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
主體性教學指的是在實施素質教育思想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使學生主動學習,熟練掌握科學的具體的內容和知識。主體性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應用中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充分展現(xiàn)出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和歷史學習潛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一、主體性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主體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緩解傳統(tǒng)歷史教學法的枯燥性,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1.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方法中,枯燥、乏味的知識內容無法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發(fā)生了高中歷史教學應用性差的情況。而主體性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正好能夠有效緩解這一現(xiàn)狀,教師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設計,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钴S的課堂氛圍會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和教學的質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挖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潛力
主體性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為高中歷史課堂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過程中,加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主性,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刻記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根據(jù)學生個性特點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在歷史內容學習過程中進行主動發(fā)言和論述,充分挖掘出學生在歷史上的學習潛力。
二、主體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應用中的措施
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1.豐富歷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采用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手段或者設計情境,進行情境教學等,改變歷史教學的枯燥性、乏味性,將書本中的歷史內容直觀而生動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內容,逐漸提升高中生的歷史水平。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查找一些明清之際的視頻內容,以及一些儒家人物圖片等,加強學生對明清時期思想觀念的直觀理解和深刻記憶。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所熟知的紀曉嵐,講解一下當時宋明理學的弊端和君主專制表現(xiàn)出的明顯的腐朽性,讓學生自己去感受當代的歷史特點和人們思想變遷的過程,通過故事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高中生的歷史水平。
2.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進行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歷史教材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設計出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思考和探究,讓學生能在對問題進行探究和論述的同時充分展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化特點和看法,這樣才能科學地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習問題,推動學生對歷史的不斷學習和深入探究。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中第13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劃分討論小組的形式,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討,使他們漸漸形成“實踐體驗→引導提升→結合現(xiàn)實→內化素養(yǎng)”的學習模式。首先教師可以提出改革開放以來的家鄉(xiāng)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會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這些地方最早設立特區(qū)?等具有強烈互動性的問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其后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重點內容,通過“對外開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經濟特區(qū)和浦東新區(qū)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是什么”等問題,加強學生知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最后教師還可以提出“如果你是領導人,下一步要開放什么地方?”等問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3.加強高中生的自我評價意識
在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自我評價意識,讓他們通過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或者教師對學生歷史水平進行評價等方式,加強學生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認識,這同時也可以作為歷史學習水平的一種定期檢測。評價的內容一般為包括歷史學習水平、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等。增強高中生的自我評價意識,有利于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歷史水平,強化主體性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應用中的意義和作用。
學生只有通過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有效評價,才能找到自我提升的方向,獲得自我提升的力量。
總之,主體性教學是新時代教學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表現(xiàn),它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全面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去,能夠培養(yǎng)起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為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洪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