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偉
毛樂耕先生的《翻書小語》(線裝書局2014年4月初版)擺在我的案頭已有好些日子了,我遲遲不敢貿(mào)然下筆,唯恐在這位學識淵博的長者面前暴露了我的淺薄和無知。因為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嚴謹扎實的讀書隨筆集,是毛樂耕讀書、讀人、讀社會的集中展示。
全書分為兩輯,一為“書燈盞盞”,一為“書聲瑯瑯”,兩輯文字,通篇不離一個“書”字,使人想起窗明幾凈、香煙繚繞、清茶悠悠的讀書人的世界來。毛樂耕是一個愛書的人,他愛書愛了一輩子,愛讀書,愛藏書,以至寫書,與書交流對晤,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常態(tài),也是他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他坦言:“在生命的旅程中,不管命運把我拋向何方,書籍總是伴我一路前行,給我以智慧和靈悟,給我以底氣和動力。而我,也總是愿意在書中安身立命,以強大自己的內(nèi)心,豐富自己的人生。”
毛樂耕讀書,讀得認真,讀得仔細,他喜歡實話實說,不惟名,只求實。讀女作家王英琦的散文集《熱土》,一方面為作家想象豐富、思路開闊、筆法靈活、情感真摯而稱快叫絕,另一方面,也毫不忌諱、毫不客氣地指出了王英琦散文的諸多缺點,一是語言功夫不到家、不考究,大大影響了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二是存在說理、議論有過,形象描繪、藝術(shù)構(gòu)思不夠的傾向;三是一些篇章有構(gòu)思雷同、甚至引例、語言重復的現(xiàn)象。這篇《王英琦散文集《熱土》的藝術(shù)特色》,發(fā)表在1988年《鎮(zhèn)江師專學報》第3期上,這種不為名家諱的做法的確值得稱道。
毛樂耕讀書,讀得駁雜,讀得通透,有自家見識、自家面目在里頭。年逾60的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喜歡讀書,喜歡寫作。五六年級時,寫過詩歌,十五六歲時,寫過電影劇本,20多歲后,又投入地寫過幾年詩,也大著膽子向《人民文學》投過小說稿,但很快就放棄了小說創(chuàng)作,將興趣和精力轉(zhuǎn)向文藝評論和散文隨筆的創(chuàng)作上。這本《翻書小語》大部分是舊作,大都發(fā)表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地的報刊上。多年以來,他就像不知疲倦、默默耕耘的老牛,在書海里耕作著、收獲著。他讀書的面很廣,既有孫犁等等這樣的文壇大家,也有名不見經(jīng)傳的當?shù)厍嗄瓴趴?;既有對古代詩歌作品的賞評,也有對臺海華人作品的評析;既有對文學作品的精彩闡釋,也有對醫(yī)學養(yǎng)生、室內(nèi)裝飾、攝影作品的解讀點評。清人胡達源云:“書不精讀,無以得義理之益?!泵珮犯谧x善思,才使他的讀書隨筆有了不俗的見解。他的讀書,完全出自心靈的需要,出自自覺的愛好,超越了功利,超越了一般的就書說書,因而每一篇讀來,都會給人啟發(fā)和教益。他讀陶文瑜《徽州十記太湖十記》,感到特別親切,特別有味,一方面固然是自己對這兩個地區(qū)的風情和文化十分熟悉,另一方面,還在于作者以徽州、太湖這兩個富有文化特色的地域為中心,多角度多層面地描繪了韻味盎然的文化圖景,展示了徽州文化、太湖文化獨特豐富的歷史魅力,從而給人以更深更多的文化思考和啟迪。如此,融評議、學識、文化于一爐的書評文字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翻書小語》,翻出的是一位文化人獨特的“心聲”:“三朝老物誰伴我,一盞書燈六十年”,與書同行,書緣深深,何其幸也,何其樂哉!毛樂耕是幸運的,據(jù)悉,他的另一部書話集《書緣深深深幾許》已納入上海辭書出版社“開卷書坊”第三輯“書文化隨筆集”公開出版了,在此向他表示誠摯的祝賀,這也許是對他幾十年如一日熱愛讀書的最好方式的褒獎吧。
[作者通聯(lián):陜西彬縣人社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