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本文概括了琥珀的性質(zhì)、退質(zhì)機理、形成及地理分布等方面情況,并結合相關文獻對琥珀的保護問題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琥珀;退質(zhì)機理;鑒別與保護
引言
人類認識琥珀的時間已經(jīng)十分久遠。琥珀經(jīng)過加工可以研磨成為雅致魅力的裝飾品,古希臘人視琥珀為阿波羅的神圣飾物,并將其作為貨幣;生物學家則用它研究遠古時期昆蟲的分類;我國很久以前就將琥珀作為藥物用來防病治病。
一、古人對琥珀的認識
在西方,古希臘人因常在海邊拾到漂浮的琥珀,且不知其來源,誤以為是太陽在沉入海中時滲落的碎片,也有人認為是神魚所產(chǎn)的卵[1]。另外,由于琥珀能摩擦生電吸引物體,在古人眼中被視為具有魔力,所以受到特別的崇敬和愛戴。
我國古代先民很早就認識了琥珀,并把它作為裝飾品。據(jù)考古資料所知,在石器時代就有人使用琥珀,而且在春秋戰(zhàn)國墓葬中也時有發(fā)現(xiàn)。琥珀在我國古代有很多種不同的稱呼,如稱江珠、遺玉、火珀、血珀、石珀、花珀等等[2]。在各種文獻中也有不同的記載,如《山海經(jīng)》中稱之為“育沛”,《漢書》則寫作“頓牟”,也稱虎魄,《隋書》則稱“獸魄”。據(jù)說古人認為:“虎死,精魄入地化為石,此約狀似之,故曰琥珀”。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明確記載“琥珀”這一名稱的時間比較晚,首見于漢初陸賈的《新語·道基篇》:“琥珀珊瑚,翠羽珠山,山生水藏,擇地而居”[3]。據(jù)《南史》載,“南齊東昏侯的愛妃潘貴妃,服御極選珍寶,琥珀珊一支,價值一百七十萬”由此可見琥珀的昂貴[4]。
二、琥珀的形成與分布
關于琥珀的形成,中外有很多說法。實際上它就是一種樹脂化石,是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經(jīng)地質(zhì)作用掩埋地下,再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zhì)時期,樹脂失去揮發(fā)成分并聚合、固化形成琥珀,常與煤層相伴而生[2]。琥珀形成的地質(zhì)時代跨度很大,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都可以有,但主要產(chǎn)自白堊紀至第三紀的沉積巖里。它的地理分布也相當廣泛,大宗出土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和美洲[5]。
琥珀在世界上其他許多地區(qū)和國家都有發(fā)現(xiàn),產(chǎn)地最著名的是在波羅的海沿岸,包括俄羅斯、德國、波蘭、丹麥的近海地區(qū),所產(chǎn)琥珀量大、質(zhì)優(yōu)。其次是美洲的多米尼亞;還有意大利、瑞典、羅馬尼亞、加拿大、墨西哥、緬甸等[1]。
早期中國的琥珀多來自緬甸,直至17世紀波羅的海的琥珀才由葡萄牙人引進中國市場。我國的琥珀產(chǎn)地比較分散,多產(chǎn)自于中、新生代陸相沉積巖層之中[6]。古代我國以云南等地出產(chǎn)的琥珀較為著名,漢代就在云南西部永平等地采過琥珀。據(jù)張華的《博物志》記載,哀牢山出土的琥珀最大者重約20公斤。明代在云南保山縣,清代則在云南麗江縣采到過琥珀[7]。而目前我國琥珀產(chǎn)地以河南南陽的西峽、內(nèi)鄉(xiāng)及遼寧撫順最為著名。
三、琥珀性質(zhì)
研究表明,琥珀的主要成分為碳、氫、氧以及少量的硫。俗稱煤黃,是煤和煤精的伴生者。其中含碳79%,氫10.5%,氧10.5%,比水稍重一些[6]。有的琥珀還含有一種特殊的成分,叫琥珀酸。因此,若按是否含有琥珀酸來劃分,可分為含琥珀酸和不含琥珀酸兩組。前者包括波羅地海琥珀、緬甸琥珀和羅馬尼亞琥珀,后者包括多米尼亞琥珀和墨西哥琥珀[1]。
琥珀形狀多成不規(guī)則、大小不一的塊狀、餅狀、水滴狀或顆粒狀等。顏色多呈黃色、橙黃色、棕色、褐黃色或暗紅色,淺綠色和黃色、淡紫色的品種極為罕見,顏色的不同還與原始樹種有關。不耐高溫、可燃,加熱到150℃即軟化,250℃-300℃熔融,散發(fā)出芳香的松香氣味。琥珀中包含有微小的氣泡,還有昆蟲、種子、樹葉和其它包裹體等[8]。
四、琥珀的退質(zhì)機理
考古文物往往來自墓葬,而有機質(zhì)分解時產(chǎn)生的化學物質(zhì)對琥珀有極強的侵蝕性。出土較久的琥珀,往往在空氣中還會被慢慢氧化,導致其色澤暗淡,質(zhì)地粗糙,不透明,易破碎。腐植土的分解,含有大量的硫磺酸,也會加深琥珀的顏色??傊?,琥珀的退質(zhì)是一種氧化作用,使它逐漸變暗,趨向粉末化。
退質(zhì)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琥珀制品表面的不透明化:首先形成棕黃色的東西,然后逐漸擴大其面積。形成硬皮后會使得裂縫越來越深,致使下面的材料喪失內(nèi)聚力[1]。另外,琥珀材料的質(zhì)量差也容易造成退質(zhì)。
五、琥珀的鑒別
常見的琥珀偽品是以松香混充。一是將松香埋于地下一段時間后取出作偽,二是從古墓的棺木中挖取的“老財香”混充,需注意鑒別。以往所見的舊琥珀工藝品大多是明清的物品,其雕刻的風格和明清玉雕相同。若琥珀經(jīng)年久把玩,成潤澤的寶光,年代越久者寶光越厚,表皮上還有細裂紋[5]。
一般來說,天然的琥珀很輕,在飽和鹽水中會浮起,所以在1:4的鹽水里,真品上浮,贗品會下沉[8]。也可以用力摩擦發(fā)出香味,味澀;或用針燒測試法,把針加熱致紅,燙在琥珀的表皮,會有松香味、色黑,塑料品會局部溶化而粘住針頭。若要用刀削成粉末,粉成淡黃色,無粘手感,偽品刀削起碎塊,不成粉末有粘手感。另外,還有乙醚測試法和聲音測試法,乙醚測試法就是利用指甲油的去光水測試其表面,琥珀不會有任何反應,而柯巴樹脂則會腐蝕。而聲音測試是將無鑲嵌的琥珀珠子放在手中輕輕揉動,會發(fā)出很柔和略帶沉悶的聲響,如果塑料或樹脂聲音則比較清脆[9]。
六、琥珀的保護
清洗:對于琥珀的清洗,最常用的溶液是30%的乙醇和蒸餾水的混合液,但乙醇會溶解一小部分樹脂,引起漂白現(xiàn)象。如果琥珀制品上有白色沉淀物,可用羚羊皮摩擦去除。注意堿性物質(zhì)會侵蝕琥珀,所以琥珀文物最好用蒸餾水清洗。
防氧化:琥珀的表面易被氧化,防止氧化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以稀薄的酒精或乙醚等水溶液,或者純的石蠟油來浸泡;二是在其表面涂一層甘油或膠層,但此種方法時間長會使琥珀變得不透明,所以最好不要采用。
加固:有效加固琥珀的材料有三氯乙烷溶液,濃度從1%到3%不等,可用毛刷、毛筆涂抹。
對于出土琥珀文物來說,并不主張使用加固劑。原因在于琥珀與它周圍的土很難分開,加固劑會將污物固定在文物上。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任何加固都可能破壞文物,影響著分析結果。因此盡量避免加固,或是在加固前提取樣品。
修補與粘接:若琥珀仍透明,建議使用松香油。在合成材料中使用賽璐珞,或者聚酯樹脂[1]。但是此情況下,有待重新組裝的碎片要單獨塑型,然后再粘接。
日常維護:琥珀的日常維護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遠離酸堿,避免接觸噴霧型產(chǎn)品,如發(fā)膠、殺蟲劑、香水等。二是避免和硬物首飾一起保存,以免摩擦受損。沾灰的琥珀,應用清水清洗,再用柔軟的布吸干水漬。最后以少量的橄欖油輕試琥珀,就可恢復其光澤[2]。三是庫房中的琥珀文物應用聚乙烯盒包裝,盒內(nèi)填滿不含酸的織物,頂蓋不得對文物施加任何壓力。盒子應遠離熱源,環(huán)境的相對濕度應當維持在50%-60%之間。照明設備的亮度不超過150勒克斯,要進行防紫處理。
參考文獻:
[1]詹長法,《琥珀的歷史及保護》,文物科技研究,第一輯,2003年8月。
[2]曹克清,《琥珀》,上海地質(zhì),2000年01期,15-23。
[3]王昶,申柯婭,《中國古代對琥珀的認識》,《珠寶科技》,1998年01期,31-32。
[4]鐘華邦,《談琥珀》,珠寶科技,1996年02期,23-25。
[5]肖詩宇,徐世球?!剁甑膶毷瘜W特征及鑒別》,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0年04期,27-28。
[6]張慶麟,《神秘的琥珀》,上海工藝美術品,1994年01期,32-34。
[7]鐘華邦,《中國的琥珀資源》,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3年6月第5卷二期,33-33。
[8]季力群,《滄桑歷盡玉方成》,—漫話琥珀,地理知識,1981年11期。
[9]馬家星,《琥珀與其仿制品的鑒定特征研究》,超硬材料工程,2007年19卷5期,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