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全升?
摘 要:本文認為,隨著犯罪新聞報道在電視媒體中的增多,當前必須把握好這類新聞的傳播尺度,努力去降低其負面效應,突出其警示性。同時還要防止犯罪新聞報道中的娛樂化和低俗化傾向,把其中的反常成分和戲劇內(nèi)容,化作法律知識和法治觀念的媒介元素,用反面典型去傳遞社會正能量,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力爭通過報道來起到應有的普法效果。
關鍵詞:電視媒體;犯罪新聞;傳播尺度;普法效果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1-0034-02
在如今的一些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犯罪新聞報道有所增加。雖然電視媒體中的這類新聞報道能吸引觀眾眼球,可以獲得較高收視率,但如果操作不當,就會弊多利少。筆者認為,電視媒體在傳播犯罪新聞時要把握好尺度,努力去降低其負面效應,突出其警示性,力爭通過報道起到應有的普法效果。
一、盡量避免負面效應
“犯罪新聞是指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觸犯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犯罪行為及其相關現(xiàn)象和事實。[1]”犯罪新聞作為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一種特殊題材,特征是故事性、刺激性、震撼性、腐蝕性和法律性。犯罪新聞如果在報道中把握不好,其負面效應非常明顯,如誘發(fā)作用、模仿作用、破壞作用和異化作用等。因此,電視在報道時不能去迎合部分觀眾的獵奇心理和感官刺激。有的電視媒體,為了增強犯罪新聞報道的可看性和趣味性,對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公安機關的破案過程進行披露。這樣做,弱化了對犯罪行為的威懾作用,反而為有可能伺機作案的人員提供了作案辦法借鑒,提高了他們的反偵查能力。
“對犯罪行為的長期考查也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即媒體傳播與犯罪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近年來,劫持人質(zhì)案、校園‘襲童案、越獄案、金融詐騙案、銀行搶劫案、文物盜竊案、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等頻繁發(fā)生,這些事件所表現(xiàn)出來的高相似性和高模仿性令人關注?!薄耙愿=掀洁嵜裆@砍殺事件為例,該事件經(jīng)一些媒體詳細追蹤報道后,在一個月內(nèi)全國又發(fā)生了五起類似事件,未遂多起;有統(tǒng)計表明,報道鄭民生事件多的地區(qū),發(fā)生的類似事件也多。[2]”犯罪新聞一般都具有曲折情節(jié)和暴力色彩,有時比虛構的影視作品有更強的吸引力。如果電視媒體僅靠這個來拉動收視率,那么就會進入犯罪新聞傳播的誤區(qū),給社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危害。為此,記者在對犯罪新聞的報道中,不能披露駭人聽聞的犯罪細節(jié),不能為了追求感官刺激去展示血腥的兇殺現(xiàn)場,不能出現(xiàn)令人作嘔的色情場面。否則,會對社會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污染,而如果電視媒體對犯罪新聞報道不當,還會起到示范誘導犯罪的作用。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犯罪傾向深植于人的潛意識中,犯罪新聞報道則可以使這種潛意識得以復蘇。此外,即使個人由于法律威懾、社會倫理、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等因素不能直接參加犯罪,但是,犯罪新聞報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滿足人性中對惡的需要,這也可能是犯罪新聞被廣泛所熱衷的重要原因。[3]”對于犯罪新聞,電視記者還要真實客觀并把握好報道時機,充分發(fā)揮犯罪新聞報道的正面效應,規(guī)避其消極影響。例如:不能在案件最終宣判前就稱呼“犯罪嫌疑人”為“犯罪分子”或“罪犯”,也不能為出身官員或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貼上“官二代”、“富二代”的標簽。記者編輯在感情上憎惡犯罪嫌疑人是正常的,但體現(xiàn)在犯罪新聞報道中,用詞還是要符合法律規(guī)范,尤其是對犯罪新聞所發(fā)表的評論,更要把握好尺度,避免“媒介審判”。
二、重點突出警示作用
電視媒體在傳播犯罪新聞的過程中,應該體現(xiàn)出對社會和對人生的積極思考,突出其警示作用。通過對犯罪現(xiàn)象和犯罪行為的揭露及對犯罪嫌疑人作案新動向的曝光,讓觀眾思考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如何有效防犯,保護自己。針對今年以來諸暨境內(nèi)盜竊案多發(fā)的趨勢,諸暨市廣播電視臺在最近的每期《暨陽警方》欄目中,都會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個反盜典型案例進行報道,如《揭開奧迪A6車內(nèi)財物被盜之謎》《偷油夢的破滅》《單身公寓的賊影》《香榧大盜落網(wǎng)記》等,在介紹一些盜竊案例的同時,向觀眾進行警示教育,以提高觀眾的防盜意識。
香榧是諸暨市趙家鎮(zhèn)一帶山區(qū)百姓的“搖錢樹”。最近幾年,隨著香榧產(chǎn)業(yè)的不斷壯大,培育香榧樹苗也給當?shù)卮迕駧砹丝捎^的經(jīng)濟收入。然而,這里的“商機”也被一些不勞而獲的竊賊瞄上了。2014年1月28日,趙家鎮(zhèn)榧王村的駱先生起了個大早想去打理一下種在山上的香榧苗,沒想到,到了山上后,眼前的情景讓他大吃一驚,自己親手培育的許多香榧苗不見了,山地上一片狼藉。附近的村民蔡何苗聽說山上有香榧苗被盜,也趕到自家的香榧林里去看,結果他辛辛苦苦栽下的香榧苗也被盜了。情急之下,他們只得報警。經(jīng)調(diào)查,這里總共有5戶人家的香榧苗被盜。榧王村是趙家鎮(zhèn)有名的香榧專業(yè)村,村民的收入大多依靠香榧產(chǎn)業(yè)。隨著香榧銷售形勢逐年看好,勤勞的村民除管理好原有的香榧樹外,還培育繁殖香榧苗,擴大香榧種植面積。由于香榧苗繁殖期長且不容易成活,市場價格不菲,被偷盜后村民十幾年的心血就白費了。
諸暨臺記者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立即趕赴現(xiàn)場進行采訪,當?shù)鼐揭渤闪0附M,全力以赴加以偵破。民警通過現(xiàn)場勘查,發(fā)現(xiàn)香榧苗被盜后留下的幾個坑都不深,根都留在里面。說明這個偷盜者不可能是本地人,因為他挖坑不夠?qū)I(yè)。后來民警在摸排時了解到有一輛外地牌照的面包車,發(fā)案那天凌晨曾從村里開出了蕭山,于是民警就去車主所在的蕭山某村暗訪,終于查到了被盜的大量香榧苗。這條犯罪新聞報道在《暨陽警方》節(jié)目中播出后,當?shù)卮迕竦姆婪兑庾R有了明顯增強。村民們認為,防盜這樣的事要村里人團結協(xié)作才會有效果。自此以后,村里香榧苗被盜現(xiàn)象就從來沒有發(fā)生過。
“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報道犯罪新聞完全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滿足公眾知情權,便于公眾對社會環(huán)境作出全面的了解和判斷;通過報道犯罪新聞,媒介得以發(fā)揮社會環(huán)境‘監(jiān)測器的功能;可以對社會起到預警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對具有犯罪傾向的人產(chǎn)生警示的作用。[4]”同時也可以讓觀眾清醒地認識到,什么是違法什么是合法;什么是有益于社會的行為,什么是對社會有破壞性的行為。
懲罰是阻止犯罪的最有手段,對于有犯罪傾向的人來說,犯罪新聞報道中對犯罪事件的嚴厲處理能夠產(chǎn)生嚇阻效果,使他們不敢以身試法?!胺缸镄侣剤蟮揽梢宰屖鼙娭郎鐣戏N種犯罪行為的存在,以提高警覺,防止自己的生命財產(chǎn)及家庭受到損害;可以讓受眾知道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各種誘因及其狀況,知道如何避免引發(fā)犯罪行為和在犯罪事件中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5]”當然,在電視媒體的犯罪新聞中,除了報道案件,還可以發(fā)布警事信息、公告、懸賞、通緝等,以突出公眾信息服務功能,以引起觀眾的關注。
三、力爭取得普法效果
法律是嚴肅的,電視媒體在犯罪新聞報道過程中所進行的普法教育,應該傳遞實用法治信息,講究傳播手段,讓觀眾樂于接受。要把電視特有的傳播優(yōu)勢和具體案例、相關法律法規(guī)知識結合起來,突出實用性、可看性和普法效果;要結合犯罪新聞中的典型案例,來鞭撻假惡丑,弘揚真善美;電視記者在對犯罪新聞個案報道的同時,要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出發(fā),為普法作出貢獻。
有的電視媒體在報道犯罪新聞時,過分渲染犯罪過程,把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進行故事化;有的電視節(jié)目則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介紹嫌犯如何作案的細節(jié)上。這樣的犯罪新聞報道普法效果不佳,負面作用卻很大。筆者認為,電視媒體的犯罪新聞報道要把定位放在普法上面去。現(xiàn)在,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已越來越強,他們希望了解到更多的實用性法律知識。當電視媒體通過對一些具體案例的解讀,把抽象的法律條文變得通俗化時,受眾就能更好地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以便拿起法律武器與各種犯罪現(xiàn)象和犯罪行為作斗爭。犯罪新聞的傳播也要用實事說話,力求客觀公正,既要注重報道內(nèi)容的準確性、報道程序的嚴肅性,更要堅持報道立場的客觀性。對于犯罪新聞的報道,也有一個輿論引導問題,要防止對刑事案件的惡意炒作。只有通過對犯罪新聞的報道,起到打擊犯罪、震懾犯罪、穩(wěn)定人心、弘揚正氣的作用,才能達到普及法律知識、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維護司法公平正義的效果。
電視媒體在報道犯罪新聞時,還要顧及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這也是一個普法問題。“堅持犯罪嫌疑人人權優(yōu)位的原則,就要求在新聞報道自由與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發(fā)生沖突時,優(yōu)先考慮后者?!薄懊襟w有職責、也有權利收集案件情況,向公眾傳達案件信息,但這種自由不能侵犯司法獨立,不能違反無罪推定原則。[6]”對于地方電視媒體來說,與當?shù)毓矙C關合作、像諸暨臺的《暨陽警方》之類的警事節(jié)目,能發(fā)揮電視媒體的特長,及時發(fā)布、傳播警事信息,發(fā)動群眾提供破案線索,同時還能溝通警民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普及法律知識,實用性很強。
總的來說,電視媒體犯罪新聞報道的主要功能應該是警示作用和普法效果,這是傳統(tǒng)主流媒體應盡的社會責任。把普法效果放在首位,還是只追求收視率,這是衡量電視媒體能否正確對待犯罪新聞傳播的主要尺度。電視媒體要搞好犯罪新聞報道,記者編輯必須不斷學習法律知識,深刻領會法治新聞工作的基本規(guī)律,不斷提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業(yè)務水平。要防止犯罪新聞報道中的娛樂化和低俗化傾向,把犯罪新聞中的反常成分和戲劇內(nèi)容,化作法律知識和法治觀念的媒介元素,努力通過反面典型去傳遞社會正能量,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朱穎,汪武.犯罪新聞報道的倫理問題[J].新聞界,2004(5).
[2] 孫靜.新媒體在違法犯罪事件傳播中的負導效應[J].青年記者,2013(8).
[3] 宋遠升,高玉冰.犯罪新聞報道的雙向效果與少年犯罪[J].犯罪研究,2013(3).
[4] 師亞麗.試論涉案報道中的犯罪嫌疑人權利保護[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6).
[5] 朱穎.守望正義:法治視野下的犯罪新聞報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 周長軍.刑事偵查階段的犯罪新聞報道及其限制——基于犯罪嫌疑人人權的分析[J].中外法學,2005(6).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