(jiān)督和約束下,合作者雙方的誠信度、聲譽和信用水平將通過社會關系網絡渠道直接透明化、公開化。因此,在合作過程中,如果有企業(yè)破壞合作關系,進行短期性不道德投機行為,這一信息將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社會關系網絡傳遞給其他合作成員。此不道德企業(yè)將受到其他合作者的道德非難和商業(yè)懲罰,該企業(yè)與其他合作者的合作關系將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直接中斷,且其在行業(yè)內的企業(yè)信譽度將受到極大影響,從而直接影響到該企業(yè)的長期經濟收益和未來社會網絡關系的再建立。
如此嚴苛的社會網絡關系約束環(huán)境,迫使網絡合作企業(yè)在采取任何經濟行為之前都會慎重考慮自己的得失和雙方的利益,不敢輕易進行不道德投機行為。社會關系網絡讓網絡合作成員充分認識到共同利益是構成長期、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基礎,也維系著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的根本基石{47}。社會關系網絡的道德約束功能并不具有法律效應,但這種非正式約束機制卻像一只無形的手,有力地防止了企業(yè)核心資源的流失,極大地消除了合作成員進行短期投機行為的動機,降低了國際化經營的交易成本,使企業(yè)的機會主義行為明顯減少,促進了企業(yè)國際化經營的穩(wěn)定發(fā)展。
八、關于社會關系網絡與資本的關系
資本,從來都戴著神秘而厚重的歷史面紗,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對資本的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分類??枴ゑR克思(Karl. Marx)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時,從經濟學和哲學的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將資本的產生和人的生產關系聯(lián)系起來{48}。馬克思指出:“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49}。”馬克思認為,隨著社會關系的物化,資本首先以貨幣(物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用以掩蓋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分裂后所形成的人與人的特定生產關系,即資本和雇傭勞動關系而已。由此可見,資本的概念是理解馬克思哲學和經濟學的核心,馬克思將資本看作是社會階級之間產生對立和分化矛盾的根源,而資本也具有了強烈的社會性質。
舒爾茨(Schultz)和加里·貝克爾(Garys. Becker)則從全新的角度提出了他們對資本的理解。他們首次將人力資本的概念從資本中分離出來,用于研究和分析企業(yè)經營和管理的領域{50}{51}。他們認為,企業(yè)或者內部成員通過培訓和學習投資而具有某種知識和技能(人力資本),將帶來巨大的收益。人力資本概念的提出,使資本形式上不再具有社會階級對立性,不再是影響社會結構的政治因素,而在微觀層面上成為社會行為者能力大小的區(qū)分標準和獲得投資收益的前提條件。
如前所述,盡管很多學者對資本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Bourdieu)卻是真正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社會資本”的第一人。在他提出“社會資本”的概念之后的幾十年來,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資本”的概念、本質和特征進行了補充性描述和完善性研究,但至今仍沒有定論。因此,根據(jù)學者們的不同研究角度,這里將社會資本理論學說大致劃分為如下幾類。
1. 社會資本資源學說。這一學說的代表人物是布爾迪厄(Bourdieu)和林南。布爾迪厄(Bourdieu)首先將資本劃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基本形態(tài),并認為資本的三種形態(tài)可以相互轉化,而經濟資本是資本的最基礎、最重要的形態(tài){52}。同時,他將社會資本定義為非經濟性、非功利性的一種集體層次的、有形或無形的社會資源,是一種得到集體成員公認的、被制度化的持久關系網絡的資源集合體{53}。他認為,社會資本以一種被制度化的關系網絡為載體存在,處于關系網絡中的集體成員(行動者)與其他成員(行動者)達成協(xié)議,按照共同協(xié)商的游戲規(guī)則獲得共享和支配社會資本的權利,從而獲得利益。而行動者能取得社會資本的數(shù)量則由網絡中行動者所占有的各種形式的資本的數(shù)量和行動者能有效利用的關系網絡的規(guī)模來決定。
林南進一步發(fā)展了布爾迪厄的觀點,并提出社會資本是一種嵌入社會關系網絡的、可以進行量化測量的、實體型的物質型資源{54}。同時,他指出,網絡以及信任規(guī)范本身并不是社會資本{55},而是一種傳遞和配置社會資源的媒介,可以幫助和促進行動者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的途徑獲得嵌入其中的社會資源即社會資本(如個人在社會中擁有的權利、財富、聲望及地位等)。此外,他還將社會資本看作是脫離生產與交換過程的、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獲取收益的投資。他認為,社會關系網絡并不關心網絡成員在社會中所處的階級和階層,因此,通過關系網絡的傳遞,社會資源可以突破階級的界限和約束而自由流動,網絡成員也可以根據(jù)在關系網絡中所獲得的投資收益改變社會地位和所屬階級{56}。
社會關系資源學說改變了過去人們認為資源必須被個人占有采用使用的傳統(tǒng)觀點,首次從全新的角度將社會關系網絡作為重要的分析工具引入社會資源的分配和使用問題的研究中,凸顯了社會關系網絡對行為者使用社會資源的影響和作用,是研究資本和社會關系問題的重大突破。
2. 社會資本制度學說。這一學說的代表人物是科爾曼(James Coleman)和普特蘭(Robert D. Putnam)??茽柭↗ames Coleman)認為,社會資本主要存在于由集體建立的社會關系網絡中。處于社會關系網絡中的行動者所達成的共同協(xié)議、建立的信任關系和樹立的團結權威等“游戲規(guī)則”,均是社會資本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社會資本通過社會關系的途徑,為集體中的各個行動者帶來以制度、規(guī)范及控制下的資源{57}。同時,他歸納了社會資本與其他形式的資本存在的不同特征。他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無形的公共物品{58},具有生產性和不完全替代性。
普特蘭(Robert D. Putnam)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組織特點,是集體或社會團體的重要特征(如網絡、信任、合作及規(guī)范等),它用來協(xié)調和促進集體中行為者的活動,從而達到增進效率,獲得更大收益的目的{59}。曹榮湘結合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歷史,提出“社會資本是一種與市場制度、計劃制度并列的元制度類型”的觀點{60},認為社會資本的本質就是一種制度規(guī)范。
科爾曼(James Coleman)和普特蘭(Robert D. Putnam)都傾向于把社會資本當作一種集體成員間共同達成、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和規(guī)范。他們認為,社會關系網絡的存在與行為者是否能獲得社會資源并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只有當社會關系網絡中的所有成員共同建立協(xié)作規(guī)則和規(guī)范,并在行動中共同維持和遵守這種規(guī)則和規(guī)范,行為者才能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獲得收益。如果缺乏規(guī)范和制度的約束,即使存在社會關系網絡,行為者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必然會在資源分配和利益獲取的過程中,破壞社會關系網絡的穩(wěn)定性,增加交易成本和風險。因此,社會關系網絡內部一定會存在豐富的信息網絡、規(guī)范和有效懲罰權威、多功能組織及各成員協(xié)作的義務和預計達成的目標,以保證實現(xiàn)各成員的社會資源共享和合理分配。
本文認為,制度和規(guī)范的確對社會關系網絡成員收益的獲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科爾曼(James Coleman)和普特蘭(Robert D. Putnam)以及其他學者把社會資本直接定義為一種制度和規(guī)范,這是欠妥的。誠然,社會資本需要在制度和規(guī)范的約束下才能有秩序地、穩(wěn)定地在社會關系網絡之間流動,但制度和規(guī)范僅僅是行為者獲取社會資本的前提條件,社會關系網絡也只是載體和媒介,絕對不能將這兩者的概念和關系混淆。
3. 社會資本文化學說。這一學說的代表人物是弗朗西斯·福山。他將社會網絡關系中的各個成員間的信任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他認為,社會資本是由某個處于社會關系網絡中的社會團體內部(包括家庭、社會群體及國家等)的宗教、歷史、傳統(tǒng)、習俗等文化機制建立起來的{61}。一個社會團體的文化模式,決定了這個社會團體成員間的信任機制及信任強度。在一個社會關系網絡中,信任的主要內容是網絡成員應該對彼此誠實、遵守諾言、履行相應義務及互惠合作。由于信任的存在,使社會團體成員在行動和決策中能相互依賴,精誠合作,沒有互相猜疑和欺騙,從而在該社會團體范圍內部形成和建立的社會關系網絡維持著穩(wěn)固的狀態(tài)。信任的存在又促使社會團體中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高尚品質及信仰、習俗、宗教的進一步形成,社會團體的文化也隨之不斷發(fā)展起來,即社會資本在社會團體中逐漸積累。因此,信任是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社會資本建立的條件和基礎。由此可見,信任使文化與社會資本相互關聯(lián),既是社會資本的形成要素,也是社會資本的產物。
弗朗西斯·福山從文化的層面上分析了社會關系網絡下信任對社會團體成員的影響,也剖析了信任作為社會團體文化的一部分在形成社會資本中扮演的角色和發(fā)揮的作用。本文認為,信任的確是社會資本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文化的其他主要內容,如習俗、歷史、道德觀等對社會資本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僅僅把社會資本與信任相聯(lián)系,剔除其他文化因素與社會資本的聯(lián)系,是不夠科學的。
4. 社會資本能力學說。這一學說的代表人物是波茨(Potts)和邊燕杰。波茨首先將整個社會抽象為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利用關系網絡作為研究工具來分析社會結構和社會中各個行為者的關系。他認為,“處于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各個行為者能利用他們的成員資格,獲取社會資本。這種獲取社會資本的能力不是固有的,而是個人與他人關系中包含的一種資產{62}”。
邊燕杰則把社會資本定義為行動者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獲得資源的能力{63}。他認為,在分析中國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工作分配制度問題時,社會資本的重要性尤為突出。
本文認為,將社會資本與獲取資源的能力聯(lián)系起來的觀點,忽視了作為一種特定的資本形態(tài)的社會資本的本質內涵。獲取資源的能力的確是影響行為者在決策和行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簡單地將社會關系網絡作用下獲得資源多少的衡量標準等同于社會資本本身,是不科學的。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頁。
③A.R.Radcliff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Free Press,1952:15.
④Mitchell J.C.:The Concept and Rise of Social Networks: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ion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69:107.
⑤Polanyi K.: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Beacon Press,2001:112.
⑥Granovetter M. and Swedbreg R.: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Westview Press,1992:71.
⑦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481-510.
⑧Aino Halinen and Jan-Ake Tornroos: The Role of Embeddedness in the Evolution of Business Networks. Scandinavian Journal Management,1998,14(3):187-205.
⑨社會嵌入性理論按照行為和關系的二維劃分,可以獲得四類嵌入形式:經濟行為—經濟關系嵌入,經濟行為—社會關系嵌入,社會行為—經濟關系嵌入,社會行為—社會關系嵌入。由于本文主要討論微觀行動者(銀行)的國際化問題,因此社會行為—社會關系嵌入不在本人研究的范疇之內。
⑩Granovetter. M: The Agenda of 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 In Mauro Guillen,Randall Collins,Paula England,and Marshall Meyer(ed). New Economic Sociology:Developments in an Emerging Field. New York: Russell Sage:26-35.
{11}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12}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Sociological Theory,1983,(1):201-233.
{13}Sylvie Chetty and Desiree Blankenburg Holm: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all to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Firms:A Network Approach.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0,(9):739-753.
{14}Dhanara J.C.,Lyles M.A. and Steensma H. K. et al.:Managing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IJVs:the Role of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and the Impact 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428-442.
{15}Uzzi B.: 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1996,(61):674-698.
{16}McEvily B.and Marcus A.: Embedded T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11):1033-1055.
{17}{19}程恩富、彭文兵:《社會關系網絡:企業(yè)新的資源配置形式》,《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第79-89頁;第81頁。
{18}向彩虹:《社會關系網絡資源配置作用的經濟學分析》,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20}Harrison C. White: Where do Market Come fro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1,(87):517-547.
{21}Richardson G.B.: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Economic Journal,1972,(82):883-896.
{22}賈根良:《網絡組織:超越市場與企業(yè)兩分法》,《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8年第4期,第14頁。
{23}Powell W.: 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12):295-336.
{24}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25}Burt R.S.: 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15.
{26}Burt S. Ronald: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2):339-365.
{27}Ellis,P: Social Ties and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Unpublished manuscript,2008:106.
{28}Ellis P. and Pecotich A.: Find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artners:The Role of Social Ties. Global Focus,2001,13(2):121-133.
{29}Sharma D.D. and Blomstermo A.: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Born Globals:A Network View.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3,12(6):739-753.
{30}Musteen M.,F(xiàn)rancis J. and Datta D.K.: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Network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Speed and Performance:A Study of Czech SMEs.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0,45(3):197-205.
{31}Oviatt B.M. and McDougall P.P.: Challeng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Theory:The Case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special issue),1997,(37):85-99.
{32}Harris,S. and Wheeler,C.: Entrepreneurs Relationship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Functions,Origins and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5,14(2):187-207.
{33}Sasi V. and Arenius P.: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and Social Networks:Advantage or Liability?.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26(6):400-411.
{34}Ellis P.: Social Ties and Foreign Market Ent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31(3):443-469.
{35}Sharma D.D. and Johanson J.: Technical Consultancy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87,4(4):20-29.
{36}Lin,N: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Connections,1999,22(1):28-51.
{37}Coviello N.E. and Munro H.J.: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Small Software Firm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997,6(4):361-386.
{38}Oviatt B.M. and McDougall P.P.: 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25(1):45-64.
{39}Casson M.: The Entrepreneur:An Economic Theory.Barnes&Noble Books,1982:19.
{40}Harris,S. and Wheeler,C.: Entrepreneurs Relationship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Functions,Origins and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5,14(2):187-207.
{41}Oviatt B.M.,McDougall P.P. and Loper M.: Global Start-ups:Entrepreneurs on a Worldwide Stage and Executive Commentar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5,9(2):30-44.
{42}Larson A.: Network Dyads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37 (1):76-104.
{43}Zahra S.A.,Ireland R.D. and Hitt M.A.: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International Diversity,Mode of Market Entry,Technological Learning,and Performanc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5):925-950.
{44}“被動型”國際化經營是指當企業(yè)與另一企業(yè)屬于合作關系,或另一企業(yè)是企業(yè)客戶時,企業(yè)自身會隨著其客戶或合作者開展國際化經營的同時,被迫與其客戶的海外關系網絡連接,從而進入國際化經營的過程。
{45}Johanson J. and Vahine J.E.: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0,7(4):11-24.
{46}Sasi V. and Arenius P.: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and Social Networks:Advantage or Liability?.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26(6):400-411.
{47}Hakansson. H. and Shenota. I.: No Business is an Island:The Network Concept of Business Strateg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5(3):187-200.
{4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5頁。
{4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1頁。
{50}Theodore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of Research. Free Press,1971:15.
{51}Gary S. Becker: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62.
{52}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頁。
{53}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reenwood Press,1986:65.
{54}{55}林南:《社會資本》,張磊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頁;第25頁。
{56}林南、俞弘強:《社會網絡與地位獲得》,《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3年第2期,第46-59頁。
{57}{58}詹姆斯·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頁;第351頁。
{59}Putnam R. D.: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167.
{60}曹榮湘:《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的制度分析》,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3頁。
{61}弗朗西斯·福山:《社會資本、公民社會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3年第2期,第36頁。
{62}波茨:《社會資本:在現(xiàn)代社會學中的緣起和應用》,見:李惠斌、楊雪冬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fā)展》,科學社會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頁。
{63}邊燕杰:《找回強關系:中國的間接關系、網絡橋梁和求職》,《國外社會學》,1998年第2期,第50-65頁。
責任編輯、校對:焦世玲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of social network theory of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economics is very concerned, there have been some research results.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embodied in individual or social activity main body engaged in a variety of soci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human society to establish a specific physical space and virtual space structure. The study of social networks can from "embeddedness" theory, the coupling theory, classification theory, market network theory, network organization theory, function the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and capital several aspects.
Key words: new economic sociology, social relationship networks, theory review, Marx, physical relationship, ideological relationship, economic behavior, scarce resources
{44}“被動型”國際化經營是指當企業(yè)與另一企業(yè)屬于合作關系,或另一企業(yè)是企業(yè)客戶時,企業(yè)自身會隨著其客戶或合作者開展國際化經營的同時,被迫與其客戶的海外關系網絡連接,從而進入國際化經營的過程。
{45}Johanson J. and Vahine J.E.: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0,7(4):11-24.
{46}Sasi V. and Arenius P.: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and Social Networks:Advantage or Liability?.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26(6):400-411.
{47}Hakansson. H. and Shenota. I.: No Business is an Island:The Network Concept of Business Strateg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5(3):187-200.
{4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5頁。
{4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1頁。
{50}Theodore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of Research. Free Press,1971:15.
{51}Gary S. Becker: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62.
{52}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頁。
{53}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reenwood Press,1986:65.
{54}{55}林南:《社會資本》,張磊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頁;第25頁。
{56}林南、俞弘強:《社會網絡與地位獲得》,《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3年第2期,第46-59頁。
{57}{58}詹姆斯·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頁;第351頁。
{59}Putnam R. D.: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167.
{60}曹榮湘:《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的制度分析》,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3頁。
{61}弗朗西斯·福山:《社會資本、公民社會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3年第2期,第36頁。
{62}波茨:《社會資本:在現(xiàn)代社會學中的緣起和應用》,見:李惠斌、楊雪冬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fā)展》,科學社會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頁。
{63}邊燕杰:《找回強關系:中國的間接關系、網絡橋梁和求職》,《國外社會學》,1998年第2期,第50-65頁。
責任編輯、校對:焦世玲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of social network theory of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economics is very concerned, there have been some research results.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embodied in individual or social activity main body engaged in a variety of soci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human society to establish a specific physical space and virtual space structure. The study of social networks can from "embeddedness" theory, the coupling theory, classification theory, market network theory, network organization theory, function the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and capital several aspects.
Key words: new economic sociology, social relationship networks, theory review, Marx, physical relationship, ideological relationship, economic behavior, scarce resources
{44}“被動型”國際化經營是指當企業(yè)與另一企業(yè)屬于合作關系,或另一企業(yè)是企業(yè)客戶時,企業(yè)自身會隨著其客戶或合作者開展國際化經營的同時,被迫與其客戶的海外關系網絡連接,從而進入國際化經營的過程。
{45}Johanson J. and Vahine J.E.: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0,7(4):11-24.
{46}Sasi V. and Arenius P.: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and Social Networks:Advantage or Liability?.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26(6):400-411.
{47}Hakansson. H. and Shenota. I.: No Business is an Island:The Network Concept of Business Strateg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5(3):187-200.
{4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5頁。
{4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1頁。
{50}Theodore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of Research. Free Press,1971:15.
{51}Gary S. Becker: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62.
{52}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頁。
{53}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reenwood Press,1986:65.
{54}{55}林南:《社會資本》,張磊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頁;第25頁。
{56}林南、俞弘強:《社會網絡與地位獲得》,《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3年第2期,第46-59頁。
{57}{58}詹姆斯·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頁;第351頁。
{59}Putnam R. D.: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167.
{60}曹榮湘:《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的制度分析》,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3頁。
{61}弗朗西斯·福山:《社會資本、公民社會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3年第2期,第36頁。
{62}波茨:《社會資本:在現(xiàn)代社會學中的緣起和應用》,見:李惠斌、楊雪冬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fā)展》,科學社會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頁。
{63}邊燕杰:《找回強關系:中國的間接關系、網絡橋梁和求職》,《國外社會學》,1998年第2期,第50-65頁。
責任編輯、校對:焦世玲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of social network theory of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economics is very concerned, there have been some research results.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embodied in individual or social activity main body engaged in a variety of soci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human society to establish a specific physical space and virtual space structure. The study of social networks can from "embeddedness" theory, the coupling theory, classification theory, market network theory, network organization theory, function the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and capital several aspects.
Key words: new economic sociology, social relationship networks, theory review, Marx, physical relationship, ideological relationship, economic behavior, scarce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