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烈燕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古林鎮(zhèn)中學)
【設計意圖】
孔子一直以圣人的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后人敬而又敬。事實上孔子首先是一個“人”。北大教授李零說:“歷史上的孔子有兩個,一個是《論語》中的,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一個是孔廟中的,泥塑木胎,供人燃香磕頭?!币虼巳绻覀円寣W生了解真正的孔子形象,首先應該從《論語》中去了解,而不是從后代君王給孔子的封號里去拜讀?!墩撜Z》記錄了孔子和弟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黃濟先生曾說,“回到孔子”就是要回到孔子語錄的原意上去,真實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這也是我教學本課的目的:引導學生走進《論語》的真實情景,感受真實的孔子及其智慧和魅力。
【教學展示】
先出示“文圣尼父”“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等孔子稱號;再出示“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閑居。“燕”,優(yōu)雅自在快樂安閑的樣子。申申:干凈整潔的樣子。夭夭,桃花滿樹、滿枝盛開的熱烈模樣,在這里用來形容人積極達觀的生活態(tài)度)。
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形象是統(tǒng)治者封的,孔子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形象是閑適、達觀的。
孔子在我們的眼里似乎總是憂國憂民,為實現(xiàn)濟世安民理想而奔走列國,這樣“高大”的孔子似乎距離我們很遙遠。如果我們沉下心來讀《論語》,那么真實的孔子就在我們眼前。
1.三月春風:孔子的理想觀
(1)我們先看一篇出自《論語》的故事,故事原名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很長,也有一定閱讀困難,以后讀高中時會讀到,今天發(fā)下的是這篇文章的白話版,請全體同學閱讀后討論相關問題。
請同學們說說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等四人的理想分別是什么?
明確:四個弟子都有高遠的理想。分別表現(xiàn)在:
子路——三年之內就可以使老百姓勇敢無畏,而且明白道理。
冉有——使老百姓富足。
公西華——想做一個司儀。
曾皙——沒有說出具體職業(yè),而是說:“在暮春時節(jié),穿上做好的春裝,邀上一些朋友和孩子,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
(2)各組繼續(xù)討論思考:孔子欣賞誰的志向,這是一個怎樣的理想狀態(tài)?為什么孔子會喜歡他的理想?
明確:四個弟子都有高遠的理想,孔子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學生有更大的出息,因此才會有“如果公西華只能為諸侯做小事,那誰能為諸侯做大事呢?”(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的感嘆。但在學生各抒己見之后,卻喟然感嘆說:“我和曾點想得一樣啊!”(吾與點也。)
曾皙言志與他人不同,灑脫自然的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yōu)t灑自得,其樂融融。
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他也主張“入仕”,要求讀書人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鬃硬粌H著眼于弟子具備從事某一職業(yè)的才能,他更關注一個人內心的安靜、充實與完善。和曾皙的對話說明,孔子認為理想應該是溫暖而輕松的。這種可觸摸的理想,讓人們感受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圣人形象,而不是一個高大上的偶像。
2.廄燒問馬:孔子的仁慈觀
孔子是圣人,但他首先是一個人。如果前面的材料,讓我們看到生活中的孔子是踏踏實實地憧憬著自己的美好理想,那么下面的材料我們又可以從中看到孔子怎樣的情懷呢?
材料一: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孔子只用魚竿釣魚,而不用網(wǎng)捕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材料二: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1)學生朗讀材料并為材料二劃線句斷句。
明確:學生一般會出現(xiàn)三種斷句情況:
①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解釋為:馬棚失火了??鬃油顺貋恚瑔柕?“傷人了嗎?”沒有問馬。
②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解釋為:馬棚失火了??鬃油顺貋恚瑔柕?“傷人了嗎?”再問馬。
③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不!”問馬。解釋為:馬棚失火了??鬃油顺貋?,問道:“傷人了嗎?”管馬廄的人回答說:“沒有傷著。”孔子轉而問馬。
(2)同學們的三種斷句,也是后人爭論的三個焦點。小組討論:根據(jù)材料一,依照孔子的理想與處世哲學,哪一種版本更貼合孔子的性情?
明確:朱熹說:“貴人賤畜,理當如此。”他贊成第一種。韓愈認為:“圣人豈仁于人,不仁于馬。”因而贊成第二種,而第三種是第二種的更具體描述,加了一問一答,對馬仍然是表示關注的。聯(lián)系“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不要覺得只要問及人,表現(xiàn)以人為本,就一定是一個高尚的人。對魚和鳥都心懷仁慈的孔子,不僅問人,也問馬的安危,應該最符合他的情懷。這樣的舉動正是孔子的真實的寫照:他對自己周圍的普通人的命運及生死禍福的熱切關注。
3.樂以忘憂:孔子的憂樂觀
孔子一生為推行仁政到各個國家游說,周游列國的孔子吃了多少苦。理想的實現(xiàn)的確是困難的,面對困難孔子又是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呢?
(1)學生自讀下面兩則材料。
材料一: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材料二: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鬃营毩⒐鶘|門。鄭人或謂子貢曰: “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弊迂曇詫嵏婵鬃???鬃有廊恍υ?“形狀,末也。而似喪家之狗,然哉! 然哉!”( 《史記·孔子世家》)
(2)從這些材料中你感受到孔子是如何對待困境的?
明確:材料一說出了孔子對自己的評價:為了理想他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都忘了年歲已暮。
材料二告訴我們,周游列國時,孔子來到鄭國,和弟子們失散了,一個人在那里茫茫然地站著,四下環(huán)顧。其中的困境可想而知。但在這樣的境遇下,他聽子貢轉述別人形容他為喪家之犬時,并不生氣,還很高興地自嘲:“是啊,我是像一條喪家狗啊!”這樣的精神境界,說明了孔子對實現(xiàn)理想的艱難困苦是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的。任何一種理想的實現(xiàn)不是一蹴而就的,喜不滿悲不憂,這才是一個偉人的真實人生。
(3)孔子笑對“鄭人”對他的評價,那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所謂的“喪家犬”呢?請各小組結合所學過的有關《論語》的材料進行討論。
明確:我們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孔子,他強掙扎,時而得意,時而沮喪,但總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這是真實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學者和西方漢學家欲使我們相信的那種圣潔完美、無可指責的人物。( 林語堂《孔子在雨中歌唱》)
孔子的一生顛沛流離,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述而》),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之間”( 《史記·孔子世家》) ,但他卻能“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他并不是指天罵地,牢騷滿腹,而是自有一種平淡與幽默,對苦難坦然接受。平淡幽默,也是動人心魄的力量,這種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是值得后人尊重的。
由于到處碰壁,孔子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特別是晚年回魯國后避世的思想很突出。中年老成的孔子在政治上失敗后徹底放棄政治抱負,潛心從事學問研究,著書立說。
縱觀孔子一生的言行,他絕不像“喪家狗”那般“可憐”,更不像“堂吉訶德”那般“可笑”。
4.孔老夫子:一個真實的偉人
結合上述內容,給孔子畫像:他是一個怎樣的老人?
明確:他充滿理想,既有遠大的愿景,又有對腳踏實地的生活場景的向往。其理想使人如沐三月春風。他愛百姓,也同樣愛萬物。他也有陷入困境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消極的念頭,但他還是會堅持,也會瀟灑地自嘲。他是勞碌的,同時也是閑適的。他是追求理想的,但也是超脫淡泊的。他是快樂而率真的,他至死也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這不影響他成為偉人。這樣的老人是脫去后代帝王戴給他的各種冠冕后的真實的孔子。這樣的老人才值得我們同學去敬仰他。
喬羽寫過《千年孔子》,其中有這樣的話:“你仍舊是你,你仍舊是你,你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你仍舊是你,永遠活在眾生之間?!?/p>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 年,75 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聯(lián)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 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p>
孔子的仁說和禮說,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孔子的學說一直以開放的姿態(tài)生發(fā)擴展,為世界文明形態(tài)的延續(xù)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是一個偉人,但千萬別忘了,他首先是一個真實的普通的偉人。
【教學后記】
初中階段關于孔子的了解,大概就在《〈論語〉十則》的課文里了。學生一般對孔子作為教育家的一面有一定認識,對于學習上的諸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名言都有理解。正好學校推行國學校本讀本,這當中《論語》的內容也占了不少,學生在每天的誦讀中又積累了孔子更多的言論。但是再深入一步還了解孔子有哪些品質?他有哪些理想?他的為人如何?學生就不清楚了。這是我想給學生上一堂“真實的孔子”一課的初衷。
另外,講到孔子總免不了講孔子的政治理想與道德規(guī)范,講孔子創(chuàng)導的“儒家”學說??鬃犹珎ゴ罅耍鯓尤ブv都不為過。但面對初二的學生,所接觸的僅僅幾則語錄而已,我只能選擇冰山一角,從孔子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了解這位偉人。這便是我的教學定位。
其次,畢竟初二的學生接觸文言文還很困難,而《論語》距離學生年代久遠。如果僅將文言文拋給學生去學習,光是梳通文字障礙都要好幾節(jié)課。因此,我選取原文與白話故事相結合的材料給學生。特別要求之處如關于“問馬”,因為要讓學生在斷句中體會孔子的真實想法,就保留原文。這樣既讓學生能根據(jù)白話翻譯了解原文的意思,又可以在較淺易的文言學習中獲得古文知識。因為課時緊,材料力求精要。在初始備課中,本來還想展示孔子從小生活窮困卻因此而自獨立自主的一面,以及多才多藝,尤其具有較高音樂素養(yǎng)的一面,還有生活中更多的自嘲與可愛的一面,但一節(jié)課的課時不能展示更多,所以作了取舍。但我想如果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能夠指引學生更多地去閱讀《論語》,接近真實的孔子,也是可喜的。
第三,跟初二學生講《論語》,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能力,多讓學生討論交流,從中悟出學習材料中的內涵,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盡可能多地引導學生學習也是課堂目標之一。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進入孔子的真實世界,而不是由老師告訴他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上課的最后,讓學生在幾則材料學習后談談對孔子的認識,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談的感受,不一定深刻,但確實是自己的認識,因此是比較有意義的一次嘗試。
課后我布置了小作文,結合今天的學習,根據(jù)你課外所了解的孔子,談談你對孔子的認識。可喜的是,從上交的作業(yè)看,學生能從自己的角度進入孔子的精神世界,當孔子以普通人的面目出現(xiàn)時,學生是能夠親近孔子從而理解孔子的。這正是我設置這堂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