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紋,閆煥民
(1.江西財經(jīng)大學會計發(fā)展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財經(jīng)大學會計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上市公司能否通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來改善審計意見,一直是國內外會計界關注和爭論的熱點話題。公司財務報表的審計意見類型,不僅向投資者及社會公眾傳遞了公司財務信息及其可信性等重要信號,幫助利益相關者進行決策,還有可能引起證券監(jiān)管部門的注意。由此,公司管理當局比較重視審計意見類型[1],并有可能通過某些策略或手段竭力規(guī)避“非標”意見,而更換會計師事務所通常被人們理解為上市公司規(guī)避“非標”意見的常見手段之一。然而,在審計實務中,上市公司能否通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達到改善審計意見的目的?關于這一問題,理論界和實務界均未得出一致性的結論。有學者認為,事務所變更不會明顯改善審計意見,即審計師并未因為可能的“解聘”威脅而有所屈服,沒有迎合被審計單位“審計意見購買”行為[2][3][4];而也有學者持相反觀點,認為公司能夠通過更換事務所改善審計意見,如Lennox[5]、陸正飛和童盼[6]、黃崑和張立民[7]等;亦有學者認為,審計意見購買的效果在不同年度存在差異[8]。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人們在研究審計師變更對審計意見的影響時,大都立足于會計師事務所或注冊會計師的單一主體視角,鮮有同時考慮二者聯(lián)動變更的情況。然而,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并帶走客戶而形成的換“所”不換“師”現(xiàn)象在我國審計市場上并不少見[9][10]。在這種“共進退”式變更下,表面上,事務所發(fā)生了變更,被審計單位與前任事務所之間的審計業(yè)務關系已經(jīng)“終結”。但實質上,直接決定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審計意見類型的簽字注冊會計師卻沒有發(fā)生變化,被審計單位管理層與簽字注冊會計師之間的工作和個人關系依然存在。可見,這種特殊的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形式,應當蘊藏著特定的信息含量,它是否會對審計意見產(chǎn)生某些特定的影響?能否成為管理層“收買”審計意見的有效手段?關于這些問題,在目前國內相關文獻研究中,鮮有經(jīng)驗論證和詳細解析。鑒于此,本文擬從簽字注冊會計師個人流動視角,對事務所變更與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著重探究上市公司能否通過換“所”不換“師”式變更達到改善審計意見的目的。
一般而言,被審計單位管理層選擇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并改聘其“新東家”,最直接的動機之一可能就是期望收到標準審計意見。根據(jù)人際關系理論的表述,上市公司管理層與簽字注冊會計師個人之間的人際關系最初表現(xiàn)為一種“工具性關系”,當發(fā)生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時,這種原初的人際關系正在或已經(jīng)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我們將這種發(fā)生演變的人際關系界定為私人關系[10][11]。私人關系的存在很可能會對簽字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甚至促成“審計合謀”行為,進而影響到審計意見類型。
具體而言,在換“所”不換“師”式變更下,簽字注冊會計師繼續(xù)為“老客戶”提供審計服務,他們相對更加了解客戶的經(jīng)營狀況及其行業(yè)環(huán)境,可能更容易發(fā)現(xiàn)客戶財務報表中存在的問題,即單純從審計專業(yè)勝任能力的角度考慮,更有利于審計工作的開展。但是,公司管理層與簽字注冊會計師之間的人際關系已經(jīng)不再是基于純粹的工作而建立的“工具性關系”,它所包含的情感性成分比例明顯超過普通的“工具性關系”,這將使得簽字注冊會計師很可能有意或無意地降低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風險水平,損害專業(yè)勝任能力的發(fā)揮。比如簽字注冊會計師由于情感性心理暗示作用,可能會無意識地降低對管理層及財務部門提供的間接證據(jù)的懷疑,減少那些能夠切實反映公司客觀現(xiàn)實的直接證據(jù)的搜集,簡化必要的審計程序,從而未能發(fā)現(xiàn)財務報表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或舞弊行為,以致出具不盡合理的審計意見。簡言之,在換“所”不換“師”式變更下,簽字注冊會計師或許有“能力”發(fā)現(xiàn)被審計財務報表中存在的重大錯報或舞弊行為,但不一定有“意愿”或“動力”去很好地發(fā)揮這種“能力”。就我國審計市場環(huán)境而言,審計服務的實際委托人由公司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演變?yōu)楣竟芾韺拥幕螌徲嫎I(yè)務委托代理關系[8],使得公司管理層對事務所的聘任決策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無疑會促進簽字注冊會計師重視自己與上市公司管理層之間的人際關系;同時,公司管理層在認識到這種人際關系的特殊邊際效益后,為追求公司或自身利益最大化,也會盡力維護這一人際關系。此外,鑒于我國審計市場的“買方市場”特征和事務所將客戶資源作為員工績效考核主要指標的管理模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簽字注冊會計師更加重視客戶資源,并盡力維系與客戶管理層之間的人際關系,這對客戶的審計意見購買行為可能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在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情況下,簽字注冊會計師為獲得“新東家”的信任和認可,會竭盡全力為“新東家”維系或爭取盡可能多的客戶資源,這更有可能導致簽字注冊會計師為了生存而向客戶“折腰”。
綜上,在換“所”不換“師”式變更下,簽字注冊會計師為“老客戶”出具審計意見時,會對風險和收益進行權衡,也會對他們與“老客戶”及“新東家”之間的關系進行權衡。假若簽字注冊會計師面對“老客戶”的追隨而受之“人情”,卻不懂得“知恩圖報”,置管理層對審計意見的特殊訴求不理,依然選擇揭露客戶財務報表中存在的盈余管理、會計違規(guī)等問題,甚至出具非標準的審計意見,可能由此獲得了“高質量”審計的認可,但簽字注冊會計師有可能由此落下一個“知恩不報”的名聲,管理層也可能因此解聘現(xiàn)任注冊會計師以尋求與其意見更為一致的注冊會計師。而且,這種存在私人關系的“老客戶”的流失,不僅僅意味著審計經(jīng)費來源的流失,還可能會給潛在客戶造成一種印象:這類注冊會計師可能很不“配合”或極為“保守”,也不懂得“報之規(guī)范”的社會基本道德律[12]。總之,在客戶資源爭取及維系方面,流失這種“老客戶”的負面效應可能遠遠超過未能爭取到“新客戶”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此外,當簽字注冊會計師發(fā)現(xiàn)了“老客戶”財務報表中所存在的盈余管理或會計違規(guī)行為時,在出具審計意見之前,他們會與管理層進行溝通甚至協(xié)商,并提出相應的調整建議,若管理層根據(jù)注冊會計師的建議作出適當?shù)姆磻蜻M行足夠配合的調整,簽字注冊會計師可能不會過多地考慮公司當期的盈余管理行為或概率甚小的可能訴訟,最終為“老客戶”出具標準無保留的審計意見。更何況盈余管理程度與審計意見類型之間并一定不存在顯著關聯(lián)[13],意見類型才是公司關注的重點,簽字注冊會計師出于對“老客戶”資源的維系,對“老客戶”管理層追隨之“人情”的報答,在訴訟風險可接受的容量和容限范圍之內,也很可能采取“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方式,滿足“老客戶”管理層關于審計意見的要求?;谏鲜龇治?,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設1。
假設1: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更有可能改善審計意見。
假設1將要檢驗的是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是否更有可能達到改善審計意見的目的。但是,沒有深入考慮簽字注冊會計師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之間存在的私人關系的密切程度對審計意見產(chǎn)生的具體影響。已有研究表明,審計任期越長,簽字注冊會計師越有可能出具標準審計意見[14]。在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情況下,簽字注冊會計師在變更前的審計任期越長,他們與“老客戶”管理層之間的私人關系越密切,繼續(xù)維系這種關系的動機就越強,進而越有可能出具客戶所期望的標準審計意見。因此,提出本文研究的假設2。
假設2:在換“所”不換“師”式變更下,簽字注冊會計師在變更前的審計任期越長,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大。
選取1998年至2003年我國上市公司樣本進行主測試,2004年至2011年上市公司樣本進行進一步測試,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為CSMAR數(shù)據(jù)庫和Wind數(shù)據(jù)庫,其中,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樣本數(shù)據(jù)是依據(jù)上市公司年報手工搜集的結果。在初始樣本基礎上,剔除了金融類及數(shù)據(jù)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終獲得主測試樣本觀測值5947個,其中變更樣本673個,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樣本130個,會計師事務所變更樣本分類如下表所示。
表1 會計師事務所變更樣本分類
1.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與審計意見的初步檢驗模型
借鑒Lennox[5]及杜興強和郭劍花[8]等研究經(jīng)驗建立模型(1):
模型(1)中因變量O為審計意見類型(非標意見取值為1,否則為0);自變量CHG為事務所變更(變更取值為1,否則為0);Ot-1為上期審計意見類型,LEV為財務狀況(負債除以總資產(chǎn)),CFO為現(xiàn)金流量(經(jīng)營現(xiàn)金凈流量除以總資產(chǎn)),BIG5/4為是否由國際“五大或四大”審計,ST為公司是否ST,ROA為總資產(chǎn)報酬率,LOSS為是否虧損,YEAR和IND為年度和行業(yè)變量。此外,X*CHG表示CHG與Ot-1、LEV等變量的交乘,下同。
其次,構建審計意見購買檢驗模型(2)。運用模型(1)計算實際決策下收到非標意見的概率Pr(O=1|CHG=1 or 0),然后估測上市公司在采取與實際變更決策相反的決策(逆決策)下可能收到的非標意見的概率Pr(O=1|CHG=0 or 1),將前者減去后者所得到的概率差作為審計意見購買變量SHP,具體取值方法為:當CHG=1時,SHP=Pr(O=1|CHG=1)—Pr(O=1|CHG=0);當CHG=0時,SHP=Pr(O=1|CHG=0)—Pr(O=1|CHG=1);SHP數(shù)值越小,表明實際變更決策比逆決策對審計意見的改善可能性越大。
2.換“所”不換“師”式變更與審計意見的檢驗模型
首先,根據(jù)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是否帶走客戶為標準,將事務所變更類型劃分為跳槽且?guī)ё呖蛻舻淖兏?REL_CHG)、除此之外的變更(OTHER),并參照模型(1)構建檢驗模型(3-1),即由REL_CHG和OTHER替代模型(1)中的CHG,其他變量同理。
其次,從邏輯學上講,事務所“變更”的逆決策是“不變更”的,而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并“帶走客戶”(REL_CHG)的逆決策就是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但“不帶走客戶”(NREL_CHG)。所以,本文將研究樣本限定在簽字注冊會計師發(fā)生跳槽的事務所變更樣本內,并采用REL_CHG樣本與NREL_CHG樣本建立對照樣本組;然后,根據(jù)“行業(yè)相同、規(guī)模相近”的原則建立配對樣本組,參照模型(1)構建模型(3-2),即由REL_CHG替代模型(1)中的CHG,其他變量同理。
最后,參照模型(2)基于對照樣本組構建模型(4),以檢驗換“所”不換“師”式變更能否實現(xiàn)審計意見購買,審計意見購買變量SHP*的界定與模型(2)中的SHP同理。
3.為檢驗簽字注冊會計師任期與審計意見的關系,參照模型(1)構建模型(5),即由TENURE替代模型(1)中的CHG,其他變量同理。
表2 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與審計意見
從表2的全樣本中可以看出,在上市公司上年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情況下,上市公司變更事務所后收到非標意見的比率約為61.52%(122/198),而上市公司不變更事務所收到非標意見的比率約為56.72%(401/707),前者略高于后者,即上市公司變更事務所未能明顯改善審計意見。從表4的對照組中可以看出,在上市公司上年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情況下,若選擇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REL_CHG),收到非標意見的比率約為38.46%(5/13),而若選擇不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NREL_CHG),收到非標意見的比率約為58.54%(24/41),前者明顯低于后者,這初步表明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后,選擇換“所”不換“師”式變更很可能會使審計意見得到改善。從表4的CPA任期組可以看出,簽字注冊會計師在換“所”不換“師”式變更前的審計任期為1年至3年時,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約為13.33%(10/75);然而,在4年至9年時,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約為3.64%(2/55),后者明顯低于前者;這初步表明在換“所”不換“師”式變更下,簽字注冊會計師審計任期越長,為“老客戶”出具非標意見的可能性就越小。
從表3可以看出:在全樣本中,CHG與O顯著正相關并通過了均值T檢驗,REL_CHG與O顯著負相關,OTHER與O顯著正相關;在對照樣本組中,REL_CHG與O顯著負相關并通過了均值T檢驗。這初步表明:從整體上看,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并未改善審計意見;然而,通過變更類型細分后,換“所”不換“師”式變更可能有助于審計意見的改善,而其他形式的變更下審計意見并沒有得到改善。在換“所”不換“師”式變更下,TENURE與O顯著負相關,表明簽字注冊會計師在變更前的審計任期越長,上市公司在變更當年越有可能收到標準審計意見。
表3 相關系數(shù)及均值T檢驗① 限于篇幅,本文僅列示了主要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如需其他信息請與作者聯(lián)系。其中,第二行括號內為對照組內O與REL_CHG的相關系數(shù);第四行為F值(T值)及顯著性水平。
表4列示了模型(1)至模型(5)的回歸結果。從模型(1)回歸結果可以看出,O與CHG顯著正相關,表明事務所更換并不能顯著改善審計意見;從模型(2)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審計意見購買變量SHP與CHG顯著正相關,即上市公司更換事務所時,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值越顯著高于不變更時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值,進一步表明上市公司并不能通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達到改善審計意見的目的。在根據(jù)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是否帶走客戶這一標準將事務所變更的具體形式進行細分后,模型(3-1)和模型(3-2)的回歸結果顯示: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并帶走客戶而形成的換“所”不換“師”式變更(REL_CHG)與審計意見(O)均顯著負相關,而非換“所”不換“師”式變更(OTHER)與審計意見(O)顯著正相關,這初步表明了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有可能幫助上市公司改善審計意見。在模型(4)的進一步回歸分析中,結果表明換“所”不換“師”式變更(REL_CHG)與審計意見購買變量(SHP*)顯著負相關,即上市公司選擇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時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小于選擇非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時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換言之,上市公司若選擇與實際變更決策相反的決策(即非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時,本應收到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相對更大。由此可見,上市公司能夠通過換“所”不換“師”式變更降低或規(guī)避被出具非標意見的可能,從而達成審計意見購買的目的,由此驗證了假設1。從模型(5)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換“所”不換“師”式變更下,TENURE與O顯著負相關,表明簽字注冊會計師在變更前的審計任期越長,私人關系越為密切,對簽字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和謹慎性的負面影響也越大,出具“老客戶”所期望的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也越大。
表4 多元回歸結果
為保證研究結論的穩(wěn)健性,進行如下測試:一是運用統(tǒng)計方法中的拔靴法:基于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樣本,采用拔靴法從130個觀測值中隨機抽取100個,進行6次隨機抽樣并分別生成6個子樣本進行回歸分析;二是利用簽字注冊會計師“五年輪換制度”實施之后2004年至2011年期間發(fā)生事務所變更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做進一步檢驗。從表5穩(wěn)健性測試(一)的結果可以看出,REL_CHG與O、TENURE與O大都顯著負相關,這與本文主測試部分結果基本一致。從穩(wěn)健性測試(二)的結果可以看出,基于2004至2011年樣本區(qū)間,REL_CHG與O顯著負相關,TENURE與O負相關但不顯著,這說明客戶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有助于審計意見的改善,但長審計任期形成的緊密私人關系對審計意見改善作用的發(fā)揮受到了“五年輪換制度”的限制。其原因可能是,在輪換制度下未來持續(xù)性“合作”期間受限,從而可能影響簽字注冊會計師與客戶管理層之間的“合謀”積極性。但不可忽略的是,五年輪換制度并不代表簽字注冊會計師與“老客戶”之間的審計業(yè)務關系永久性“終結”,依照相關規(guī)定在經(jīng)過至少兩年“冷卻期”之后可繼續(xù)為該客戶提供審計服務,個人之間的私人關系依然可以發(fā)揮作用。如此一來,輪換制度對這種私人關系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抑制作用或效果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的檢驗。
表5 穩(wěn)健性測試的回歸結果
基于人際關系理論,選取1998年至2011年我國上市公司的樣本,以簽字注冊會計師流動是否帶走客戶為標準,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具體形式進行劃分,建立審計意見估計模型和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重點考察了換“所”不換“師”式變更對審計意見的影響。結果顯示:在簽字注冊會計師定期輪換制度實施之前,上市公司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后,審計意見并未得到改善,然而,換“所”不換“師”式變更卻有助于審計意見的改善,上市公司有可能通過這種特殊形式的變更實現(xiàn)審計意見購買;而且,在換“所”不換“師”式變更下,簽字注冊會計師在變更前的任期越長,越有可能出具標準審計意見;但在輪換制度實施之后,該制度對公司管理層通過換“所”不換“師”式變更實施審計意見購買的行為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傮w而言,換“所”不換“師”式變更,很可能會對簽字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為客戶出具有失公允的審計意見,需要廣大投資者及監(jiān)管部門給予足夠的重視與監(jiān)督。這一結論也直接佐證了我國證監(jiān)會及財政部于2003年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證券期貨審計業(yè)務簽字注冊會計師定期輪換的規(guī)定》,是切合實際需要的,但實際執(zhí)行效果如何尚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此外,本文研究結論也說明我國證監(jiān)會于1996年頒布的《上市公司聘用和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2007年出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中關于會計師事務所變更事項披露的規(guī)定,是有科學依據(jù)和現(xiàn)實意義的,但這些法規(guī)條例并未對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形式和實質進行細分和規(guī)定,有待進一步完善。
[1] 陳高才.會計師事務所特征影響審計報告時滯嗎 [J].財經(jīng)論叢,2012,(1):91-96.
[2] David B.Smith.Auditor“Subject To”O(jiān)pinions,Disclaimers and Auditor Relations [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86,6(1):95-108.
[3] Jagan Krishnan,Jayanthi Krishnan and Ray G.Stephens.The Simultaneous Relation Between Auditor Switching and Audit Opin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96,26(3):224-236.
[4] 劉偉,劉星.審計師變更、盈余操縱與審計師獨立性——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jīng)驗證據(jù) [J].管理世界,2007,(9):129-135.
[5] Lennox C.Do Companies Successfully Engage in Opinion-shopping.Evidence from the UK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3):321-337.
[6] 陸正飛,童盼.審計意見、審計師變更與監(jiān)管政策 [J].審計研究,2003,(3):30-35.
[7] 黃崑,張立民.監(jiān)管政策、審計師變更與后任審計師謹慎性[J].審計研究,2010,(1):65-75.
[8] 杜興強,郭劍花.審計師變更與審計意見購買:一項經(jīng)驗研究[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8,(8):101-112.
[9] 劉峰,張立民,雷科羅.我國審計市場制度安排與審計質量需求——中天勤客戶流向的案例分析 [J].會計研究,2002,(12):22-27.
[10] 謝盛紋,閆煥民.隨簽字注冊會計師流動而發(fā)生的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12,(4):101-107.
[11] 謝盛紋,閆煥民.事務所變更、信息隱藏及市場反應[J].審計與經(jīng)濟研究,2013,(4):23-33.
[12] 黃光國.儒家關系文化:文化反思與典范重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30.
[13] 吳聯(lián)生,譚力.審計師變更決策與審計意見改善 [J].審計研究,2005,(2):34-40.
[14] 鄧川.新四項減值準備、審計任期與獨立審計意見[J].財經(jīng)論叢,2004,(11):62-67.